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3残缺的画卷)》讲述了来自南京的少年牟宁委托夏小蝉破解一幅古画的秘密,这幅名为《秦淮秋考图》的吉画的主人是牟宁的爷爷牟奇,每当他面对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心情低落,甚至产生幻觉。据夏小蝉鉴定,这是明代中期的真迹,而且是一幅戛然而止的残卷。牟奇的爷爷为什么会出现幻觉?残卷的另一半到底在哪里?拨开浓重的历史迷雾,当所有的谜团完美地交汇在一起,与之相伴的,是一段催人泪下的兄弟情谊……
邹凡凡,旅法作家,江苏南京人,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欧美文化研究达人,旅居法国多年,精通英语、法语著有青春悬疑小说系列“秘密三部曲”,被哈佛、剑桥、清华、麻省理工、巴黎综合理工等高校学子诚挚推荐。人文科普系列“写给孩子的名人传”获冰心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令著有文博主题少年冒险小说“奇域笔记”系列、青春小说《435女生宿舍》、留学笔记《二十岁的巴黎》、译作《左撇子改变世界》《小王子》《切·格瓦拉——卡斯特罗的回忆》。
邹凡凡著的《奇域笔记(3残缺的画卷)》讲述了“奇域”掌柜夏小蝉收到留言,来自南京的牟宁希望她能够破解一幅古画的秘密。古画主人是牟宁的爷爷牟奇,自有记忆起这幅画就在他身边,装在一个刻有一圈鱼图案的木盒子里,奇怪之处在于,每当牟奇面对这幅画,都会心情低落,甚至产生幻觉——他总是看到一间满是木板的房屋,仿佛一个迷宫,有人在喊他的小名“阿奇”……
将未来赋予历史——我们的奇域
我父亲是一位古董爱好者,曾经亲自去大报恩
寺施工现场挖掘,挖回来一堆残破的砖瓦,瓦上有
见尾不见首的五趾龙。小时候我经常翻检他的收藏
,幼小的心灵会不由自主变得沉静、肃穆。后来我
到了巴黎,巴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完的古旧市集,
看到那些精美古朴的杯子、盘子、首饰、玩具、书
籍……眼睛完全不够用,我总是像打翻了油瓶的老
鼠一般兴奋。
在巴黎,我念的是商校。有一门课,老师布置
作业,让大家设计一个创业项目。我交上去的报告
是开办一个网上古董旧货店:www.ziland.com,店
名Ziland,中文翻作古色古香的“奇兰斋”。其实
我的梦想,我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开家小店,买卖
美好的器物,然后每天结账之后坐着数钱。
现在大家看到了,我的小店开起来了,在我的
笔下,仍然叫Ziland,只不过中文名变成了“奇域
”——域,既指代时间,也指代空间,我可以让小
主人公经手现实生活中根本摸不到的宝贝。一切都
像冥冥中的注定,唯一没实现的好像只是坐着数钱
那部分了。
创作“奇域笔记”系列,我首先是想写一个让
读者喜爱、能一口气从头读到尾的故事。在我所有
自封的头衔当中,我最喜欢的,除了“古董贩子”
,就是“说故事的人”了。我的故事,节奏感、画
面感比较强,这大约与我儿时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可以说我是最早一代吃漫画书长大的孩子,那时有
各式连环画,有《丁丁历险记》,有海量日漫,这
些漫画长久印刻在我和我的同龄人心里。我希望,
许多年后,夕阳下,晚钟里,对于那些已经白发苍
苍的小读者们而言,会有“奇域笔记”的零星画面
在他们脑海中倏忽闪过,年少的热血与激情再次燃
起。
然而故事不是一切。我不仅想写冒险,更想写
有情怀、有内涵的冒险,写有文化的冒险。
回望学生时代,我最差的科目之一就是历史,
只比政治略强一点。那些冰冷数字构成的年份,那
些非黑即白的成王败寇,那些关于农民起义的意义
长篇累牍的论述……常常令我欲哭无泪。我一直在
想,历史,是否可以更鲜活、更生动、更美?大江
东去,名将枯骨,最终沉淀下来的有形之物便是感
动过我幼小心灵的、凝聚了时光的古物,它们的意
义何止仅限于“器”?一幅古画难道仅仅是墨与纸
的碰撞?一只瓷瓶难道仅仅是黏土加热到了1400度
?
