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精)》是哈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医孔林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当他与久久苦恋的情人吴曼娜结合的时候,却失去了爱的激情。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他重新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辗转多年,又开始了下一个无尽的等待。
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十八年的等待,是时间的囚牢,也是命运的奴役。
爱情究竟是什么,等待又何具意义?在时间与命运的捉弄下,一切都不复重要,似乎唯有坦然接受安排,等待才有了希望可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等待(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哈金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等待(精)》是哈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军医孔林苦苦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能与结发妻子淑玉离婚,当他与久久苦恋的情人吴曼娜结合的时候,却失去了爱的激情。新的生活令他烦躁不堪,他重新去探望发妻,却在那里找到了心底的平静。辗转多年,又开始了下一个无尽的等待。 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十八年的等待,是时间的囚牢,也是命运的奴役。 爱情究竟是什么,等待又何具意义?在时间与命运的捉弄下,一切都不复重要,似乎唯有坦然接受安排,等待才有了希望可寻。 目录 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译后记 哈金访谈录 序言 我很欣赏美国笔会在授予《等待》二ooo年福克 纳小说奖时,对哈金的赞誉:“在疏离的后现代时 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二oo三年初春的时候,我在北京国林风书店买 到了《等待》,然后又见了几个朋友,回家时已是 凌展。我翻开了这部著名的小说,打算读上一两页 ,了解一下哈金的叙述风格就睡觉。没想到我一口 气读完了这部书。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已经是晨 光初现,然后我陷入到冥思苦想之中。我惊讶哈金 推土机似的叙述方式,笨拙并且轰然作响。哈金的 写作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段叙述都是扎扎实实的 。在他的小说里,我们读不到那些聪明作家惯用的 回避和跳跃,这种无力的写作至今风行,被推崇为 写作的灵气。作为同行,我知道迎面而上的写作是 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这个一九五六年出生的中国人,当过兵,念过 大学,二十九岁时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获得博士学 位,任教于美国的大学。这是那个时代很多年轻中 国人选择的康庄大道。可是用英语写作后,哈金奇 特的人生之路开始了。毕竟哈金去美国时已经不是 一个孩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一个带着深深的中 国现实和中国历史烙印的成年人,用异国他乡的语 言来表达自己故乡的悲喜交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可是哈金做到了。他的每一部英语小说都要修 改二十多遍,并不是为了对人物和故事细节上的把 握,而是对英语用词分寸的把握。美国是一个在很 多方面十分规矩的国家。作为著名的波士顿大学英 语文学写作的教授,哈金不能向他的同事请教,更 不能向他的学生请教。哈金的太太是一位地道的中 国人,她的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如哈金。哈金在用 英语写作时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只能自己苦苦摸索 。 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写出来的英语让一些纯种 美国人都赞叹不已。而我,一个中IRA,读到自己同 胞的小说时,却是一部翻译小说。可是这部名叫《 等待》的翻译小说,让我如此接近中国的历史和现 实,近到几乎贴在一起了。很多生于中国、长于中 国,甚至从未离开过中国的作家写出来的小说,为 什么总让我觉得远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读到了太 多隔靴搔痒的中国故事,可是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 读到了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 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力量——无论他身在何 处,他的写作永远从根部开始。哈金小说所叙述的 就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根部。