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明文学家张岱曾言: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 之,然烟雨楼故自佳。三百多年过去了,嘉兴人开口 ,除了烟雨楼,还有近现代那一个个名头很响的大咖 :国学大师王国维,艺术奇才李叔同,漫画家丰子恺 和张乐平,文学家茅盾,诗人徐志摩和穆旦,武侠小 说家金庸,翻译巨子朱生豪,史学大家朱希祖,出版 巨擘张元济和陆费逵,学者、书画家张宗祥,兵学泰 斗蒋百里,数学家陈省身…… 早有人说,浙江文人占据了“五四”以来中国现 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而嘉兴文人又占了浙江的近三分 之一;再加上艺术、科学诸界,嘉兴出产的大师级人 物之多,拿眼下时髦的一个词来讲,那就是:现象级 。 作为副刊人,自然无法对此现象熟视无睹。只是 这次,我们切人的视角变了:追踪名人子嗣,透过他 们的目光来看先贤,同时关注“名人之后”这个群体 的成长和生活状态,关注一个个特殊的家族在风云变 幻的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个人和家族变迁的背后,是 什么?2012年2月起,“名人之后”以重榜文化专栏 的姿态亮相于每周五的《嘉兴日报》副刊“江南周末 ”头版。长达3年的寻访,采访团队的足迹到过京、 津、沪、杭、穗等城市,前后一共采访到了25位嘉兴 名人的后代,刊出了28个版面,还原了一段段或被湮 没或被扭曲的历史,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图片、视频 资料。 像徐志摩的后人,都在美国,非常低调,而且不 会中文。更意外的是,在分配采访任务时,“志摩后 人”这个采访任务居然无人(姑娘)愿意“认领”。 看来徐志摩与3个女人的情感纠葛随着电视剧的热播 被无限放大,让人们特别是女性对徐志摩的为人产生 了不好的联想,甚而有了成见。 通过电子邮件,我辗转与徐志摩嫡孙徐善曾先生 取得了联系,并完成了采访,前后历时半年。2012年 11月16日,《名人之后》栏目第一次以跨版形式推出 《志摩后人,悄悄的来》大型报道,反响很好。徐善 曾来信表示要珍藏这份报纸。此前,他还没有接受过 任何一家中国大陆媒体如此深入的采访。此后,我们 一直保持联系,他对国内特别是家乡海宁所有与祖父 有关的活动都很关切。 2017年春,徐善曾来信告诉我将于4月应邀回中 国参加徐志摩120周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到时可一 见。在杭州的纪念活动中,我就他花数年时间写成的 英文版徐志摩传Chasing The Modern(中文译名《 志在摩登》)采访了他,弥补了当年没能当面采访他 的遗憾。 长达5年的联系与互动,孙辈眼里的徐志摩在我 眼前如此生动。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视野的拓展,我 对徐志摩的了解也突破了当初的局限——徐志摩,不 应该只是一个普罗大众眼里的风流诗人;他的散文, 正如梁实秋等人评价,在其诗之上;而他写的政论文 章,数量不多,其字里行间显现的对时局和国际关系 的过人识见近年逐渐为人所重视。 非常遗憾的是,我花费半年时间采访写成的志摩 后人的文章,竞被山东济南一家媒体的副刊记者剽窃 。个中详情不在此细述了。 幸而,这样不愉快的插曲并不多。我和我的采访 团队,至今仍对这个系列的采访深感愉悦,这是一次 美好的职业体验。特别是当已成为历史符号的一位位 大师级人物,随着后人们的口述,真实鲜活起来时, 那种感觉,更是美妙。 比如说起蒋百里,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一位军事理 论家,在《国防论》中提出了抗日持久战论。随着采 访深入,我们发现:原来他是一位文艺复兴式的人物 。举个小小的例子:1918年到1919年,他受邀考察巴 黎和会,游历欧洲,回国后写了一本书《欧洲文艺复 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启超看了此书后,竟一口 气写了5万字,只好另作短序,将长序改写、充实, 以《清代学术概论》为名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此 书写序。他学的是军事学,喜欢的是音乐。四个女儿 受他影响,个个喜欢听欧洲古典乐,还至少懂两门外 语。 采访中,这样意外的发现数不胜数。 而我在采访、编辑过程中,感受很深的,还有一 点:要做大师,先做好人。 李叔同就曾对弟子丰子恺讲过:士先器识而后文 艺。当丰一吟向我们转述这句话时,她的理解非常质 朴:先要学会做个好人。爸爸(丰子恺)留给我们子 女的最好遗产,就是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态度 。 这与陈省身女儿陈璞的话何其相似:父亲留给我 们的最大财富是做人的方式。他对所有人都非常好, 平等、尊重,不会在乎他的背景。 而王国维的女儿王东明则说:父亲生前教育我们 后代,要勤奋读书,认真做事,要做个好人,不贪财 ,不争利,要以身教言传,教育后代。 家风的传承,就这样一点点如春风化雨。 最后,要特别感谢朱兴福先生,感谢他对《名人 之后》栏目采访的鼎力支持。感谢杨丽芸博士、徐莹 老师、颜婧宇同学、潘舒怡同学等对采访的翻译贡献 。 感谢李辉先生,给予我们这个专栏忝列“副刊文 丛”的机会。也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灼女士的耐 心细致。 因字数所限,本书选编了17位文化大家后人的采 目录 朱生豪后人:父亲践行壮言,做一个坚毅英雄 蒋百里后人:百里之后,百年传奇 丰子恺后人:绝代“丰”华 李叔同后人:佛缘深厚,恬淡处世 张乐平后人:父亲即使不画三毛,也很了不起 张元济后人: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王国维后人:一脉相承,醉心国学 茅盾后人:三十年里,为父亲茅盾做了六件事 朱希祖后人:一门儿女各专家 徐志摩后人:志摩后人,轻轻的来 穆旦后人:父亲在世时,我们不知道他是穆旦 张宗祥后人:他对我们说:“做人一定要好” 陆费逵后人:我要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陆维钊后人:父亲陆维钊,书如其人 谭其骧后人:父亲一生对我们子女影响深远 孙道临后人:我要老百姓的自由 陈省身后人: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做人的方式 后记
