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锦衣卫(畸变的国器)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熊剑平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军政特务机构,在谈及明朝制度建设的时候,锦衣卫是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它所代表的“特务政治”影响了整个明朝的发展方向。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等工作。这种神秘的特性让很多人对其真实面貌不甚了然,熊剑平著的《锦衣卫(畸变的国器)》正是对这一机构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讲述其中关于权力、关于欲望的纠葛与兴亡。 作者简介 熊剑平,男,1973年9月出生于安徽巢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05年获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兵学史和《孙子兵法》。出版有《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六韬、鬼谷子诵读本》《权力的掌控——军机处》等专著,并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军事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楔子:帝王心机 第一章 废相 一、危险的丞相 二、贴心的毛骧 三、收网杀人 四、从幕后走到台前 五、杀更多的人 第二章 杀将 一、蛰伏的毒蛇 二、新晋大将军 三、一不小心“被谋反” 四、令人胆寒的酷刑 五、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第三章 锦衣再起 一、更狠的人才能赢 二、升级版的锦衣卫 三、升级版的指挥使 四、血腥的杀戮 五、寻找建文帝 第四章 野心膨胀 一、继承人之争 二、才子蒙难 三、错杀已成习惯 四、贪欲无法遏止 五、荣耀俱成往事 第五章 宦官升降 一、从卑微到显达 二、厂卫并立 三、大权在握的厂公 四、不喜欢太监的仁者 五、作风整顿 六、太监学堂 第六章 护国与误国 一、全能卫队 二、探情尖兵 三、层层盘剥 四、官官相护 五、当太监有了文化 六、黑暗中的微光 第七章 皇帝忽成阶下囚 一、当战争成为儿戏 二、不作不死 三、天子蒙尘 四、患难见真情 五、突如其来的群殴事件 第八章 轮流坐庄 一、在战乱中即位 二、受困南宫 三、夺回大位 四、挫败石亨阴谋 五、击碎宦官迷梦 六、以德报怨 第九章 世人但知汪太监 一、西厂因妖狐而起 二、初露狰狞 三、天怒人怨 四、旬月重建 五、墙倒众人推 第十章 海神来过恶风回 一、难得平静 二、虎中称王 三、耍奸玩狠 四、总领厂卫 五、逞性妄为 六、权阉之死 第十一章 娱乐至死 一、迷失于荒诞 二、天上掉下个干儿子 三、一群干儿子 四、权力的任性 五、心怀异志的宁王 六、将娱乐进行到底 第十二章 遭遇权臣 一、从藩王到帝王 二、权臣上位 三、锦衣都督 四、不畏强权的沈炼 五、权臣伏法 第十三章 深重的危机 一、被逼“瘦身” 二、不肯屈服的都督 三、生前身后两重天 四、神宗亲政 五、难解的悬案 六、被掏空的帝国 第十四章 万民之唾弃 一、有压迫,就会有反抗 二、末世大珰 三、抱团作恶 四、不屈的冤魂 五、末路凄惶 六、厂卫终成替罪羊 后记 序言 帝王心机 一 史书上记载,大人物的出生,总是和普通人不 同。比如朱元璋,据说他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忽然 满屋子泛起红光,邻居们都为此惊骇不已,以为他 们家不小心失火了。这一点,料想没有多少人相信 ,却在《明史》和《明实录》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多少会感到一丝失望,因 为这个娃长得实在有点丑。当然,好歹都得养活, 即便家中已经非常贫困了。何况也有人说,这叫天 生异相,将来是要做大人物的。 孩童时期的朱元璋,就已经显露出帝王之相。 那时的他应该叫朱重八,是个衣不遮体的放牛娃, 但已经表现出了带头大哥的气质。在与穷苦人家的 孩子结伴玩游戏时,他总是扮演皇帝或者大将军的 角色,再吩咐别的孩子拿着小木块当成“笏”,向 自己跪拜。这个“笏”,就是大臣朝拜皇帝时使用 的仪物。朱元璋不知道从何时起,已经装模作样地 当起了皇帝。 即便在游戏之外,小伙伴们也都心甘情愿地听 从朱元璋的差遣。他经常会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表现出老大的担当。