作者简介 郎伟,男,回族,浙江富阳人。1962年12月出生。1980年9月以宁夏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习,198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1988年再度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199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担任过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宁夏师范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点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奖委员会委员(第六届,2014年)、“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第九届,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委员会委员(第十届,2012年)。 迄今已出版文学评论著作5部:《人类重要文学命题》《负重的文学》《写作是为时代作证》《欲望年代的文学守护》《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主编《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当代卷》。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小说评论》《上海文学》《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文学评论、散文250余篇,110万字。文学评论著作《负重的文学》曾获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论文曾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两次,宁夏文学艺术作品奖文学评论一等奖四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目前正在主持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一项。 后记 这是我第一次编选个人创作的自选集,这些天 虽然劳累些,心情却是愉悦的。这愉悦当然来源于 自己的作品能够入选“文学宁夏”丛书,所以,首 先应该感谢宁夏文联和宁夏作协对我的厚爱。 收在这本自选集中的文学评论作品最早的写于 1991年,最迟者发表于2017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六 年。二十六年当中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会发生多少 事情?我年轻的时候属于懵懂之人,不曾想过这样 的问题。现在,隔着二十六年的辛苦岁月回头望, 真的有悲欣交集的心情。 我从小做着当作家的梦,最终却成为一名在高 校任教的文学教授,于三尺讲台上耕云播雨。因为 评职称的缘故,也因为真心喜欢文学,又受友人的 鼓动催促,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便逐渐利用授课以外的时间来写作文学评论,这一 写就是近三十年。近三十年的时间,一共发表了一 百多万字的文学评论(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就是 从一百多万字当中挑选出来的)。论数量,不能言 多;论质量,可能也差强人意。然而,这些文章毕 竟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孕育而成,写作的时候费 过许多思量,熬过许多夜晚。因此,每每翻阅这些 篇章,敝帚自珍的心情是有的。有时,这种心情还 很强烈。 我写文学评论,一直奉行简洁明快原则。少掉 书袋、不兜圈子,肚子里积存的高深理论在文章中 尽可能以平淡之语出之,希望有化盐入水的功效。 我们写的是文学论文,不是哲学系的高头讲章,也 不是迷雾重重的玄学著作,所以还是不要故意端架 子、玩花头、弄玄虚。有朋友看了我的评论,认为 我的文字风格与讲课风格非常相像。我听了很欣慰 ——这确实是我追求的写作风格。汉语是世界上最 伟大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妙处终我的一生,可能未 必揣摩得清楚,但汉语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人 ,我们一定要弄得明白,说得清楚。这根本的特质 就是:语言和文字表述的简洁和有节奏感。从真挚 朴实的《诗经》开始,汉语在诗的海洋中浸泡了两 千多年,诗的气质已经深深进入汉语的血液当中, “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是多少中国古代作家孜孜 以求的文章胜境。我们读《左传》《史记》,读“ 唐宋八大家”之文,哪一篇佳作是故弄玄虚、言不 由衷的?我从事的是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工作,除却本专业的书籍之外,业余时间我最喜欢 读的是唐诗宋词。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我对汉语节 奏感的格外敏感,促使自己写文章时,能够充分注 意汉字与汉字之间、语句与语句之间的搭配要有音 乐感,朗读起来要好听、有韵律。我当然愿意就这 样陪着唐诗宋词慢慢变老。陪着李白、杜甫、白居 易、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李清照们变老,是受 服膺一种伟大文学传统的谦卑心态驱使,也是我的 宿命所在。 选择从事文学评论工作意味着与寂寞相伴。有 时,写作者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去和“孤苦” 搏斗。我从事这个行当快三十年,欢愉喜悦之日少 ,寂寞前行之目多。好在,天性不喜热闹,加之年 轻时心思单纯、对世界懵懂,这么多年也就不计利 害得失地走了过来。如今,杂务缠身,奔波有日, 写作成为奢侈的事情。自然,内心又别是一番滋味 。 收在这个自选集里的三十多篇文章,大多数都 是2014年以前写作的。写作这些文章的时候,妻子 尹晓燕女士尚在世,我的几乎所有发表过的文章她 都认真读过。有一回她忽然对我说,你的某篇文章 是在某年7月份放假以后写作的,那年天热,你是光 着膀子完成的。当时,我是怎样的惊讶和感动啊! 因为,我真的不记得写作那篇文章时的具体情景了 。妻子辞世已经四年零五个月了,我在编选这本评 论集的时候,会时时想起她的面容,她的神情。如 果说这本新书最想献给谁,那当然是献给她。同时 ,也献给她陪伴我的那些永远美丽的时光。 2018年9月于银川