精彩页 王国维后人:一脉相承,醉心国学 陈苏 【名片】 王国维(1877.12.3—1927.6.2) 海宁人,国学大师,集史学、文学、美学、考古学、词学、金石学和翻译理论等学术成就于一身的学术巨子,中国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的开拓者、奠基者。 王国维有八个子女,长子王潜明、次子王高明、三子王贞明、四子王纪明、长女王东明、五子王慈明、次女王松明、六子王登明。 2012年4月29日,台湾“清华大学”校庆,举办“忆清华名师”演讲会,王国维长女、百岁高龄的王东明,专程由台北赶往新竹,王国维曾孙王亮也从上海前往。 王东明是王国维唯一尚在人世的子女,演讲会上她说自己只跟父亲学了半部《论语》,当时年齿尚幼,父亲亲授她“四书”,《孟子》有故事还好,《论语》“子曰”“子曰”的,实在不懂,“人家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我一点用也没有”,花一年读完《孟子》及半部《论语》,父亲就不在了,她才懊悔当初没好好学。 6月2日是王国维忌辰,昆明湖依然水波荡漾,海宁潮澎湃如初,蓦然回首,斯人却已离去85载。 他并不是古板的老夫子 弟妹们在家,总爱到前院去玩,有时声音太大了,母亲怕他们吵扰了父亲,就拿了一把尺装模作样地要把他们赶回后院去。他们却是躲在父亲背后,父亲一手拿书继续阅读,一手护着他们满屋子转,真使母亲啼笑皆非。 ——王东明 这是王东明百岁之时的回忆。多年来,王东明写了不少回忆父亲的文章。近期,海峡两岸都打算将这位百岁老人的回忆录付梓出版。 今年100岁高龄的王东明依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她在日本出生,父亲去世后,她随母亲回到海宁老家,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12年前的中秋,阔别故土53年的王东明由弟弟王登明相陪,再次回到海宁老宅——位于盐官镇西南隅,海宁市政府已重新修复王国维故居,老屋南面便是一线潮汇合处。 王国维离乡后曾写下“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追忆钱江潮。当年,正是在这老屋里他酝酿和起草了《人间词话》。 在王东明的印象中,父亲王国维对仪表并不重视,天冷时一袭长袍,外罩灰色或深蓝色罩衫,系黑色汗巾式腰带,上穿黑色马褂。夏天总是一件熟罗或夏布长衫。平时只穿布鞋,头上一顶瓜皮小帽。总有人对王国维的辫子争论不休,但对王东明来说,每天早晨母亲给父亲梳头的温馨场景,深深刻印进了她少女的心怀。 王贞明是王国维的三子,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前夜写的遗书便是嘱咐给他的。1983年,王贞明在台湾发表《父亲之死及其他》,忆及当日情景:“父亲去世的那天上午,我去打网球,中午回家吃饭,不见父亲从学校回来,家人正觉奇怪,清华大学派人来报讯:先生在颐和园跳湖了!事出意外,家人莫不惊惶。当时家里就我一个男人,立刻跟着学校里派的人直奔颐和园,父亲的遗体已被放在一个亭子里,用芦席盖起来……父亲的遗容十分安详,穿着一贯的马褂、长袍、汗巾和布鞋,从口袋中寻出四块多钱和一纸遗书,纸已湿透,唯字迹完好,信封上是我的名字……读之,潸然泪下,原来自己是父亲最近之亲人……”年岁渐大,时间越久,他越是体会自己对父亲的情感以及愧疚:一直在上海读书,父亲去世那一年才回到北平,与父亲的相处很少,回到北平,虽共同生活,他却从未踏进父亲的书房。定居台湾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搜集、剪存与父亲有关的资料和文章,并细细阅读,直到去世。 王国维之孙王庆山并未见过祖父,他在王国维去世十多年以后才出生,“故人回忆或者文章记述都说祖父少言。但我父王高明说祖父其实还是很活跃的,姑姑王东明也说他并不是古板的老夫子”。 王国维五子王慈明从小爱绘画,他生前受访时曾回忆,常常缠着父亲要他画人,父亲不会画,就拿一幅策杖老人给他,他马上给添上一副眼镜和一根长长的辫子,说“画了一个爸爸”。 现于复旦大学从事古籍文献研究的王亮,对曾祖的印象更多地来自他对曾祖著作的研读,他似乎从精神上更亲近曾祖。“他的人生理想还是想做纯粹的学者。他对学术的热爱是持续终身的,对政治的关注是受具体时局的影响。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政治方面的言论。因为早期的哲学训练,哲学的思辨对他的影响很大:一是他对学科分类的认识;二是他这种性格,使他会经常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包括所从事学术的价值和意义。他特别重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精密性,现在有些学者研究的条件比他好,受到的学术训练比他多,现有的研究材料更丰富,做出学术成果方面却达不到他这样的成就,其实还是在方法上没有能够超越他。” 祖孙两代,承继衣钵 我们这一代中,二哥天赋最高,也最爱古籍与诗词。如以他的资质与兴趣,能追随父亲继续专研国学,日久必有成就,而父亲无视他的爱好与禀赋,竟让他进入邮局,以获得较佳的独立生活工作。 ——王东明 王国维有两任夫人,原配莫氏夫人生有三子,王潜明、王高明及王贞明,继室潘丽正 导语 “副刊文丛”是一套旨在呈现中国报纸副刊重要成果的小丛书,分专栏系列和个人系列两种。前者精选中文报纸副刊的精品栏目若干,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后者则是副刊编辑或开设个人专栏作者的个人作品集。沈秀红编的这本《名人之后》系嘉兴日报副刊上刊发文章的结集,内容是对十七位嘉兴籍文化大家后人的报道。 序言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副 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 ,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 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 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 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 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 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 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 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 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 ,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 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 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 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 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 