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陈桐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西周春秋王侯卿士大夫治国言论的原始史料汇编,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国语》内容广泛,选编宗旨是为王侯卿士大夫治国保家“道训典,献善败”。《国语》是真正能够代表西周春秋散文成就的唯一典籍,代表了《尚书》之后《左传》之前西周春秋历史散文的真实发展水平,堪称是研究西周春秋历史散文的活标本。
陈桐生译的这本书是《国语》的文白对照本。
目录
周语上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邵公谏厉王弭谤
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仲山父谏宣王立戏
穆仲论鲁侯孝
仲山父谏宣王料民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
郑厉公与虢叔杀子颓纳惠王
内史过论神
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内史兴论晋文公必霸
周语中
富辰谏襄王以狄伐郑及以狄女为后
襄王拒晋文公请隧
阳人不服晋侯
襄王拒杀卫成公
王孙满观秦师
定王论不用全烝之故
单襄公论陈必亡
刘康公论鲁大夫俭与侈
王孙说请勿赐叔孙侨如
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
周语下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单襄公论晋周将得晋国
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晋羊舌肸聘周论单靖公敬俭让咨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钟
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
宾孟见雄鸡自断其尾
刘文公与苌弘欲城周
鲁语上
曹刿问战
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匠师庆谏庄公丹楹刻桷
夏父展谏宗妇觌哀姜用币
臧文仲如齐告籴
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
臧文仲说僖公请免卫成公
臧文仲请赏重馆人
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
文公欲弛孟文子与邱敬子之宅
夏父弗忌改昭穆之常
里革更书逐莒太子仆
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子叔声伯辞邑
里革论君之过
季文子论妾马
鲁语下
叔孙穆子聘于晋
叔孙穆子谏季武子为三军
诸侯伐秦鲁人以莒人先济
襄公如楚
季冶致禄
叔孙穆子知楚公子围有篡国之心
叔孙穆子不以货私免
子服惠伯从季平子如晋
季桓子穿井获羊
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
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
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
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
公父文伯之母别于男女之礼
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
孔丘谓公父文伯之母知礼
孔丘论大骨
孔丘论桔矢
闵马父笑子服景伯
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
齐语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管仲佐桓公为政
桓公为政既成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
桓公霸诸侯
晋语一
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献公伐翟桓
优施教骊姬远太子
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申生伐东山
晋语二
骊姬谮杀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虢将亡舟之侨以其族适晋
宫之奇知虞将亡
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
宰周公论齐侯好示
宰周公论晋侯将死
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冀芮答秦穆公问
晋语三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
惠公改葬共世子
惠公悔杀里克
惠公杀丕郑
秦荐晋饥晋不予秦籴
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吕甥逆惠公于秦
惠公斩庆郑
晋语四
重耳自狄适齐
齐姜劝重耳勿怀安
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
卫文公不礼重耳
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骨并胁
宋襄公赠重耳以马二十乘
郑文公不礼重耳
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重耳婚媾怀赢
秦伯享重耳以国君之礼
重耳亲筮得晋国
秦伯纳重耳于晋
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文公遽见竖头须
文公修内政纳襄王
文公出阳人
文公伐原
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
郑叔詹据鼎耳而疾号
箕郑对文公问
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
郭偃论治国之难易
胥臣论教诲之力
文公称霸
晋语五
臼季举冀缺
甯赢氏论貌与言
赵宣子论比与党
赵宣子请师伐宋
灵公使□麂杀赵宣子
范武子退朝告老
范武子杖文子
邰献子分谤
张侯御郤献子
师胜而范文子后入
郤献子等各推功于上
苗棼皇谓郤献子为不知礼
车者论梁山崩
伯宗妻谓民不戴其上难必及
晋语六
赵文子冠
范文子不欲伐郑
晋败楚师于鄢陵
邰至勇而知礼
范文子论内睦而后图外
范文子论外患与内忧
