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同根儿(上下)(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一达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刘一达著的《胡同根儿(上下)(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讲述了:到处散播谣言,经常吃白食的老豆,这次不知道又从哪听来了消息,说华子他们家闺女跟人家跑了。身为记者的老刘找到华子聊起这事,才知道其中复杂的真相。而这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把胡同儿里长大的“七零届”们又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中去,这要从那对曾经苦恋的情侣维克和小宁说起……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现供职于《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艺术基金会副会长、北京读书形象大使。曾荣获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北京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从1980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奖。迄今已出版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随笔五十多部。一千二百多万字。其创作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其代表作有:《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大酒缸》、《头火》、《北京爷》、《画虫儿》、《坛根儿》、《门脸儿》、《爷是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等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
目录
自序:带您到胡同遛个弯儿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序言
自己说“孩子”
按通常的做法,一部长篇小说总要有个序。我理
解,所谓的“序”,无非是给拾掇挺干净的脸蛋儿上
涂点儿粉,或者说给脑袋上戴顶帽子。自然,这些装
饰并非多余的点缀。
照编辑的意思,最好请个名人来做这件事儿。道
理不言自明。
我却不想先让人捧我。其实,您说当记者的在世
面儿上混,能不认识几个名人?我的想法很实在,自
己的孩子还是自己抱着说吧。“孩子”好坏,您看完
之后,自然会有评价,别人再怎么夸,也是白饶。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不过,有些话还是有必要在您看这本书之前,跟
您交代几句。
艺术的真实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您在读它的时候,千万别把
它当成我的自传或纪实文学。它是实实在在的文学作
品。虽说里头难免会有我的影子,也不乏有些真人真
事儿,甚至地名。但您千万别上当。这里头的事儿多
半是虚构的。如果您一定要对号儿入座儿,那只能说
,您看得太投入了,或者说我写得太真实了。
其实,书里的人是艺术化了的人。如鲁迅先生所
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
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
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
,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九三三年三月)我
为什么要啰唆这个呢?因为我的职业是记者,我的创
作主要是以采访写社会纪实为主。所以,熟悉我的读
者往往容易把纪实与小说弄混。其实,对于这两种截
然不同的文体的界限,我心里是有数的。
纪实必须真实,写的是真人真事儿,因为它属于
新闻报道的范畴;小说不必真实,也不必写真人真事
儿,因为它是文学创作。这个区别您得明白,所以对
书里的有些事儿,您千万别较真儿。
当然,小说要反映现实生活,它也要有真实性。
不过,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鲁迅先生说:“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
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
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
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
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因为后来此人,
此事,确也正如所写。”(鲁迅《致徐懋庸》一九三
三年十二月)这大概就是生活中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界限吧。您不妨在书里书外慢慢儿咂摸。
故事是亲身经历
这本书不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写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故都子民》,是一九九三年出版的。
以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闻报道上。一是因
为我的职业是记者,记者的业务不是写小说,而是写
新闻报道,我当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饭碗”;二是
当记者每天都要深入现实生活中去采访,我发现现实
生活中的事儿,远比有的作家蹲在家里编小说要精彩
生动,所以,我写了大量的社会纪实作品,而把小说
的创作放在了一边儿;三是我觉得写小说必须要平心
静气,不能浮躁,不能毛糙,所谓潜心创作的“核儿
”就在这儿。当我既不想舍弃自己的记者职业,又不
想放弃写小说的冲动时,我只能忍痛割爱,这就叫“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我非常喜欢,不,应该说非常热爱自己的记者职
业。因为当记者,可以每天都接触到正在发生的事件
,它会让你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不停地跳动,让你紧
随社会前进的步伐。尽管记者的生活节奏比常人要快
得多,但每天都能接触新鲜事儿,自然生活积累会越
来越厚实,创作的素材会源源不断。的确,要写的东
西实在太多了。这使我的小说创作增加了现实社会的
厚重感。您在读这部小说时,会感觉到这一点。书中
的人和事儿,大多是我的亲身经历,只不过将这种真
实艺术化了。
我之所以在紧张的日常采访写作中,要写这部小
说,实在是出于一种创作冲动和一种历史责任感。可
以说,这部长篇小说,完全是我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它耗费了我三年多的心血!在写这部小说的同时,
我在《北京晚报》主持“广角”专版,每周要采写一
版新闻专稿,这种工作量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而在
这种高强度的紧张工作中,写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
确实挺不易的。
