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美)埃利泽·斯滕伯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
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埃利泽·斯滕伯格著的《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都为我们娓娓道来。以这些现象为契机,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目录
引言 无意识的逻辑
1 盲人做梦时会看见什么?论知觉、梦和外部世界的创生
2 僵尸能开车去上班吗?论习惯、自控和人类自动行为的可能
3 想象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运动员吗?论运动控制、学习和内心模拟的力量
4 我们能记得没有发生过的事吗?论记忆、情绪和自我中心的脑
5 为什么有人相信外星人绑架事件?论超自然的经历和故事,以及奇怪信念的产生
6 为什么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听见说话声?论语言、幻觉以及自我/非我的分别
7 催眠术可以用来诱导杀人吗? 论注意、影响和潜意识暗示的威力
8 为什么分裂的人格不能戴同一副眼镜?论人格、创伤和对自我的防护
附录 人脑结构图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序言
无意识的逻辑
心灵有着自己的逻辑,但它往往不向外人吐露

——伯纳德·德沃托
沃尔特近来的举止很奇怪。家中有亲友来访时
他会完全无视,除非对方直接跟他说话。他们只要
不发出声音,他就表现得好像家里没有客人似的。
在起居室走动时,他会直接撞上咖啡桌,然后撞上
墙壁。当他伸手去拿一杯咖啡,他的手会伸向完全
错误的方向,反而把一只花瓶撞翻。沃尔特今年五
十五岁,他的视力出了问题,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他却说自己看得一清二楚。家人都觉得奇怪:他为
什么否认自己有病?为什么不寻求帮助?他们迷惑
不解,于是敦促他去见了一位神经科医生。沃尔特
勉强同意。他来到医院,和这位医生有了如下的对
话:
医生:你觉得怎么样?
沃尔特:我挺好。
医生:有什么不舒服吗?
沃尔特:没有,我完全健康。
医生:你的视力有什么问题没有?
沃尔特:没有,我的视力好得很。
医生(取出一支笔):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
沃尔特:大夫,这里太暗了,谁都看不清这是
什么。
此时日光从窗外射入,屋内十分亮堂,但医生
并没有立刻点破。
医生:我把灯打开。这下你能看到我手上的东
西了吗?
沃尔特:大夫,我不想和你闹。
医生:好的,不闹。那么你能形容一下我的长
相吗?
沃尔特:当然可以,你是个矮矮的小胖子。
这位医生其实又高又瘦。听到这个回答,他意
识到沃尔特不单在否认自己失明,而且根本没有意
识到自己失明了。他是得了谵妄症吗?还是早期阿
尔茨海默症?或许他应该去看看精神科。
这位医生推测,沃尔特的视力丧失和他自认为
健康的妄想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过要确定
这个联系不能单靠行为学的测试,他还需要看一看
沃尔特脑子里的情况。CT扫描显示,沃尔特的脑内
曾经大面积中风,造成了两侧枕叶的损伤,而枕叶
正是处理视觉的脑区。这解释了他的失明。不过CT
还揭示了一些别的情况:他的左侧顶叶也有损伤。
顶叶的诸多功能之中,有一项就是分析感觉信号,
尤其是视觉信号。它对枕叶发来的基础视觉信息编
辑整合,在构建连贯顺畅的世界景象方面起重要作
用。顶叶还参与了对视觉系统工作情况的监控。那
么这个监控功能一旦出现了故障,结果又会如何呢

沃尔特被诊断为安东综合征(Anton’s
svndrome),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病者双目失
明,却意识不到自己失明了。他们常常会为知觉错
误找借口,比如说“我没戴眼镜”或者“阳光太刺
眼了”。有一种理论认为,这种疾病的原因是视觉
系统和监控它的脑区之间切断了联系,使得脑无法
收到视觉出现问题的信号。所以沃尔特才会意识不
到自己失明了。
不过事情还没完。沃尔特不仅不承认自己失明
,还对自己的症状提出了别样的解释(“这里太暗
了”)。他的脑面临着一个费解的局面:一方面,
它确实看不见外面的世界了。但另一方面,因为中
风的缘故,它又不知道视觉系统已经损坏。既然视
觉系统仍旧完好,那又如何解释视力的丧失呢?那
一定是因为房间太暗了吧。面对相互矛盾的信息,
脑用这样一个说法将它们调和了起来。这说法不赖
。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这是一个完全
合乎逻辑的说法。
在我们的潜意识深处,有一个系统在静悄悄地
处理着我们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记得的一切。在
我们与环境的互动中,我们的脑不断受到无数感觉
