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今生--经受与寻找/何士光文集 |
分类 | |
作者 | 何士光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何士光,1942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在黔北农村任乡村教师,1982年到贵州省作家协会工作。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曾以“梨花屯乡场”为背景写作系列文学作品,对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乡情和人情有深切的体察和记述。《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喜悦》《青砖的楼房》和《苦寒行》等作品,曾获多种奖项。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著有《烦恼与菩提》《今生:经受与寻找》和《今生:吾谁与归》等作品,对传统文化中的“道”有深入的体悟和表述。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 目录 1(引言)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尾声) 精彩页 我的今生今世的日子,是在这南明河边过去的。古老的浮玉桥和甲秀楼,就一直伫立在河面上。现在我从这甲秀楼旁走过的时候,常常会把脚步慢下来,禁不住这样想:哦,再看一看眼前的这一片街市,还有河边的这些杨柳吧;对于茫茫天宇来说,这不过是一粒微尘,一处角落,一道幻影,但对于我们来说,却就是我们面对着的大千世界,是我们今生今世来过的地方了。 这一天,正午过后不久,就在甲秀楼前面的那一处空地上,我遇见了小时候的一位邻居。这位旧时的邻居,正是我曾经在一篇叫《雨霖霖》的文章里,仔细地写过的那位女邻居。我们从少小的时候开始,就一起住在这近旁的一处小巷里。只是到了后来,我们的小巷和院落被拆迁之后,才不知道她去了什么地方。我已经好久都没有遇见过她了,没有想到这天中午,她就站在那一座题写着“城南勝蹟”的牌坊下面。她当然也老了,在四月末尾的、已经日渐炽热起来的阳光之中,她还穿着一件桔红色的羽绒衣,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我在《雨霖霖》里记述过我们小时候去上学的情景。大雨过后的早晨,院子里零落着梧桐的绿叶,石板的小巷也空荡荡的,我顺着青色的砖壁往前走,但在突然之间,心里却警觉起来,我想会不会呢,这时候那个姑娘,正走在我的身后? 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头的情景。我禁不住回过头的时候,她就在我的身后。那时候,在我们居留着的这一片土地上,绵延了一百多年的战争的烽火,刚刚消散不久,而新的劫难又还在酝酿着,一时间还没有展开来,小巷里的日子也和平而安宁。我们同在一间小学校里念书,但女同学们却很快就变得端庄而美丽。那样的美丽是会让人惭愧的,我活在这个人世上,也始终在为自己的渺小的存在而感到惭愧,于是我非常的不安了,赶紧放慢了脚步,直到她从我的身旁走过去了,我才抬起头来,看着她的亭亭的身影。 在这个茫茫的、千门万户的尘世上,这人与人之间的因缘,诚然是难以窥测的,或者是咫尺天涯,或者是天涯咫尺,仿佛都不能由我们自己来选择,而要由我们自身的因果来决定。就是这位姑娘,我在《雨霖霖》里写过,这许多年来,我虽然在她的身旁注视了她一辈子,为她的日子猜想了一辈子,以至于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仿佛是从她的身上看见了岁月的变迁和生命的流逝,并且从她的生活之中看见了我的生活,从我的日子之中看见了她的日子;但事情虽然如此,这之中虽然有数十年的光阴流淌过去了,我和她却从来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并且我也不知道,她会不会认出我,会不会记得我。 我们一次一次地,都是迎面地相遇了,又兀自地走过去,就这样过去了几十年,既不曾有过另外的愿望,也不觉得这不近情理;现在想起来,就不免叫人诧异,这怎么会呢?怎么会是这样呢?……但我现在要说的是,就在这一个午后,在甲秀楼前面的这一处空地上,我从她的身旁走过去的时候,不知道是怎样一来,心里却一下子有了一种冲动,禁不住想停下来,并且走上前去,和她说一句话。 这或许是因为那一时间,我才深切地从她身上看到,我们的时光就这样地过去了,不免有些苍凉?又或许是因为在那一刻,我才猛然地想起来,我们一次一次地走过去,看来就要永远地走过去了,也不免有些慌张?这虽然只是一时间的感触,我终于也还是没有停下来,依旧像我们原来那样,兀自地往前走了;但在这一天的相见之后,我的心里却有了一个念头:那么下一次,我再见到她的时候,说不定就会有一种机会,或者说一种足够的决断,让我能够停下来,和她说上一句话? 我不知道我们之间会不会有这样的因缘。记得佛陀曾经说过,我们要在往生往世之中有过五百次的回眸一笑,才能换得今生今世的擦肩而过,所以又不知道我们要有多少次的相遇,才会获得一次说话的机会,乃至于到今生今世的终了,都累积不起来这样的机会。但是从那以后,我却不由得要去推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对她说一句话,那时候我应该说些什么呢?我能够拿一句怎样的话去对她说呢? 