那些紧紧抓住泥土的 有力的根,当它们隆出地面时,我们看到了密集的 关节,这些老骥伏枥的关节讲述的就是生存的力量 。 《等待》之后,我又读了哈金的《疯狂》,以 及零星发表在中国杂志上的一些短篇小说。现在铁 葫芦图书即将推出哈金的三部作品,这对于国内的 读者认识哈金作品的全貌是件好事。这位美国的少 数民族作家,在享誉国际文坛之后,以这样的方式 回来,令人欣喜。在我眼中,哈金永远是一位中国 作家,因为他写下了地道的和有力的中国故事,虽 然他使用了我所不懂的语言。 我难忘第一次在波士顿见到哈金的情景:那天 晚上大雨滂沱,哈金带着我们一家三口在哈佛广场 寻找酒吧.所有的酒吧都拒绝我十岁的儿子进入, 最后我们四个人在大雨中灰溜溜地来到了旅馆,在 房间里开始了我们的长谈。那是二OO三年十一月的 某一天。 导语 故事借由主角孔林等待离婚的判决,反映六○至八○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变化。全书至第三部火力全开,及至离婚得手后,哈金一幕幕既感人又嘲讽的字句,展现一名桂冠诗人和得奖短篇小说家经营长篇小说的惊人能力。 一部看似简单的故事,却以非凡的精准和优雅写成。哈金以后现代时期最坚定固执的写实主义小说家建立起自己的声誉。 《等待(精)》是哈金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后记 翻译《等待》使我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像哈金这 样的作家。对他来说,作品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 是“磨”出来的。他不理解为什么有的作家写长篇 小说能够两个月一挥而就,稍加点染即去发表。他 是那种“笨”作家,使的是“拙”劲,用的是水磨 功。《等待》写了四年,写的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 能否发表。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动词,他可以琢磨 好几天。一本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每页稿纸他竟 能修改上百遍!哈金曾经对我说,他写小说的时候, 完成小说的故事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写作过程是反 复地修改,直到同当初的立意相去甚远为止。在这 个人人追求一夕成名(quick fame)和立时兑现 (quick money)的年代,哈金这样的作家可算是稀 有物种了。 《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笔 会/福克纳小说奖”之后,立即成为美国出版界和 知识阶层的热门读物。“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的评委瑞吉纳尔德‘麦科耐特教授(Prof. Reginald McKnight,著名小说家,马里兰大学英 语文学教授)在颁奖给哈金的第二天对《华盛顿时报 》的记者说,《等待》是“一本完美无缺的小说. 没有一个音节是误置或错误的”。我做了多年的电 视记者和制片人,从来没有翻译过小说。要翻译这 样一本“完美无缺的”获奖作品,自然没有把握。 我把译好的“序”电传给哈金,他看了说:“你太 拘谨了,没有放开。没关系,放胆去译,大致不错 就行。”原来我总想着“没有一个音节是误置的” ,追求逐字逐句的精确对照,生怕“无一字无来历 ”。哈金的信任令我一阵轻松,心想反正作者也懂 中文,译得出了格就请他来修改——他最清楚自己 的小说转换成中文后会是什么样子。 一般来说,原著者同时通晓被翻译成的外国语 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哈金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华 人,中文是他的母语,却用英文写作。在翻译过程 中同他合作,可以使译文成为权威、准确的阐释, 同时又向翻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待》中描 写的生活我并不陌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 中国大陆,孔林式的爱情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 是,根本不是哈金杜撰出来的天方夜谭。我和哈金 是同时代人,书中的时代背景和北方的风物习俗我 很熟悉。再加上哈金写的英文如同他的性格一样, 实实在在,从不耍弄,所以对英文的理解不是太难 ,以至有些人认为《等待》很容易翻译成中文。但 是以我作为翻译者的亲身经历来看,其实这是件很 难的工作。难就难在要用同原著一样简练朴实的中 文,忠实地反映出原著中那种悲怆而又不动声色的 色彩和叙事风格。由于小说讲的是中国的事情,又 要尽可能地不带有翻译的痕迹。 哈金长期研究英美文学,他虽然人到中年才开 始写作,但是已经为此做了深厚的文学准备。听他 谈文学委实是一种愉快的享受。他会一改平时的不 善言辞,对各类英美作家的作品、风格、特点娓娓 道来。他不仅对西方文学复杂纷纭的流派了如指掌 ,而且对那些重要作家的逸闻琐事也如数家珍。在 我印象中,好像没有他没看过的书。在众多文学大 师中,契诃夫、海明威和福楼拜等人的作品对他影 响尤深。在翻译《等待》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理 解哈金,我收集了他所有出版的诗歌、短篇小说和 长篇小说。我认为,哈金最关注他笔下人物的命运 由于一些“偶枯,,事件而产生的足以致命的逆转 ,使得他的作品悲情氛围十分强烈。