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党家村的白银时代(韩城党家村元明清商业神话简史)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黄德海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黄德海,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健康产业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
后记
本书是我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原计划内容包括古代和
现代两部分,后来由于时间所限,只是完成了古代部分的
写作。
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党家村“日进白银干两”这一商
业神话演变的全过程。至于现代部分,由于人物、情节和
资料繁杂,再加上我个人的工作也较以前更为繁忙,故目
前仍处于调研和构思之中。
但无论如何,我仍计划要认真写作现代部分,因为今
日的党家村依托其众多的历史遗迹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
景点。党、贾两族的后代们,也像其祖先一样,正在创造
另一个“日进游客干人”的市场神话。我想,“党家村人
的可爱”以及“市场化的力量”,正是我坚持写作下去的
最好理由。
仅就古代部分而言,我本以为凭着对党家村十多年时
间的了解,应该可以把这样一个小村庄写得“翻来覆去”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说实话,因为时间久远,有些事情
写起来的确有如雾里看花,再加上资料缺失,一些道理更
是说不清、道不明。好在有老师和朋友们的热情鼓励与悉
心指导,这一困难至少已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克服。但疏漏
仍在所难免,对于书中可能存在的失误,敬请各位读者批
评指正!
感谢韩城的热心读者,能在这本书出版十年后找到我
,用热情和担当促成这本书的再版。
德国人有句谚语:“当你为梦想全力以赴时,上帝也
会为你让路。”一本党家村经济史的专著得到了清华大学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龙门国际控股集团、韩城市文物活
化中心、韩城市党家村景区管理委员会、观心文化旅游有
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这让我看到了基础领域研究更广泛的
应用价值。
党家村的经济、建筑、文化已成为韩城文化旅游发展
的新IP,愿我们在基础领域的研究,能为党家村在乡村振
兴战略中的再度崛起贡献力量!
目录
第一章 党家村
第一节 皇权更迭与经济政策
第二节 党、贾联姻与合族而居
第三节 山庄子:家族早期扩张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山陕商业圈交叉下的党家村商业
第二章 铜瓦店
第一节 康乾盛世与商业发展
第二节 铜瓦店
第三节 “恒兴桂”号
第四节 四合院内的村落变迁
第三章 金赊旗
第一节 金赊旗
第二节 “日进白银千两”
第三节 山陕会馆
第四节 一个商业神话的破灭
附录
附录一 党家村大事年表(公元1331—1948年)
附录二 党家村古民居重点保护区名单
附录三 司马迁祠及司马迁的商业理论
附录四 赊旗镇山陕会馆古碑文选载
附录五 清代及民国时期赊旗镇商业各行业经营状况一览表
后记
精彩页
第一节
皇权更迭与经济政策
如果从元太祖由龙门渡黄河西进时计算,韩城被蒙古人统治的历史大约持续了一百四十年。在此期间,韩城成了蒙古人南下的给养基地②,因此其经济也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直至元末红巾军起义为止(参见图1—1)。
经过元代一百多年的发展,韩城已初步呈现出“南敦稼穑,北尚服贾”的经济格局。实际上,早在西汉时,韩城就已开始用煤炼铁,至明代时已有一定规模。大批铁制工具可以由黄河各渡口装船运往中原和南方各地,因为韩城这一带,尤其是黄河龙门,不仅是军事要隘,而且也是连接秦、晋两省并进而往来西北与华北的交通纽带、商业贸易的航运渡口。农业、手工业再加上军事方面的需求足以能够说明韩城成为元军南下基地的原因。
自成宗铁穆耳于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病故之后,元朝就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宫廷权力斗争之中,直至灭亡。宫廷斗争的实质是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它给整个权力机关带来的伤害在于:争斗本身削弱了宫廷内部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打破了权力在宫廷内外的对称,并由此影响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之下,政府无暇顾及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因此也就更谈不上将元世祖的经济思想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从权力来源的角度看,元代的上层建筑没有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更多的是帝王个人独霸一切的气质和排山倒海般的武功。元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被忽必烈一手垄断,他的后人也只能是随着他的规划而行事,很少有所调整。马鞍上驰骋自如的骑士借着自然的力量征服了大多数在小块土地上种田的农夫,却缺乏组织上的技能,不能使两方同时受益而前进。
宫廷权力斗争不可能被控制在红墙之内。它总是要以争夺民间资源的方式溢出,而对民间资源的争夺则意味着掌权者势必要采取使他人受损、自己受益的方式进行。到了元代中后期,争夺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是,元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在一个大一统国家范围内全面实行纸币制度的王朝。纸币的发行以及币值稳定不仅使之成为当时已存在的农产品交换、国内商业和国际贸易的媒介,同时也改变并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演变路径与速度。元代以中统宝钞为主并始终通用,作为一个普遍的支付与计算手段,它具有与金、银一样的价值。
