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8下导读版)》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的合集,由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所著,又称《巨人三传》。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全书内容不仅知识广博,而且激情昂扬,三个大师在一部作品中如此完全契合实属难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传(8下导读版)/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名人传(8下导读版)》是《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的合集,由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所著,又称《巨人三传》。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全书内容不仅知识广博,而且激情昂扬,三个大师在一部作品中如此完全契合实属难得!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作约五百万言,翻译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被誉为“傅雷体华文语言”。译作有《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名人传》等,著作有《傅雷家书》《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等。 目录 贝多芬传 译者序 原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书信集 思想录 附录: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米开朗琪罗传 译者牟言 原序 导言 上编 战斗 下编 舍弃 尾声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致译者书(代序) 原序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二月致甘地书 托尔斯泰著作年表 附录 中外名家眼中的罗曼·罗兰和《名人传》 名句大观 刷题大闯关 阅读札记·读后感 序言 《名人传》,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作 家罗曼·罗兰(1866-1944)写就,是一部人物传记 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 朗琪罗传》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 也被称为“巨人三传”。 读者们一定不会对罗曼·罗兰这个名字感到陌 生,一部《约翰·克里斯朵夫》足以令他声名远扬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创作的第一 部长篇小说,正是凭借这部作品,罗曼·罗兰于 1915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值得注意的是,这部 作品中的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许多事迹其实 是以贝多芬这位德国杰出的音乐家为原型的。 这并不是一个巧合。在本书中,罗曼·罗兰一 共选取了三位国别不同、身份不同的艺术名人进行 解读,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其 中,又以《贝多芬传》开篇,可以想见罗曼·罗兰 对贝多芬的尊崇和喜爱,他自己也说“贝多芬曾经 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支撑我,使我得到鼓励”,我 想,基于这一点,在动笔远早于《约翰·克里斯朵 夫》的《名人传》中,罗曼·罗兰首先是在向贝多 芬致敬。 罗曼·罗兰是传记文学的杰出代表,因其身份 的多重性(在写作小说的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 其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1886年,罗曼.罗兰20岁,作为一个进步青年,他 有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满腔热情,并成功考取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尽管如此,周围的现实却让他倍感 苦闷和困惑,于是他给俄国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期待在他的 帮助下解除心头疑惑,找到生活的答案。令人欣喜 的是,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回信了,内容多至二三十 页。他在信中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 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这对罗曼· 罗兰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初,他 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熟悉历史的读者应该 知道,在这一时期内,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 革,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统治成为 国际秩序。这个时代,需要的是高贵的精神以及甘 愿自我牺牲、以痛苦为人类献祭的榜样。这催生了 罗曼.罗兰要写作一部能够指引人类心灵、摆脱迷 茫困境作品的念头。在《贝多芬传》序中,罗曼· 罗兰自述说因其“当年正经历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 ,这一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和更新作用的雷雨。法 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焦 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在与托尔斯泰的对 话中,罗曼·罗兰逐渐意识到,应该把社会变革与 进步的希望寄托在英雄人物的身上,原因在于,在 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闪现着高贵的精神和自我牺牲 的品质。“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古老的欧洲在 沉重、污浊的氛围中已经变得麻木迟钝。鄙俗的物 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碍了政府与个人的行动。人 们在卑劣和谨小慎微的自私自利中憋闷至死,人们 已经呼吸困难。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 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于是,罗兰·罗兰 决定要为他心中理想的“英雄”们立传,将此献给 受难者,让黑暗的世界也能受着神光的烛照。 传记里的三人,身份国别不同,一位是音乐家 ,另外两位分别是美术家和文学家,各有各的创作 园地,皆是人类艺术史上伟大的天才。罗曼·罗兰 虽说撰写此书乃为“呼吸英雄们的气息”,但这种 “英雄”非为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反而是靠心 灵而伟大的人。“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 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人格,一个人也不应被 称为‘伟大”’。诚如贝多芬这三位,他们都能在 饱含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献出毕生精力,只为 寻求真理和正义,从而创造出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 杰作,以飨众生。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并 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 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 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 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用充满敬意的文字 ,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 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 英雄交响曲”。 苦难或不幸似乎是敦促一个人成为艺术大家的 必要条件。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三 个人中无论哪一位,皆可谓艺术巨擘、大名鼎鼎。 尽管三人所处的时代和从事的行业都是大相径庭, 然而综观三人的生平,不难发现,他们都在一定程 度上遭受到了命运不公平的对待:或病痛的折磨, 或悲惨的遭遇,或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 于一身。而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 靠他们被“苦难之花”灌溉出来的坚忍和崇高的奉 献精神。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 换来的欢乐”;托尔斯泰借文学之笔,在自己的小 说里描绘了万千生灵,·以慈爱的视角展示了他们 的渺小和伟大,他们也经历了痛苦并在痛苦中得到 和谐。托尔斯泰是世界公认的文学泰斗,列宁称托 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 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托 尔斯泰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俄国 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 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在清醒与软弱、奋斗 与彷徨、呼喊与苦闷之间徘徊的生动写照。高尔基 也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米开朗琪罗留给世界的不朽杰作,也是他一生血 泪的凝聚。 可以说,《名人传》是一部关乎苦难与不幸、 关乎自我救赎的传记作品。很多人一听到“苦难” ,或许会大皱眉头,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字眼。大 家也许会认为,当下的社会安定和平,苦难离自身 非常遥远,不禁发问:苦难有什么价值吗?当然有 。苦难不值得追求,但它客观存在,其存在的价值 就在于磨练意志,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佛教有一种 说法,叫作“度一切苦厄”,用“度”字的缘由由 此可见一斑。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围著名翻译家傅 雷先生就已发现了《名人传》中难被掩盖的人性的 闪光点,他率先将之译成中文,后被广泛阅读。傅 雷先生有言,“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我 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 更需要坚忍、奋斗”,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 示是:“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 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 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 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不得不说,这个启示是沉重的,但同时也说明 了苦难的价值。教育机构将《名人传》列人选读书 目的动机,或许就在于勉励青少年们学习这些“不 幸的幸运儿”们与周遭不幸对话时的勇气和坚定的 信念。 罗曼·罗兰本人的话或许更有力量:“我并不 认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巅。但不妨一年一度 登高礼拜,他们可以在那儿更新肺部的气息和脉管 中的血液。在高处,他们会感到更加接近永恒。待 回到人生的平原,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 。”也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能承受得住苦 难与不幸,就等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导语 《名人传(8下导读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作者在《名人传》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哀的心路历程,凸显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精彩页 贝多芬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一七九二年手册)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嗑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疗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止住眼泪。一年以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里遇见他,坐在一隅抽着一支长烟斗,闭着眼睛,那是他临死以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个朋友向他说话。他悲哀地微笑,从袋里掏出一本小小的谈话手册;然后用着聋子惯有的尖锐的声音,教人家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他的脸色时常变化,或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使路人大为出惊。“脸上的肌肉突然隆起,血管膨胀;犷野的眼睛变得加倍可怕;嘴巴发抖;仿佛一个魔术家召来了妖魔而反被妖魔制伏一般”,那是莎土比亚式的面目。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他无异“李尔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分,把他当做神童一般炫耀。四岁时,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几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那是来得过早的重任。十一岁,他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他当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十七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布罗宁一家。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中可以看到的。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 P12-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