的轰击。一位电影剪辑师会将所有镜头和声音汇集
编排、剪接出富有意义的影片,而人脑深处的逻辑
系统也会将我们所有的思想和知觉组装成一个合理
的故事。这个故事不断丰富,最终成为我们的人生
经历和自我感(sense of self)。这本书里写的就
是这套隐藏的逻辑,写它如何创造我们的意识体验
。无论是病人患有的最奇怪的神经疾病,还是我们
普通人最简单的日常感受和决策,背后都有这套逻
辑在发挥作用。
我们的目标同其他科普书和心理学书籍相似,
都是寻找自身的思考和行动背后的那些原因。不过
我们的方法却和它们不同。你或许已经读过许多有
关人脑的科普书籍,它们都以行为研究为基础,这
类研究虽然给人以独到的启发,却往往不能深入考
察人脑,告诉我们那些行为的具体来源。假设我向
你展示了一部隐藏在一只黑箱中的机器,并要你说
出它的工作机制;我还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不许
你观察这只黑箱的内容,它的所有杠杆和齿轮都必
须隐藏在那层黑色的外壳之中——那你该怎么了解
这部机器的功能?你无法检查它的内在机制,只能
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它,并在结果中寻找固定模式,
然后从这些固定模式出发,再推测出它的机制。无
论你的推测多么精准,其中都会有猜想的成分。这
也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在工程和软件开发等领域都
真实地存在着。试想有一位软件工程师要在不知道
代码的情况下分析一套程序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所
谓的“黑箱测试”(black box testing)中,这位
软件工程师会输入各种操作(比如按某一个键),
并记录其输出(也就是观察结果),然后根据知识
和经验判断这个系统的工作方式。自始至终,他都
不知道这套程序实际的内部结构或机制。
如今,这个方法也用来研究人脑。比如在2010
年的一个著名实验中,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让86名志愿者被试参加了一次
模拟商务谈判,要求他们为一辆标价16500美元的汽
车讲价。这些被试一个接一个坐到椅子上,和扮演
销售员的主试者讨价还价。这个实验的关键是椅子
:在所有被试中,有一半坐在一张硬木椅子上,另
一半坐在一张毛绒绒的软垫椅子上。结果如何?那
些坐在硬木椅子上的被试都成为了更积极的谈判者
,他们用强硬的态度迫使销售员降价,最后的成交
价格比软椅组平均低了347美元。显然,坐垫的额外
舒适感使得另外一组被试接受了更高的价格。研究
公布之后,各种杂志、书籍和评论文章都说它是无
意识研究这门新科学的又一新突破。比如《颂歌》
(Ode)杂志在2012年刊登的一篇文章就写道:
一股新的研究浪潮正在揭示关于人类无意识的
诸多谜团,显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可以如何为
人类所掌握,“硬椅子效应”即是这股浪潮的一部
分……过去十年中,神经科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正
在逐渐解码这个无意识的运转系统。现在,他们已
经能介入这一系统,从浑然不知的被试身上激发出
从“清洁”到“聪颖”的各种品质了。
这项研究告诉我椅子的舒适程度和谈判的强硬
程度之间存在关联,但是它并没有解释这个关联的
成因。所谓“解码”,解的是什么?对软硬的感觉
到底是如何影响了决策?其中是哪个系统在发挥作
用?我们又发现了什么能够投入应用,并且与其他
现象关联的模型?
这项研究就是黑箱测试的一个实例。就像上面
提到的软件工程师一样,研究者始终没有看到隐藏
的“代码”。他们观察到了某种输入和输出的趋势
,但是产生这一趋势的运作机制,却依然没有呈现
出来。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砸开脑中的黑箱,观察其
内在的运作机制,以此来探究与人类意识有关的种
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许多关于
人类经验的最神秘的现象背后,甚至在许多最简单
的日常决策背后,都存在着独特的神经回路,我们
的生命体验中那些看似不相干的方方面面,在这里
都能得到统一的解释。
本书的结构由问题串联而成。我有许多问题。
我们常会见到旅行车的后座上有那么一个提问的孩
子,在听到了父母的回答之后不断追问“那又是为
什么”,直到把父母逼疯为止。我就是这样一个孩
子的成年人版本。这个秉性让我在大学学习了提问
的艺术:哲学。哲学教会我们精确地提问,引导我
们穿透事物的表皮,直至抵达核心原理,解释这一
事物的方方面面。我后来从哲学继而学习神经科学
和医学,最后又研究起了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神
经病学。怀着同样严格的求索精神,我开始探索一
系列新的问题:人的决策是怎么回事?精神疾病是
如何影响思维的?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脑相互作用?