但是自成宗朝以后,纸币没有继续发挥其作为商业媒介的功能,反而被元王朝当成了获取更大权力的工具——币值稳定不再是一个合理选择。货币当局错误地认为,纸币发行是一项买卖,它成本低、收益高,发行越多则国家越富裕。于是,国家的经济安全成了纸币发行的一个机会成本。这种负和博弈造成了元代中后期严重的通货膨胀,各地物价飞涨,投机盛行,正常商业受到摧残,当然也包括作为元军给养基地的韩城地区商业的发展在内。
中统正元年间,元政府发行的钞票还不算过多,但是继位的皇帝却没能保持下去,并最终演变成元末的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情形也解释了元朝不能成为一个有主体性的朝代的原因,同时也形成了朱元璋必须以铁腕建立其统治的时代背景。
从中统钞发行的数字上看,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的发行额只有11万锭,至元十一年就增加到24.7万锭,至元十二年又增加到近40万锭,至元十三年因征服南宋,发行额猛增为140万锭。到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发行量虽降低至113.6万锭,但这时中统钞的发行总额却已高达5 391 325锭,人均占有量4.584文,分别是发行初的74倍和6.8倍。早在至元十一年的时候,物价便开始波动,至元十七年以后就进入通货膨胀阶段。P3-6
导语
党家村现存的大量精美传统民居建筑,是党家村自元、明,尤其是清初直至民国时期商业极度繁荣发展的硕果。黄德海著的《党家村的白银时代(韩城党家村元明清商业神话简史)》透过党家村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的表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文化、地理等因素,独辟蹊径地研究、展示党家村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历史背景,并为缔结这一成就的历史过程提供解释。
序言
党家村地处陕西省韩城市,2001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司马迁祠坐落于市区南郊,是韩城地区古
代文明的象征。韩城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市相望,黄
河两岸民众在历史上就曾有过频繁往来和多次的群体性迁
徙。从商业历史变迁的视角看,党家村地处由晋商商业圈
、陕商商业圈和司马迁“货殖学说”交叉覆盖下的一个三
维商业文化地带。
从元末至整个明代,党家村人完成了党、贾联姻与合
族而居两件大事,为其商业在清初的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
的族群基础。1654年,党族人党德佩远赴河南经商,不久
即获成功。又几十年之后,贾族人贾翼堂也前往河南经商
。后者不仅成立了一家更大的商号,同时还模仿晋商采取
了“股份制”的经营方式。生意上的巨大成功使党家村人
开始在原籍村落大兴土木,为后人留下了123座古色古香的
四合院。至清末,因其在河南的生意渐趋衰败,加之时局
不靖,党、贾两族的商号纷纷歇号停业,或远走他乡或回
迁陕西老家,给后世留下了一个曾经“日进白银千两”的
商业神话。
1981年,我第一次去党家村时就对那里的一大片四合
院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那时正是冬天,路上积了一层厚
厚的白雪。党家村人沿街道两旁,或叼着烟卷三五成群地
聊天,或把头枕在胳膊上一言不发地蹲在那里晒太阳,似
乎描绘了一幅“穷者自穷,富者自富”的自然经济画卷。
到了1989年我再去的时候,情况已有所不同。那时村
里正在大搞旅游经济,不时有零星散客从我身边走过,临
时招募的导游小姐用夹杂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认真地向游
人叙述着党家村四合院的变迁故事。另外还有一大群西安
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专家们正在做调查,他们
拿着相机和本子围着100多座四合院进进出出,不停地记录
着。据说还有一位名叫本田昭四的日本教授在现场突发心
脏病,永远地留在了党家村。此次访问激发了我描写党家
村的最初冲动。十多年之后,应朋友之邀,我重访党家村
。这一次,我更坚定了研究党家村的决心,因为多次的访
问及阅读仅有的文献使我终于有了和党康琪先生一样的感
觉:党家村的确不同凡响。
党康琪生在党家村、长在党家村,不仅是党家村“文
革”后毕业的首届大学生,而且也是研究党家村历史的专
家。他说,他自小就觉得一切就该这样——住这样的房子
,走这样的巷道,爬这样的寨子坡,怎么也不会产生特殊
的感觉。但等他长大后,走出了村子,走出了韩城,走出
了陕西,跑的地方多了,才觉得故乡不同凡响。
虽然党先生和我都有同样的感觉,但各自的切入点不
同。我不是党家村人,自小没有住四合院的感觉,也没有
对党家村历史的追忆。但我有我的优势:我可以作为局外
人冷静、客观地去描写,而不为满腔依恋故土的情结所淹
没。更深层次的印象是,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的历史演变
中始终充满了商业气息,这种气息占据了四合院内的一砖
一瓦,占据了党家村人的每一根神经。它沿秦岭山脉的武
关道一路南下,弥漫了整个瓦店镇和赊旗镇。
学术界的许多著作在论及小农经济时,总免不了使用
“传统”“保守”“无知”“商品观念淡漠”等词语来描
述农民的经济行为,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非理性经济,因
为他们不懂得扩张及积累财富,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来描
述就是不懂得“储蓄和投资”。但是笔者认为,中国古代
的小农经济可以被纳入“理性经济人”行为分析的范畴。
本书所提供的案例,相信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消除人们的
这一认识误区:
首先,在明代近三百年的变迁过程中,党家村村民根
据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为有效地配置劳动力资源,曾先