目录 辑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 觉醒与成长: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的简单回顾 1995年以来的文学发展状况考察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创作的若干病象 迷乱的星空 鸡肋还是燕窝 当前我国长篇小说创作面临的三个艺术问题 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重新认识 老年人的文体 我眼中的张爱玲 金色的金庸 中国文学的光荣与骄傲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 生活因阅读而充满芬芳 辑二 西部文学观察 全球化与西部文学创作 新世纪前后中国文学版图中的“宁夏板块”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 托举宁夏文学的另一双巨手 宁夏有天下人 忧郁的灵魂怎样抵达迷蒙的远方 风正一帆悬 苦土上的岁月与人生 漠野深处的动人诗情 悲悯的注视 写作是为时代作证 黄河岸边的哀婉青春 西北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降 青春之河,为谁奔流? 成长的疼痛与忧伤 生活温情和现实焦虑 张贤亮的另一类小说 别一种叙事方式 沧桑人生 笔底温情 知识者的哲思与深情 负重的文学:承诺与忧患 诗意缤纷的写作与创造 山水自有情 诗心独明澈 后记
精彩页 知识者的思想解放和灵魂觉醒所带来的直接文学现实是,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比之1949到197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在文学理念、文学的整体精神风貌上可以说是发生了深刻且全方位的转变。虽然,二十年来的文学征途充满风雨,也曾经产生过重大的争议,甚至不无挫折,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者们秉承知识者的良知,以一种“合我其谁”的文化勇士的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冲破层层封锁和禁锢,翻越了思想荒芜的高原而最终走向精神丰饶的绿洲。 毫无疑问,文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引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机的直接动力源。从新时期早期开始,面对文学权威话语的定于一尊,富于理论探险精神和勇气的文学先行者们便率先进行着顽强而卓有成效的开拓和反拨工作。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功能和作用、文学所应该面对的读者对象、文学的歌颂与暴露等重大问题上,敏感而智慧的理论工作者和创作者们打破“禁区”,正本清源,破除迷信,大胆变革,一步步地将这一年代的文学思想和观念推向开放和坚决的反禁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文艺不再是政治的“工具”和传声筒,文艺也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只能被动地去“反映”社会生活而缺乏创作主体的心灵投射,生活固然是文艺的源泉,文艺家异常丰富的主观世界也是构成文艺源泉的因素之一;文学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却认识和教化作用之外,它还应该是审美的,它有着娱乐大众身心、解除心灵疲劳的职责,在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还具有某种商品属性;文学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广大的人民服务的,它将通过审美的途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帮助人实现心灵的解放;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文学既应该发现和歌颂光明,也应该理所当然地暴露生活的阴暗面,毫不犹豫、义正辞严地批判人间的不公与邪恶。 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问题上,作家们的思索同样深入。在当代文学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在被加上了种种限制语之后,它的最本质的精神内涵实际上已经被消解了,作为一种文学的正义原则和道义精神,它在当代创作史上是那样的涣散和轻浮。中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关注民生疾苦的道德情怀,是一种“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然而,这种源远流长的精神话语传统在二十世纪下半期的某一时刻却令人惊异地从中国当代文学界逐渐消失了。作家们普遍陷入一种精神变形、血性丢失的可怕境地。“颂歌”成为他们依附体制的唯一选择和情感表白;“反映现实”并不是为了揭示真理,而是为了制造神话,打扮生活。针对弥漫于现实主义创作领域的种种致幻剂和毒雾,二十年来,勇敢而正义的作家们不屈不挠,上下求索,努力要还“现实主义”一个真实的面目。经过思想的搏斗,接近世纪末的创作界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和运用实际上已经达成了两个共识:第一,现实主义不再享有“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它只是众多文学创作方法中的一种,是百“花”当中的一“花”;第二,在文学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需要冲破固有的创作模式,不断吸取有益的营养,深化它的内在精神意蕴,变封闭体系为开放体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以一种开放和建设性的目光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一个缠绕理论界几乎一个世纪的尖端话题。传统的异常庞大和厚重,西方现代文明以一种东方人难以接受的血腥粗暴方式进入中国,这一切都使得上述本已复杂化的话题更加令人疑窦丛生。然而,问题的复杂难辨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它彻底地悬搁起来,或者拖延时间暂不讨论。在历史转折的关头,现实的巨大逼问无情而迫切。