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有声色(有声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畸笔叟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首个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上海风
梦回淮海路最后的街角
“淮国旧”里领市面
钱家塘旧事
外滩情人墙钩沉
“牛奶棚”与“损奶油”
“天鹅阁”终于只剩传说
美国赤佬的皱皮疙瘩
上海情
国庆节,看烟火去
我扎过一回兔子灯
公园门口“插蜡烛”
夏日午后
晒霉
“外婆桥”是啥个桥
偷小菜吃
上海人与脚踏车
上海事
老底子哪能“摆桌头”
老底子哪能办年货
老底子哪能请裁缝
上海早点趣谈
“阳春面”
鲜肉月饼话当年
“搅花福禄”
卜海人
花园洋房好读书
皋兰路阿姨
吴江路老板娘毛毛
大兴街旧事
“张家姆妈”
上海话
上海话里的“三字经”
上海话里的“洋泾浜”
那些年,我们起过的绰号
上海弄堂童谣小全
厨房间里的上海话动词
过年讨口彩的菜式
上海人的“腔”与“调”
新编沪语山歌:叫侬一声“阿六头”
精彩页
梦回淮海路最后的街角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昨天下午去了一趟淮海路陕西路口,看到西北角上的沿街房子也终于被悉数拆光,晚上的梦里都是淮海路。
叫我如何不梦她!
襄阳路口全拆光,连九层的高塔公寓也不留,总还有襄阳公园在;
茂名路口全拆光,连转角的老大昌也不留,总还有国泰(Cathay)大戏院在;
瑞金路口全拆光,连泰山文具店也不留,总还有爱司(Estrella)公寓在;
重庆路口全拆光,连“淮国旧”也不留,总还有培文(Bearn)公寓在;
但是,陕西路口,你什么也没留下。
这个十字路口,承载了多少老上海吃客们的梦想。
我小辰光住在淮海路常熟路那里,一有空就要去兜淮海路。所谓兜淮海路就是要往东走,因为常熟路那里虽然有永隆、金门、留苑、红玫瑰,还远不够热闹。
东湖路口的天鹅阁其实也不算数,孤零零一家。总要过了襄阳路,淮海路才开始热闹起来,各种食物的香味也飘过来。
最先闻到的是饺子香。高塔公寓旁边就有一家天津馆。
然后是蛋糕香,钱家塘外头就是上海食品厂;再过去是奶油香,转角上是大名鼎鼎的万兴食品店(后来的第二食品商店),老早要买一块一块的白脱(butter),必然要去万兴。
从万兴转弯朝南,贴隔壁就是广帮馆子美心酒家,直到1990年前,美心酒家一直是徐汇区首屈一指的好饭店。以前徐家汇一带根本没有什么像像样样拿得出手的饭店,要认真请客只好去美心。就从全市来讲,除忒南京路小新雅,广帮馆子里,美心也是好算算的。
记得1980年代中,我的一位插兄,老高中生,人称老克勒,因为无法直接返沪,只好辗转先去了河南洛阳拖拉机厂,那年混得个上海办事处的职位,总算回来。为了表示一下,就请我们几个吃一顿。家住虹桥路市民村,为了请客上档次,还是跑到美心来。
我那时好像已经混入媒界,便由我来点菜。一客蚝油牛肉只卖8角,四个人四冷四热再加一瓶酒,不到十只洋。
可惜现在变成了IAPM里的PRADA了。上海言话“啪啦嗒”,梦全掉地下,碎了。
出了美心穿马路,就可以闻到水果香。
说起东南角上的公泰果品店,名气也是响得很。尤其热天里卖西瓜,队排得老长,一人限购两只,如同现在买房子。想要不排队也可以,你要拿出医院证明来,要么屋里人高烧不退,要么干脆已经那个,都可以得到照顾。反正斜对过就是淮海医院,有本事你也叫医生去开一张,否则请排到后头去。
如果鼻头好一点,还可以闻到小笼馒头的香。东面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霞飞坊(后称淮海坊),弄堂口就有小笼馒头卖,据贺友直老先生讲,这家的浇头面也不错,我没吃过。我只吃过他家的小笼。不过店名居然记不起来,倒也蛮难为情的。
现在变成人家巴黎的春天了。春天总比夏天冷。
从霞飞坊穿马路朝北,就是现在地铁口路演的那块空地,老早有一家湖北特色的点心店,叫做江夏点心店。上海有湖北特色的店向来很少,现在也不多,尤其开在大马路上。
据说此店开于1950年代初,原因是当年华东局(领导包括上海在内的六省一市党委的)有个书记叫魏文伯,是湖北人,为了让他一解乡愁,就开出来了。
所以老上海吃客们很早就晓得武汉豆皮,豆皮真的也很香。我的印象里,江夏还经常排队呢。
现在变百盛了。上海言话读起来,也可以是“不剩”。
终于要说到最近才拆光的西北角了。
饺子香、蛋糕香、奶油香、粤菜香、水果香、豆皮香,总也没有野味香。
原来这里朝东开过两家点心店,其中一家就叫“野味香”。
“野味香”并不卖野味,而是以馄饨著名,当然也有炒面有春卷。早上人山人海,晚上也人山人海。我曾经写过一篇《当年我们吃馆子》,讲怎么抢位子等位子,那些场景都来自“野味香”。P2-4
导语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
《上海有声色(有声书)》是作者有关上海题材随笔的有声版。内容包括《梦回淮海路最后的街角》、、《夏日午后》、《老底子哪能办年货》、《“阳春面”》等。
序言
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做上海话音频,起于
2016年的8月。
网友建议我“口说上海”则更早,还记得最早是
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我当然很乐意
。不过,当时我还是每日更新的,再做音频,就会每
天都过得紧绷绷。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2014年8月9号,是我微信公众号开张的日子。两
周年了,我想总要送一点什么惊喜给大家吧,便送出
了第一段上海话音频。没想到反应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于是便一发而不可收了。我也说出了我的担心,大
家很体贴地建议我不要再每日更新了,可以一周两更
或三更。
这样,很快又是两年过去,我居然积累了三四百
条音频。
去年书展时,我谈起了我想出上海话有声读物的
打算。令人欣喜的是,出版社方面非常支持我的这个
想法。于是,正式开始着手准备。
起个什么书名呢?开始想了六七个,似乎都不太
理想。后来翻宋词,翻到辛弃疾有一句“夜雨共谁听
”,突然就有了感觉。于是,就叫它《上海共谁听》
吧。
临出书时,出版方又觉得“共谁听”虽颇雅,上
海话读起来终究不顺。于是,再改成《上海有声色》
。这改书名的过程,亦是双方对第一本沪语有声读物
的精益求精,想来幸慰之至。
对用上海话做音频,我有自己的想法。播音腔、
朗诵腔、广播腔、表演腔,我都不喜。我也不想分尖
团。我就想按我自己平常说话那样。既不是现在市面
上流行的上海话,也不是什么所谓的“老上海话”。
只要大家听了有趣就好。
每篇文章的标题下面,都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
,即可听到原文的沪语音频。
而且并不一一对应文字。在我看来,口语和书面
语本来就很不一样。
再次衷心感谢黄慧鸣的玉成,以及这些年来在网
上不断鼓励我写上海说上海的朋友们。
内容推荐
《上海有声色(有声书)》是作者畸笔叟有关上海题材随笔的有声版,通过作者的文字和沪语朗读,让读者共同来赏析和聆听上海的声音。分为“上海风”“上海情”“上海事”“上海人”“上海话”五个专辑。每篇文章后都有附有二维码,读者通过扫二维码,可以聆听到最正宗、最具上海风味的朗读版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