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第2版)(精)》的目的是从一个宽阔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探索孤独感的广泛领域。这些作者带来了十八篇文章,构成了四个部分: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感;生活事件中的孤独感。每个部分开头都有一段介绍性的文字,以及针对各章节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孤独、创造性与艺术家 第一章 “一个声音直达黑暗中的某人:想象”——萨缪尔·贝克特对陪伴的追寻 第二章 艺术家的独处和创造过程 第三章 吾栖之肤 第四章 孤独的形成与转化 第二部分 孤独感的临床面向 第五章 孤独的影子: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 第六章 “客体澄清”在治疗孤独的异性恋男性中的运用 第七章 探索精神分析历程中孤独感在两个男性案例中的浮现 第八章 孤独感的复杂性质 第九章 “见证”在精冲分析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章 分析师候选人的孤独:独处与被劝诱的认同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督导分析师的视角 第十二章 培训分析师的孤独 第十三章 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第四部分 生命事件中的孤独与独处 第十四章 孤独与生命周期 第十五章 玛丽莲·梦露——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第十六章 爱侣的死亡、悲伤的内心:精神分析的发展视角 第十七章 士兵的孤独 第五部分 总结 第十八章 死亡是孤独之神
序言 这部杰出的文集汇聚了众多有关孤独感的精彩 论文,这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孤 独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体验,但是,之前没有人探 讨过其诸多的来源和表现。以前,确实有一些零散 的关于孤独感的有价值的论文,不过未曾被汇集起 来,它们像万花筒一般供读者去琢磨不同的定义、 处理方法、视角和结论。这部文集收录了各种研究 方法、各类取向、多重维度,提供了阐释与理解, 以及问题与争论。这本书包括四个部分:孤独、创 造性与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 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生命事件中的孤独。这些内 容带领读者去探究这一被忽视的而又非常重要的主 题,可谓蔚为大观。众多观点有相似之处,增进了 我们对这一主题的广泛性的理解。这本书涉及非常 广泛的面向,通过这么一篇简短的序言想要囊括每 个作者的核心思想和主张是不可能的。我也会加入 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虽然孤独感是一种普遍的情感体验,但是,心 理学家以前对这一体验的定义并不明确。在这本书 里,孤独感被认为是一种对已经失去的、不在场的 爱之客体的痛苦渴望。孤独感被体验为一种不愉快 的感受,范围从沮丧和失望一直到难以忍受的折磨 。孤独感或许意味着安全型依恋,而不是回避型或 者混乱型依恋。对于接受分析的病人来说,分析师 的假期往往会引发孤独感以及明显的或潜意识的分 离反应。即使置身人群中,人们仍然有可能感到孤 独,渴望某个特定的客体和某段亲密的关系;当我 们看到一群人快乐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有可能 会孤独。尽管孤独感往往被视作一种人们试图回避 的感受,不过人们也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寻找这 种感受,为的是去创造,或者是因为自恋和受虐的 动机。 孤独与独处有所重叠,但又有明显的差异。人 们或许会追求独处,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也是愉快的 。孤独通常被体验为不愉快的、令人苦恼的。孤独 可以转化为独处。人们或许会积极地选择独处,但 是孤独很少是被选择的,人们更多是在忍受孤独。 与爱之客体的缺场不同,独处或许代表一种泰然自 若,或者代表对矛盾的爱之客体的全能控制。不在 场的客体可能被代之以一种客体表征、一个部分客 体、一种投射、一件艺术品等。药物也可以被用来 缓解孤独,因为药物的药理作用,或者药物在潜意 识层面也表征着一个令人安慰的客体。药物也可以 被视为危险的分裂客体,它会惩罚或报复自我。药 物可以缓解孤独感,但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和社会 行为的损伤,反而增强孤独感。 独处也可能起到现实原则的作用,可以避免分 心和有害的侵入,将注意力集中到当下的任务上面 。本书中“孤独感与创造性”这一部分的文章颇具 独特的启发性,其中探讨了孤独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以及那些单独工作时极具创造力和原创性的人。 在最孤独的现实取向的活动中,潜意识幻想依然不 断在起作用。一些类似的心理状态(比如冥想、新 奇感受、认知催眠)显然也需要幻想与现实的互动 ,虽然驰骋的想象或现实的评判可能在任何时间占 有支配地位。冥想或许允许幻想与不存在的精神客 体(比如祖先)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是发生在一个 想象的矛盾世界中的,与现实保持着安全的距离。 