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赵晓军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书评(媒体评论)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哲学家。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

目录
第一章 王阳明的性情绝学
人人都有圣人潜质
轻轻松松做减法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良知自在人心
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持志如心痛
空想无益
著相与不著相
第二章 王阳明的工夫绝学
有事省察,无事存养
涵养重于识见
如何知行合一
增进工夫的良方
见善即迁,有过即改
增进学问智慧的路径
拔去病根,永不复起
常快活便是工夫
第三章 王阳明的学问绝学
要做切己的学问
学小技,通大道
不必迷信权威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真道只在简洁处
不爱虚名求实惠
记得不如晓得
不做“书呆子”
第四章 王阳明的境界绝学
人生第一等事
圣人不是靠聪明造就
圣人无善无恶
修身俟天命
“戒慎恐惧”即是良知
随人欺慢,处处得益
招灾惹祸的四大原因
第五章 王阳明的为官绝学
做官就是做学问
王阳明为官的五大高招
赏不逾时,罚不后事
重视宣传,美化风俗
诚于爱民,忠于谋国
王阳明的用人之道
做官要有士大夫气节
第六章 王阳明的交友绝学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
尊重第一,相下得益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少指摘,多诱劝
责人不如责己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第七章 王阳明的做事绝学
养得此心不动
想在问题前面,成在问题后面
预防意料之外的“隐祸”
善找“软肋”,借胜于敌
训练常胜团队
务要申严纪律
不战屈人之兵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先讲“人性”,再求事功
凭良心办事
精彩页
爱人和爱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两件事,爱己便不能爱人,爱人便不能爱己,离良知就远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辉散发天地间,自然可以与圣贤比肩。
王阳明继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为尧舜”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潜质,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圣人少一点,圣人不比普通人多一点。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
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许多人起初并不信服,试想,圣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恶人,天差地别,怎么可能拥有一样多的良知呢?据说有一次,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请去,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
王阳明并不辩解,让小偷脱去外衣,小偷照办了;又让小偷脱掉内衣,小偷也照办了。再让小偷脱掉内裤,小偷一脸惶恐地说:“这恐怕不妥吧!”
于是,王阳明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
这个小偷做了“不要脸”的事,但他并非真的“不要脸”,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个小偷有羞恶心,自然具备了义行的基础。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吗?
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圣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恶人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良知”像新鲜出炉的纯金一样散发着异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则程度不同地被贪欲的尘埃所蒙蔽。只要拨开尘埃,便见圣贤。
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虽然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最终超凡杰出者寥寥,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乏善可陈的庸人,临到开追悼会时还要让主持人挠头,不知道哪件事可以拿出来讲一讲。原因在于,人们往往随顺惰性,懒于进修,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人生。有一首名叫《小草》的歌唱道:“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这首歌唱出了许多人的一般心态:对自己没有太高的要求,满足于平庸的状态,只求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不想辛辛苦苦地实现自我。
不是说小草没有价值,但世界确实需要大树,“森林覆盖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吗?同样,平庸也是一种活法,但社会的进步确实需要更多乐意开发良知、追求卓越的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安于平庸,就要落后到挨打的地步了!
按王阳明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可能,也有自我成长的意愿,最终大树不多而小草“遍及天涯海角”的原因,在于太多人没有让良知生根发芽,有的人自我成长的动力不足,仅仅努力到做“白日梦”为止;有的人受限于环境,不敢运用良知良能,甚至害怕杰出、讳谈高尚,以浅薄为修饰,以低俗为时尚。
假设一个人真的安于庸俗的生活,倒也不失为快乐的人生。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们内心的良知时时涌动,却不能变成行动和成果,带来的往往是遗憾和不满足。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曾断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P4-5
导语
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
赵晓军著的《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展开阐述并以实际例子进行论证,向当代人展现王阳明思想中可供学习的积极因素。
序言
王阳明的三句话、十个字
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
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后人多称他王阳明

自唐朝以来,打破门户之见,兼学儒、佛、道
三家而卓有成就者很多,但融众美于一炉、自成一
家而为“教主”者不多,能将学问转化为能量、应
