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鹏飞,安徽省淮北市人,1982年生,2008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获国际关系专业硕士。2013年至2016年间任人民日报社印度分社记者,常驻印度首都新德里三年。驻印期间,除印度本土外,还曾多次前往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进行新闻采写和报道,其中2015年参与报道了尼泊尔抗震救援工作。对于印度的关注点集中于印度的经济改革、社会问题、边疆民族问题和中印关系等。
驻外记者有写书的惯例,一来用以总结自己的
工作生活,二来同国内读者分享自己的见闻。印度
的话题在国内长期不温不火,介绍印度的书也不算
多。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力推改革,先是
在印度掀起了莫迪旋风,后来又蔓延到了中国,印
度陡然在国内火了起来,投资印度成为国内商界的
新热点。这股印度热潮中,盲目乐观情绪占了主导
。
有感于此,2015年8月,驻印工作接近尾声之际
,我萌生了写书的想法,打算将我所了解到的印度
真相分享给国内的读者,也希望能够为中国公司理
性投资印度提供一点参考。
“不可思议的印度”原是印度旅游推介的口号
,印度人的初衷,可能是要表达印度奇妙或美妙得
不可思议,而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在印中国人以为“
不可思议”兼具了奇妙和奇葩的色彩,也只有这个
词能够准确、恰当地概括印度,我遂选了它作为书
名。印度的“不可思议”,非实地深入考察一番难
有真切的感受。在印度待过了,我才切实地感到人
类社会之广、之深及其物种之丰富,让人眼界大开
。
为了不给个别在印的朋友带来工作或生活上的
麻烦,书中涉及他们时隐去了其真实姓名或使用了
化名。
在书稿的撰写过程中,新华社原驻印度记者陈
雪莲、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胡潇文、尼赫鲁大学博士
生林筱甄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在此向三位女士表
示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收集到的材料难以全面
覆盖,书中的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们给予指正
。
吕鹏飞
2018年4月
往世书是古代印度记载神话故事的文学体裁,其中夹杂着不太可信的历史资料。尽管印度是中国的近邻,可大部分中国人对它的历史不太了解,对它的认识主要源于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对于中国人而言,印度一直是个模糊的所在。因缺乏可信的史料,印度历史长期混沌不清。从古至今,印度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传说而少信史;第二阶段有传说、有信史。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就是穆斯林的入侵。穆斯林的到来,深远地影响了印度的历史。而英国人的殖民,则改变了印度的历史轨迹。
文明古国的幻象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人类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包括古印度。受此影响,我们习惯性地将印度看成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古老国家。印度人也常常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夸,甚至宣称印度文化哺育了中华文化。不过,这只是一种幻觉。实际上,1947年以前,今天印度的境内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国家,英属印度也是如此。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大陆分为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两部分,二者互不隶属。印度土邦是英帝国的附属,而非属于英属印度管辖。印度诞生前,印度土邦大大小小有500多个,占了英国管辖下印度大陆总人口的24%,土地面积的44%。所谓的印度独立,实际上是英帝国授权尼赫鲁等印度大陆政治精英对彼时的各类政治实体进行重新组合构建,与韩国摆脱日本殖民统治而重获独立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人惯以家国天下看待世界,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总希望天下能总于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刻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政治发展和民众的世界认知。