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历患难余生记(精)/韬奋著译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邹韬奋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邹韬奋著的《经历患难余生记(精)》由《经历》《患难余生记》两部分合编而成,是邹韬奋先生的个人回忆录。全书向我们展现出韬奋先生从一名穷学生,到优秀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爱国民主战士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堪称现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缩影。1936年11月,邹韬奋先生因参与领导救国会而被捕入狱。韬奋在狱中回顾撰写了自己二十年来的生活中就学就业的经历片段,以供青年朋友们参考。同时,还把一起被羁押的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等六位狱友的可贵经历生动地记录下来,为他人作小传。《经历》包括《二十年来的经历》《在香港的经历》和《附录》,共61篇文章。1944年,韬奋先生于病中着手写作《患难余生记》。这既是作者回顾数次流亡的颠沛生涯的自传,也是抗议当局文化统治举措的历史文献。第三章还没有完稿,韬奋先生即因病逝世,此书成为未完成的最后遗作。 目录 经历 开头的话 二十年来的经历 一 永不能忘的先生 二 工程师的幻想 三 大声疾呼的国文课 四 课外阅读 五 写作的尝试 六 新闻记者的作品 七 英文的学习 八 修身科的试卷 九 幻想的消失 一〇 青年“老学究 一一 踏进了约翰 一二 深挚的友谊 一三 苦学时代的教书生涯 一四 初出茅庐 一五 三星期的练习 一六 新饭碗问题 一七 编译的教训 一八 英文教员 一九 外国文和外国教师 二〇 一个基本原则 二一 进一步的研究 二二 写作中的“积蓄 二三 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二四 现实的教训 二五 一幕悲喜剧 二六 一年的练习 二七 聚精会神的工作 二八 一个小小的过街楼 二九 转变 三〇 几个原则 三一 社会的信用 三二 立场和主张 三三 深夜被捕 三四 到捕房 三五 铁格子后面 三六 高三分院 三七 再被羁押 三八 同情和厚意 三九 地方法院 四〇 押在公安局 四一 高等法院 四二 看守所 四三 临时的组织 四四 我们的“家长 四五 “难兄难弟”的一个 四六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七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八 “难兄难弟”的又一个 四九 一个“难妹 五〇 “六个人是一个人 五一 前途 在香港的经历 五二 波动 五三 贫民窟里的报馆 五四 惨淡经营之后 五五 一个难关 五六 新闻检查 五七 一个有利的特点 五八 种种尴尬 五九 一只大笨牛 六〇 一封诚恳慰问的信 附录 六一 我的母亲 患难余生记 第一章 流亡 第二章 离渝前的政治形势 第三章 进步文化的遭难 序言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 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 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 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 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 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 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 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最好的方式莫过 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最好的方式 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 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 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 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 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本书收录韬奋《经历》和《患难余生记》两部 作品。1936年11月22日深夜,屈从于来自日本方面 压力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勾结法租界巡捕房拘捕 了邹韬奋。和他同时被捕的还有沈钧儒、章乃器、 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史良等救国会领导人, 这就是引发国内各界抗议和舆论抨击的“七君子事 件”。