心里有了这样的心思,于是有意无意地,我也不免要回过头去,在我们曾经有过的日子之中去寻找,在我们曾经有过的感触之中去寻找,希望能够找出合适的话来,然后对她说。这样的心思是为了她,也是为了我自己。或许日子来到了今天,我们也应该为自己查看一次,在一生的光阴都过去了之后,在经过了这么多的跋涉和苦辛之后,对于这生命、生活和人生,我们能够说些什么呢? 从此在我的心里,零零碎碎的,断断续续的,也会浮现出来许多往日的、已经远去了的印象。那是重重叠叠的白天和夜晚,远远近近的脚步和路途,还有绵绵的细雨或者火辣辣的太阳。这不是怀旧,也不是向往,我看见它们在我的心里来来去去,就像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样。只是有的时候,如同佛陀所说,我看见我们背负着生命的这种因果,就这样地在无尽的流转之中沉浮,心里也不禁有些灼痛,有一种悲伤…… P1-5 导语 何士光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家,是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其创造的获奖记录贵州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超越。 《今生--经受与寻找》系何士光先生文集(共七本)中的第六集,作品收录了何士光先生的纪实散文,内容各有趣味、意趣丰富,语言平实流畅,实乃休闲读物上选,其中还一定程度的体现出了作者的思想价值以及写作技巧,具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序言 何士光 我感谢朋友们为我编辑出版这部《何士光文集 》。一个人要是写下过一点什么,就是这个人的生 命曾经有过的一点痕迹。写作和人们其他的活动一 样,都植根在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生命的追寻里。 谁没有自己的痕迹呢?照说花开花落过后,就是不 用再惦念那些已经散去的风雨的。只是对于有缘的 人们来说,这如果还可能成为一种因缘的话,我似 乎就应该把这些文字的由来,简约地写一些在这里 。 我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人世上的时候,并不清 楚这生命是怎样一回事情,并且后来也就一直生活 在生命这个久远的谜里。但从此以后,我们就不得 不怀着这一颗,满是念头的心,肩负着这一具已经 活着的躯体,踯躅在朝朝暮暮的岁月里。这生命就 在驱使着我们自己,乃至是追逼着我们自己,在日 子里寻寻觅觅。这样的寻觅,是要让这颗心得到满 足。只有满足的心才会是安宁的,不然我们就始终 是不安的,乃至于这样的瞬间即是永恒。而渐渐地 我们也就看见,我们的寻觅,正是朝着生活的、人 生的和生命的,这样三条可能的路径延伸的。在散 文《今生:经受与寻找》里,我就借助了万花筒来 比喻这三条路径。 万花筒摇动出来的景象,不就是五彩缤纷的? 这就像我们说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第一条路径 ,是生活的路径。在《城市与孩子》这篇散文里我 就写到,那时候自己就是要去寻找惬意的食品,那 是一块烧饼;也想去看看这个世界,那是这城市里 的一条街道;还想去一处鸽市,那儿有人们带来的 鸽子。如果这些景象能够使我们得到满足,一个人 也就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但是万花筒里的景象,即 便是丰富多彩的,不也是转瞬即逝的和不断重复的 ?这就注定了我们的满足是不会有止境的,是要反 复地去追求的。以至于在这样的忙碌之中,我们仿 佛是在行进,其实又一步也没有挪动,就像自己是 假装着在生活似的。一路地走过去的时候,这心里 又有一种五光十色的荒凉,和熙熙攘攘的索漠,内 心深处又仍然是不安的。 我们这样寻找下去,渐渐地就会对这些万花筒 一般的生活景象,有自己的烛照、寻思和比较。于 是就会成为一种见地,一种学识,乃至一种专业。 一个人就会从中为自己选择一种图象,或者是摇动 出一种图象,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方式。让自 己的心思和生命得到一种依附。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是我们可能找到的第二条路径了。年青的时候, 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生活在一处偏远的乡村 里。在那些匆匆地来去的春风秋雨之中,在那些长 长的白天和夜晚里,我能够怎样来安顿自己呢?应 该说,比看看这个世界更要紧的,是要找到自己的 世界。人们也说生活的方式没有对错,只在于是不 是适合。后来自己就觉察到了,我能够有的让生命 得以依附的方式,就是夜晚在那一盏油灯下阅读和 写作。于是在那一段时日里,我就写下了这部文集 的前半部分,是一些散文和小说,比如《乡场上》 《种包谷的老人》《远行》《草青青》《青砖的楼 房》和《某城纪事》。所以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 作家,而只是一个在这个尘世间沉浮和寻觅着的芸 芸众生而已。 我后来回到贵阳这座城市的时候,已经四十岁 了。我曾经也以为自己还会在这第二条路径上依旧 地走下去,但渐渐地我就意识到,我不大能够这样 重复地写作下去了。换了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 ,也还是一种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要这样不断地 重复自己,也像假装着在写作似的,就是让人气馁 的。