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个三重奏(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宁肯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宁肯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宁肯,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二分院中文系,八十年代写诗,大学期间在《萌芽》发表诗歌处女作《积雪之梦》。1984年至1986年在西藏生活工作,“新散文”代表作家,代表作为西藏长篇散文《沉默的彼岸》。1998年开始长篇小说写作,现已出版《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三个三重奏》。另有中短篇小说集《词与物》《维格拉姆》,散文集《说吧,西藏》《思想的烟斗》。获第二届、第四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首届香港“红楼梦奖”推荐奖,《当代》2001年文学拉力赛总冠军,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首届美国纽曼文学奖提名。 后记 壬辰年春,寻山野小居,入密云水库之南岸, 得一厅,一室,一露台,坐拥阳光,或看云起,曰 :云居。云居不过五六十平方米,在一个小山顶上 ,四周是树,四周的四周仍是山,“环山皆山也” 。北面山后是北京的镜子密云水库,虽隔着山,看 不见水,要爬到那边山顶上才能看到,但总有云或 雾从水上飘来,有时覆盖了房子,有时散散淡淡透 着天,所谓“云深不知处”,我便有天命笔写下“ 云居”二字。和十渡的云居寺无关,但有时也想, 我住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一个小寺呢?写作是一种修 行,特别写长篇小说更像一种修行。 在这样的地方写《三个三重奏》,一写就是两 年。清晨起来,有时与太阳同步,有时比太阳早。 即使是盛夏也有时比太阳早,每天都能听到早晨的 第一声鸟叫。夏天的第一声鸟叫是四点半,开始我 没注意到这一点,后来一个美国朋友来这儿,说他 那儿的第一声鸟叫是四点半,我才注意了一下,确 实是。鸟叫之后天慢慢亮,太阳慢慢升起。 开始的鸟叫很单一,好像就一种鸟,一种单一 的声音,但很快随着天亮,众多的鸟开始叫,大大 小小,一片喧闹。其中有两种鸟叫是比较出离的, 一种是喜鹊,一种是松鸡,它们的嗓门相似,都是 大嗓,都是“嘎”,不同的是每次松鸡是一声,喜 鹊则是数声,每次松鸡先一声“嘎——”,然后是 喜鹊“嘎、嘎、嘎”,似乎把松鸡的叫声剁为了三 截,因此更像是一种对话。这时候我看起来难道不 像一个和尚吗?中年的和尚?我想就算是云居寺的 和尚,哪怕是最老的和尚面对的鸟儿也不一定比我 多。 煮上粥,在山顶小径上走,把天走得大亮,披 一身鸟的声音,每个早晨都是同一个早晨、同一种 声音地回到房间,如同和尚打开经卷,慢慢吟诵或 抄写,开始写作。写作与吟诵抄写完全不同,后者 接近一种机械,对心而言是干净、简单,越简越好 ,达到澄明,通过最简达到无——无我之境。这当 然也非常不容易,却是另一种不容易。写作正相反 ,是从无到简再到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是无中生有,而且是常年无中生有的日子。这样 的不容易与寺院修行的不容易正好是逆向的,两者 谁更不容易? 我觉得我比僧侣难,但若真让我读经我又觉得 会更难,事物吊诡往往就在这里,因此事实上两者 没有可比性。但在更高的意义上真的没有可比性吗 ?为什么我常常感到写作又是一种修行呢?我想在 炼心这一点上,写作与修行是一样的。 如果写作顺利,时间会过得很快,早晨到中午 可以写一千五到两千字。最多不会超过两千字,超 过就不是我了,是非我了。在这段特别长的时间里 我非常从容,写得特别慢,总是停下来,写得精彩 停下来,写得困难停下来,舒服停下来,不舒服更 会停下来,停下来体会写作本身的甘苦寸心。过去 停下时总是吸上支烟,戒烟后便上网写写微博,用 微博的几十个字、一百来字感受一心之所感,实际 上相当于给心灵拍张照,即随手拍。拍过了,释放 了什么,回到正文上。 中午小酌,睡个觉。必须睡,起得太早,若从 四点半算起到中午十一点半、十二点已经七个小时 ,比和尚还专心,甚至更专心,一点也没心有旁骛 。睡醒后下午接着写,有时兴之所至被窗外的流云 吸引会把电脑搬到露台上,在室外写作。室外写作 感觉很特别,与天地再也无隔无碍,抬头即山,自 己也还是在山顶上,感觉非常异样。可随时凝视, 看浮云,看山的曲线,看早晨的月亮,黄昏的落日 。鸟叫就不用说了,写作时已不喜欢它们,太吵, 停下愿看它们。 下午五六点钟,是一天中最快乐时候,这时停 下来,收工了,一天有所收获,轻松得不得了。这 时出去散步,身体像飘着一样,长长的黄昏的影子 印在小径上、山岩上、树上。还有一只小狗——我 的老朋友嘟嘟——或跟着我,或跑在前面。它比我 还高兴,轻松,摇头摆尾,或疾或徐,简直像一种 舞蹈。嘟嘟已跟了我十五年了,见证了《蒙面之城 》《沉默之门》《环形山》《天·藏》我的四部长 篇小说,现在又在见证着《三个三重奏》。甚至, 它也是我所有书的作者之一。 黄昏,山上几乎无人,大量的野生的金银花盛 开,如幻觉。有时我会掐下一朵白的花含在嘴里嚼 一嚼,但从未嚼过金色的。