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炎兴著的《大禹传说与会稽山文化演变研究》通过有关典籍的整理、摩崖碑刻的考释以及周边的田野调查,揭示了大禹传说在会稽山上的两处标志性遗迹——南麓的飞来石和北麓的窆石,是如何逐渐演化成道教的阳明洞天和儒教的禹庙,进而形成会稽山文化儒道互补格局的。并指出,“儒显道隐”是此格局的一个显著特征。本书最后,还分析了这种会稽山儒道互补文化的形成,对绍兴的精神气质以及该地名士文化的生成产生了怎样的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张炎兴,1963年出生,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目前主要从事越文化研究、王阳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专著一部,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二、天下体系——禹迹: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 三、有关大禹传说和儒道互补的研究 四、研究视角与方法 五、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大禹传说与越族关系考 第一节 大禹传说与越 第二节 有关“大禹传说与越”的争议 第三节 对“夏朝”的争议 第四节 基于卷转虫海侵的大禹传说 第五节 大禹葬于会稽:越族对大禹传说的再度创作 第二章 会稽山的出现 第一节 会稽山的两个中心 第二节 以秦望山为中心的会稽山 第三节 会稽山中心:从秦望山到覆鬴山 一、以秦望山为中心的句践都城考 二、以覆鬴山为中心的会稽山 第四节 圣地:覆鬴山成为会稽山核心的人类学分析 第五节 会稽山周边的河流、湖泊和诸山 一、若耶溪与鉴湖 二、会稽山东边的山和潭 第三章 飞来石和窆石:会稽山南北的两个禹穴 第一节 禹穴的出现 第二节 两个禹穴 第三节 禹穴与飞来石 第四章 从窆石到儒教圣地禹庙 第一节 社稷祭祀中的大禹 第二节 窆石考 第三节 窆石的出现与禹庙的设立 第四节 会稽山禹庙与涂山禹庙关系辨 第五节 从窆石到大禹陵碑 第六节 缵禹之绪:禹庙的布局与结构 第五章 民间的祭祀:禹陵村的千年守陵史 第一节 禹庙旁的禹陵村 第二节 《姒氏世谱》考 第三节 姒氏家族艰辛而执着的守陵史 第六章 从飞来石到道教圣地阳明洞天 第一节 从《越绝书》到《吴越春秋》:禹得金简玉字 叙述上的变化 第二节 大禹得金简玉字与阴阳五行说 第三节 黄老学、黄老道与禹步的出现 一、黄老学、黄老道的形成、发展和道教化 二、禹步的产生和日益道教化 第四节 从大禹的金简玉字到道教的灵宝五符 第五节 阳明洞天考 一、道教的洞天福地 二、阳明洞天的出现 第六节 阳明洞天的空间概念 第七章 阳明洞天中的道教活动 第一节 阳明洞天道教活动前传:樵风泾的传说 一、郑弘的传说 二、樵风泾与郑弘关系考 三、寻找樵风泾 第二节 六朝时期的禹穴 一、葛玄、葛洪与葛仙翁井、飞来石 二、宋明帝为孔灵产在禹穴建起怀仙馆 第三节 唐代阳明洞天之龙瑞宫记 一、龙瑞宫的出现 二、《龙瑞宫记》考 三、《龙瑞宫记》描述的阳明洞天谷地 第四节 唐代阳明洞天之元白唱和 第五节 五代吴越国时期钱镠的投龙简仪式 第六节 飞来石上记录的宋代道教活动 一、阳明洞天飞来石上记载的宋代道教活动 二、北宋时期阳明洞天的道教活动 三、南宋时期阳明洞天的道教活动 第八章 晴禹祠、雨龙瑞:禹庙与阳明洞天的共生和融合 第一节 从禹庙到告成观 第二节 南镇庙的兴起与繁荣 一、中国五大镇山格局的形成 二、南镇庙的兴起 三、南镇庙的道教化 四、南镇庙的繁荣 五、从阳明洞天到禹庙再到南镇庙 第三节 王阳明与阳明洞天 一、筑室阳明洞天 二、梦萦魂牵的阳明洞天 三、王阳明的儒道互补 第九章 大禹传说、儒道互补与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第一节 儒道互补:会稽山上的主要文化形态 一、大禹传说与会稽山上的三种文化形态 二、儒道互补:会稽山上的主要文化形态 第二节 作为文化圣地的会稽山 第三节 大禹传说、儒道互补与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绍兴 二、手执畚耜的大禹形象 三、由大禹执耜到句践持剑 四、大禹寻书的儒道互补式书写 五、大禹传说、儒道互补与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结语 一、巫术式宇宙图像基础上的儒道分流 二、大禹传说的历史化和宗教化演变 三、会稽山文化的起源与演化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籍部分 二、论著部分 三、论文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