即使是在原来,在我还能够用写作来支撑自己 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之中所固有的那种迷茫和哀愁 ,也还是在如影随形地跟随着自己的,我们也还是 生活在这个生命之谜里,那么这时候,这生命就在 艰难地追逼着自己,让人要去寻找能够救助自己的 路径。人们说生命本来没有意义,意义是人们赋予 生命的。其实人们能赋予这生命的,只是第一和第 二条路径上的意义。这生命有一种根本的意义,则 是这生命本身所固有的,就是要认识这生命和你自 己。不然我们的一切,包括生老病死和悲欢离合在 内,就会缺少终极的依据。不妨说这就是第三条路 径了,即是要直接地拆开万花筒,去寻找这生命的 底细。 要拆开我们手中的万花筒自然很容易,但我们 是不是可以继续用它来比对我们的生命呢?事实上 ,古往今来地,认识世界和我们自己,也就是人们 一直在追寻着的事情。而我们的前人的求索的成果 ,就留在了我们的文化积存里。后来在我们民族的 传统文化里,我就看到了,“理一而分殊”,我们 仍然是可以借助万花筒来作这样的比对的。这时候 我们去跟踪前人的足迹,就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 是为了找到真相。 一切复杂都源于简单。我们的前人老子在《道 德经》里,就用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为我们揭示了世界和生命的根柢。老子的发现,就 在往后的科学的发现之中得到了注释。 道是什么?依照科学的发现,我们的这个世界 是由一种高密度的物质,经过大爆炸(或者不是大 爆炸)而形成的,老子当年就把这种高密度的“有 物”命名为道。“二”是什么?大爆炸形成的世界 里,开始的时候,只有能量,没有物质,后来质量 从能量之中聚合出来了,这个世界里便有了能量和 物质这样两种根本的存在。这就是老子说的“二” ,老子就把它们命名为无和有,或者是阳和阴。换 成佛陀的命名,就是空和色。“三”是什么?就是 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这生命“负阴而 抱阳”,就是由一具物质构成的躯体,抱载着那种 原初的能量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 灵和肉体。所以我们的一切,包括意识和情感在内 ,便都是物理现象。 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万花筒的比喻了。正像万 花筒的本相只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玻璃一样,我们的 心灵的本相就是那种原初的无形无象的能量,佛法 里就把它称作心灵的“本来面目”,也称作佛性或 自性。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安宁的和智慧的,如同 《心经》所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的,是不需要用些什么来满足它的。但是这心 灵在和世界的声色交流的时候,信息就会积存起来 ,好比万花筒里的染上了颜色的玻璃,就异化为我 们的意识,这样就让我们有了一颗有色的识心。佛 法说“心生则万法生”,当我们再用这颗有色玻璃 一般的识心去和世界交流的时候,我们便陷落在五 彩缤纷的追求之中了。 那么在这里,在前人的引导下,我们就可以看 见,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是有终点的了。这就 是要让我们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回到 这心灵的“本来面目”。这也就是禅宗要求取的“ 明心见性”,即是要明白自己的动摇不定的识心, 见到自己的清明不变的真性。那么就像万花筒能够 让五彩缤纷的景象在其中生生灭灭,而无色透明的 本相却是始终不变的一样,我们在找回了自己的如 如不动的本相以后,也就能够让万事万物在心里来 来往往,这心境就是不离万物又不住万物的。像这 样,一个人也就会从异化了的自为的状态,还原为 本来的自在的状态。而这种本来的状态,也就是终 极的状态。 我后来就把自己在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觅。写 入了《今生:经受与寻找》《今生:吾谁与归》和 《烦恼与菩提》,留在了这部文集的后半部分里。 那么当然了,这第三条路径上的寻找,就不仅仅是 理念的和话语的,而须得是修证的和实践的,这也 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深刻的特征了。 内容推荐 《今生--经受与寻找》这本纪实散文,是何士光最新的思索集成,是从宗教角度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寻找。“你活着,一生一世,跟随在人们的身后寻寻觅觅,拾掇起来自己的点点滴滴,到了后来,对于这个世界和生命,就最终也得为自己做出一个回答,替自己拿定一个主意;如其不然,平日里我们说活着或者不活,乃至于该怎样活着,主张亲近什么或者远离什么,又会有什么最终的依据呢?你最终又能拿什么作为背景和尺度,来权衡和判断你的人生一世的意义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