于是“拿来主义”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清醒而务实的基本态度,对现实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是否有帮助成为价值选择的基本标准。诚如鲁迅当年所言:“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它!”基于以上认识,近二十年来的文学一方面从我国古代博大而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养分,以熔铸新的生机;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于西方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和消化也成为创造和建设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有效途径。开放而务实的文化思想所带来的文学面貌的改观是巨大而惊人的。在摸索和寻找许多年以后,中国文学正在从一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文明的巨大笼罩之下逐渐挣脱和解放出来。时至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我们的文学中正在蓬勃生长着完全有别于过去年代的文学形态的新质,这种新质突出表现为对于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的赞美与讴歌,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物质和精神解放的认同和欢呼。换言之,我们的文学已经从深层精神结构上与“世界文学”有了内在的联系和对话的可能。 P11-13 导语 《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文学宁夏》是郎伟第一次编选个人创作的自选集。反映了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人情事理。每篇文章都是作家朴实真诚的情感流露,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 宁夏地处西部,西部是中国文学的广阔沃壤。人民是大树,作家是小鸟,小鸟只有栖息在大树上,才能够自由地歌唱。 序言 文学是这块土地上最好的庄稼 崔晓华 塞上金秋,天高云淡,风清月明,“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这诗情画意的美好季 节,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迎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 立六十周年。 宁夏地处祖国西部,是中华远古文明发祥地之 一、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优秀传统文化遗存丰厚, 自然历史内蕴丰富多样,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数 以千计的诗词文赋,譬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等,表达了诗人或豪迈或忧伤的爱国情怀;宁夏是 革命老区,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留下灿烂 的革命文化,毛泽东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 清平乐·六盘山》。古往今来,文学的特质、精神 的象征、家园的意识,深刻地嵌入其中,并且流传 至今,仍在流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 沧海。”岁月蹉跎,沧桑巨变,伴着九曲黄河悠远 的涛声,我们回顾自治区走过的历程,一幅幅画面 徐徐展开:艰辛、曲折、繁荣、辉煌。“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宁夏大地半个多世纪所发生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回汉各族人民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 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 成就,让我们感慨、激动、振奋。对于宁夏文学, 对于宁夏作家,这既是记忆,也是现实,更是根植 人民、观照时代、承接历史、面向未来,而“出人 才出作品”是最丰盛最具正能量的“活性因素”。 文艺的春天阳光普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初 ,宁夏文学事业步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宁夏文坛 开始呈现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其显著标志便是— —“宁夏出了个张贤亮”(著名评论家阎纲语), 脱毛之隼搏击长空,成为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的著 名作家。与此同时,以张贤亮为代表的一代作家, 用自己的成就和影响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宁夏的文 学创作,以及宁夏作家群的形成,这是一支颇为壮 观的、以青年作家为主力军的队伍,并且呈现出良 好的势头;他们的作品给文学界增添了异彩,给广 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突破地域的局限,向 全国文坛迈进,终于实现了宁夏当代文学的跨越式 发展。 2016年5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以《文学照亮生 活》为题,将公益大讲堂的首课放在宁夏西吉县。 原因是宁夏西吉县是中华文学基金会命名的全国首 个“文学之乡”。宁夏的作家,有相当部分出自西 吉,形成密集之势。西吉的作家们有这样一句话: 文学就是西吉这块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铁凝 主席掷地有声地补充了一句:文学不仅是西吉这块 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西吉也应该是中国文学 最宝贵的一个粮仓!表明了中国作协对宁夏文学的 高度关注和重视。 生活滋养文学,文学照亮生活。 关于宁夏作家的成长,很有必要进行一次简要 的回顾。宁夏作家大多数来自基层,出生于二十世 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众所周知,那时的农村和乡镇 偏远落后、艰苦寂寞,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经历的困苦和磨难充满了他们的记忆,在这样的记 忆里,似乎是苦难多于欢乐,乃至重叠着父辈们流 浪、迁徙的背影和脚印。