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襄垣县乡土田野调查》基于山西省襄垣县非遗普查工作的第一手资料,结合作者高丙中、张岳公的实地调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表现每个非遗事项在襄垣县境内的地区差异的同时,也展现出它们的历史流变,使襄垣县活态的非遗面貌得到整体呈现。全书采用民俗志与民族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个案为对象的非遗研究,更是对县域非遗志的有效探索。 目录 前言 高丙中 第一编 民俗类文化遗产 第一章 节日体系概述 第一节 春节 第二节 元宵节 第三节 填仓节 第四节 二月二龙抬头 第五节 清明节 第六节 端午节 第七节 六月六 第八节 七月七剪影 第九节 中元节与“羊” 第十节 中秋节 第十一节 寒衣节 第十二节 冬至节 第十三节 腊八节 第十四节 祭灶节 第二章 民间信仰 第一节 襄垣地区的诸神 第二节 襄垣地区的民间寺庙与古庙会 第三节 祈禳仪式 第三章 人生礼俗 第一节 诞生和生日礼俗 第二节 成年礼俗 第三节 婚姻礼俗 第四节 丧葬礼俗 第四章 生产商贸习俗 第一节 生产民俗 第二节 服务业民俗 第三节 商贸民俗 第五章 消费习俗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饮食 第三节 居住 第四节 交通行旅习俗 第五节 古韩十大怪与地方人情风貌 第六章 游艺与武术 第一节 游艺 第二节 武术 第二编 语言类文化遗产 第一章 栖居与民间叙事 第二章 主要故事类型 第一节 崔生遇虎传说 第二节 昭泽王及其他雨神传说 第三节 胡人盗宝型传说 第四节 襄黎情缘:北关小奶奶传说 第五节 二仙姑传说 第六节 后羿射日神话 第七节 主要故事传说类型及其传播区域 第三章 主要叙事类别 第一节 动植物起源神话 第二节 地名传说 第三节 饮食传说 第四节 节俗传说 第五节 灵验传说 第六节 生活故事 第四章 民歌、民谚和民谣 第一节 襄垣民歌 第二节 民谚和民谣 第五章 襄垣方言 第一节 襄垣方言概述 第二节 襄垣方言词汇略表 第三编 美术、技艺与医药类文化遗产 第一章 民间美术 第一节 艺术本体 第二节 艺术主体:艺匠 第三节 艺术接受:襄垣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 第二章 手工技艺 第一节 襄垣手工技艺 第二节 襄垣手工技艺及其文化生态 第三章 传统医药和民间知识 第一节 襄垣的传统医药 第二节 襄垣的民间知识 第四编 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 第一章 八音会 第一节 艺术本体 第二节 承载群体 第三节 历史源流 第四节 八音会与礼俗 第五节 八音会现状及流派 第二章 挑高秧歌 第一节 艺术本体 第二节 历史变迁 第三节 地理分布 第四节 俗正 第五节 俗识小结 第三章 襄垣秧歌 第一节 艺术本体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传承现状 第四章 襄垣鼓书 第一节 艺术本体 第二节 历史变迁 第三节 现存状况 编续 记忆田野的遗产 个案调查 历史中潜行的市镇——虒亭记述 普查与后普查纪事 田野手札 襄垣县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田野回述 后记 张岳公
导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志:襄垣县乡土田野调查》基于山西省襄垣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文化部办公厅2005年6月印发了《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展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的文字资料,结合作者高丙中、张岳公的实地调查和走访,进行了共时和历时两方面的分析,不仅表现了一个个非遗事项在襄垣县境内的地区差异,而且展现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流变,将襄垣县活态的非遗面貌予以整体呈现。本书采用民俗志(很好地呈现非遗事项的方方面面)与民族志(顾及到文化生态、整体的文化体系以及社会结构)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以普查为基础的遗产志,是一项县域文化志的探索。 本书作为对非遗书写的一个个案,进一步提升并扩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非物文化遗产对于地方社会、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促进我们对非遗保护的理解,将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制度建设上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真正有益于中国的文化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