与孤独或独处相关联的分离与被抛弃焦虑可以通过 融合幻想、归属或者重生和最终重聚来获得补偿。 创造型人格或许更容易拥有分离与融合的退行幻想 。 陪伴被认为是孤独感的补偿。夏娃是上帝用亚 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出来的,是为了给孤独的亚当找 一个伴儿。当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时候, 他们就失去了与神的极乐融合。他们经历了分离一 个体化的过程,挣扎着走向独立的存在,朝着客体 和自我恒常性的方向前进。与不在场同时发生的是 ,爱之客体被内化、合并到客体与自我表征之中, 因此这两个被放逐的孤独人儿可以忍受“失乐园” 。孤独的独立也许是走向创造性的驱策力。木刻老 人泽皮德用木头创造了匹诺曹,用来代替他不在场 的妻子。童年期想象的伙伴会以某些角色的身份出 现在作家的创造性作品中,这些作家可能经历过童 年客体的丧失。在隔离室实验中,那些长时间经历 了极端隔离的人们往往会出现关于自己与客体关系 的幻听和幻视。在睡眠和梦境里发生的不完全的自 恋式回撤的睡眠和梦中,梦者并不孤单,梦会激发 过往和当前的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听对方诉说 梦境的人往往代表一个伪装的客体,包含着过往和 当前的欲望和冲突。在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的神 话中,皮格马利翁对那尊名叫“伽拉忒亚”的漂亮 雕塑的爱被证明是非常矛盾的。皮格马利翁的妻子 离开了他,而伽拉忒亚神奇地活了过来,这引发了 现实与幻想之间冲突的危险,以及分离与融合的危 险。从婴儿期到儿童期,俄狄浦斯走在孤独的路上 ,寻找亲生父母,还有那个“婴儿从何而来”的谜 语的答案。他与母亲的乱伦式重聚既是被渴望的, 又是被谴责的,是命中注定的、悲剧性的。缺乏足 够养育的少女母亲常常将婴儿视为孤独感的补偿, 潜意识地幻想着修复她们自己的母婴关系。一些缺 乏足够养育的母亲在孤独中渴望着她们的母亲,她 们可能享受着与自己的婴儿之间的亲密。直到有一 天,婴儿开始长大,越来越有独立性,此时她们就 受到了威胁。自恋型个体或许会展现出一副超然的 虚假独立,同时试图对他们的情感、冲动和以自我 为中心的自体一客体世界进行全能的控制。 因为孤独感是分离和丧失的结果,所以许多作 者都谈到了“哀伤”这一问题。去哀悼就意味着去 承认客体的丧失、自我某个珍贵方面的丧失、理想 自我的丧失或者自我的部分丧失。处在哀悼中的人 渴望那个缺场的客体,可能会运用现实的、病理的 适应形式来应对这一丧失。幻肢就是对已经被切掉 的手臂的一种想象替代,同时这一幻想也是有神经 生物基础的。痛苦的哀悼通常会伴随孤独的折磨。 其他关爱客体的可用性、承受孤单的能力、升华的 能力、最终代之以合适的新客体的能力,这些情况 随着个体的年龄、人格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一方面,旷日持久的、延时的哀悼或许是试图通过 保留已然丧失的客体,以此来回避那些孤独感;另 一方面,这种行为阻碍了个体投入到其他关系之中 ,因此也会进一步延长这种孤独感。修通哀悼和抑 郁情感可以帮助个体重新整合、内化已经丧失的东 西,帮助个体更有能力去享受独处和社会交往。 孤独感有年龄或者性别差异吗?老年人更容易 感到孤独,他们遭受了更多亲友的丧失。客体的丧 失、自恋式退行以及身体的衰退都会限制人际关系 ,加重孤独感。“李尔王”这一孤寂角色体现了孤 独与悲剧的融合。他的自我毁灭纵然冷酷,却又充 满了愤怒和内疚;他庄严而孤独,却又哀伤、忧郁 、令人可怜。他独自一人面对灾难性的丧失,获得 些许新的坚韧和洞察,可惜直到沧桑暮年才有这样 悲凉的睿智。李尔王成为英雄和反英雄的矛盾体, 我们能够共情地认同他。 年老而孤独的治疗师可能不愿意结束与病人的 治疗,不愿意面对退休、职业身份的丧失、被削弱 的自尊以及最终分离之前最后的几年生命。一位孤 独的治疗师可能会把治疗安排在假期、周末或者节 日,这不仅是为了给急迫的病人提供方便,也是为 了回避自身那种令人失望的孤立。分析师和病人或 许会共同回避分离。一些杰出的分析师最后期的论 文都是在围绕“孤独”这一主题,如果我们从不可 避免的自传视角来理解,那么这些论文就是他们的 告别语,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精神分析师候 选人在自己的分析以及与病人的分析工作中也可能 感觉到孤独。 候选人处在一种二人分析情境中,遭受着陌生 而急迫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压力。新手候选人面临着 分析式亲密的新奇体验、试图维系分析的态度和框 架、面对沉默的不确定选择、面对着非解释性干预 以及解释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感到孤独 。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相对欠缺的讨论孤独的 文章不再孤独。在这本非凡的文集中,它们找到了 引人深思的、视角丰富的同伴,它们与人类的境况 有着深刻的联系。 哈罗德·P.布鲁姆
导语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主编的《穿越孤独(第2版)(精)》的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的痛苦不在于孤独本身,而在于人们总幻 想着摒弃孤独,宁愿伤精耗神地躁狂,也不愿或不 能独处。这本书告诉你,孤独是怎样的一种内心本 质,接受这种本质会有大的光芒和荣耀,最后坦然 接受最终的孤独——死亡。 ——童俊