用于实践而成就大事者少之又少,王阳明是其中难
得的一位。他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
大儒”,《明史》赞日:“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
胜,未有如阳明者”;而清代学者则公认他“为明
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的主要政绩,在于他实践了儒家的“德
治”的理念,让“礼教”渗透到民问,以淳化民心
,美化风俗;王阳明的主要军功,一是平定了南赣
为患数十年的“山贼”,二是剿灭了宁王朱宸濠叛
乱,三是平息了两广及湖南少数民族的暴乱。不过
,推行治道,任何一个优秀官员都可能办到;临阵
胜敌,任何一个优秀将领都可能办到,王阳明对中
国、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在思想方面,他继承宋代大
儒陆九渊的“心学”,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
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当时,朱熹和二程
“理学”已在学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取得垄断地
位,明清都规定:科举考试不得超越朱熹的注解,
思想控制日趋严重,而王阳明的“心学”成为对抗
“理学”、打破思想禁锢的一股最大力量。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一度被定为“伪学”而
禁止流传,解禁后也一直受到理学挤压,但仍广为
传播,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
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大清第一名臣曾国
藩评日:“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
在禹下。”与曾国藩齐名的左宗棠也评价说:“阳
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
常儒者所能几及。”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说:“
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
王阳明推崇“简实”,他的“心学体系”并不
复杂,三句话、十个字即可全部概括:
第一句话:心即理。
几千年前,人们就知道,天地万物间,存在着
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秘力量,有人谓之“
神”,有人谓之“道”,有人谓之“天理”,有人
谓之“自然规律”,愚者“拜神”,智者“求道”
,学者研究“天理”,及至用科学手段探寻规律,
那种神秘力量已经不再神秘。但规律隐含于万事万
物中,探寻谈何容易!王阳明走唯心主义路线,提
出“心即理”的观点:规律只在你心,你心即是天
理,无须外寻,只需内求。
在“心即理,,之下,王阳明进而认为,“心
外无物”,他曾以看花为喻:你未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此一说法似乎不
能证明“心外无物”,按佛家的观点,心本空寂,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不看花则无,看花则有
,恰好证明心外有物。
但是,正如孔子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准确表达悟者的内心体验。
“心即理”或“心外无物”,不是知识,难以理求
,王阳明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那只能自己去悟。有
一点可以肯定:你看见的世界,不是那个真实的世
界,只是你心所能感受、理解的那部分世界;你看
见的人,不是那个真实的人,只是你心所能感知、
想象的那个不完全的人;你看见的事物,不是那个
真实的事物,只是你能探寻、发现的那个残缺的事
物。真实的世界、世人、世事也许十分美好,但你
心若失去了感知美好的那部分功能,你看见的就不
是美好,一切都会被你的心染上颜色。常人以“眼
见为实”,悟者曾经切身体验到,眼前的同一世界
,在一刹那间,竟然显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天
堂、地狱、仙境、凡间,判然有别,于是顿悟一切
外物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顿悟“即心
即佛”或“心即理”“心外无物”。
所以,千万不要从言论上理解悟者的话,他们
告诉你的并不是某个道理,而是一种真实体验,一
条通向觉悟的路径。你或者顺道前行,或者望而却
步,都可算是明智选择。至于指点论述,说是论非
,说好道歹,都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句话: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心里
都有一个圣人,都心如明镜,智慧通神,那个圣人
就是你的“良知”。“夫妇之与知与能,亦圣人之
所知所能。圣人之所不知不能,亦夫妇之所不知不
能”,你心里的良知不比孔子、老子、孟子、释迦
牟尼少一点,也不比他们多一点。不同的是,他们
让自己的良知纤毫不染,而你的良知却被掩埋在贪
、嗔、痴积聚的心尘中,偶尔才露峥嵘。佛家云:
佛是已悟的凡人,凡人是未悟的佛。区别只在于良
知是否蒙尘。你若勤于修炼,拂扫心尘,保持一心
清净,你就是圣人。
成为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你将慧眼大开,看世
界是美好的,看世人是美好的,看世事是美好的,
于是,你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烦恼、痛苦
将远离你而去,事在逆境,心有菩提;身处陋室,
如居天堂。
但是,按佛家的观点,求一己幸福,只是小乘
道,普度众生,才是大乘道;按儒家的观点,“修
己以安人”,才是无上正道;按道家的观点,“圣
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离了众人,无所谓圣
人。王阳明以“良知”接“天理”,继承的仍是孔
、老、释氏的“大道”,提倡将“小我”的幸福融
于“大我”的幸福中,因为“天地有好生之德”,
人岂能不积极表达真诚的善良?
第三句话: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
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和行只是一件
事,知而不能行,等于无知;行而不求知,等于无
行。
王阳明反对“悬空口耳讲说”,他甚至认为,
“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学习不能离开实践,
离开实践就谈不上为学。若按他的观点,那些一辈
子钻在书堆中、从未办过实事的学者、教授,大概
只能算“半文盲”,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为
学”呢!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俗话又说:一处不到一处迷。
学习可以继承前人的知识,但真正的智慧只能
在实践中感悟,而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李逵,李鬼,拼一拼板斧,便知谁假;真假
孙悟空,痛到切身处,便知谁真;真知和伪学,也
要在实践中辨明真伪。
可以说,学王阳明,学到一个“知行合一”,
便可受用一生!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赵晓军著的《悟道(向王阳明学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