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沈守良卷)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中崎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情况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抢救性工程,记录者要对历史负责,充分采集传承人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性,体现完整性,达到传承性。为了梳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资源,进行部分成果转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了《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以传承人为分卷,一人一书,形成系列。丛书以传承人、传承人弟子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为主,项目概述、文献记录、新闻报道等为辅,图文结合。蒋中崎编著的《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沈守良卷)》为其中一册,介绍了姚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表演形式与特征
三、传承与发展情况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第一次访谈
二、第二次访谈
第四章 周边采访
一、沈守良友人干松传访谈:他既继承了老艺人
深厚的传统,又着手姚剧的创新与改革
二、沈守良弟子楼利辉访谈:师父说,台上一定
要高调,台下一定要低调
三、沈守良学生王育红访谈:他设计的姚剧朗朗
上口,韵味十足
四、沈守良同事徐玉虹访谈:他是一位优秀的演
员,作曲、写戏、编剧多才多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新
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15年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全面
启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采用数字化多
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物访谈、传承实践、带
徒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并对已有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建立
传承人专项数据库,将记录成果编纂成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着丰富的知
识与精湛的技艺,是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代
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精湛技艺、实践经验、文化记忆和传
承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
源。由于代表性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核心作
用与不可替代性,加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
,对他们及其技艺的记录任务尤为紧迫。全面、真实、系
统地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知识
和技艺,不仅可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为后人研
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对传承和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
重要意义,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
将抢救性记录中的口述访谈内容梳理转化成口述史,
这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不仅要保留口述真实的特点,
还要强调语言文字的严谨。该套丛书是浙江在开展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基础上,
组织专家、专业人员撰写,在编纂过程中,既尊重传承人
口述的真实性,又兼顾可读性,在不改变传承人原意的前
提下对文字进行了部分调整。
该套丛书以传承人为单元,一人一书,单独成卷。从
传承人第一人称口述的角度,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的丰富历程,讲述他们多彩的人生
故事。该书还对传承人所属的项目进行介绍,从文化价值
、存续状况、传承保护等方面叙述项目的基本情况,从生
平事迹、学艺师承、授徒传承等角度阐述传承人的生平经
历。丛书的重点定位在传承人的从艺经历、实践经验、传
承状态等内容,此外,与传承人相关的人员分别从不同角
度多层次地补充了传承人的经历。书中还附有传承人个人
年表、文献图录等,提升了丛书的学术价值。
该套丛书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持编纂
,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文化学者、出版社编辑等讨
论丛书的框架、体例、版式;丛书分卷作者用心编撰书稿
,反复斟酌文字,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核对内容;代表
性传承人及其家人也积极主动参与了丛书的编撰过程。各
方的共同努力,终于促成了该套丛书的付梓。
我们相信,“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
承人口述史丛书”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研究
者铺路搭桥,提供丰富、翔实、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
也希望能让记录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成果惠及大众,为社会共享。
丛书编委会
导语
蒋中崎编著的《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沈守良卷)》遵循口述史的体例,以口述访谈的内容为主,依照姚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的语言表述习惯行文成篇。传承人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中有遗漏等情况,文中采用括号里的内容来补充说明。
后记
历时两年,《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
承人口述史丛书·沈守良卷》终于付梓,这是浙江开展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又—
项重要成果。
本书遵循口述史的体例,以口述访谈的内容为主,依
照姚剧代表性传承人沈守良的语言表述习惯行文成篇。传
承人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中有遗漏等情况,文中采用括号
里的内容来补充说明。
沈老师情感真挚,谈及恩师打动人心,说起姚剧如数
家珍。沈老师一心想着姚剧,对于传统和创新,提出“血
统必须正宗,基因莫使异变。品质不断提升,薪火代代相
传”。沈老师谦虚认真,做事一丝不苟,校对文稿细致入
微,告诫学生们“台上一定要高调(该唱怎么高就唱怎么高
),做人在台下,一定要低调”。
浙江省文化厅领导关心、重视本书的编辑出版,多次
询问成书的进展。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该项工作
视为本单位的重点工作,全力支持编者走访传承人、查阅
核实资料、修改完善书稿内容等各项事宜。传承人本人,
传承人家属、同事、学生,传承人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中心、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也都积极配合本书的编辑
出版,校对内容、提供信息。在此对所有的单位和个人表
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难免,还望各位专
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12月
精彩页
采访者:那么世居余姚多少代了?
