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戎川,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博士,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宗教教研室讲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概述 第一节 “前理解”为真理塑形 一 正见始于偏见 二 “前理解”之于真理的意义 第二节 “视域融合”使真理成型 一 非科学真理的“关系”结构 二 非科学真理即“视域融合”的真理 三 “视域融合”真理的合法性 第二章 唐代僧人的儒家文化“前理解” 第一节 僧人的儒家文化背景 一 家世儒宗 二 儒生出家 三 出家后补习儒学 第二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孝” 一 对亲人之孝 二 对师父之孝 第三节 僧人前理解中的“忠” 一 一颗忠心圆满两重身份 二 建塔造像祈福尽忠 三 “梦”是僧人尽忠之纽带 四 “忠”的其他表现形式 第四节 僧人修行境界的儒家维度 一 以“仁”来形容修行境界 二 以“大丈夫”为修身标准 三 作为通往佛教道路的儒学 第三章 “视域融合”的中国佛教 第一节 唐代佛儒之间的“对话辩证法” 一 以“入世”来审视“出世” 二 在“入世”中从容“出世” 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再审视 一 本土化提法的结构与解构 二 佛教的中国“显现” 第三节 现实问题的启示 一 宗教中国化问题的思考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戎川著的《唐代僧人前理解研究》分为四章。其中,绪论叙述本书的选题意义。第一章详细论述本书所运用的理论基础,即哲学诠释学的相关理论。第二章则是基于《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唐代墓志汇编》,以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等史料对唐代僧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前理解”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三章以第一节为方法论基础,以第二节为史料基础,以理论提升的方式解答了本书探索的两个问题:其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为什么不能“原汁原味”的落地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经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二,既然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不可避免,那么与印度佛教相异的“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如何看待? 内容推荐 戎川著的《唐代僧人前理解研究》引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为理论视角,以唐代僧人的传记史料为研究对象,用新角度审视老问题,把“佛教中国化”还原为“理解如何可能”与“真理如何可能”两个基本的哲学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尝试证明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必然性以及中国佛教的合法性。本书论述了佛教在中国的样态是儒家文化“前理解”与佛教本身“出世”特点相融合的“视域融合”的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