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汪曾祺小品/汪曾祺自编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汪曾祺小品》据1992年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收录小品文65篇。汪曾祺写”小品文”的态度是”学无不暇,贤于博奕”。汪曾祺将自己”非小说非散文”一类的文字统归于”小品文”。小品文从晚明时起,便有”悠闲”之名,本书入选文章也多为”悠闲”之作--谈风俗掌故,聊聊民歌戏剧,考证方言曲词,漫论四方吃食,如《用韵文想》、《吃食与文学》、《小说的散文化》、《七十书怀》等。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自序 传神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说短——与友人书 小小说是什么 谈读杂书 听遛鸟人谈戏 宋士杰——一个独特的典型 用韵文想 读民歌札记 严子陵钓台 吃食和文学 童歌小议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香港的鸟 林肯的鼻子 悬空的人 八仙 建文帝的下落 杨慎在保山 锒铛 栈 鳜鱼 太监念京白 四方食事 词典的方言与官话 王磐的《野菜谱》 步障:实物和常理 “小山重叠金明灭” 城隍·土地·灶王爷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 小说的散文化 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呼雷豹 《水浒》人物的绰号 “无事此静坐” 雁不栖树 老学闲抄 作家应当是通人 七十书怀 美在众人反映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 随遇而安 山和人——泰山片石之一 碧霞元君——泰山片石之二 京剧杞言——兼论荒诞喜剧《歌代啸》 序言 一 据汪曾祺先生的子女汪朗、汪明、汪朝统计, 老头儿一辈子,自行编定或经他认可由别人编选的 集子,拢共出了二十七种。严格一点,不妨将前者 称为“汪曾祺自编文集”。 自编文集,文体比较单纯:基本都是短篇小说 、散文和随笔,偶有一点新、旧体诗,还有一本文 论集,一本人物小传。时间跨度,却大得出奇:第 一本跟第二本,隔了十余年;第二本跟第三本,又 隔了差不多二十年;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跟第 一本散文集《蒲桥集》,更是隔了整整四十年。… …谁实为之,孰令致之?说来话长,不说也罢。汪 先生享年七十七岁,1987年之前的六十六年,他仅 出了四本书。汪氏曾自我检讨说:“我写得太少了 !” 1987年始,汪老进入生命的最后十年。这十年 ,就数量而论,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占平生作品泰 半。同时,也是出书的高峰期。除1990年、1991年 两年是空白外,每年都有新书面世。1993年、1995 年,更是臻于顶峰,合计接近两位数。这固然反映 了汪先生的作品受到各方热烈欢迎乃至追捧,但也 不可避免地导致若干集子重复的篇什较多——这似 乎是一个悖论,并非个别现象。 我曾写道: 无缘亲炙汪曾祺先生,梁某引为毕生憾事。他 的作品。是我的至爱。读汪三十余年,兀自兴味盎 然,爱不释手。深感欣慰的是,吾道不孤,在文学 市场急剧萎缩的时代大背景下,汪老的作品却是个 难得的异数,各种新旧选本层出不穷,汪粉越来越 多。在平淡浮躁的日常生活中,沾溉一点真诚朴素 的优雅、诗意和美感。大约是心灵的内在需求罢。 那么,有无必要与可能,出版一套比较系统、 完整、真实的“汪曾祺自编文集”,提供给市场和 读者呢?答案是肯定的。 汪老去世已逾二十一年,自编文集旧版市面上 早已不见踪影,一书难求。倒也间或出过几种新版 ,但东零西碎,不成气候。个别相对整齐些的,内 容却肆意增删,力度颇大,抽换少则几篇,多则达 到十余篇甚至二十多篇,旧名新书,面目全非,是 一种名实不副不伦不类的奇葩版本。我一直认为, 既然是作者自编文集,他人就不要、不必且不能擅 改。至于集子本身的缺憾,任何版本,皆在所难免 ,读者各凭所好就好。 本系列新版均据汪老当年亲自编定的版本排印 ,书名、序跋、篇目、原注,一仍其旧,原汁原味 。只对个别明显的舛误予以订正。加印时作者所写 的序跋,均作为附录。这套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 汪曾祺自编文集”,相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 力。 二 《菰蒲深处》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 入的全部作品,均以故乡高邮为背景,写的是“本 乡本土”的“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个已经 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时代”。他对所谓“乡土文学” 的概念和“乡土文学作家”的帽子,则颇多保留。 除了正文和例有的自序,末尾还收有两篇创作谈, 事关著名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娓娓而谈 ,金针度人。 高邮是个水乡。“泱泱的水气”,是本书至为 显著的特质。作者写故乡,感情浓烈,笔法清俊, 诗意盎然,几乎篇篇有新意,篇篇见精彩。具备基 本阅读和审美能力的读者,很难不被感染。 书名的由来,作者曾有说明——得自高邮乡贤 、苏东坡高足秦少游的七绝《秋日》。全诗如下: 霜落邗沟积水清, 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 忽有人家笑语声。 新版据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印制。 导语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汪曾祺小品》收录了《传神》、《谈风格》、《谈谈风俗画》、《说短——与友人书》、《小小说是什么》、《谈读杂书》、《听遛鸟人谈戏》等文学作品。 精彩页 传神 看过一则杂记,唐朝有两个大画家,一个好像是韩干,另外一个我忘了,二人齐名,难分高下。有一次,皇帝——应该是玄宗了——命令他们俩同时给一个皇子画像。画成了,皇帝拿到宫里请皇后看,问哪一张画得像。皇后说:“都像。这一张更像。——那一张只画出皇子的外貌,这一张画出了皇子的潇洒从容的神情。”于是二人之优劣遂定。哪一张更像呢?好像是韩干以外的那一位的一张。这个故事,对于写小说是很有启发的。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有时免不了要给人物画像。但是写小说不比画画,用语言文字描绘人物的形貌,不如用线条颜色表现得那样真切。十九世纪的小说流行摹写人物的肖像,写得很细致,但是不易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用语言文字捕捉人物的神情——传神,是比较容易办到的,有时能比用颜色线条表现得更鲜明。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对于写小说来说,传神比写形象更为重要。 我的老师沈从文写《边城》里的翠翠乖觉明慧,并没有过多地刻画其外形,只是捕捉住了翠翠的神气: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人说,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传神,离不开画眼睛。 《祝福》两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系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顺着眼”,大概是绍兴方言;“间或一轮”,现在也不大用了,但意思是可以懂得的,神情可以想见。这“顺”着的眼和间或一轮的眼珠,写出了祥林嫂的神情和她的悲惨的遭遇。 我在篇小说里用过画眼睛的方法: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巧云十五岁,长成了一朵花。身材、脸盘都像妈。瓜子脸,一边有一个很深的酒窝。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眯眯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