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谈美(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
作者 | 朱光潜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附录:朱光潜自传 精彩页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倏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 导语 《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作者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全书最后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认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序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 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 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 ,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 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 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 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 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 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 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有尽 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够 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 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 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使自己冲突,自己烦 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 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 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 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两 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 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有 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 ,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这 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新 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 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觉 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彻 ,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应 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们 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 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 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 简截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 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 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 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 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 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的态度的亲切和谈 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 很大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 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 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 漆黑的未来。 (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 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 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 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 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 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 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 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 ,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这便 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 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 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有 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这是孟 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 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 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 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生 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 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引西 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统也 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离开 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 …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样 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 走人人生,又将人生纳人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 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 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 的。 一九三二年四月,伦敦 内容推荐 《谈美》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为青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和口吻,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文字明白晓畅,充满了真知灼见,指引读者一条认识美学的捷径。自问世以来深受好评,被视为美学领域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