精彩页 像许多作者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一样,《陪伴》讲的是创造出一个声音,专门用来减少孤独。这并不是说这部小说是关于主人公的孤独。它是孤立这种主观体验的投射,是独处的现象学,被用来减少孤独,是在想象中赋予独处以形式,从而清空独处的情感意义。对于贝克特作品的读者或者观众来说,问题就在于:作者的这种执迷从何而来?他的美学(在剧院和书页中对于独处的刻画)仅仅是在反映艺术创作中特有的独处吗?是在说明独处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吗?还是阐述了更多呢?将艺术创作聚焦于极端的孤独、在想象中不断地想要摆脱它,这只是现代艺术(早期或近期、新现代或后现代)的一种自发反应,还是同时具有某种疗愈作用呢? 我认为,如果从艺术家的人生来理解他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有简化之弊。我也相信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具有自传的特征,如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所说,并非“以琐碎的外在方式,并非只是事件和行为的叙述”,而是(如安德森写的一本小说中所言)“以更深刻的意义,即艺术是‘对个体而言何者最为重要’之表达的考量和思索”。除了从艺术家生活中提取的事件,自传的成分存在于“内心世界中持续的挣扎”的内隐或外显表达。安德森准确地观察到,“作家试图去捕捉、调和、解决那些撕裂其灵魂的事物”。生活事件有可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中,以增加其效果,但是这些事件是在为和解所必需的更深的诉说提供支持,不能因此而被误解。所以,我认为艺术家通过某种方式使用其作品,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本身可以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比如,我曾在别处写过,艺术创作对视觉或文学艺术家而言具有增强控制感的作用。对贝克特而言,情况更加极端,其人格时常处于起伏变迁之中:实际上,写作不仅帮助贝克特增进自我控制感,而且具体化了其自我感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由持续地消解叙事架构,贝克特通过写作而让自己存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将他执着于“虚构”所带来的孤立置于我们讨论的焦点。对遍布其故事叙述中的独处而言,寻找陪伴意味着要把自我视作他人,也就是说把自我当作陪伴,从而再将这种陪伴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由此来看,贝克特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独处并非只是一种负担、并非只是悲惨和渴望(两种孤独者的宿命)的开始,而是从迷惘的自我的空虚之中解放出来。由此来看,独处(孤立)和孤独不应该被视作同一物;前者是受欢迎的暂时缓解,而后者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为了说明这一点,接下来我将讨论贝克特传记的某些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对他来说独处和孤独是在何处分野的。换言之,我将指出他的作品所展现出的他的重要人生特征,这样做的目的不在于将其艺术简化为他的人生经历,而是要去探索经由美学描写,对其个人而言,他到底实现了什么。在他的美学描写中,独处既是孤独,也是从孤独之中获得的安慰。 众所周知,萨缪尔·贝克特为人极端谦虚,而且表现出病态的羞怯:若他要会见那些不熟悉的人,他需要喝一些酒来做准备;很长时间他都没有电话;虽然他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他时不时会跟身为艺术史学家的女婿马蒂斯、乔治·达修特以及几个他们共同的朋友来往,而且经常在深夜或清晨跟贾克梅迪饮酒漫步),但是从童年开始他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独处需要。他经常隐居到距离巴黎50公里的、位于乡间的两居室里,在那儿他长时间处于隔绝和沉默之中。他在给汤姆·麦克格利弗(爱尔兰国家美术馆主任,也是贝克特最亲密的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似乎从沉默和独处中得到了恢复。”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他惊骇万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夫人惊呼:“多么大的灾难啊!”这也是贝克特自己心情的写照),他让他的法国出版商代表他去斯德哥尔摩领奖。贝克特遭受着焦虑和抑郁的瘫痪式打击,心理冲突也经常转化为躯体症状。不过,深深的羞怯才是贯穿其一生最显著的特征,而这种羞怯又是如何呈现在他的作品中的(在渴望陪伴的同时又无法忍受陪伴),这也正是我在此感兴趣的问题。 作为一个孩子,贝克特非常痛恨参加社交聚会,他会躲进自己的房间来避免参与这些事情。在青少年期间,他的传记作者詹姆斯·诺尔森形容他为“怯生生的”,在成年早期,虽然麦克格里夫可以把他从“羞怯和沉默的蚕茧”中拉出来,但是他的内向以及对独处的需要还是极端强烈。但同时,贝克特也喜爱谈论音乐和绘画,而且以此为媒介和志趣相同的人交上了朋友。实际上,虽然他强烈地想要一个人待着,而且十分珍视这种独处,但是他也很喜欢社交。正是这种孤立隔绝和社会化之间的来回拉扯,这种根深蒂固的既需要孤独一人又需要他人的陪伴的状态,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中。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