但是,他们也有独特的优 势,脚下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塞北大地,这样的 地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性格和气质,后来伴 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伐,他们又接受了良 好的文化教育,强烈地产生了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和诉求,而这种需要和诉求必须通过心灵劳作得以 实现,他们因此怀有宗教般神圣和虔诚的文学梦想 。于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宁夏青年作家 经过多年的艰苦跋涉和磨砺,终于营造出一道亮丽 的文学景观——以其朴实的生活经验和历史记忆、 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言说方式,发出本真的、诗性的 、充满灵智的声音,显露出文学突围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中青年作家,一方面由于 长期浸淫于西部的人文气候和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本着对传统文学资源的信仰和坚守,使 得他们的作品在书写和表达上,继续保持着古典文 学特有的诗意,以及民族语言特殊的美质。尤其重 要的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宁夏作家不跟风、不时 尚、不焦躁,内心安静,他们通过带有浓厚的地域 性、本土化的写作,以及对西部整体的文化关怀和 持续不断的挖掘,呈现出来的是西部大地上的传统 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敏感与顽固、苦难与信念、 理想与追求,是西部人的宽厚、隐忍、执著、抗争 、牺牲,等等。同时,他们的作品由于客观、真实 的叙写,因此又有着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的意 义和价值。正是他们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坚守和继承 ,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宁夏作家群的 形成和崛起,以及他们的人文立场、精神向度、情 感因素和创作风格,不仅预示着西部文学的广阔前 景,也不断丰富着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系统。 概括地讲,这六十年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辉煌成就的六十年,也是宁夏文学不断繁荣兴盛的 六十年。作家队伍生机勃勃,新人不断涌现;文学 创作空前活跃,高潮迭现;文学作品硕果累累,产 生了一大批记载历史、见证变迁、叙写西部、反映 时代、宣传宁夏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 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 编辑了这套二十卷本的“文学宁夏”丛书。这套丛 书的出版,是宁夏文学事业的一件大事。宁夏文联 高度重视,几经酝酿,广泛征求意见,本着好中选 优的原则,给予确定。入选该丛书的作家系“60后 ”“70后”和“80后”,既有作家、诗人,也有评 论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情厚境美、韵味深长,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的 荣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庄重文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人民文学》奖 、《诗刊》奖、《小说选刊》奖、《十月》文学奖 等重要奖项,有的多次荣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 榜;有九名作家作品集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 之星丛书”;大量优秀作品被国内有影响力的期刊 和选本发表、转载和选入,还有相当部分作品被翻 译成多种文字推介到国外。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宁 夏中青年作家的又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对宁夏文学 成就的进一步展示,旨在精要地反映宁夏文学的优 秀成果,以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宁夏文学创 作的基本面貌,为研究者提供较好的选本。这套丛 书的出版,也是给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 献礼。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宁夏地处西部 ,西部是中国文学的广阔沃壤。人民是大树,作家 是小鸟,小鸟只有栖息在大树上,才能够自由地歌 唱。在此,真诚地祝愿宁夏作家们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为统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绽 放更加绚烂的文学之花;真诚地祝愿宁夏文学沐浴 着古老黄河的神韵,乘着新时代的强劲东风,向着 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浩瀚大洋奔流而去…… (作者系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内容推荐 收在郎伟著的《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文学宁夏》中的文学评论作品最早的写于1991年,最迟者发表于2017年,时间跨度为二十六年。二十六年当中一个人的生命旅程里会发生多少事情?作者年轻的时候不曾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隔着二十六年的辛苦岁月回头望,真的有悲欣交集的心情。本书收录了三十多篇文章,大多数都是作者在2014年以前写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