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大字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出版社 中国盲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著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书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40多年前,但绝没有褪色。跟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留下足迹的那些地方,倾听着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我们的心灵会受到冲击和震撼,得到洗礼和升华。
目录
知青说
雷榕生 雷平生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
“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
“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黑荫贵
“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戴明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赵华安 张春富
“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村民说
梁玉明
“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石春阴
“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王宪平
“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武晖
“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张卫庞 吕侯生 刘金莲
“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家河村民
“近平真是个好后生”
各界说
曹谷溪
“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刘明升
“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杨世忠
“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白光兴
“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艾平
“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孔丹
“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何毅亭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
序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
系列采访实录,从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
党校《学习时报》连载。
策划组织这个系列采访实录,主要是为了讲好习近平
总书记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
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
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
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
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
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
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
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
、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
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
来自他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
邃理论思考。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
分重要的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
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
了解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党的十
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
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
力奋斗。
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对当
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
面访谈。村民们、知青们谈起当年的故事,记忆依然那么
清晰,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回味起来依然那么幸福。他
们述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40多年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
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没有褪色。在梁家河村史馆和知青
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淤地
坝前,在赵家河的知青林前,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留下足
迹的那些地方,倾听着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
的故事,倾听着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着总书
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
故事,人们的心灵会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
洗礼和升华。
第一篇采访实录在《学习时报》刊出后,立刻引起极
为强烈的社会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网站纷纷转载,微博
、微信平台网友广泛热议。随着采访实录陆续刊出,热度
在持续加温。许多网友留言和跟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
艰苦环境中磨炼了意志和品格,这样的经历令人佩服,纷
纷为总书记点赞,表达对总书记的拥戴之情,表示要以总
书记为榜样,立足岗位踏实工作。
在网友留言和来信来电中,不少读者建议把采访实录
结集出版,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不少单位还自发把采
访实录结集成册,在干部群众中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
动。有些高等院校把采访实录作为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
质、健康成长成才的鲜活教材,开展了“青年学子学青年
习近平"专题学习教育,取得很好效果。
尊重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我们把19篇访谈稿分为“
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重新进行编排
,并选用了76幅图片,辑为此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和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出版大字版。
中共中央党校
2018年12月
导语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著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采访实录,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历史,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认识与感受总书记七年艰苦知青岁月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宽厚敦实的优良品质,用真实事例印证了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是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抉择!
精彩页
采访组:榕生老师,平生老师,你们好!我们明白你们选择今天接受采访的用意,因为48年前的今天,是你们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到陕北插队的日子。
雷平生:一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永远难以忘记的日子,不仅是我们,还有坐同一列火车出发的北京知青,我相信这个日子铭刻在他们记忆中了,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
时间如白驹过隙。毛泽东1965、年重且井冈山,曾经感慨赋诗:“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们已经是“四十八年过去",不敢说“弹指一挥间”,但回忆起那时的情景,恍如昨日。
采访组:请先讲讲你们上山下乡插队最初的缘由和出发时的大致情况吧。
雷平生:1969年1月13日,我们八一学校20多名同学,背负行囊,与北京市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1968年底我们办理去陕西延川县插队手续时,按规定需要先到学校提出申请,携带学校证明去家庭居住地派出所把自己的北京户口注销,然后再回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北京市革委会发给我们的几十元插队购置费。这个钱并没有完全发到我们手里。学校同行的有一部分知青家里比较困难,学校革委会就扣出一部分钱集中给他们买东西。那时按规定,知青可以凭票购买一个木箱子用来装生活用品与衣物。当时国内各种物资都比较匮乏,但木箱子在北京市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大概18元到22元一个。箱子上印有毛泽东头像,还印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口号。
按实际年龄,近平那一年还不满16岁,还没有到该去插队的年龄。他是1953年6月出生的。我们初中67届的同学,大多都是1951年出生。近平比我小两岁,但因为早上一年学,只比我低一个年级,是68届初中生。
我办离京手续时遇到了近平。当时,我到八一学校革委会办事组办公室,把注销户口的证明交上去,负责人齐荣先老师很快把我的各种手续办好了。这时,近平走进来,说他也要报名去插队。齐荣先老师看上去有些吃惊,问道:“习近平,你怎么也走啊?"近平回答说是想走。齐老师说:“你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嘛,你应该明年走,而且明年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名额。"那时谁都知道,留在北京生活上肯定要比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好得多,近平如果拖一拖,第二年再走,很有可能就留在北京了。齐老师很关心近平,因为近平上学期间一直是个好学生,而齐老师又是他的班主任,非常了解近平和他家里的情况,希望近平能有个更好的去处。但近平表示坚决要走,要离开北京。齐老师就对我说:“雷平生,你办完手续就可以出去了。"她把近平留下,要继续做他的工作,劝他留下。
我在办公室外面等,大约过了10多分钟,近平出来了,他对我说齐老师还是希望他留下,但他执意要去延川县插队。近平对我说:“到了陕西延川,咱们在一个生产队好不好?"我说:“好呀!”就这样,我们一句口头约定,就有了共同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下乡插队多年的经历。 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