12月4日,“七君子”被转移关押到位于苏州 的江苏省高等法院看守所,直至抗战全面爆发后, 才于1937年7月31日获释。在此羁押期间,韬奋仍然 勤奋写作,成果丰硕:自传性质的《经历》即自12 月14日开笔,到1937年1月22日收篇。此外,他还在 狱中补写完《萍踪忆语》的最后八篇,并整理旧作 ,编成《展望》一书。 《经历》包括《二十年来的经历》《在香港的 经历》和一篇《附录》,共61篇文章。其中有15篇 曾在《生活星期刊》发表,附录《我的母亲》曾在 《妇女生活》发表。虽然作者自己在《开头的话》 中自辩说,《经历》“并非什么自传,我也够不上 有什么自传,只不过就我二十年来的生活过程中抽 出一些关于就学就业的经历片段,和关心我的好友 们谈谈,其中或者不无一些可供青年朋友们的参考 ,如此而已”,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经历》看作 韬奋自传:这里既有从勤奋刻苦的苦学生到新闻出 版界文化名人的成长历程,接手《生活》周刊后艰 难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职业经验和事业历程,也 有从个人奋斗到成为民主志士,献身国家民族进步 文化事业的心路历程。这其中记述救国会七君子从 被捕到羁押的狱中生活的19节,约占《经历》三分 之一篇幅的内容,最为值得关注。这段特殊经历的 记述,不仅存录下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事 件”的第一手史料,而且为沈钧儒、史良等六位“ 难兄难弟”“难妹”立传,一一勾勒出他们鲜明的 性格、鲜活的形象,无异于生动的素描。因为男女 分开羁押,在一起的六位先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约定“六个人是一个人”的宣言,决心“有罪大家 有罪,无罪大家无罪;羁押大家羁押,释放大家释 放”。 无论是穷困艰难的苦学时期,还是身陷囹圄失 却自由的时段,从这些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既不是 叹苦嗟贫,更没有消沉抑郁,却随处可见作者昂扬 上进的乐观精神和弘毅坚强的性格,正如那篇《前 途》所言:“我所仅有的一点微薄的能力,只是提 着这枝秃笔和黑暗势力作坚苦的抗斗,为民族和大 众的光明前途尽一部分的推动工作。” 同样可作回忆录看待的还有《患难余生记》。 1943年耳疾发作的韬奋,从苏北解放区潜回到上海 ,被诊断为中耳癌。5月进行手术治疗后,7月病情 恶化加重,到1944年春季,病情稍有缓解,韬奋即 坐于病榻,开始撰写《患难余生记》。按照作者的 构想,计划写四章,到7月24日逝世时,第三章还没 有完稿,因此这部书稿成为韬奋最后的未完成的遗 著。纵观韬奋短暂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的一生 ,也可说是忧患不断的一生,这部遗作的书名是否 寄寓了这种自为墓志性的断语?从现存的五万多字 来看,作者选择流亡作为关键词来梳理回顾自己的 来时路,计划书写自己的六次流亡。第一章径名为 《流亡》,主题鲜明;第一句“这本书是在流亡的 病苦中写的”,开宗明义;接下来记述了自己的前 三次流亡。第二章《离渝前的政治形势》,记录的 是他第四次流亡前对国内政治生态的鸟瞰式观察, 重点评论的是抗战进入1939年后,随着政治“曲线 ”下降,“军事摩擦”“人事摩擦”“文化摩擦” 这“三擦”更形紧张、残酷、普遍化。第三章《进 步文化的遭难》,抨击“国民党的顽固派反动派老 爷们,忍心将中山先生所留给中国最可宝贵的遗产 三民主义抛诸九霄云外,而独津津有味于祸国殃民 的‘三擦主义’的横冲直撞”:“在军事摩擦中, 他们所要消灭的是进步的军队;在人事摩擦中,他 们所要消灭的是进步的人才;在文化摩擦中,他们 所要消灭的是进步的文化。”韬奋以自己投身的进 步文化事业和代表进步文化的生活书店为例,界定 了当时的进步文化和倒退文化:“拥护团结、抗战 和民主的文化是进步文化,反对或破坏团结、抗战 和民主的文化是倒退文化。”在顽固派反动派的压 迫和摧残下,生活书店在全国各地的五十余处分店 蒙难,分店负责人被无辜逮捕的达四十余人之多, 到1940年6月,生活书店经过艰苦经营而建立起来的 56家分支店,仅剩下7家,所以韬奋愤怒地说:“我 现在尽管在流离颠沛,病体危殆,九死一生之中, 我只须一息尚存,必须秉笔直书,将顽固派反动派 违法摧残进步文化的残酷而卑鄙的手段呈诉于海内 外公正同胞之前,并把他们的罪状宣告于天下后世 。” 按照他原来的计划,第四章以后要写他在1941 年春又一次被迫流亡,这次流亡到香港,又因太平 洋战争爆发,他在1941年底再次化装逃出香港,但 是这时他已不可能重回重庆,只得继续过流亡生活 ……韬奋的一生,是患难的一生,《患难余生记》 不妨看作浸透他忧患意识的遗书。不过,在这里我 们依然看不到自怨自艾自伤自怜的“小我”,读到 的只有他献身国家民族命运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大 我”。他概括的“生活书店最可宝贵的八种传统精 神”——“一曰坚定,二曰虚心,三曰公正,四曰 负责,五曰刻苦,六曰耐劳,七曰服务精神,八曰 同志爱”,其实正是韬奋精神的内涵。令人痛惜的 是,文稿在论述到“疲而不倦劳而不厌的傻子似的 ‘服务精神’——生活最可宝贵的传统精神之一” 时戛然而止。 