范文子论胜楚必有内忧
范文子论德为福之基
范文子论私难必作
栾书发郤至之罪
长鱼矫胁栾中行
韩献子不从栾中行召
晋语七
栾武子立悼公
悼公即位
悼公始合诸侯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
魏绛谏悼公伐诸戎
悼公使韩穆子掌公族大夫
悼公使魏绛佐新军
悼公赐魏绛女乐歌钟
司马侯荐叔向
晋语八
阳毕教平公灭栾氏
辛俞从栾氏出奔
叔向母谓羊舌氏必灭
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訾柘死范宣子勉范献子
师旷论乐
叔向谏杀竖襄
叔向论比而不别
叔向与子朱不心竞而力争
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
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
赵文子称贤随武子
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医和视平公疾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郑子产来聘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晋语九
叔向论三奸同罪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范献子戒人不可以不学
董叔欲为系援
赵简子欲有斗臣
阎没叔宽谏魏
序言
《国语》是一部记载西周春秋王侯卿±大夫治
国言论的原始史料汇编。《国语》之“语”,是西
周春秋时期一种记载君臣治国之语的文体。各国之
“语”最初可能是单篇流传,并借朝聘赴告机会得
到交流,战国初年某国史官把他手头上所掌握的各
国之“语”按国别编为一书,遂成今本《国语》。
它的记载上至周穆王,下迄鲁悼公,约当公元前967
年至公元前453年,历时514年,包括周、鲁、齐、
晋、郑、楚、吴、越八国之“语”。
《国语》内容广泛,涉及“邦国成败,嘉言善
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其书“包罗
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韦昭《
国语解叙》),编者选编的宗旨是为王侯卿士大夫
治国保家“道训典”,“献善败”,其中劝谏内容
远远多于颂美,可见编者提供懿戒的意识是何等强
烈!《国语》记载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言论,如《
周语上》载邵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
者宣之使言”之语,这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对后代也有强烈的针砭价值。《国语》也保存了
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如《周语上》所载伯阳父言
论是中国最早的对地震成因的阐述,《周语下》载
单穆公谏景王铸大钱、铸大钟以及伶州鸠论钟律,
是中国早期社会非常珍贵的金融、音律文献,《鲁
语上》载展禽论祀典,详细地讲述了上古帝王的祭
祀制度,其他如《郑语》所载史伯言论包含了大量
的中国早期历史资料。《国语》文章呈现出鲜明的
时代性,西周文章多记载名臣讽谏弊政和嘉言懿行
,春秋文章则主要突出齐桓、晋文等人的称霸谋略
,这显示了“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的历史发展趋势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的差异,《国语》
各篇的地域特色也很明显。周、鲁以及刻意向周、
鲁文化靠近的楚国言论多为道德劝谏,齐、晋、郑
、吴、越之语则多为计谋。
从文学史意义上说,《国语》是真正能够代表
西周春秋散文成就的唯一典籍,它代表了《尚书》
之后《左传》之前西周春秋历史散文的真实发展水
平。《国语》235篇文章展示了514年历史散文发展
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散文发展史,堪称是研究西周
春秋历史散文的活标本。
《国语》散文是史官在履行记载职责过程中诞
生的,它不是朝廷的正式公文,所以史官们不必使
用《尚书》那种佶屈聱牙的官方典诰公文体语言,
而是用西周流行的普通书面语从事写作。这实际上
是一场历史散文语言的革命——它使得散文语言更
接近人们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在此后三干多
年封建社会中,散文创作所使用的语言就是由《国
语》所代表的文言。从西周到战国初年,《国语》
语言向平易化方向发展,通读《国语》,读者自会
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散文语言由古朴到畅达、由
简练到流利的演进。
作为记言散文,《国语》上承《尚书》下启战
国诸子说理散文,它代表了西周春秋时期说理散文
所达到的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国语
》某些记言文呈现出由直观经验向抽象概括过渡的
倾向,到西周中后期,人们已经能够比较纯熟地运
用先提出核心论点、再围绕主题逐层展开论述的说
理方式,一席言论往往就是一篇主题突出、结构紧
凑、条理清楚的说理散文。在叙事方面,《国语》
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逐步演进的趋势。《周语上》
的表现手法还相对单一,进入春秋以后,《晋语》
、《吴语》、《楚语》突破了《周语上》单纯的叙
述,文章中常有人物语言、行动、细节、场面描写
,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叙述得委曲详尽,多元表
现手法为此后历史散文积累了艺术经验。
由于《国语》材料来自不同地域,因此各国文
章风格不尽相同。《周语》、《鲁语》均以浑朴平
实见长,其文持论正统,语言朴实,立论重视遗训
故实,多引经据典,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齐语》主要记载管仲的治国言论,文风一如管仲
改革一样干练明断。《晋语》前半部分记载晋国五
世动乱,后半部分记载六卿专权,其文风像政局一
样波谲云诡,其中蕴含着阴险狠毒的杀机和深不可
测的权术。《楚语》文风颇近周、鲁,但于浑厚古
朴之中蕴含着一个新崛起的泱泱大国所特有的大气
、朝气和颖锐之气。《吴语》文风突怒偃蹇,拗倔
恣放;《越语》上篇概述句践灭吴经过,下篇记述
范蠡为句践筹划灭吴的谋略,其中蕴含着一种深沉
的哲理意味,文章洋洋洒洒极为畅达,如同风行水
上。《国语》各国文章无论历时或长或短,文风都