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 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新闻爆炸性滚动 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 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 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 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 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 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 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 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人报社,先是编辑 《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 》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 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 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 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 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 ,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 、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 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 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 烈。尽管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 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 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 ,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 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 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 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 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便于日后人们 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 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 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 。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 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 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 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 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 ,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 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 ,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 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 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 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 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 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 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 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 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 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 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 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内容推荐 近现代,嘉兴出了很多宗师级人物:国学大师王国维、艺术奇才李叔同、漫画家丰子恺、文学家茅盾、诗人徐志摩和穆旦、武侠小说家金庸、翻译巨子朱生豪、史学大家朱希祖、漫画大师张乐平、出版巨擘张元济和陆费逵、书法家张宗祥、兵学泰斗蒋百里、数学家陈省身…… 有说,浙江文人占据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而嘉兴文人在浙江文坛占近三分之一。嘉兴日报文化专栏《名人之后》追踪名人子嗣,透过他们的目光来看先贤,同时关注“名人之后”这个群体的成长和生活状态,关注一个个特殊的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个人和家族变迁的背后,是什么?沈秀红编的这本书选编 “名人之后”刊发的十七位嘉兴籍文化大家后人的报道,还原了一段段或被湮没或被扭曲的历史,收集到了不少珍贵的图片,可谓有史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