沈守良:哦,这个连我祖父也不清楚啦。
采访者:祖父辈对您的影响有哪些?
沈守良:哦,我的名字叫守良,守良这个名字就是我的祖父给我取的。他的意思是要我做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百姓。尽管我祖父在我十岁那年就去世了,今天回顾我的一生,一路走来,我基本上还是没有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
采访者:哦,看来名字中蕴含着祖父对您的期望和一些传统家风。那么在您的亲戚当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有谁?有什么影响?
沈守良:哦,如果仅仅指文艺方面的,影响大的那就是比我大十岁的小舅父。因为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乡一带有好多的集镇都有庙会,那么每年在庙会期问,都会有像同春绍剧团、新民绍剧团、易风绍剧团这些绍兴大班,还有那个嵊县的的笃班,就是越剧,经常到庙会上来演出。我的小舅父经常带我去看戏,他有一副好嗓子,一边干农活,一边唱绍剧,在空旷的田野上把声音传得好远。所以我从小喜欢戏曲,恐怕与他不无关系。
采访者:也有可能他的好嗓子、对音乐的好基因影响了您,外甥像舅舅。沈老师,1961年的时候,您母校的校长动员您报考姚剧团,当时您心里是怎么想的?给我们说说好吗?
沈守良:哦,这个事情还得从1960年说起。1960年那个春天,正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称为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二个年头。国有危难,民生必艰。当时我们一家有七口,就靠我父亲在合作商店每一个月36元钱的收人维持生计,又要供我读书,所以作为五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子,我应该要为父母多分担责任。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下决心告别了正在就读的高中学业,开始走上一条自食其力的谋生之路。
采访者:那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沈守良:辍学之后,我到马渚开元小学去做过代课教师。后来又到临山区的工业办公室去做临时工。那时地方上也有一些工业的,叫我分管一些职工的业余教学,但实际上我的具体工作就是到墙头去画一些宣传画,写些标语口号,就是“墙头开花”,搞这些工作。1961年3月份的时候,我母校的校长赵成夫调到了姚剧团担任政治辅导员。因为我在学校的时候,喜欢演戏,喜欢唱歌,喜欢画画,也喜欢写作,有这些文艺方面的特长,赵校长对我很赏识的。当时姚剧团正好要招收一些青年学员,于是他在3月下旬的一天,特地到临山找到我,告诉我姚剧团要招收学员的消息。他鼓励我不妨去一试,他认为我这个条件还是可以的,所以在他的积极引荐和热情鼓励下,我也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自作主张地到余姚来考姚剧团了。
采访者:那您不做临时工了,去考姚剧团,是出于您的兴趣爱好吗?
沈守良:这个兴趣爱好当然是主要的。为什么我代课教师没有做下去,为什么我临山工办临时工也不想干了,因为我喜欢戏曲,他们又要招学员,那就很合乎我的口味。另外一个,我主要的还是出于要为父母分挑担子,要尽早地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找到一个出路。
采访者:那您当年考试的情景还记得吗?
沈守良:那我记忆犹新。考试的地点就是这个龙山剧院,当年没有这么好,还是比较简陋的。那个考试主考官呢,是当年的青年导演陈羽卿。考试时,我面对姚剧团主要领导还有好多老师,就放大胆子唱了一段我在余姚六中读书,参加学生文艺活动时,曾经学习演出过的《刘介梅忘本回头》其中的一段唱腔,我现在还记得第一句,上韵还记得。
P16-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