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卑与超越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他自创的个体心理学出发,为读者阐明“人生意义”的心里自助类读物。作者在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又是人的通性,消除自卑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优越感,以此来摆脱自卑带来的心理弱势,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建立起优越感。阿尔德在书中引导读者一步一步正确理解生活,例如那些因为自幼就有各种缺陷导致自卑、自负的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从自卑走向超越。 目录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灵与身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第十章 职业 第十一章 人与同伴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序言 阿德勒(Alfred Adler)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 区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家境优渥,家人爱好广泛, 但是他却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究其原因,是因 为他的哥哥太优秀了,他实在无法超越。他哥哥活泼 好动,惹人疼爱,而他却觉得自己又矮又丑,行动不 便,因此感到很自卑。虽然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 随和的孩子,同时,他又十分坚强。哥哥是母亲的骄 傲,但是父亲却比较宠爱他。他的父亲时常鼓励他: “阿德勒,你不能害怕任何事情。”父亲的话深深影 响了他,阿德勒凭借坚强的信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他的许多心理学观点都可以从其童年的记忆中找到蛛 丝马迹,比方说,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等。 阿德勒从小因患脊柱炎而身体孱弱、行动迟缓。 在他三岁时,弟弟在他身边去世,他童年时又被车撞 过两次,使他对死亡充满恐惧。他四岁才会走路,五 岁时又得了严重的肺炎,痊愈后他决定当一名医生。 上学时,他数学成绩极差。幸亏受到了父亲的不断鼓 励,最后,他成了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这一经历与 他后来的从医之路及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息息相关。 中学毕业后,阿德勒如愿以偿,进入了维也纳医 学院。他在那里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和哲学知识,并受 到了严格的医学训练。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 并于1895年获得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国 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结了 婚。他的妻子是个飞扬跋扈、特立独行的女性,阿德 勒却相对保守。可见他们的生活一开始并不十分和谐 ,因此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男女平等这件事时 ,总会强调“说比做容易得多”。可以说,他对此是 深有感触的。不过,最终两人还是白头偕老了。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地利军队 当过军医。此后,他曾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从事儿童 辅导工作。他发现自己的观点不仅适合于父母和子女 的关系,还可以涵盖师生关系。他对教师影响深远, 许多个体心理学家都是教师出身,并且将其观点用在 了教育上。 1920年左右,阿德勒已经声名远播,他周游各国 ,到处讲学。1926年,他到达美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1927年,他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 了《自卑与超越》,全书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 对你的意义》(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 1934年,阿德勒决定定居美国。次年,他创办了 国际个体心理学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两个城市 演讲。他由于过度劳累而心脏病突发,逝于苏格兰亚 伯丁市的街道上。 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 体心理学”,并成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 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的克服与超越。阿 德勒一生著述颇丰,本书可以说是阿德勒最成熟的作 品。在该书里,作者以轻松朴实的笔调,生动地描写 了自卑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克服它, 并将其转变为对优越感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动力。 导语 改变命运之书! 白岩松、俞敏洪、毕淑敏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的《自卑与超越》帮你认清自己和这个世界。畅销全球80余年,心理学必读经典! 你和理想之间,只差一个自卑的距离。 在本书里,作者以轻松朴实的笔调,生动地描写了自卑的种种表现及其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克服它,并将其转变为对优越感的追求和实现目标的动力。 精彩页 人生的三大问题 人生都要面对三大死结,所有的人必须重视起来。因为这三个纽带构成了现实的内容,人生所面临的问题都是通向这些纽带的死胡同。因此,人们不得不对此做出回应。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机械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个纽带:我们只能可怜巴巴地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别无选择。人类所处之地虽受到限制,但也拥有希望,我们必须在这些条件下求得生存。身体和头脑都要发展,这样我们才能生存下去,人类才能得以延续。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不管我们采取何种行动,都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回应,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哪些是必需的、适当的、可能的或所希望的。但是不管何种回答都必须考虑一个事实——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同时,人类是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的一部分。 鉴于人类身体的脆弱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为了自身和全人类的福祉,必须不遗余力地强化我们的回应,这些回答既要富有远见又相互关联。这就如同我们对一道数学题必须全力以赴、孜孜不倦地求出答案一样,既不能冒进也不能妄加猜测。这是从人类自身的弱点及其可能造成的潜在危机来考虑的。当然,我们的答案不会完美无缺,也不会一劳永逸,但是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接近它。我们的答案都必须考虑到人类正为地球所羁绊,人类必然与地球休戚与共。 接下来是第二个纽带:我们每个人都与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不是人类家族中的唯一成员。单独一人无法达到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如果一个人独自生活,自己面对一切,就会走向灭亡。他不但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无法延续人类的生命。正是因为人类所共有的弱点、缺点和局限性,所以人总要与他人合作。因此,个人和整个人类的最大福祉就是团结协作。要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就不得不考虑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想到:我们和他人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单独生活,必将灭亡。想要生存并且让人类生生不息,我们就必须与他人共同奋斗,并让自己的感情和这个最大问题的目标相适应。 第三个纽带是:人类有男有女。同样,这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无论男女,人的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和婚姻这个问题。当面对它时,人们如何选择,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诠释。遇到这个问题,人们企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最佳方法。 这三种纽带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怎样在地球自然环境的限制下求得生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以及相互协作,发展共赢;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适应“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事实。 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精确地揭示了每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在生活中缺乏爱情,并且在工作中也表现不积极,还不喜欢交朋友,在他看来,人际交往令人痛苦。这造成他交往范围十分狭小,从他在生活中的范围和局限,我们可以推断出他感觉生活中充满艰难险阻,生命中成功的机会渺茫,失败会接踵而至。根据他为数不多的行动,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就意味着要让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以保证自己平安无恙。” 再假设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一个人爱情美满,交际广泛,人际关系顺畅,善于团结协作,而且事业有成。我们可以断定此类人视“活着”为一个创造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机遇,因为在他眼中没有无法克服的困难。遇到问题时,他的勇气就成了审判之矛,对他来说:“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P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