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无障碍阅读精编版青少版)/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文学名著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郭中琴 |
出版社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郭中琴编著的《论语(无障碍阅读精编版青少版)/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介绍: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导。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作答),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体现,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序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今山东曲阜)。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 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做过许多卑 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据孔子自述,他十五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 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 到三十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 时来到鲁国,曾特地向孔子请教政事。 五十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 相事。其间,孔子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 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等。后来,孔 子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 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 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然而,孔子非但未受到各 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 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鲁国。鲁哀公十六年(前479 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 《论语》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 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作为一 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 ,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 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 ,富于变化,娓娓道来。《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 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 民族的思维结构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 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 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 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 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 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 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 ,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 ,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 ,给予不同的教导。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论 语·颜渊篇第十二》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 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 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 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作答),答司马牛“仁 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 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 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 教教育方法的体现,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 心。 导语 郭中琴编著的《论语(无障碍阅读精编版青少版)/新课标课外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介绍:《论语》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道来。《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结构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精彩页 子路篇第十三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询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道:“自己身体力行给百姓带头,然后让老百姓勤劳地工作。”子路请求再讲一点儿。孔子又道:“(按照上面说的做,)不要懈怠就行。” 孔子指出为政之道为“先”“劳”和“无倦”。并强调这三原则的重要性。为政者要身体力行,以勤劳做示范,带动老百姓勤于劳作,不至于逸乐淫奢。如能这样,再坚持不懈,从而形成良好的风气,也就能收到不发令而从的政治效果。 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②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⑧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⑧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着手呢?” 孔子道:“那一定先辨正名分!” 子路道:“您的迂腐竞到了如此地步吗!为什么要去正这个名呢?” 孔子道:“你怎么这样粗野!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而不会像你这样乱说)。名分不符其实,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很难成功;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好。所以,君子要确定一个名分,一定可以说得出用它的道理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出的任何一句话,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儒家极为重视语言的实用意义和实用价值,指出它在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上的重要作用。 孔子的正名思想包含以下主要内容:一、名可分为名位和名分两个方面。名位反映政治关系的贵贱高低,名分反映血缘关系的尊卑上下。名与礼密不可分,名位、名分不同,礼亦有别。礼根据名来确定权利、义务和思想行为的规矩。二、正名为了正实。这是正名的目的,也是正名的原则。要实现周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位、名分的正常等级关系,即为君者须符合为君之道,为臣者须符合为臣的规范,为父者须尽为父之道,为子者须履行为子的职责。三、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即名与实不相符,名不具有确定的意义,使名不能确定地指明相应的实。这样,也就很难构成确定的言,并通过言来表达确定的思想,这就是“言不顺”。四、名、言、行有确定的关系。有了名(概念),必可用言(命题或定义)来表达名的意义;有了言(命题或推理),一定可以指导行事。即“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也就肯定了正名的逻辑价值和名辨的社会作用。 孔子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纲常解纽,提出正名思想和“克己复礼”主张,既是为了求仁修己,也是为了保证政权稳固、政治安定。 孔子的正名思想和克己复礼主张对当时严酷的现实来说,根本不具备现实可行性。他的正名为了达到正实的目的,要求诸侯、卿大夫将既得的权力和利益依次上交,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子路对老师的嘲笑,说明子路看出孔子在靠空想来支撑自己,认为老师的想法与现实不相容。孔子最后转向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孔子拿起批判的武器向现实社会进行书面的褒贬和批判。孔子提出的“正名”和“以名正实”的思想后,推动了古代逻辑学(名学、名辨学)的发展,促进了名(概念)、辞(命题,判断)、说(推理)、辩(论证)等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不可淡然视之。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②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这个,我不如老农夫。”樊迟又请求学种蔬菜。孔子道:“这个,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道:“樊迟真是小人!当权者要是重视礼,那么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他;当权者要是行事合理,那么百姓就没人敢不服从;当权者诚恳守信,老百姓就没人敢不说真话。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儿女来投靠,这怎么用得着自己学种庄稼呢?” 孔子教导学生,是教做人做事的原则,而不是一些技术。如果身居上位而好礼、诚敬,百姓就自然敬业乐群了;居上位者讲信用,用人不疑,那么百姓都会说真话。当权者能做到这些。人心归向、贤才毕集,百姓感恩,携带家眷前来依附,还怕没有人种田吗?P112-1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