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刘艳艳著的《新常态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和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对已有的关于影子银行体系和金融稳定性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次构建了本书的理论基础,将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分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抵御外来冲击能力和资产价格的影响四个分效应,从资金融通、货币流通、风险传导和金融监管四个角度来讨论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此后,本书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并对影子银行规模进行估算、构建衡量金融稳定的金融稳定性指数;然后对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效应分别从四个分效应和综合效应五个方面做实证检验;进而利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考虑到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会影响到影子银行体系的持续发展,本书利用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和博弈论思想讨论影子银行体系和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本书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影子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给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艳艳,女,汉族,1980.9,山东博兴人,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拥有多年高校工作经历,主要从事民间金融、产业结构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厅局级项目6项,主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1项,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1项,主讲课程: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 本书的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影子银行体系的文献综述 2.2 金融稳定性的文献综述 2.3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基础 3.1 理论基础 3.2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3.3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规模估算 4.1 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界定 4.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 4.3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原因 4.4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特点 4.5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规模估算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构建 5.1 衡量模型及方法 5.2 金融稳定性指数的定义及指标合成方法 5.3 数据来源及基础数据的处理 5.4 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数(FSI)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分效应1:对金融机构平稳运行的影响 6.2 分效应2:对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影响 6.3 分效应3:对金融体系抵御外来冲击能力的影响 6.4 分效应4:对资产价格平稳运行的影响 6.5 综合效应: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性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7.1 研究假设 7.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 sVAR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监管趋严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稳定性的 动态博弈 8.1 金融监管政策出台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 8.2 监管趋严影响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实证分析 8.3 影子银行体系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的新审视 8.4 监管趋严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稳定性的关系探讨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新经济背景下的实体经济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 9.1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融资及产业异质性 9.2 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的影响 9.3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9.4 新常态下影子银行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实证检验 9.5 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长寿风险背景下的保险业为例 第10章 小微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产业异质性研究 10.1 绪论 10.2 文献综述 10.3 小微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 10.4 小微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模式——国际经验 10.5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11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