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章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再没有更丑的丑小鸭 第二章 早期影响:在挪威的学徒时光 第三章 卑尔根时期(1852—1857)的生活 第四章 讽刺家时期(1857—1867): 从克里斯蒂安尼亚到罗马 第五章 在德累斯顿流亡时期(1868—1875) 第六章 辗转于慕尼黑与罗马之间(1875—1882) 第七章 在罗马的旅居岁月与在慕尼黑的 流浪岁月(1883—1891) 第八章 最后的时光:回挪威后的晚年时光 第九章 易卜生的性格特征 第十章 易卜生的思维特征 附录 作为诗人的易卜生(埃德蒙·葛斯) 作为挪威讽刺家的易卜生(埃德蒙·葛斯) 挪威诗剧《培尔·金特》(埃德蒙·葛斯) 易卜生如何成为现代戏剧之父(琼·泰姆普丽敦) 书信中的易卜生(约翰·尼尔森·劳维克) 易卜生的大厦(威廉·阿契尔) 书信中的易卜生(威廉·阿契尔) 易卜生年谱简编
精彩页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忆及与易卜生有着相当才智的蒲柏时,我们发现,其童年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画家,并一度在画架前忙活了好几个月。他生硬地模仿杰瓦斯和克内勒③的画作,枯燥无趣,而易卜生勤勉认真地追随着挪威顶级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们,一丝不苟。尽管两者的画作都不能确保进入国家美术馆,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是,这些认真的学生在艺术的其他领域表现出杰出才华之前,就已努力解决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色彩等问题,经过各种训练而具备了精准的观察力。 1843年,易卜生15岁。此时,他已行过坚信礼,离开了学校。在那个年代,这标志着一位年轻的中产阶级挪威人青春期的开始。对他而言,未来生活中的任务没有比接受当地校长提供的教育更复杂的了。易卜生曾说起过他想要成为一名专职艺术家的心愿,然而这一心愿却无法被满足。后来,挪威的艺术家们都被迫出国完成必要的技能训练。作为一种规定,学生们去德累斯顿,因为当时达尔在那里。但也有很多人在杜塞尔多夫安身,那里的教学吸引着他们。不管是哪种情况,培训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技能意味着长期的大笔开销,并且也无法保证最终能得到回报。法恩莱伊(Fearnley)这位挪威的天才画家,刚于1842年离世,年仅40岁。他几乎还未开始出售自己的画作。毫不奇怪,境况大不如前的克努德·易卜生甚至都没考虑一下就断然拒绝迈向一条需长期承受沉重经费负担的生活道路。 易卜生在家里闲荡了几个月,等到快满16岁时,给一名叫做马恩(Mann)的药剂师当了学徒。这家药铺位于格里姆斯塔这座小镇,在挪威海岸线的东南狭角上,阿伦达尔和克里斯蒂安桑之间。在这里,易卜生一住就是五年多;在这里,他成为一名诗人;也是在这里,他形成了自己奇特的气质。如果说伟大的天才受其环境及其在环境中的身体状况的影响,那么正是格里姆斯塔和位于其中的这家药铺的气氛铸造了易卜生的性格。他像扔掉一件旧衣服一样将希恩和他父亲的房子抛在脑后。他离开了几乎并不了解的父母,离开了令他憎恶的小镇,离开了那些似乎总把他当做十足傻瓜的老师和同学。然后,他系上围裙,手握研槌,在这家格里姆斯塔的小药剂师店铺里开始了日日捣药的生活。《布莱克伍德》杂志①曾卑下地讽刺济慈②:“约翰先生回到店铺,继续和那些膏药、药片和软膏盒黏在一起。”这话对《恩底弥翁》的作者③并不合适,却恰恰道出了《培尔·金特》的作者④的实情。 人们曾一度将对易卜生的好奇与崇拜归因于格里姆斯塔。这真是个天才成长的不可思议的地方!在将近六年间(从1844年到1850年)——这些年也是铸造易卜生性格与才能的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欧洲目睹了一位最富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的人被封闭在这里,与这些膏药、药片和软膏盒为伴。格里姆斯塔是个面积不大、与世隔绝且令人悲忧的地方,它与外界几乎毫无联系,仅能通过乘坐汽船到达。平淡无奇的群山包围着它,它在东风中显得十分突兀,雄踞在一片由裸露的岩石装点的黑暗海湾之上。在附近既没有工业,也没有名胜古迹,只有一成不变的小红房子和那些似乎从来不做什么事的人们。据说,在易卜生那个年代,这里有大概五百多个麻木不仁、缺乏热情的居民。在这里,在之后那冗长而乏味的六年里,欧洲最敏锐、最富洞察力的头脑之一,不得不以此为乐:在药剂师的柜台后研磨吐根制剂,或将黑色的国际跳棋混合在一起。 这几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易卜生在格里姆斯塔的生活的记录,很可能没有什么需要记录的。