后进入山区经营山庄子。这意味着,只要能发现具有更高
投资效益的生产区域,农民的储蓄和投资意愿就会明显提
高。其次,农民的创新性行为一直在以某种速度增加。不
承认这一点就难以理解农民为什么能够做出从事商业活动
的选择,甚至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十大商帮”能在明清之
际崛起。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之所以表现出不
同的经济行为,并非是农民的“理性”发生了变化,而是
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以至于
可供其选择的方案不同。
经过数日的走访和考察,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思路,
并将党家村商业的发展变迁作为写作的突破口。尽管这是
一次小范围内的考察,但我试图从其不同凡响之中找出解
释中国元、明、清三朝商业演变的某些规律,因为在我看
来,这并不是一段静止的过去,而是一段孕育着未来的历
史。
我所思考的问题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商业未兴起之前(也就是元、明两个朝代),
党家村党、贾两族形成了合族而居的村落演变形态。当时
,党家村面对着一个什么样的国内政治与经济环境,并且
这一环境当中所包含的皇族权力对这样一个中国北方小村
庄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更进一步说,为
什么党族始祖党恕轩的播迁行为会发生在元末明初?党家
村的地理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党、贾两族的繁衍又有什么样
的规制和约束?
(2)明朝的统治延续了近三百年。在此期间,各地商
业曾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党家村为什么仍停留在农
耕社会?另外,这一时期在党家村历史上为什么又显得如
此漫长?
(3)早在康乾盛世之前(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
),党氏家族为什么能产生第一位经商者——党德佩?他为
什么要远下河南经商并把瓦店镇作为其首选之地?换句话
说,究竟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这时敢于去“闯荡江湖”

(4)又半个多世纪之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贾氏家族的贾翼堂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也离家南下,
他瞄准的经商地域不是瓦店镇,而是赊旗镇。不久,党家
村商业即进入了鼎盛阶段,然而问题是,为什么贾翼堂选
择的时机是在乾隆盛世?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他
有能力使党家村商业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迅速腾飞?
(5)至20世纪初,党家村在瓦店镇和赊旗镇的生意都
已经接近尾声。此时,其商业的主要继承者们纷纷逃回党
家村,有的闭门不出忧郁而终,有的甚至跪倒于祖先坟前
自杀身亡。这就自然引出一个很特殊的问题:党家村商业
的结局为什么这么悲惨?似乎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只大
手将党家村在清初高高地举起,然后又在清末重重地摔下

本书记述了党家村在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变迁过程
,从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文化、地理等因素对上述问题
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出其商业兴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
书不仅填补了党家村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也为丰富陕商
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和视角。
内容推荐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约700年历史。村中现存120多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以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堪称一部民居建筑与文化、伦理、民俗、信仰交相辉映的发展史,被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党家村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并成功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党家村现存的大量精美传统民居建筑,是党家村自元、明,尤其是清初直至民国时期商业极度繁荣发展的硕果,党家村人的富裕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经济现象。《党家村的白银时代(韩城党家村元明清商业神话简史)》作者黄德海透过党家村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的表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并结合文化、地理等因素,独辟蹊径地研究、展示党家村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历史背景,并为缔结这一成就的历史过程提供解释。本书不仅填补了党家村研究的一项空白,为丰富陕商研究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思路,也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战略思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