脑又是如何造就我们的?
这些问题将带着我们走向知觉、习惯、学习、
记忆和语言的难解之谜,并最终将我们引向对于自
我(selfhood)和身份(idendty)的探索。一路上
我们会提到各种话题,包括被外星人绑架,识破虚
假的微笑,精神分裂的真相,梦游杀人事件,体育
迷的脑,以及挠痒痒的秘密。我们将打开那只黑箱
,并且尽可能地利用神经科学的成果,将这些行为
追溯到它们发端的脑机制。我们每回答一个问题,
新问题就接踵而至。新一轮问答都建立在上一轮问
答的基础上。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探究现代神经
科学的中心课题。
在本书中,我们将考察脑中两个系统的运作情
况:意识和无意识。我们不仅会探究它们如何平行
运作,更会关注它们怎样相互作用,从而创造我们
的生活体验,维持我们的自我感。我希望各位在读
完本书时能明白人脑中有一些无意识的机制,它们
以种种独特的固定模式引导着我们的行为。正是背
后这套神经的逻辑,驱动着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你
也不妨将它看作是一个软件。我们的任务就是破译
这套逻辑体系。我们的方法不仅是观察这个体系的
输入和输出,还要找到产生这个体系的各个脑系统
。破解脑内的软件代码会对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包括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研究,包括对人类的
关系和交往的思考,以及我们对自身的理解。
那么我们该从何处说起呢?上文简单介绍了沃
尔特的情况(顺便说,为了保护患者的身份和隐私
,本书的所有人物都使用化名),我说他之所以没
有发现自己失明,是因为他的视觉硬件和用来监控
视觉硬件的各个脑系统之间切断了联系。不过他的
病也可以作另外一种解释:安东综合征患者虽然看
不见外面的世界,却依然可以在心中想见事物的形
象。他们不是一出生就失去视力的,因此仍能想象
视觉图景。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患者不承认自
己失明的第二个原因:他们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当作
了真实的视觉。所以,当沃尔特说他的神经科医生
是一个“矮矮的小胖子”时,他也许不全是在猜测
。兴许他想象中的医生就是这个样子。
沃尔特能将脑海中的图像视觉化,因为他并不
是从来就失明。可如果他一出生就是盲人呢?如果
有人生来就没有视力,这个人还会对“看见”这件
事有任何概念吗,还能够在脑海中“视觉化”人和
物吗?而这些盲人又会在梦中“看见”什么景象呢

导语
听声辨位、梦中杀人、左右互搏、多重人格、心灵操控……这样小说般的情节都是真的!埃利泽·斯滕伯格著的《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展现了很多人类超乎自己想象的行为。每章都从一个惊奇问题开始,带领读者不断解谜,充满阅读推理作品的快感。覆盖神经科学的各领域和多种方法,习惯、记忆、梦境、疏忽、幻觉等等日常心理机制都得到了解释,在快乐阅读中了解人脑和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类自身。
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路上该买的东西没买?是否知道要减肥的话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怎么抵御商家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剁手诱惑?还有躺在床上就能健身这种好事?假笑识破率还能提高?……理解了这些心理和行为的机制,就能更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躲开陷阱,抄到近路!