他自己的有趣的笔记,显然,只记录了这一阶段快结束的几个月。 P6-7 导语 埃德蒙·葛斯著王阅译汪余礼校的《易卜生传/大师传记馆》是亨利克·约翰·易卜生(1828-1906)驾鹤西去以后第一部关于其生平与创作的完整传记。该书于1907年同时在伦敦与纽约出版发行,成为英语世界了解易卜生极可珍贵的资料。作者埃德蒙·葛斯为易卜生生前好友,他花了30余年时间搜集、整理与易卜生相关的材料,这使得他这本书材料丰富且真实可信,极具文献价值。葛斯此书特别关注易卜生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对易卜生进行了立体的、纵深的剖析。 序言 由英国著名学者埃德蒙·葛斯著、武汉大学艺 术学院博士生王阅翻译的《易卜生传》,并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部易卜生传。据我所知,我国至少已 经出版过三部完整的易卜生传:哈罗德·克勒曼著 、蒋嘉和蒋虹丁译的《戏剧大师易卜生》(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忠祥先生著的《易卜生》 (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和比约恩·海默尔著、石 琴娥译的《易卜生——艺术家之路》(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第一部侧重从导演的视角“向演员们 解释和分析剧本”,尽力“吃透每个剧本的主题思 想和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见该书“译者前言” ),对于研究和排演易卜生戏剧有较高参考价值。 第二部“对易卜生的生平及创作进行全面而精辟的 叙述和评论”(见该书“内容简介”),资料丰富 ,工笔刻画,是我国学者写的*重要的一部易卜生评 传。第三部侧重“通过易卜生的作品来对易卜生进 行探讨”,征引浩博,见解独到,其中“作品介绍 在海默尔的这部著述里占有主要的位置和宏大的篇 幅”(见该书“前言”),是目前国内可见的*厚重 的易卜生传记著作。那么,与这三部易卜生传相比 ,葛斯的《易卜生传》有什么重要的特色与价值呢 ? 第一,葛斯作为易卜生生前好友,花了30余年 的时间搜集、整理跟易卜生相关的材料,这使得他 这本书材料丰富且真实可信,极具文献价值。葛斯 从1872年4月开始与易卜生通信,两人交往持续30余 年,他是易卜生生前非常信任的朋友。易卜生曾把 创作《觊觎王位的人》《皇帝与加利利人》《布朗 德》《培尔·金特》《爱的喜剧》《玩偶之家》等 作品时的一些想法通过书信告诉葛斯,这使葛斯如 获至宝。像这样一些材料显然非常珍贵,能增加葛 斯此书的可信度。此外,葛斯写作此传时,还得到 了吴·库特和耶·艾利阿斯合编的两卷本《易卜生 书信集》、约翰·鲍尔森著的《与易卜生同在》等 非常重要的材料。葛斯的朋友威廉·阿契尔,多年 来也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翻译关于易卜生的资 料,他也为葛斯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还有,亨利 克·杰格尔著的《亨利克·易卜生的生平》一书 (1888年出版,当时易卜生60岁,还在世)也为他 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但与杰格尔的书不同的是, 葛斯的《易卜生传》是在易卜生逝世后出版的,因 此无须特别考虑“为尊者讳”的问题,可以尽量客 观、真实地呈现易卜生的一生。而更重要的是,在 1888年之后易卜生还创作了《海达·高布乐》《建 筑大师》《小艾友夫》《约翰·加布里埃尔·博克 曼》《复活日》等名剧,这些作品杰格尔不可能论 及,但得到了葛斯的详细分析,因此葛斯这本书无 疑比杰格尔的书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具有参考价 值。比如,在第八章,葛斯提到:“《小艾友夫》 中的两性问题使我想起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 》。然而,当我冒险询问易卜生这部剧是否对之有 所借鉴时,他十分不悦,断然否认。可是,作者不 承认并不总能证明他的确没有参照借鉴。”这就提 出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易卜生究竟有没有受 过托尔斯泰的影响?这两位大作家的关系究竟怎样 ?这两个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我们知道,易卜生 曾批评托尔斯泰“对于戏剧技巧缺乏充分的了解” ,托尔斯泰对易卜生亦多苛评,这说明这两位出生 在同一年(1828年)的大作家对彼此既是有所了解 的(否则无法做出评价),也不太欣赏。在这背后 潜藏的原因是什么呢?葛斯没有深入探析这个问题 ,但着力比较了一下“托尔斯泰与易卜生的核心差 异”。