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走向文明中国的“生活美学”,亟需返本而开新,那就要复兴生活美学的“中国文明”,同时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当代艺术。生活美学,就是一种关乎“审美生活”的存在之学,也是追问“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学。中国人的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生活美学,这个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延续至今。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一种“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 刘悦笛著的《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立足全球与中国视角,充分阐发了作者自己关于“新的中国性”艺术、美学“中国化”、“世界艺术史”“亚洲现代性”“当代中国性”等问题的哲学思考。与此同时,通过对话与评点国内外美学家和对影视、舞蹈、设计等门类艺术进行批评,深入并具体地展开了关于艺术新拓展、艺术终结、艺术技术化等热点理论的探讨。这些思考与探讨共同建构了作者所倡导的“生活美学”的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学理体系。 作者简介 刘悦笛,“生活美学”倡导者与“分析美学”研究者,2003年起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杂志执行主编之一,Comparative Philosophy 杂志编委。主要著作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艺术终结之后》、《视觉美学史》、《生活中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合著)、《世界又平又美》、《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合著)。主编 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出版社2011年版)、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 (《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文化巨无霸》。译著有《美学、心理学和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1938-1946)》、《艺术及其对象》、《环境与艺术》、《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在《国际美学年刊》和《东西方思想杂志》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哲学、美学伦理与文化艺术,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览,其《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目录 引言 在开放与“中国性”之间 第一辑 生活美学:中国与全球 重建中国化的“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全球美学新路标 生活美学:是什么?不是什么? 生活美学与当代中国艺术史 广义与狭义的西方生活美学 西方生活美学专著五种 走向生活美学的“生活美育” 以“生活美育”建成观赏文明 审美生活:文明素养?文化人权? 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 第二辑 中国艺术观:当代性转换 走向“新的中国性”艺术观 建构“新的中国性”美术观 生活美学:建树中国美术观的切近之途 当代需要何种“中国性视觉理论” 过去需“西体中用”,现在要“中体西用” 走向生活美学的“新的中国性”艺术 以“生活美学”革新当代艺术观 第三辑 美学与艺术:中国化历程 何谓美学“中国化” 走上美学研究的“中国化”之路 融人“全球对话主义”的中国美学 “美学译文丛书”的复出 “分析美学”在中国 “哲学”与“美学”的汉语创生 . “美术”与“艺术”的汉语源流考 从中国“美学”到“中国”美学 比较美学、跨文化和文化间美学 当代全球美学的“文化间性”转向 在文化间架桥的当代美学 艺术学:舶来品,还是本土货? 第四辑 知人论世:对话美学家 当今艺术理论的“哲学化” ——与丹托的对话之一 丹托的姗姗来迟号晗逢其时 素描李泽厚 从“人化”启蒙到“情本”立命 ——如何盘点李泽厚哲学? 新版《朱光潜全集》的真正分量 细读朱光潜中英文手稿印象 宗白华所践行的“生命风度” 蔡仪的自然美论与“自然全美” 王朝闻先生的“家”和“背影” 王朝闻艺术批评的“土方法” 追忆城市美学家佩措尔德 神林恒道的日本生活美学 第五辑 艺术终结:终结在何处 如何释读“艺术终结”? ——与丹托的对话之二 终结之后的艺术当代状态 ——与丹托的对话之三 艺术终结由谁先提出? ——与卡特的对话之一 艺术终结向哪方发展? ——与卡特的对话之二 艺术终结于何处?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 当代艺术理论的“死胡同” 亲历艺术终结的全球化语境 第六辑 世界艺术史:全球新视野 走向文化多元化的“世界艺术史” 西方艺术史:四种单线叙事模式 全球艺术格局:单向流动?多元互动? 谁来撰写全球艺术史有合法性? “亚洲现代性”:中日韩的比较与交锋 东亚学术性何处寻:以韩国当代艺术为例 艺术的全球化:向左走?向右转? 国际前卫艺术的“关系主义美学” 第七辑 当代艺术:当代中国性 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 《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出版 当代中国艺术的“书法性”表现 谁在“妖魔”化?妖魔“化”了谁? 建构“国家艺术体制”的新途 市场双刃剑穿透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嬗变” 库奈里斯贫穷艺术的“中国性”呈现 解构抽象表现模式,建构“自然呈现主义” “上水”“上墨”“上茶”之哲学 走向影像化的“上善若水” 不“雕”不“塑”,有“影”有“相” 数码艺术的“新科技美学”之思 高科技能否“延展生命”?新媒体如何“恢复美感”? 从“生活美学”定位公共艺术 第八辑 门类艺术:影视、舞蹈与设计 电影媒介:从“现实”还是“世界”出发? 电影拍摄:不在场却在存留世界 电影银幕:遮蔽在场与框架结构 观众与演员:电影内外的“人之要素” 电影也是“假装的视觉游戏” “非人工性”:再看电影与绘画之分 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新旧与对错 反思巴赞的“照相写实主义” 本体问题转换:电影的边界在哪里? 作为“移动影像”的电影存在 作为“大众艺术品”的电影播放 旧电视本体论:从技术到文化的规定 以技术本体为基:作为“移动影像”的电视 媒介融合的挑战:电视“模板”的数位化拓展 回归到生活本体:趋向“生活美学”的电视 看电视的生活:在“电视世界”中来存留世界 设计:在审美自律与社会他律之间 当代“舞蹈理论”如何生长 大舞蹈与大美学的本土融合 “科学之美”与“美的真理” 结语 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 一、“生活美学”的缘起与起源 二、“生活美学”的本土化建构 三、“生活美学”的全球化贡献 四、“生活美学”的艺术与文化 五、“分析美学”的中国开拓者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