自秦朝至今两千多年,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时自不必说,分时也总有一方想混一区夏,也因此有了正朔之说。总有一方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指责他方为伪。以这样的观念理解中国尚可,理解印度则难免有点削足适履。丘吉尔曾说,印度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可谓是对印度历史的真知灼见。其实,印度如同欧洲一样,长期以来只不过是南亚次大陆地区的统称。欧洲历史上也曾有过统一的努力,拿破仑以至希特勒都是心怀此愿,但最终未能如愿,欧洲今天依然是个地理名词。印度只不过是比欧洲更幸运些,借助英国人的力量将地理名词转化为了政治实体。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分为五天竺,约有百余国,风俗语言迥异。“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显然,印度只不过是个总称,其中又包含了玄奘对于这块土地的微妙宗教感情。不过,绵延千里、高耸人云的喜马拉雅山阻断了中国与印度大陆的交往,印度诸国长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毗邻的西藏地方僧俗。这导致中国内地的普罗大众长期对印度认识模糊,将其误认为如同中国的大一统国家。
英国人来到印度前,印度大陆曾有两次趋向统一的努力,一是阿育王时期,一是奥朗则布时期。德里苏丹国时期的兵锋曾抵达南印的马杜赖等地,不过劫掠后又匆匆离去,未能站稳脚跟。国内有学者以为阿育王时期疆域曾覆盖今天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只有极南端一隅未服王化,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想象力极为丰富的孔雀王朝舆图。可是,历史推断只能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而依据阿育王时期流传下来的极为有限的可信历史资料,这一推断就显得颇为荒谬。
据传,阿育王在羯陵伽之战①后,为战争的惨状所触动,放下屠刀,息兵向佛。羯陵伽位于今天印度的奥里萨邦一带,处于中部大河戈达瓦里河以北。戈达瓦里河以南包括今天的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安德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部分地区,面积应占今天印度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比国内所流传的孔雀王朝舆图极南端一隅要大得多。阿育王倘若不用兵,显然无法将戈达瓦里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纳入管辖。自然,南方诸国也不会自动臣服于孔雀王朝。因此,阿育王时期的孔雀王朝只不过是个北印的王国。
孔雀王朝衰败后,连北印地区也陷人了长期的分裂混乱中,随后又出现了贵霜王朝、笈多王朝、后笈多王朝和曷利沙王朝等大王朝,它们能保住对印度北部或西北地区的统治已属不易,根本无力统一印度大陆。贵霜王朝的首都初为喀布尔,后迁于白沙瓦,疆域主要局限于印度西北地区。由于它的政治中心并不在今天的印度境内,将其归入印度的王朝有点牵强。北大著名印度史专家林承节指出,笈多王朝时期,中央统治的地区只有今天的北方邦、比哈尔和北孟加拉地区,其他地区则为藩国,藩国保留了自己的制度、文化,严格地说,笈多王朝既没有实现行政上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制度和文化上的统一。曷利沙王朝的中央统治疆域限于恒河中下游地区,藩国比笈多王朝还多。曷利沙王朝灭亡后,北印的广大地区长时间无法实现总于一。北印地区又先后出现了瞿折罗一波罗提诃罗王朝、帕罗王朝和色拉王朝,德干地区则并行出现了拉什特拉库塔王朝、遮娄其王朝和巴马尼苏丹国,最南端则上演着朱罗王朝的兴衰起伏。印度北部的统一要等到11世纪由穆斯林来完成。
P
自序
第一章 天竺往世书
文明古国的幻象
沙·贾汗的眼泪
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走下神坛的甘地
第二章 印度巴别塔
印地语的前世今生
以身殉“语”的泰米尔人
第三章 众神的国土
失落的佛国
生而卑贱
因“牛”得祸
恩怨历千年
第四章 印度的穷与富
贫困的“富饶
自杀成风的农民
民主外衣下的云世袭
第五章 寻找柯棣华
无名英雄柯棣华
难解的心结
印度爱国者
好人C.K
难以抗拒的中文热
华人的集中营磨难
侵华的印度兵
第六章 舌尖上的印度
全球连锁的素食馆
迷人的红茶之乡
嗜甜如命的印度人
第七章 印度电影幕外拾零
阿米尔·汗的起跑线
宝莱坞的小华星
演而优则仕
第八章 奇葩的国度
印度火车真有外挂吗?
印度人真用手方便吗?
印度为何强奸猖獗?
第九章 神奇的东北
“东北人”在印度
绝食了16年的女汉子
云的故乡女儿国
第十章 泥潭中的巨人
沃达丰的劫难
一个中国商人的奇遇
神话了的印度教育
印度抗癌药为何便宜?