他指出:“托尔斯泰分析一种病态的状况, 总是尽他所能以治愈这种病态为鹄的;易卜生则给 出更细致的临诊症状,但他把去除疾病的治疗工作 留给别人,他自己的任务仅在于诊断。”这是大体 准确的。尽管葛斯没有深入探析下去,但他提出的 问题同样是很有价值的。有兴趣者不妨以此为依据 ,提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再比如,关于易 卜生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关系以及“易卜生斯坦 尼”模式的形成一直是戏剧学界的重要问题,因为 这牵涉到迄今为止对世界剧团影响*的一种演剧模式 是如何形成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比易卜生小35岁 ,两人生活之地相距甚远,他们是如何发生关联的 呢?葛斯提到,易卜生是德国梅宁根公爵的贵宾, 梅宁根公爵多次邀请易卜生到他指导的剧院看戏( 梅宁根公爵亲自导演过易卜生的《觊觎王位的人》 《社会支柱》《群鬼》等剧,详见本书第六章), 易卜生也多次到梅宁根剧院看戏,两人交情甚笃。 易卜生写戏,希望能让观众如临实境,真实地体验 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梅宁根公爵导戏,也比较追 求写实,在舞台布景、服装设计、人物动作等方面 都比较追求“逼真”。这两人的戏剧理念是比较一 致的。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则不仅非常欣赏梅宁 根公爵剧团演的戏,而且自觉地学习其导演手法。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易卜生的剧作启发了梅宁根 公爵的导演思维,而梅宁根公爵(及其助理导演) 则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到了重控制、重写实、重 体验、重精神内容的戏剧演出确有巨大的艺术感染 力。换言之,通过梅宁根公爵剧团这个中介,斯坦 尼斯拉夫斯基与易卜生高度关联起来,而他们相近 的戏剧理念,则使“易卜生斯坦尼”模式顺理成章 、自然形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此书提供的 信息亦有助于去破解,这里不再举例。 第二,葛斯此书特别关注易卜生的生平经历、 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对易卜生的灵魂进行了立体 的、纵深的剖析,这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易卜生这 个人。对于中国人来说,易卜生是一位既熟悉又陌 生的朋友。说“熟悉”,是因为易卜生被引进中国 已逾百年,很多人都听说过易卜生,或看过他的作 品;说“陌生”,是因为多数人对易卜生这个人其 实是不太了解的。笔者研究易卜生戏剧十余年,但 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易卜生这个人也不甚了解。作品 介绍、演出分析之类的论著,满足不了我们深入了 解易卜生的需要。而且,这类论著看多了,心里头 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比如,挪威是一个人口仅 有数百万的北欧小国,为什么却产生了像易卜生这 样的世界文化巨人?为什么是易卜生而不是别人被 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哈罗德·布鲁姆为什么将 他列入“拯救西方文明的救生筏”排行榜?这个人 究竟有什么独特的性格与智慧?这也许是当今每个 看过易卜生戏剧的人都会产生的疑问。阅读葛斯的 《易卜生传》,可以为我们解开谜题提供一些线索 。细读此传可知,易卜生既是挪威人,也是德国人 、丹麦人的后裔,或者说,他其实是一个欧洲人, 甚至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19世 纪上半叶挪威的封闭、狭隘、落后虽然限制了易卜 生个人才华的发展,让易卜生几乎处处受挫,但在 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他,使之因困而出走,从挪威 人易卜生变成了欧洲人易卜生。正如易卜生在给挪 威同胞的一首诗中所说:“我的同胞,为我深深盛 满几碗良药,如同在诗人濒死的墓穴边给予他新的 力量,让他在暮色苍茫、风起云涌之时起身而战… …感谢你们给我的礼物,助我坚强,感谢每一个充 满痛苦的时辰,净化我心;每一株成长在我诗意花 园中的植物,生根于你们用严酷播洒雨露的地方; 每一条嫩枝儿的发荣滋长,归功于来自北方的灰霾 ”(见本书第五章),他的日趋强大离不开挪威给 予他的“雨露”与“灰霾”。他这首诗虽然带有一 点反讽意味,但说的何尝不是事实?易卜生早年遭 遇的挫折确实非常多,不仅贫病交加、肉体受罪, 而且经常受到挪威以至斯堪的纳维亚全境很多人的 谩骂、诋毁,精神上经受的痛苦亦难以言表,一度 几乎病死。