据说有一次,一群孩子饿急了 ,就宰了地主家的一头小牛吃,大快朵颐之后,朱 元璋告诉地主,大山裂开了个缝,小牛崽钻到缝里 出不来了,他们赶忙上前,想将小牛拉出来,但结 果只是留下一条尾巴。地主实地勘察时,发现牛尾 巴正插在石头缝中,只能不了了之。 总之,朱元璋的智谋和担当,让那些和他一起 放牛的小伙伴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地听从 他的指挥。其中有几个人,终生追随朱元璋,帮助 他建立了大明王朝。 此后,朱元璋颠沛流离,一度成为四处乞食的 游方僧。再后来,他转投起义军,一路南征北战, 出生入死。在郭子兴那里,他混成乘龙快婿,羽翼 渐丰,大杀四方,最终成功地兼并了其他各路豪强 ,成就了帝王之业。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 天府(今江苏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从一个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小和尚,到威名 远扬、坐拥天下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人生曲折多 姿,充满神奇。关于他的成长经历、发迹过程,乃 至出身和长相等等,都已成为历史谜团,吸引着后 人作万般演绎,直至将其演绎为传说与神话。包括 前面所说的几个故事,虽说根本谈不上什么真实性 ,却一直在民间流传。 朱元璋的一生,境遇多变、角色多变、性格多 变,但说到底,他是个出身于贫寒的农夫之家的平 民子弟。只是因为身处于风云际会的特殊年代,他 才成了叱咤风云的草莽英雄。他的这一身份特征, 注定了明帝国的走向会和以往的王朝有所不同。 成为帝王的朱元璋,小心翼翼地看护着自己的 万里江山。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与各色 对手角斗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富有心机、狡诈多 蛮。 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确保江山社稷一直在他 们老朱家传承,朱元璋想尽了种种办法。其中最为 关键的共有三条:其一,大肆杀戮功臣,防止他们 危害政权的稳定;其二,废黜宰相之位,加强专制 和集权统治;其三,重视内务情报的搜集,大力推 行间谍手段,加强对臣民的监控。作为特务政治代 名词的锦衣卫便由此而生,明朝两百多年的特务政 治也就此拉开帷幕。锦衣卫借机上位,在相当程度 上控制和影响着皇帝的所见所闻,成为影响和干扰 皇权运转的国器。 二 有人说锦衣卫的设置,植根于朱元璋多疑的本 性。这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朱元璋本来能和兄 弟们打成一片,但当了皇帝之后,身份和地位都改 变太多,立刻就犯了疑心病,而且病得很重。由此 开始,他大量使用间谍,派人悄悄侦察臣僚,使其 一切言行举止都在他的监视之中,朝野内外充满了 肃杀之气。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大量遭到屠杀,那些侥幸活 命的人,整日提心吊胆。他们小心翼翼地侍奉皇帝 ,战战兢兢地服务于王朝,却随时都会有性命之虞 。每天上朝之前,大臣们都要和家人做一次严肃而 认真的告别,仿佛是人生的最后诀别一样,非常担 心此生无法再见。 官员从出门上朝的那一刻起,全家人无时无刻 不在担惊受怕。如果当天晚上能平安归来,全家则 欢天喜地。当官当到如此地步,可谓惶惶不可终日 ,正像是下雨天过独木桥——步步惊心。 面对这些已经胆战心惊的朝臣,朱元璋不肯有 任何的放松,而是层层加码,继续实施严密的监控 。 宋濂是一代大儒,学问好,做人也非常谨慎。 对于这样一位名儒,朱元璋非常敬重,选定他为太 子的老师。按理说,这肯定是令朱元璋百分之百放 心的人物,但他还是对其进行了严密的监控。 有一天,宋濂与客人在一起喝酒。第二天上朝 时,朱元璋笑眯眯地问宋濂:“你昨天是不是喝酒 了?”宋濂连忙答是。朱元璋接着又问:“你是和 哪些人喝酒的?都吃了些什么呢?”宋濂如实地一 一汇报,而且和特务打探来的情况完全吻合。朱元 璋高兴地说道:“诚然,卿不朕欺。”情况确实如 此,宋爱卿没有欺骗朕。 宋濂早已被吓得一身冷汗,他明白自己的一举 一动都逃不过朱元璋的监视,只能死心塌地地为老 朱家服务。 当时还有另外一位姓宋的官员,叫宋讷,担任 国子监祭酒,培养了很多学生。有一天,一个学生 给他敬茶时,不小心把茶具打碎了,令老宋有些生 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宋讷:“昨天你为什 么生气啊?”宋讷心中暗惊,问道:“陛下何自知 之?”