话说“七零届”
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呢?回想三年前的创作初衷
,主要有两个动机:一是因为我是“七零届”初中毕
业生,二是因为我是在胡同儿里长起来的。
“七零届”几乎成了专有名词。这届学生经历的
事儿太多,从出生到成长,几乎都是在政治运动的旋
涡中走过来的。人到中年,赶上了改革大潮和市场经
济、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这拨儿人不论在思想观念上
,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有一种力不从心的落伍感。
“七零届”也曾有得宠的时候。当年“七零届”在“
老三届”之后,赶上了留城,没去插队,也没去农垦
兵团,大都分配到了“国企”。
可是,在改革开放中,受市场经济冲击最大的就
是“国企”。当时企业的生力军,如今已是太阳偏西
,大部分人“享受”到裁员“下岗”的命运。而活到
这把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压力自不必说。
这届学生里真正混出个模样儿来的很少,有出息有作
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恰逢世
纪之交,“七零届”人的命运委实让我感到叹息。
几年前,我在京城劳务市场采访时,碰到了几个
“下岗”后谋职的“七零届”。“写写我们的命运吧
。”他们用恳切的口吻对我说。“七零届”学生仅北
京就有三十多万,全国至少有五百万人。这是多么大
的一个群体呀!为“七零届”人写部书也是值得的。
这之后,我动了这个心眼儿,先后走访了不下一
百多位“七零届”人。说老实话,跟他们一深聊,我
恨不得大哭一场。当年初中毕业时,那些精壮小伙儿
和欢蹦乱跳的姑娘,如今有的因过度地操劳,从相貌
上看几乎成了一脸沧桑的小老头儿和老大妈。一个半
个的甚至早早儿地奔了“八宝山”。真怪难为我们这
一代人的。而大部分尚未早衰或夭折的“七零届”们
,一个个面临着就业压力和赡养父母、培养子女的重
负,活得都挺累。我的心为同一届人的命运怦然而动
,这就是我写这部书的最初动因。
在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要想长久地留住一样
儿东西,实在太难了。尽管说“物质不灭定律”是一
条永恒的真理。但这儿说的“物质”俩字是一个哲学
概念。就某一个具体的“物质”,也就是看得见摸得
着的物质,您想让它永远不灭,那只能说是您的一厢
情愿。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给地球号脉,得出了结论:
地球的岁数至少是四十六亿年。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研究了几个世纪以后也得出了结论:人类的文明如果
以有文字出现为依据,撑死了有五千多年。您琢磨琢
磨,五千多年跟四十六亿年能比吗?
我们常说“人类历史长河”这句话,所谓人类文
明的历史长河,归了包堆不过是五千多年。假如我们
每个人都身子骨儿硬硬朗朗的,活个“整寿”(百年
),在五千多年当中,这不过是眨么眼儿的一瞬。我
们能给历史留下的东西太少了。翻过头来说,历史能
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咱们这儿主要是说看得见摸得
着的东西有多少呢?说句不亏心的话,也少得可怜。
远古时代的事儿不说了,咱们就说两千多年前统
一中国的秦始皇吧,他留给我们的一座墓,如今己被
当作世界七大奇观。奇观?假如不是埋藏在地下,我
们现今还能看到兵马俑吗?秦始皇的阿房宫绝对要比
他的墓壮观吧?咱们现在只能从历史书上领略它当年
的辉煌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
,到现在不过是二千二百多年。
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恰值在北京西郊的老山土出
了一座西汉古墓,此事惊动了文物界的专家。出土一
个汉墓干吗会有这么大的举动?因为北京这地界能发
现西汉墓实在是罕见。其实,冷静一想,西汉离我们
现在也就是两干来年。想当年,汉朝那是何等的辉煌
呀!那些宫殿都哪儿去了?那些庙宇都哪儿去了?早
就灰飞烟灭了。历史是无情的,时间是无情的。所以
,我说在咱们生活的地球上,就某一物质现象来说,
想让它不灭,想让它永恒,根本不可能。用这个观点
来看北京的胡同儿也如是,谁能说胡同儿这种“物体
”能永远存在呢?古代有名的都城被历史湮没成为废
墟的还少吗?
北京的胡同儿最早形成于元代,到现在不过八百
多年历史。随着北京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胡同儿和
四合院这种老城建筑肯定会逐渐成为“古董”。尽管
我们这些京城“土著”对此会感到惋惜,甚至悲伤,
但历史总是向前发展和不断演变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令人眼花缭乱,知识经
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将会使传统的东西都受到无
情的冲击。别的甭谈,就说印刷吧,多媒体的出现将
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美国人预言再过二十年将会把
纸张送进博物馆。也就是说,到那时,人们无须翻书
读报,只要上网就能解决问题,像我这部长篇小说,
只需做成薄薄的光盘……未来社会将发展成什么样儿
?难以预言。试管婴儿技术能使大活人不是出自娘胎
,而航天技术能使人类到月球、火星上遛弯儿变成现
实,以前只有在神话里出现的场景,都能通过高科技
变为现实。想到这些,我们对胡同儿的消失也就不会
感到那么悲哀了。
跟物质的东西相比,文化却能持久。孔子已经去
世了两干多年,他创立的儒家学说,至今仍被人们推
崇。唐朝长安城早已经成为历史,但大唐文化到现在
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华彩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胡
同文化且灭不了呢。不论今后人类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胡同文化依然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珍珠。我们
说的胡同“根儿”也将延续到我们的后代身上,这一
点,您甭多虑。
以上是为序。
刘一达
2000年4月·北京·建国门
导语
刘一达著的《胡同根儿(上下)(精)/刘一达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集》立足当下、面对现实,将北京四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市井变迁透过其创作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传奇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书中不但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为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权威、丰富的文学史料,带给老一代美好的回忆,新一代年轻人阅读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学读本。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都通过本书中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篇篇精彩的文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精彩页
“华子的闺女跟人跑了!”