但他的意志确实够顽强,而且善于消化 那些挫折与苦难,把它们转化为创作资源。就像娜 拉一样,易卜生在看清挪威的狭隘、封闭、虚伪之 后,于36岁那年毅然出走了。从克里斯蒂安尼亚到 罗马,到德累斯顿,到慕尼黑,再于63岁那年回到 克里斯蒂安尼亚,易卜生在国外整整流浪了27年。 这27年,虽不少日子颠沛流离,却是易卜生的创作 事业蒸蒸日上的27年。他血脉里的德国人基因,在 他早年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流亡欧洲期间则被 充分激活,使其剧作具有挪威作家少见的德国思想 底蕴。易卜生成熟时期的剧作(如《罗斯莫庄》《 建筑大师》《海达·高布乐》等)与康德、黑格尔 、尼采的思想有着隐蔽的深层关联,尤其受德国人 乃至整个欧洲人的欢迎。1888年10月,易卜生致信 勃兰兑斯说:“我*开始的时候感到自己是一个挪威 人;后来我发展成为一个斯堪的纳维亚人;而现在 我成为条顿主义者。”这里易卜生所谓的“条顿主 义”,显然是跟德国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 事实也许可以初步解释从一个峡湾小国走出的矮个 子易卜生,为什么*终成了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巨人 。此仅为一例,后续问题读者自可通过细读此书去 探解。至于易卜生的性格特征与思维方式,葛斯在 书中设了专章进行探讨,此不赘述。 第三,葛斯此书将易卜生置于整个欧洲文化语 境和戏剧发展脉络之中来考察,注意把握易卜生的 交往圈子,凸显出易卜生与其他作家、批评家的思 想交流状况,并将易卜生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这 既可拓宽读者的视野,也有助于大家领会易卜生的 文化根脉与独创精神。葛斯提到,“易卜生的阅读 范围极窄”,但仔细研究过北欧的谣曲、传说,也 经常翻阅《圣经》;他看的莎剧并不多,但经常看 丹麦剧作家霍尔堡的作品。他声称对于莎士比亚、 席勒、海涅和克尔凯郭尔的书都读得很少。对于斯 克里布、奥伦施莱厄、霍尔堡的作品,他汲取过他 们的创作技巧,但在主导精神上更多的是反叛。真 正在易卜生内心深处比较有影响的是比昂松、勃兰 兑斯和一些德国哲学家的思想。易卜生早年喜创作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历史剧和诗剧,后来在比昂松 和勃兰兑斯影响下,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创作 现实主义散文剧。比昂松写成于1865年的现代散文 剧《新婚夫妇》,对于易卜生早中期的创作转向具 有直接的影响。关于此剧,易卜生曾于1866年3月4 日写信给比昂松说:“我们在罗马已经收到了你*美 好的新年问候,那就是你的新戏《新婚夫妇》(The Newly Married Couple)。诗人安德烈亚斯·蒙克 在家里把这部戏读给一群斯堪的纳维亚人听后,他 们全都向你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是的,这部戏正是 现代戏剧必须要给我们展现的形式。你也许不会觉 得奇怪,我们似乎看到:在那北方,新的一天开始 了,太阳正放出光芒,鸟儿在歌唱,人们获得了*强 大而又美好的生活方式,任何我们其他同时代人都 得不到的生活方式。”显然,易卜生不仅看到了《 新婚夫妇》的新质,认为它正是“现代戏剧必须要 给我们展现的形式”,而且对其十分喜爱,通过此 剧开始憧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易卜生后来创作的 《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在形式 、精神上与《新婚夫妇》多有相似相通之处,可以 看出比昂松对易卜生产生了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葛 斯此书可知,易卜生即便在跟比昂松关系不太好时 ,也不得不承认“比昂松拥有一个国王般伟大而高 贵的灵魂”。在易卜生75岁寿辰时,他更是对前来 祝贺的比昂松说:“终究,我*喜爱的人还是你。” 而对于比自己小14岁的勃兰兑斯,易卜生则视为知 己,一直非常重视他的戏剧评论与美学论著。易卜 生曾说,勃兰兑斯的《美学研究》对他来说是一座 金矿。事实上,勃兰兑斯这本书对易卜生早中期的 创作转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易卜生曾自述, 正是勃兰兑斯的《美学研究》把他引到一个新的方 向上来——用散文创作《青年同盟》这样直接关注 社会问题的“新喜剧”。后来随着在德国生活日久 ,易卜生逐渐受到德国思想与文化艺术的影响。他 自述,《皇帝与加利利人》是他在德国知识分子的 思想影响下创作而成的。他晚期的一些剧作,更是 深受德国思想的影响。葛斯提到,奥托·魏宁格曾 指出,“易卜生的哲学从根本上讲是与康德哲学相 通的”。而通过勃兰兑斯,易卜生很可能熟悉尼采 的思想(勃兰兑斯著有《尼采》一书)。