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一方面是因为各国政治文化
传统具有传承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国前代史官
文风对其后任者产生持久的示范作用。
《国语》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期韦昭的《
国语解》,现存明道本和公序本两种版本。本书原
文以《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
本,参校《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各章
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吴绍烈等人校点《国语》拟定
的标题,译文采用中华书局“中华古典名著全本全
注全译丛书”《国语》中陈桐生先生的译文,采用
左面原文,右面白话文译文“文白对照”的形式,
希望帮助广大读者能更方便地读懂《国语》。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4年9月
导语
《国语》作为各国史料汇编,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及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对我们研究上古社会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国语》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三国时期韦昭的《国语解》,现存明道本和公序本两种版本。本书原文以《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参校《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各章采用上海古籍出版社吴绍烈等人校点《国语》拟定的标题,译文采用中华书局“中华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国语》中陈桐生先生的译文,采用左面原文,右面白话文译文“文白对照”的形式,希望帮助广大读者能更方便地读懂《国语》。
精彩页
祭公谏穆王征犬戎
周穆王将要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劝谏说:“不可以征讨。先王的做法是耀明文德而不显示兵威。兵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敛藏,只在特定时节出动,一出动便显示兵威,若单纯显示兵威,那就是黩武,而黩武是不会有兵威的。所以周文公的《颂》诗说:‘把楣戟收藏起来,将弓矢收进弓韬。周王追求的是美德,他要将美德广布这华夏大地,武王真正做到保有华夏。’先王对于人民,勉励他们端正德行,致力于加厚民生,增加人民的财富,改善兵器和农具,给人民指明利害的方向,修文德教化人民,使他们趋利避害.让远方之人感怀明君恩德而畏惧兵威,因此先王能够保有世传王业而发扬光大。
“从前我们周人先君世代担任后稷之职,侍奉虞、夏两朝。到了夏朝衰落的时候,夏王废弃后稷农官,不再重视务农,我先王不窗因此失去后稷官职,只好自己隐匿到戎、狄之间。他不敢怠惰先人基业,时时论叙先人的美德,继承先人的事业,修整先王的教训典籍,从早到晚恭敬勤劳,坚守敦厚,奉行忠信,世代被人称颂为有德,不曾辱没先人。到了武王,昭显先王的光明德行,更加上慈爱和善,敬事天神,怀保小民,没有人不喜欢他。商纣王帝辛,大施虐政于民。庶民不能忍受纣王暴政,欣然拥戴武王,商周在牧野决战。这说明先王并非崇尚武力,而是尽心体恤人民的痛苦,为民除害。
“先王的制度是:王畿之内的邦国为甸服,王畿之外的邦国为侯服,从侯圻到卫圻的邦国为宾服,蛮、夷邦国为要服,戎、狄邦国为荒服。甸服邦国助天子日祭,侯服邦国助天子月祀,宾服邦国每季奉献祭品,要服邦国每年入朝进贡,荒服邦国三十年一次入朝尊王。天子日祭祖考,月祀曾祖和高祖,每季祭祀远祖宗庙,每年献享于祭神的坛蝉,戎狄新君嗣位时应入朝尊王:这些都是先王留下的训示。甸服邦国若有不助日祭者,天子就要修治志意以示自责;侯服邦国若有不助月祀者,天子就要修治号令;宾服邦国若有不以时献享者,天子就要修治典法;要服邦国若有不入朝进贡者,天子就要修治尊卑名号;荒服邦国新君若有不入朝尊王者,天子就要修治德行;如果上述次序已经完成仍有不入朝的邦国,那就要修治刑诛。于是对不助日祭者有刑罚之治,对不助月祀者有攻伐之兵,对不以时献享者有征讨之备,对不入朝进贡者有威责之令,对戎狄新君不入朝尊王者有文辞之告。文告辞令发布之后仍然不至,那就要加倍修德,而不要劳民远征。所以近处邦国没有不听,远方邦国没有不服。
“自从大毕、伯士死后,犬戎新君都是携宝入朝见王。天子说:‘我一定要按照宾服之礼征讨犬戎,而且要对犬戎展示兵威。’这样做大概会废弃先王的训示,君王也会因此疲惫吧!我听说那个名叫树的犬戎君主,敦朴地遵循旧德,始终专一地遵守荒服之礼,他恐怕是有抵御王师的理由了。”
穆王不听祭公劝谏,于是发兵征讨犬戎,获得四头白狼、四头白鹿而归来。从这以后,荒服的邦国就不再入朝见王了。
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周恭王在泾水边游玩,密康公扈从,有三个同姓美女奔嫁密康公。密康公母亲说:“你一定要将这三个美女献给周王。三只野兽称为群,三个人称为众,三个女人称为美。王打猎不会同时打三只野兽,诸侯出行时遇三人则凭轼致礼,王不会娶三个同一族姓的女人做嫔妃。粲,是美好的东西。三个美女同时嫁给你,你有什么德行能够承受?王尚且不能从同一族姓娶三女,何况你是小人之类呢?德行细小而美物皆备,最终一定会灭亡。”密康公不愿献出三个美女。一年之后,周恭王消灭密国。
邵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诉邵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排除壅塞,使之畅流,治民的人要宣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士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臣修饬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从此产生。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人民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又能有多少帮助呢?”厉王不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