佛家有拈花不语之说, 也说咀花传法之时,这些都与我不相干。但我会想 到,想想,心里安静,安详。 人有时会无意识地回到过去的生活环境,某种 意义上云居是我内心的样子,无意识的样子。有一 天——早晨还是黄昏,我忘记了,我在山顶散步, 望着山下的公路,突然恍然:云居不是和当年自己 在拉萨的哲蚌寺山下的小山村很像吗?那时与现在 都是四周皆山,背后与两侧是更高的山,正面的倾 角也恰好是村庄,树,公路,反光的河,拉萨河与 潮白河不是有点像吗?虽然没有寺院,但密云水库 那么大的水面可以相当哲蚌寺的某种光感,总之是 一种照耀。如果梦与现实互映,那么实实在在的生 活也可互映吗?如果这样,我想这已超出了“诗意 的栖居”。 两年中,写完近四十万 目录 序曲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后记 精彩页 女人居然没什么特别反应,脸都没红,似乎见得太多了,无所谓,这倒让杜远方有些惊讶。根据以往的经验碰到女人的敏感点无论如何女人都会有本能的脸红,而这个女人没有,倒是个难点。但也更有某种可能,双重的对立的感觉让只想隐匿不想有任何作为的杜远方产生了某种有点难以遏制的斗志,而且因为这种斗志他再次感到自己一种存在方式的可能。 是的,以往,他想,没有他征服不了的,无论是使用他的身体,还是身体之外的资源——这两者在他事实上是分不开的。杜远方接过纸杯时注意到女人的下巴有颗锐利的黑痣,那种锐性与女人低调的目光有种一致性,他喜欢这种一致性,太好了,他在放下杯子时对自己说,有点意想不到,或许天赐也未可知,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太好的理由,他的心安了。当初李平介绍自己的姐姐是单身、小学教师、女儿在北京上学,而李平的其貌不扬让他完全没对女人有任何想象,倒是小学教师的职业让他有种莫名的尊敬,他觉得他就适合隐身于小学教师家里:有点文化,见识不多,乏味,但干净。 杜远方要在这儿至少待到半年以上,甚至一年。之前杜远方还有点发愁是否能坚持这么久,现在他感到释然。他有种难以抑制的兴奋,李敏芬,李平,难以想象是姐弟俩,几乎没一点相似之处,这个家怎么会出一个李敏芬这样的尤物而又会有一个歪瓜裂枣的李平?还真得感谢李平,过去他给李平发财的机会给对了。一个人就是要多布些点,不知何时有用。杜远方一边想着一边淡漠地听敏芬以教师的口吻介绍情况,以无动于衷对无动于衷,都掩得风雨不透。敏芬介绍了卫生间,浴室,洗发露护发素,沐浴乳,都是一般老年人用的牌子,显示女人做了精心准备。杜远方告诉女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自己带了,他的箱子之所以这么大,就是因为带了自己全部的日用品。杜远方没说自己带的东西更好,是舶来品,他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没说,敏芬也看到了,每件东西都如此精致,多是外文标签,有专门的男用护肤品、男士香水,她买的东西太普通了。难怪杜远方像中年人,保养得这么好,从他用的护肤品就一望可知。一个讲究的男人和一个不讲究的男人不一样,大不一样,就像一件物品保养与不保养大不一样。有的人的新自行车两年就不像样子,有的人的看上去还跟新的一样。汽车也一样。很多东西都一样。敏芬嘴上不说,但一件一件在浴室放置杜远方的日用品时心里是震撼的,甚至杜远方一开始打开箱子时敏芬就叹息里面的丰富、有条理,看到大大小小的包装,所有的东西都区分好了,这个男人内部的井然有序同样让敏芬叹息。 不过敏芬是一个看上去不为一切所动的人,不管杜远方显得怎样的不同,她都有自己的一定之规。从开始“敌视”性质的冷淡,到对一个“老年人”的尊重——帮他摆放东西——她已经很好地转换,甚至转换得多少有点故意,是的,当初看到杜远方风度很好的样子敏芬的确有点不易察觉的慌乱,有点措手不及,现在好了,她已从容地进入了新的角色:她不再直觉地把杜远方当成一个男人,一个对手——陌生男女从来具有对手性质——而是一个需要照料的老人。事实也应如此,杜远方来这儿的理由就是年事已高、需人照料,他的子女在国外,老伴也在孩子们身边。 P10-11 导语 宁肯著的《三个三重奏(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以第一人称叙,讲了三个故事,类似室内乐三重奏。 国企老总杜远方在逃亡中,带着巨款,来到滨海小镇,作为陌生的房客,住在了小镇上一所小学的女教师家中。两人会发生什么?怎么发生? 几乎在杜远方逃亡的同时,得到过杜远方资助的省一把手大秘居延泽被调查,审讯地在一片废弃的厂区,类似北京798艺术区一个艺术工作室,白色艺术家施展最前沿的色彩学试图让大秘开口。 书中第三个故事是叙述者“我”的故事:“我”从小理的理想是住在图书馆,中年以后其书斋已相当一个小图书馆。某天“我”在一个朋友劝说下来到看守所的死囚牢,当了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在“我”这里是另一种图书馆。但是劝他来这儿的朋友竟然也成为囚犯。 三个故事,不同维度的讲述,杜远方的故事,居延泽的故事既独立成章,也相互关联。 内容推荐 宁肯著的《三个三重奏(当代文坛刺客宁肯创作40周年纪念版)》是一部紧扣时代的长篇小说,以权力的异化为核心展开叙事,切中当代社会生活的症候。主人公杜远方是那么信赖权力的方式,但他没想到,奴役别人的同时也物化了自身。对权力的思辨让全书笼罩在一道奇异的光谱中,使书中繁复的情爱描写也意味深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