此外,葛 斯此书还将易卜生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做了一 系列比较。比如,将易卜生的《厄斯特罗特的英格 夫人》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进行对照,将易卜 生的《爱的喜剧》与丁尼生的《海梦》进行比较, 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与小仲马的问题剧进行比较 ,将易卜生的《小艾友夫》与梅特林克的《佩利亚 斯与梅丽桑德》进行比较,等等。通过这些勾连与 比较,我们既可看出易卜生受过哪些影响,他这棵 大树是在怎样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吸收过什么滋 养,也可看出易卜生的独创之处,还可对于某些比 较宏观的话题(如“北欧文学的现代突破”)有一 些初步认识。 以上只是举其大端,但葛斯《易卜生传》的价 值远远不止这些。书之价值,因人而异,虽极普通 的材料亦可有大用。笔者读此传时,有些材料刺激 大脑,便生出许多问题。比如,葛斯曾提到,“易 卜生仿佛通过某种黑魔法将剧中人变成活生生的、 典型而有个性的人”,这里所谓“黑魔法”究竟指 的是什么?易卜生的创作在当时的北欧被指责为“ 过于消极的写作”,这是否跟他的“黑魔法”有关 ?而在当时,比昂松则因其创作体现出“赤子之心 ”和“理想主义倾向”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 。但在今天看来,这两位作家谁更伟大是非常清楚 、没法颠倒的。有意思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文坛, 也存在“消极写作”与“积极写作”之争。在李建 军先生看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是“ 消极写作”的代表,获得1988年茅盾文学奖的路遥 则是“积极写作”的代表。如何看待“消极写作” 与“积极写作”呢?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学术问题 ,一百年来易卜生与比昂松文学声誉的此起彼伏, 也许可以为考量此问题提供一种参照。再比如,葛 斯提到,易卜生的很多戏就像“一场开始崩塌的雪 崩”,而且雪崩“在大幕升起以前很久就开始了”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指的是“易卜生有时 候一连几个月在他的思维王国里构建他的玩偶们的 过往历史”,而“随着过去的秘史逐渐浮出水面, 崩塌就要开始了”。但问题是,易卜生为什么喜欢 描写“崩塌”呢?也许是因为他总觉得人类已经误 入歧途?在他的感觉中,全人类都仿佛已经无可救 药地困在了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上。那么,他这种 直觉究竟是对的,还是虚妄的呢?布鲁姆说易卜生 是“拯救西方文明的救生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 默认他的直觉是对的?明知无可救药,却要努力去 救,那这是否有点“无之无化”的味道?“无之无 化”是否构成易卜生戏剧(尤其是晚期戏剧)最深 刻的内蕴?当然,确认这一点还需要非常审慎的辨 析、论证。阅读此传,还可以生出很多问题,相信 读者朋友会在自己引生的问题链上不断有新的收获 。 总之,这本《易卜生传》对于我国读者深入了 解易卜生其人其作,对于促进中国易卜生研究乃至 北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译者态度相当认真,已对译文做过多次修改,笔者 也校改过一遍,但限于时间和学力,不够精确之处 难免存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汪余礼2018年1月18日
内容推荐 2018年,易卜生诞辰190周年。 埃德蒙·葛斯著王阅译汪余礼校的《易卜生传/大师传记馆》,是亨利克·约翰.易卜生去世后的首部关于其生平与创作的完整传记。该书于1907年同时在伦敦与纽约出版发行,成为英语世界了解易卜生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作者葛斯为易卜生生前好友,他花费30余年时间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在关注易卜生生平经历、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同时,将其置于整个欧洲文化语境和戏剧发展脉络之中,进行立体的、纵深的剖析。通过对易卜生生平、创作与私密文献(书信、演讲、日记等)的了解,读者能够清晰、完整地洞见易卜生的思想进程、戏剧成就、艺术理念与人生哲学及其对时代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