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札记/采桑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新颖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张新颖著的《诗札记》是“采桑文丛第二辑”之一种。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新颖以诗歌、诗人为主体的随笔集。共分四辑,既有对诗歌的精彩简析,也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更有对诗人人生命运的喟叹。文字有深度,有情感,张弛有致,体现了作者丰润的写作才情和谨严的学术品质。 作者简介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招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评论《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等随笔《读书这么好的事》、《迷恋记》、《此生》、《有情》等。 目录 辑一 细读两首诗 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的事体——冯志《十四行集》第二七首新解 海子的一首诗和一个决定 辑二 谈几位诗人的事 寻访戴望舒游学法国的事 鱼化石 山山水水总关情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 穆旦在芝加哥大学 穆旦与萧珊——成绩单隐含的信息及其他 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 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学习时代——从《关于罗丹》看熊秉明 辑三 诗歌笔记(一) 新诗的童年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猫头鹰、蛇之类 心灵失路的叫喊 “颓加荡”的诗 秋蝇之死亡 抗战和他们的诗——戴望舒、艾青、穆旦:三代诗人的例子 赵萝蕤与《荒原》 像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诗人写那些使他烦恼得几乎发疯的事 “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恒的姿态” 冬日的大海和诗歌 棕榈之死 辑四 诗歌笔记(二)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 冰心《繁星》第七五首 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徐志摩《再别康桥》 林徽因《古城春景》 废名《妆台》 林庚《破晓》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艾青《我爱这土地》 穆旦《春》 曾卓《有赠》 路翎《旅行者》 北岛《结局或开始》 崔健《一块红布》 欧阳江河《汉英之间》 导语 张新颖以学者、批评家为人所知,内里却是一位诗人,出版有诗集《在词语中间》等。批评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对现代汉语诗歌有着深刻的独到的见解。《诗札记》是他的诗歌札记,既有对诗歌的精彩简析,也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更有对李金发、邵洵美、戴望舒、冯至、穆旦、牛汉、于坚等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人生命运的喟叹。文字有深度,有情感,张弛有致,体现了作者丰润的写作才情和谨严的学术品质。 精彩页 北岛《结局或开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回顾当年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应该是有意义的。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都不是一场文学观念之争,局限于文学这个狭隘的概念中,永远也看不清争论的实质。当时指斥朦胧诗不是诗的人无意中点到了要害:朦胧诗人中最优秀的分子所写的确实不是那种“催眠”的诗,它拒绝同声合唱,拒绝借许诺未来以达到遗忘过去的目的的“幸福意识”,它要穿透普遍“诗情”的笼罩,发出不和谐甚至是刺耳的声音。从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看,它当然是“非诗”。意味深长的是,当时朦胧诗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意识地在文学范围内争论是非,单就“看不懂”的普遍论调来讲,一是暴露出文学基本感受能力的退化,另一方面,未尝不是一种巧妙的托词:不是看不懂所写的是什么,而是经过“文革”摧残和“文革”后“幸福意识”的作用,彻底丧失了历史感和现实感,丧失了正视真实生存情境的能力。 从朦胧诗本身来看,晦涩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晦涩仍然不是一个在审美范畴内可以解释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受压抑、受排斥的话语不得不采取的表达策略,顺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是不需要而且也不可能晦涩的,晦涩本身即包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 在新时期伊始一切向前看的主流导向下,北岛决绝地发表着一首首向后看的诗,诗成为抗拒个人或民族自发或被迫失忆的“法门”,成为自觉地承担历史和现实的阻暗重量的心灵形式。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受难者,当一种新的现实开始的时候,“我”都要出场,都要在场,不仅是为了提醒,更是为了使现实真实起来。上引《结局或开始》里的这几行诗,可以概括北岛几乎全部作品的内涵,可以揭示北岛的写作和写作时代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正是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北岛的诗获得一种既尖锐又厚重的文化冲力和审美效果。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上向后看的视线引发了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轰动效应,一时之间,先“伤痕”、继“反思”,皆蔚为大观。但是,即使如此,北岛向后看的诗仍然是特立独行,有一种核心质的东西使之和一般向后看的文学相区别,傲然自成于潮流之外。这种核心质的东西即是关于时代连续一体的思想,它否认历史与现实是分裂的,所谓的分裂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假象,而一般向后看的文学就接受了这种假象作为自己意识的基础,向后看成为一种现实所需要的姿态,历史成为新生现实的反衬,文学成为幸存者的文学——一句话,幸存者存活于新生的现实里,展示苦难,鞭挞历史。但是北岛拒绝承认自己是幸存者,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历史和现实之间,不是一种对照关系,它们并非各自孤立,而能够互相通达。正因为历史通向现实,所以为了保持现实感,必须向后看取历史;也因为看取历史的行为能够获得真实的现实意义,所以才能够与现实之间形成紧张、矛盾和冲突的关系,而不是把本身即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行为降格为只有在为现实服务的大前提下才被允许,才去实行。 而我们追随的是 思想的流弹中 那逃窜着的自由的兽皮 昔日阵亡者的头颅 如残月升起 越过沙沙作响的灌木丛 以预言家的口吻说 你们并非幸存者 你们永无归宿 新的思想呼啸而过 击中时代的背影 一滴苍蝇的血让我震惊 ——《白日梦》 在北岛那里,自我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它在与它所否定的东西的对立中确立了文化立场和坚定的形象,它可以用一个类的概念来替换,比如,“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言》),“我”和“人”是同一的。北岛是站在一片文化废墟之上的,在最基本的价值规范被践踏、被摧毁之后,他所要求的,就只能是最基本的内容,合理的社会和人生必须先有一个前提。这样的文化反抗的悲剧性,正如北岛自己所表达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P275-2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