特别是那些出 色的短篇小说,很多都醇烈得好像cc二锅头,,(哈 金在美国文坛实际上是以短篇小说著称的)。在翻译 《等待》的过程中,我完全沉浸在哈金创造的世界 里,心潮随着孔林、吴曼娜和刘淑玉命运的跌宕而 起伏。当翻译到杨庚强奸吴曼娜的那一章,由于内 心悲愤难平.我很不愿意译这一段,做做停停,足 足花了一个星期才完成。在子L林和吴曼娜的婚礼上 ,苏然对他们说“你们这是苦恋啊”,我译到这里 ,泪水夺眶而出。我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全书的一 个“眼”,一个感情的地火郁积奔突后喷发的火山 口。但是,我在翻译时却要避免选用任何带有感情 色彩的语言,要把滚烫的生活包裹在一层近乎冷酷 的叙述风格(tone)之中。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候就 像是一种“折磨”,因为哈金的英语已经朴实得不 能再朴实,我的译文在选择词句方面已经淡得像白 开水。译稿送给哈金看,没想到这家伙比我还要苛 刻.指出一些他认为还是太“文学昧”的语言,对 我说“此处还应该再朴实”。我没有他那股细细的 “磨”功,有时候干脆打电话给他,一个字一个字 地同他“讨价还价”。哈金禀性老实忠厚.又长我 两岁,待我如仁厚的兄长,只是嘿嘿地笑着说:“ 你是翻译者.你有最后的决定权,我不过是给你提 点建议。”通常的情况是,我放下电话,再好好想 想,还是他讲得有道理。 哈金最不能忍受的是庸俗,用他的话讲:文字 描写全在于“分寸”,一过了头就俗了。在《等待 》的原著中没有一个粗俗的字眼,中文版中的一些 骂人的话全是我认为“不过瘾”加上去的。有一句 话我按照东北方言翻译成“比你娘的腚沟 书评(媒体评论) 我翻开了这部著名的小说,打算读上一两页, 了解一下哈金的叙述风格就睡觉。没想到我一口气 读完了这部书。当我翻过最后一页时,已经是晨光 初现……《等待》让我如此接近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近到几乎贴在一起了……我读到了太多隔靴搔痒 的中国故事,可是远离中国的哈金让我读到了切肤 之痛的中国故事。 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家的力量——无论他身在何 处,他的写作永远从根部开始。哈金小说所叙述的 就是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根部。 余华 精彩页 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的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他们到吴家镇去离婚,每次都拿着同一张结婚证回来。那是二十年前县结婚登记处发给的结婚证。 孔林在木基市的一所部队医院当医生。今年夏天,医院领导又给他新开了一封建议离婚的介绍信。孔林拿着这封信回乡探亲,打算再一次领妻子到法院,结束他们的婚姻。探亲前,孔林对在医院的女朋友吴曼娜保证,这次他一定要让淑玉在同意离婚后不再反悔。 孔林是干部,每年有十二天的假期。回一趟乡下要在两个镇上换火车、倒汽车,来回路上就要用去两天,他在家里只能待十天。今年休假前,他曾盘算,回了家会有足够的时间实行他的计划。现在,一个星期过去了,他对妻子一个字也没提离婚的事。每次话到嘴边,又想咽到第二天再说。 他们家的土坯房二十年没变样,茅草屋顶,四间正房,三扇朝南的方窗,窗框漆成天蓝色。孔林站在院子里,面向南墙,翻弄着他晒在柴火垛上几本发霉的书。他想:不用说,淑玉根本不知道怎么爱惜这些书。我也用不着它们了.也许该送给侄子们。 他身旁鸡鹅成群,鸡昂头阔步地走着,鹅却摇摇摆摆。几只小鸡崽从围住小菜畦的篱笆缝里钻进钻出。菜畦的木架上爬着豆角和黄瓜,茄子弯得像牛角,壮硕的生菜盖住了垄沟。除了鸡鹅,他妻子还养了两头猪和一只奶羊。菜畦的西头是猪圈,肥猪在里面哼个不停。起出的圈肥堆在猪圈墙边,等着用车拉到自家地里。地头有个化粪池,猪圈肥要在里面高温焐上两个月,再撤到地里。空气中飘荡着猪饲料中酒糟冒出的味道。孔林别的不讨厌,就是受不了这股酸味。淑玉在做饭,灶屋传来风箱的喘息。孔林家院子南头,榆树和桦树的伞盖遮住了隔壁人家的茅草泥瓦屋顶,从那边不时传来邻家的狗吠声。 翻弄完书,孔林走出前面的院墙。院墙有一米高,墙 头粘满酸枣刺的枝丫。他一只手拿着他在高中时用过的卷 了边的俄语字典。他无事可干,坐在自家的磨盘上,翻着 这本老旧的字典。他还记得几个俄语单词,想用它们造一两个短旬.却想不起准确变格的语法规则。没办法,他只好任由字典待在腿上,纸页在微风中抖动。他抬眼看着远处的田间,村民们在锄土豆。地太广阔了,村民们把一杆红旗插在田地的中央.谁先到那里就可以喘口气。孔林被这景象迷住了,但是他十六岁就离开村子到吴家镇上高中,不知道怎么干农活。 路上出现一辆牛车,上面高高垛着成捆的谷子秸.随着牛车左右摇晃。拉套的是头小母牛,后腿有点瘸。孔林看见女儿孔华和另外一位姑娘坐在车顶上.快被蓬松的谷秸埋起来了。两个女孩子又唱又笑。赶车的把式是个老头,头戴蓝哔叽帽子,嘴里咬着烟袋,用短鞭轻戳驾辕小公牛的屁股。牛车的两只包了铁皮的轮子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发出有节奏的吱吱声。 牛车在子L林家的门口停住.孔华扔下一只粗大的麻袋,自己也跳了下来。“杨大叔,谢谢啦。”她冲车把式说了一声.又向车顶上的胖姑娘招招手说:“晚上见。”然后她开始掸掉粘在上衣和裤子上的草刺儿。 老头和胖姑娘都看见了孔林,冲他笑笑,但没说话。孔林模糊地记得这位车把式是谁,但是不知道那闺女是谁家的。他清楚,他们同他打招呼并没有乡间的亲热劲儿。老头并没有喊:“伙计,咋样啊?”女孩子也没有说声:“大叔.好吗?”孔林想这可能是因为他穿了军装。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