从南京外国语学校,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再到
欧洲居住的十余年,我一直在急急忙忙地学英语、
学法语,我去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去乌菲兹美术
馆、大都会博物馆,渐渐触碰到西方艺术史中的精
髓,如迷雾散开,开始看到物件背后的历史与文明
的脉络。但直到最近两三年,我才突然意识到:我
自身的、中国的文化呢?那时的我,对达·芬奇如
数家珍,却不知道宋朝的范宽。
所以“奇域笔记”系列的创作是我在文化上的
一次回归。
这时候我才发现,在达·芬奇的画面前,我会
觉得:畦,好牛啊!但是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面前,除了牛之外,还会有一些更深刻更亲切的东
西,我知道那是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东西。写“奇
域笔记”之《奏乐的陶俑》时,我去巴黎专门陈列
东方文物的集美博物馆,在唐朝那些形形色色的乐
舞俑、女子马球俑、胡人俑面前,仿佛真的听到大
唐猎猎的风声,完全不夸张也不是矫情,那种开阔
与浩大,如同李杜的诗篇,让我热泪盈眶。
我特别赞同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中国传统
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对审美的贡献,我们的祖先
创造了一种极为了不起的美学传统,这种美学体现
在中国的书法、绘画之中,在宫室、桥梁和器皿之
中,也在围棋之道中,但更多是在中国的诗词歌赋
。”
这就是我想写的,我想写出围棋之道、诗词歌
赋、书法绘画、宫室桥梁器皿的美。我在法国亲眼
看到过这样的美学教育,从幼儿园时期去罗浮宫寻
找一幅画、做一个游戏开始,从用废品搭建米罗的
雕塑开始,从制作康定斯基风格的贺卡开始,从学
习数学课本上凡·高的画开始……无所不在。
那么我呢?我想从“奇域笔记”系列开始。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发帖人贴
出古希腊雕塑拉奥孔,以及中国的长信宫灯和击鼓
说唱俑,满怀轻蔑地说,同样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
,中国和古希腊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看完之后,
我很无语,我觉得不仅是我,恐怕19世纪的塞尚、
20世纪的毕加索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说法。我希望通
过自己的作品,让小读者们了解自身文化,同时对
异域文化产生好奇,既不盲目自大,更没有理由妄
自菲薄,从而成为真正具备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正如我在“写给孩子的名人传”创作谈中所写
的那样:“如果不了解这个世界的古往今来,如何
能够爱它?了解得越多、越深入,便越有机会成为
一个正直、宽容、善良的人,而少掉许多的无知、
焦虑与狭隘,如同站在山巅眺望远方,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无限坦荡。”
我深信,在这份中国之美面前,你是会爱上它
的,所谓的爱国从来都不应该是口号似的空话。
卷轴渐渐打开,宛若时光倒流。
画的最右侧先是一片田舍,有三两农人和耕牛,可很快就出现了繁华的街区,街区临水,河面宽阔,可以看见大船一艘,小船若干,小船上有人在撒网捕鱼。
根据大船的规模与制式,小蝉估计这已是明代。明代的造船技术那可是了不得——郑和下西洋时的船队,两百多艘船,近三万名船员,出发时浩浩荡荡,像科幻大片中的星际战舰,应该配上《星球大战》主题曲。领头的旗舰宝船长150米,分为上下四层,九根桅杆挂着12张帆,可以容纳上千人。数十年后,哪怕欧洲最好最快的船,比如哥伦布与小伙伴们乘坐的那些,与明朝大船比起来,也就像玩具一样。小蝉记得,考古学家们就是在南京附近挖出过郑和宝船的四爪大铁锚。
眼前画上的船,虽不及宝船,却也是很威风的一艘商船。它停在岸边,应当已经下了锚,十来个壮汉正忙忙碌碌地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他们全都穿着青布衫、青布裤,裹着头巾,脚穿草鞋。
嗯,的确是明朝的打扮。小蝉想。
卸下来的货物送到哪里去呢?别急,画上表现得很清楚:岸边有个大集市,满满的都是商铺和忙碌的小人儿,有的扛鱼篓,有的提着秤在称鱼,再一细看其实称什么的都有,米面、蔬果一应俱全。稍远处,有两个小人儿背着大箩筐,筐里堆着木炭,身旁并排三辆驴车,拉车的驴在闭眼休息,车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竹木薪炭。
那边一溜儿五家店铺,头一家店的招牌磨损得厉害,看不太清,第二家分明是“川广杂货”——哇,是从遥远的外省运来的货物!第三家店摆满瓶瓶罐罐,其中一个大罐子上写着“酱”字。第四家店里,两个头戴瓜皮小帽的伙计正在聊天,背后码放着各色布匹,原来这是“涌和布庄”。第五家店就更考究了,门口挂着七只大红灯笼,每只灯笼上一个金字,凑起来是“万源号通商银铺”——这是银行吗?难怪柜台后面的掌柜肚子鼓鼓的,身穿宽大长衫,袖口还有刺绣呢。
牟奇在对面解说道:“这一段,画的一定是城门外边的长干里,这么热闹,又靠着外秦淮河,不可能有错。长干里从春秋战国起就特别繁华,那里河面宽,能走大船,可以装卸货物,到秦汉时已经是大商业中心,看这集市上人来人往的忙活劲儿!”
小蝉点点头,说:“的确如此,长千里大名鼎鼎。‘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诗仙李白这首《长干行》描述的正是两个住在长干里的好朋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商业中心耳濡目染,男孩长大后也成了商人,经常出远门做生意,女孩就留在家乡耐心等候他。” 冯川心想:很有趣,就像我和小蝉都住在二一添五胡同一样。
继续看画,突然间小蝉用手一指,说:“哎哟,这个可厉害了!”
(二)
只见小蝉手指之处,热闹的集市渐渐过渡为远山,山中树木绿得有些憔悴,可见已是初秋。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苍苍树木间有座宏大的寺院,层层叠叠,殿宇俨然,既有工作人员也就是僧人,也有前来拜佛祈愿的香客。最引人注目的是寺院正中一座高达九层的大宝塔,通体散发微光,每层飞檐都拴着铃铛,那叮叮当当的声音简直要从画面中流溢出来。
小蝉一拍手,说:“居然看到了大报恩寺瓷塔本尊!这塔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造的,更加说明画里至少已经是明代的场景。”
牟宁说:“我们学校今年春游去的就是大报恩寺。老师说,原版瓷塔早就毁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战火之中,我们看到的塔是前两年刚造的仿版,历史感为零。”
牟奇说:“可不是?当初朱棣造塔,举国之功,建成了那时全世界最高的建筑。(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