老豆一惊一乍地把这“新闻”告诉我。
这小子像条泥鳅,到处乱窜,甭管在哪儿,他都能找到我。
他掏出一块大手绢,擦了擦脑门子上的汗。
“华子?华子是谁?”我让老豆的神魔鬼道的眼神一时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华子,董丽华呀!咱们‘七零届’的,当年追过你的那个小疯丫头儿,你忘啦?”老豆挑起眉毛,提高了嗓门儿。
“你说的是不是‘小红帽儿’?”我的眼前忽地一亮,记忆里蹦出一个头上扎着小刷子的小妞儿,而且马上想起了她的外号。
“对呀。‘小红帽儿’你怎么能忘了呢?”
“一晃儿快三十年了,我跟她一直没联系。她长得什么模样儿我都记不大清了,没准儿见了面都不一定能认出来了。”
“当年‘小红帽儿’这个外号,可是你给人家起的。”老豆挤咕了一下小眼笑着说。
“你跟她还有联系?”
“当然,中学同学除了出国的,还有‘进去’的,我都没有断线儿。”
“华子现在混得怎么样?怎么会把闺女给丢了呢?”
“混得怎么样?说句实在话,咱们‘七零届’的学生,混成你这么出息的没几个。”
“我不就是一记者吗?说不上有什么大出息。你别老跟我这儿卖关子。华子到底怎么啦?”
“怎么啦?没怎么,跟我差不多。不过,我是‘下海’,她是‘下岗’。烟呢?”
老豆到我这儿向来如此,开聊之前先找烟。他知道我这儿短不了有朋友送的好烟。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盒极品烟,递给他。他看了一眼,装作大大咧咧地把烟盒打开,抽出一支,点上。
“哥儿们,你是不是想知道华子的情况?”他嘴里喷出一口烟,笑道:“见你一次不容易,赶到饭口儿了。走,咱们找个地方喝两杯,我给你讲讲这个段子。”
老豆好喝两口儿,每次酒瘾上来,便预备一两个“段子”,拴着我,让我做东。他知道我拿“消息”看得比喝酒更当回事儿。
老豆
老豆,不姓豆。他的大号叫段保军,老豆是他的外号。说起来我们是“发小儿”,他的这个外号还是我给起的呢。
段保军跟我是中学同学,我们同属“七零届”。上中学时,我跟段保军算是知己,常在一起玩儿。
我们是西城的“根儿”。他们家住东养马营,我们家住辟才胡同,这两条胡同儿相隔并不近,可是我常奔他们家跑。因为他们家老爷子是炒崩豆儿出身。 我一去他们家,老爷子准保给我炒崩豆儿吃。段老爷子好像特意在我面前显摆自己的手艺。老豆这个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自然,我俩都已人到中年,一把岁数了,当年的外号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了。老豆,也只有我还会这么大大方方地叫他。
说老实话,我的中学同学,现在跟我走得还算近的就属这位老豆。中学在我的记忆里,是非常短的一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填个人履历表时,我们这拨“七零届”的学生总是大模大样儿地写上初中毕业。
其实,这个“初中”是“冒牌”的。稍微拧一下,就能拧出许多“水”来。小学五年级赶上了“文革”。1968年冬天进的中学门。一九七零年夏天,头一拨儿学生就开始毕业分配了。满打满算,在中学混了两年多一点儿。而这两年里,刨去学工学农、军训、挖防空洞、五·一、十·一练队、搞大批判、政治学习,正儿八经的文化课没上过几天。
我上的中学是京城有名的学校,当时算是“教育革命”搞得好的。我中学毕业时,英语勉强能把二十六个字母念下来,数学只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这点儿学问,对于现在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不成问题。您琢磨去吧,这个“初中”念得多么稀松二五眼。
中学同学呢,进校门时一个个都是生瓜蛋子。两年多的时间,一块儿搞大批判,一块儿挖防空洞,磕头碰脑地刚刚混熟,就各奔东西,走上社会了。由于没有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加上出身决定人的等级的阶级划分,所以同学之间谈不上有什么友谊与情义。“七零届”的学生,同学关系能一直保持下来的并不多。
这么一想,我跟老豆的这点儿缘分,就显得在我心里挺占地方了。
P15-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