书评(媒体评论)
《神经的逻辑》令人大开眼界,它既轻松有趣
,又是极富启发性的研究,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
做那些最为奇怪的事。斯滕伯格撬开了我们的心灵
,解释了脑的运作方式,对一系列诸如感知、习惯
、催眠、语言、学习等话题都给出了真知灼见。就
如何面对人类大脑的无意识逻辑这一问题,本书为
读者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读罢掩卷,我对“我这
个人到底是谁”有了更多的体悟。
——列奥纳德· 莫洛迪诺夫,《大设计》第二
作者
斯滕伯格对脑的怪行背后隐秘逻辑的解释,是
神经科学界一支全新的声音。
——承现峻,《连接组》作者
本书每章读起来都像侦探小说,每一页都闪耀
着作者对神经病学的热情。它同时还非常适合哲学
家和心理学家,正能治疗他们的“神经元嫉妒症”

——V.S.拉马钱德兰,《讲故事的脑》作者
如果你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用不理性的方式思考
和行动,想为此找出合理回答,那本书就该是你的
第一本书。
——迈克尔·舍默,怀疑论者学会创始人
我们解释事情时通常有一些叙事套路,而本书
却是对这些叙事套路背后真正的神经回路进行丰富
详尽的研究。作者破解、打开了脑中的“黑箱”,
检查其中并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套系统,探究从
做梦、自动模式行为到记忆、幻觉、创伤等一系列
问题。
——《自然》杂志
精彩页
2 尸能开车去上班吗?
论习惯、自控和人类自动行为的可能
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地方官员困惑极了:不过短短两周时间,就已经发生了八起车祸,而且全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重临大道和韦恩路的交叉口。同样令他们困惑的是,每起车祸发生的方式都完全相同:行驶在重临大道的车辆左转进入韦恩路,直接开进了对面驶来的车流。这是一个普通的十字路口,一条平常的上班路线,以前从未发生过车祸。可是现在,车辆损坏和人员受伤的事件却一下子多了起来。是什么引发这样一个令人担忧的模式?亨茨维尔的官员把这个问题布置给了当地的交通工程师们。
调查发现,这一连串车祸都是在那个路口的交通灯做了一次轻微调整之后发生的。从前,驾车者只有看见了绿色箭头才能从重临大道转到韦恩路。为了减轻重临大道上的堵塞状况,交通工程师在交通灯上另外添加了一个信号,使得驾车者看见了绿色灯光就可左转,而不再仅仅是看到绿色箭头时才可以。新规和其他无数路口的规则一样:当你看见绿色箭头,就能立即左转;而当你看见了绿色灯光,你需要先确定路口没车才行。但是亨茨维尔的驾车者都已经习惯了这个路口只有绿色箭头,只要一看见绿色箭头,他们就会本能地左转,根本不会察看有无车辆。他们已经养成了看见绿色就左转的习惯,没人注意到信号灯的变化。正像一位交通工程师指出的那样:“你要是只靠习惯开车,你就开得非常危险了。”
你有多少次是开了三十来分钟的车到工作单位,却完全不记得是怎么开过来的?你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之中,尤其是当你还在想着特殊的事,比如要在九点钟去做一场演讲的时候。上班途中的那段驾驶经历没有进入你的意识。试想有一天,你需要开车去城市的另一头参加会议,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前往办公室,结果你很有可能还是会习惯性地把车开到办公室,压根儿忘了会议这回事。也许你一直到了办公室门口才发现自己来错了地方。你仿佛是在无意中把车开到了这里,而你心里一路都在思考别的事情。
这是一个着实令人吃惊的现象,因为开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你的脚掌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游移,两者都能感应你所施加的压力的细微不同。与此同时,你的双手也在操纵方向盘,和脚上的动作一起引导着这部2000磅重的座驾。驾驶的时候,你要遵守交通规则,要考虑路权、人行横道和限速。一路上有停车标志,让行标志,还有交通灯。无数辆别的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有时还会游移不定。每次变道、加速或减速,你都要考虑其他车辆的位置和速度,还要依据它们点亮刹车灯和转弯灯的模式来判断它们的行驶意图。但是,虽然面临这种种难题,一位经验丰富的司机在熟悉的路线上却依然不用花费多少心思,这甚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自动驾驶。
然而在亨茨维尔,这种自动驾驶行为却导致了严重后果。驾车者没有留意到交通灯中的新信号,他们依然不假思索地左转,猛冲进了逆向驶来的车流之中。
如果一个心不在焉的司机根本没有意识到交通信号或者与驾驶有关的其他活动,也对自己在驾驶中的见闻毫无记忆,那么到底是谁(或者什么)在驾驶车辆呢?如果我们不使用有意识的官能就可以开车上班,那么我们的脑子里就肯定另有一套系统能够开车,而且这套系统的运行并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这套无意识的机制能够完成开车这样复杂的任务,那么或许它也能做到别的事情。它到底在我们不知情的状况下,对我们的经验世界贡献了多少呢?
P51-5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