悲催的公立医疗
支柱产业的新烦恼
消失了的大桥
一“甘地”的故事
第十一章 “大国”的梦想与现实
艰难的大国梦
南亚小霸王
后记
佛教的诞生地,还剩多少佛教徒?
能洗涤灵魂的恒河,正被肆无忌惮地污染着?
军火市场的大豪客,竟拥有亚洲庞大的贫困人群?
《不可思议的印度》作者吕鹏飞从印度的种姓制度到语言乱象,从尼赫鲁家族的兴衰到当下左翼思想的盛行,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印度高等教育的怪象,从印度软件业的繁荣到农业的“绿色革命”,从全球连锁的印度餐馆到印度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
中印是一对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彼此都是对方挥之不去的存在,可是相互了解又极度匮乏。不了解就难免会有误解。有的中国人把印度当成一个脏兮兮的不太靠谱的小兄弟,有的中国人则对印度爱得痴狂,以为那里是净化心灵的圣地。不符实际的贬低或过于美化的夸大都无助于客观地了解印度。吕鹏飞著的《不可思议的印度》并非包罗万象的印度百科全书,它也算不上学术专著。它只是作者在印度所闻所见所感所想的真实记录。倘若将印度比作一个生命体,则本书好似一枚生物组织切片,让人看清里面的纹理脉络,就适可而止了。
2018年4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与中国领导人
举行非正式会晤,因洞朗事件而乌云密布的中印关
系曙光再现,迎来了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中印
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10亿以上人口级别的
新兴市场经济体,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都是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一
个良好的中印关系是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积极因素
,对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莫迪则表
示:“我完全同意习主席所指出的,作为拥有26亿
人口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个庞大的新兴市
场经济体,印中是世界的稳定因素,两国的发展对
世界有重要影响,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意义
。”
《印度斯坦时报》驻华记者瑞什玛·帕蒂尔卸
任回国后,撰写了一本名为《边界两边的陌生人》
的纪实性专著,回忆她的驻华工作和生活。书名准
确地概括了当下的中印关系。中印是一对熟悉而又
陌生的邻居,彼此都是对方挥之不去的存在,可是
相互了解又极度匮乏。不了解就难免会有误解。在
不少印度人眼里,中国是个不怀好意的恶邻。而有
的中国人则把印度当成一个脏兮兮的不太靠谱的小
兄弟,以为印度城市里满街牛粪,遍地屎尿。还有
的中国人则对印度爱得痴狂,以为那里是净化心灵
的圣地。不符实际的贬低或过于美化的夸大都无助
于客观地了解印度。认识印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实地
走一走,看一看,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长期以来
,印度在中国的各种负面形象,有人以为与中国记
者有关,这实际上是曲解了中国记者。评价一件事
,一旦涉及利益,就不太容易客观,获利者可能赞
美之,受损者则可能贬低咒骂之。而中国驻印度记
者在印度一般并无利益,报道印度只是在完成自己
的工作,所以还是相对中立客观的。
印度是个地区大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而丰
富,值得感兴趣的国人深入研究,以推动中国和印
度正常的民间交流和互动。中国人关注印度的历史
很长,自玄奘算起,也有近1400年了。当下,国内
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印度研究机构,国际关系领域中
原来较为小众的印度研究也开始热了起来,有了成
为显学的苗头。
本书并非包罗万象的印度百科全书,它也算不
上学术专著。它只是我在印度所闻所见所感所想的
真实记录,我愿与读者们分享。倘若将印度比作一
个生命体,则本书好似一枚生物组织切片,让人看
清里面的纹理脉络,就适可而止了。
印度是个常新的话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
不会从中国人的视野中消失。三年的驻印生活深刻
地影响了我,即便现在已离开印度,我对印度的关
注也不会停止。希望有一天,这对边界两边的陌生
人将不再陌生。
是为序。
本书从尼赫鲁家族的兴衰到当下左翼思想的盛行, 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印度高等教育的怪象, 从印度软件业的繁荣到农业的“绿色革命”, 从全球连锁的印度餐馆到印度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等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印度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