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言
第一章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 自然与农村经济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三、土地、矿产等资源概况
四、地形地貌与土壤类型
五、气候、植被与水文地质
六、农村经济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概况
一、农业发展历史
二、农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
一、主要耕作方式及影响
二、耕地利用现状,生产管理及效益
三、施肥现状与耕地养分演变
四、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简要回顾
第二章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工作准备
一、组织准备
二、物质准备
三、技术准备
四、资料准备
第二节 室内预研究
一、确定采样点位
二、确定采样方法
三、确定调查内容
四、确定分析项目和方法
五、确定技术路线
第三节 野外调查及质量控制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内容
三、采样数量
四、采样控制
第四节 样品分析及质量控制
一、分析项目及方法
二、分析测试质量控制
第五节 评价依据、方法及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原则依据
二、评价方法及流程
三、评价标准体系建立
第六节 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一、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三、属性数据库建立
四、空间数据库建立
五、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连接
第三章 耕地土壤的立地条件和农田基础设施
第一节 耕地土壤的立地条件 一、地形地貌
二、水文地质与土壤
三、成土母质
第二节 农田基础设施
一、农田基础设施
二、农田灌溉系统设施
三、农田配套系统设施
第四章 耕地土壤属性
第一节 耕地土壤类型
一、土壤类型及分布
二、土壤类型特征及主要生产性能
第二节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
一、含量与分级
二、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分级论述
第三节 中量元素
一、含量与分布
二、分级论述
第四节 微量元素
一、含量与分布
二、分级论述
第五节 其他理化性状
一、土壤pH
二、耕层质地
三、土体构型
四、土壤结构
五、土壤孔隙状况
第六节 耕地土壤属性综述与养分动态变化
一、土壤养分现状分析
二、土壤养分变化趋势分析
三、结果应用
第五章 耕地地力评价
第一节 耕地地力分级
一、面积统计
二、地域分布
第二节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
一、一级地
二、二级地
三、三级地
四、四级地
五、五级地
第六章 中低产田类型、分布及改良利用
第一节 中低产田类型、面积与分布
一、干旱灌溉型
二、瘠薄培肥型
三、坡地梯改型
四、盐碱耕地型
第二节 生产性能及存在问题
一、干旱灌溉型
二、瘠薄培肥型
三、坡地梯改型 四、盐碱耕地型
第三节 中低产田的改良利用措施
一、干旱灌溉型耕地改造技术
二、瘠薄培肥型耕地的改造技术
三、坡地梯改型耕地改造技术
四、盐碱耕地型耕地改造技术
第七章 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
第一节 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一、测土配方施肥的含义
二、应用前景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依据
四、测土配方施肥确定施肥量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技术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样品采集
二、田间调查
三、分析化验
四、田间试验
五、配方制定与校正试验
六、配方肥加工与推广
七、数据库建设与地力评价
八、技术推广应用
九、专家系统开发
第三节 田间肥效试验及施肥指标体系建立
一、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的目的
二、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方案的设计
三、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设计方案的实施
四、田间试验实施情况
五、初步建立了玉米测土配方施肥丰缺指标体系
第四节 主要作物不同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玉米配方施肥总体方案
二、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三、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
第八章 耕地地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一、耕地质量平衡与人口发展配置研究
二、耕地地力与粮食生产能力分析
三、耕地资源合理配置意见
第二节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
一、耕地地力现状及特点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耕地培肥与改良利用对策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适宜性种植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三、土壤适宜性及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四、种植业布局及规划建议
第四节 测土配方施肥分区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策研究
一、养分状况与施肥现状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测土配方施肥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