陛下您从哪里知道的?只见朱元璋一招手, 旁边的人随即拿来一幅画,画的正是宋讷当天生气 的模样。 朱元璋不仅是对朝臣不放心,他对民众也不放 心。随着侦察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建设一支能力 突出、便于控制、忠诚贴心的侦察队伍,已经显得 迫在眉睫了。 导语 纵观有明一代,厂卫制度基本得到了延续,特务政治一直高度发达。不管是厂,还是卫,放在今天都可算作情报机构。当然,明代的厂卫具有大包大揽的特点,和现代情报机构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在完成对内情报职能的同时,还要执行搜集军事情报的任务,此外还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审判权,直接听命于皇帝。 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恩泽,已经很难理解朱元璋将天下视为私有的心态,也很难体会专制皇帝为维护私有财产所进行的种种精巧设计,对朱明王朝的特务统治模式,怕是也有了解不够之处。熊剑平著的《锦衣卫(畸变的国器)》能帮助读者朋友对这些情况有一些大致了解,带您切身感受那个遥远时代的人和事。 后记 这几年我给学生讲授情报史类课程,不免会提 到锦衣卫,并讲到明朝这段历史。但是,苦于课时 有限,许多想讲的内容没有办法展开。有鉴于此, 我暗下决心写一本普及读物,方便同学们阅读参考 。在写作过程中,我经常提醒自己以此作为最低目 标。稿成之际,一直心有惴惴,不知这个目标实现 没有。 纵观有明一代,厂卫制度基本得到了延续,特 务政治一直高度发达。不管是厂,还是卫,放在今 天都可算作情报机构。当然,明代的厂卫具有大包 大揽的特点,和现代情报机构并不完全相同。它们 在完成对内情报职能的同时,还要执行搜集军事情 报的任务,此外还拥有相对独立的司法审判权,直 接听命于皇帝。所以,它们是非常另类的机构,有 着独特的运转模式。这种“四不像”的机构,是明 朝皇帝推行专制统治的重要辅助工具。他们借助于 控制皇帝的所见所闻,制约并影响皇权的运行,最 终也能成为左右政坛的重要力量。 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沐浴着现代文明的 恩泽,已经很难理解朱元璋将天下视为私有的心态 ,也很难体会专制皇帝为维护私有财产所进行的种 种精巧设计,对朱明王朝的特务统治模式,怕是也 有了解不够之处。写作本书,也想帮助读者朋友对 这些情况有一些大致了解,带您切身感受那个遥远 时代的人和事。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肯定无法让所 有的朋友感到满意,而且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希 望能得到大家的热心指正。 最后,郑重感谢中华书局为拙作提供出版的机 会,感谢傅可兄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默 默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编审先生,感谢所有 帮助和关心我的师友!在写作过程中,业师储道立 先生一直无私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业师黄朴民先生 始终关心我的教研情况,并给予大力提携,令我感 动不已,借此机会也表示真诚的谢意! 2017年5月22日记于南京 精彩页 一、危险的丞相 在民间,刘基一直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所以号称“活神仙”。当时的人们就经常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谋略出众的刘基,是智慧的象征,也是朱元璋定鼎中原的重要谋士,朱元璋经常向他讨主意。 有一次,朱元璋想要责罚丞相李善长,被刘基劝住。刘基说:“李善长虽有过失,但他能调和众将。”朱元璋感到非常惊讶:“他几次想要加害于你,你居然还为他着想?我这次就想改任你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这怎么行呢?用丞相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小木,房子就会立即坍塌啊。” 后来,李善长被罢相,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长期负责特务工作,平时待刘基很好,没想到刘基极力反对他出任丞相:“杨宪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朱元璋接着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答道:“气量比杨宪更加狭小。”