《经历》由生活书店1937年4月初版于上海,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49年10月出版过单行 本;《患难余生记》由生活书店1946年5月初版于上 海,同年7月再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9 年7月印行了新版,同年11月再版。此次二书合集重 排出版,均选用1949年版为底本。为呈现韬奋原作 的完整面貌,按照文丛的体例设计,保留当年的语 言特色和韬奋的书写风格,同时参校以《韬奋文集 》和《韬奋全集》,有所变通处理时,酌加以编者 注。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 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 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 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 敬意和感谢! 导语 《经历患难余生记(精)》由邹韬奋著。《经历》和《患难余生记》合编构成了较完整的韬奋先生自传:这里既有从勤奋刻苦的苦学生到新闻出版界文化名人的成长历程,接手《生活》周刊后艰难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职业经验和事业历程,也有从个人奋斗到成为民主志士,献身国家民族进步文化事业的心路历程。韬奋先生的一生,是患难的一生,也是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正义,昂扬奋斗的一生。尤其是韬奋先生写于狱中的文字,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使我们感动、振奋。 韬奋先生作为新闻记者,将“真实性”和“文学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既有客观真实的叙述,也不乏对人物、事件形象性的描绘刻画,感情真挚,语言生动、风趣。 《经历》中记述救国会七君子从被捕到羁押的狱中生活,存录下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事件”的第一手史料。书中还涉及近现代教育的情况、二十世纪上半叶报刊出版情况、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且叙述详尽,具有珍贵的史料和文献价值。 精彩页 三五 铁格子后面 我的眼镜脱去了之后,史律师先被带出,我再等了好些时候,大概在当夜五点钟左右,我也被带了出来,往监狱方面走去。我举起脚来走的时候,皮鞋总在脚跟升降着,好像什么升降机似的,怪累赘,才又恍然觉到皮鞋上已没有了皮鞋带。这倒也是生平第一次的经验,因为自从知道穿皮鞋以来,从来没有不用皮鞋带的。这样一来,皮鞋倒像了拖鞋,所不同的是拖鞋轻便而皮鞋式的拖鞋却怪沉重。下面拖着一双皮鞋式的拖鞋,上面的两只眼睛又缺少了一副眼镜,拖步出了房门,好像走进了“迷园”,四周都成了朦胧糊涂的世界。往监狱去是要走下楼梯的,更是在糊涂中瞎摸着。幸而挟持我手臂而行的那位中国巡捕倒还殷勤,转弯或下梯的时候,总是小心打着招呼帮我的忙。将到监狱门口的时候,不但重遇着史律师,并且看见章乃器先生也来了,看看他的身上,西装领上的扣子也没有了,皮鞋上的带子也没有了,他身上也罩着一件呢大衣,脚上也拖着一双皮鞋式的拖鞋!我们遇见时都不许谈话,只能点头微笑打个静默的招呼而已。我们会齐了再向前走。走到监狱里的时候,押解我们的人正和守监的人接洽,我乘隙偷问章先生:“沈先生怎样?”他回答说:“大概也被捕了!”我听了默然微叹,那样冷的深夜,我实在替他老先生担心。我一面心里这样想着,一面囚室的门已开了,便被关了进去,铁格子门下了锁。 我们三个人分住在三个囚室。我进了囚室之后,虽然已觉得疲乏,却睁开我的好像半瞎了的眼睛,四面仔细瞭望一下,看见这个囚室倒不算小,约有十来尺阔,八九尺深,一大半的地位都被一个大床铺占去了,床是用木板搭成的,好像小戏台似的,显然是预备六七个人睡的,虽则这次只是我一个人在里面。囚室里有了这样大的一个床铺,余下来的只是一条狭长的走路的地位。在房的一角,地上有个圆钵头,那大概是预备小便用的。除有一个铁格子的门,墙的高处还有一个小小的铁格窗。天花板的中央有着一盏电灯,射出暗淡的光线。床上有一条蓝布的被窝。我就把这被窝铺在床沿,把被窝的一头卷着一部分当枕头用,便和衣躺在那被窝上面。那段床沿离铁格子门很近,躺在床上看得见门外的暗淡灯光中有安南巡捕来往梭巡着。在孤寂冷静中刚刚睡着,不一会见有人来开铁格子门,把我叫醒,我一跳而起,莫名其妙,巡捕叫我跟着他走,我只得搓搓睡眼跟着走。走出了囚室的铁门,看见章先生和史律师也一同出去,经过了一个天井,转了两个弯,到了另一个监狱,形式和前一个差不多,不过在两排囚室中间的那个甬道里装有火炉。那个便装的法国人说着简单的英语,说这里可以比较温暖些。我猜想这也许是出于他们的好意,叫我们迁住在一个比较温暖的地方。但是我经这样一迁移,躺在床上却一夜睡不着。自问心境坦白,并没有什么忧虑,但不知道为什么就睡不着。后来直到小窗上透进鱼肚白,才朦胧地睡了几分钟,忽然又醒了,醒后虽仍躺在床上,从此就睡不着。等一会儿,有个安南巡捕送进两片面包,一个铅碗盛着的热茶。我看那铅碗的里边似乎积满了茶垢,没有喝的勇气;那两片面包倒是新鲜的,我便咬了两口,但因为并不想吃,所以就放在床边。P147-14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