朱元璋接着提名胡惟庸,刘基答道:“做丞相就好像驾车,我担心他会翻车。” 这也不合适,那也不合适,朱元璋不免面露愠色,忽然说道:“这丞相之位,怕是只有先生你最合适。”没想到刘基仍是推辞,说道:“我一向嫉恶如仇,又缺少处理繁杂事务的耐心,恐怕也会辜负皇上的重托。天下不是没有人才,需要的是皇上留心物色。只是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出任丞相啊。” 刘基把帝国比作大厦,用丞相就得用那些粗壮而又结实的木头,起用得力干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做这样的木头,不知是不是看到了某种凶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几位,后来都在丞相任上获罪。 刘基不愧为识时务的俊杰,他一直寻机隐退。但他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不仅得罪了朱元璋,也得罪了淮右集团,更是彻底得罪了胡惟庸,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命运埋下了祸根。他想远离是非之地,却已走不脱了。 有人不想当,有人抢着当。这个世界上,缺的不是人,而是位子。再危险的岗位,都会有人去填充,何况是丞相这样的高位。胡惟庸一直费尽心力往上爬,最终爬到了这个位置。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还做成了末代丞相。 胡惟庸是定远人,和李善长是同乡,所以一直受其提携。洪武六年(1373),他与汪广洋同任右丞相,但由于汪广洋被贬广东,所以胡惟庸可以独专中书省事务,直至升任左丞相。 胡惟庸是个精明干练的人,遇事小心谨慎,也非常善于讨皇帝的欢心,由此而获得宠信。但是,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地位的不断提升,他也开始变得骄横跋扈。除了皇帝,谁都不放在眼里。这也难怪,除了朱元璋,朝中已经没有谁的权力比他更大了。内外奏章,他都可以先拿来查阅,凡对自己不利的,便先行扣下。天下人都知道胡惟庸权大势大,各方趋利之徒竞相投奔,贿送财物。 这个时候的胡惟庸是最为自得的,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 朱元璋对这些情况不可能不了解,只是他尚且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或者说,他还在等,等待事态的发展,等待收拾胡丞相的最好时机。 对于胡惟庸的不法和妄为,不少人敢怒不敢言。大将军徐达多少也知道一些,他选择向朱元璋告发。此前,胡惟庸曾多次拉拢徐达,均被徐达冷处理。徐达鄙薄其人,不屑与其交往,并瞅准时机悄悄禀告朱元璋,说胡惟庸这人根本就不适合担任丞相。胡丞相热脸贴了冷屁股,心头自然不快,得知徐达打自己的小报告后,更是怒火中烧,于是设计谋害徐达。 对大将军徐达尚且如此,对其他人更可想而知。权倾朝野的胡惟庸,自以为掌握了所有人的生杀予夺大权,所以一向肆意妄为。 面对险恶的政坛,聪明的刘基虽然及时退隐,但他在老家的一举一动仍会受到各方关注,包括胡惟庸,也包括朱元璋。毕竟他是明朝初年除淮右集团之外最重要的力量。 淮右集团,其实就是最早帮助朱元璋崛起的一帮穷哥们,堪称嫡系。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和他们是乡里乡亲。他们是朱元璋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最为倚重的一支力量。但在坐稳江山之后,朱元璋立即发现这支力量已对自己形成了最大威胁。因为其中聚集着一大批位高权重的功臣,比如徐达、冯胜、李文忠、李善长、蓝玉…… 刘基也是开国功臣,但毕竟是浙江人,和淮右集团非亲非故,所以受到胡惟庸等人的时刻提防。朱元璋对刘基,则在提防之外,也进行拉拢。出于提防,刘基在告老还乡时,朱元璋丝毫不作慰留;为了拉拢,在得知其生病之后,他需要表示—下关心和慰问。不幸的是,这种关心很快就被胡丞相所利用,使得善意的慰问变成了残忍的投毒。据说在朱元璋派出医官探视之后不久,刘基便一命呜呼。因为他服用的药物带毒,医官是受到胡惟庸的暗中唆使。 胡惟庸权势更炽之时,在他定远老家的一座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周围那些阿谀之徒都说这是祥瑞之兆。更有不少人告知丞相,说他家祖坟上空每晚都是火光冲天,照彻夜空。胡惟庸相信这一定是吉兆,更加高兴和自负,便生出所谓的异心。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