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文章称双凤--理学名家河南二程/乡贤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杨海中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河南洛阳人,他们的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死后葬于洛阳伊川二程墓。
杨海中著的《道德文章称双凤——理学名家河南二程》对二程在家乡的影响以及贡献作了中肯的评述,值得人们熟读。
目录
黄陂降双凤郡君育俊杰
一、书香世家喜弄璋
二、贤德慈母严教儿
濂溪开心扉求道志慨然
一、程垧履新寓虔州
二、濂溪创意说太极
三、孔颜乐处求心泰
四、吟风弄月悟人生
横渠论太虚关洛有异同
一、护灵柩落籍横渠
二、穷气理创立关学
三、仪后学立撤虎椅
四、存异同关洛互补
大儒掌太学学子显峥嵘
一、进太学伊川深造
二、闻高论胡瑗震惊
三地施教化邦本唯黎元
一、入仕途户县主簿
二、吝黎庶上元新政
三、施教化晋人怀德
朝堂议变法奈何陷党争
一、拗相公执意变法
二、真御史忠心谏言
三、起党争两相倾轧
忧国求外放赤心为生民
一、吝河工澶渊开城
二、堵决口书生治黄
三、知扶沟除弊兴利
嵩阳聚生徒伊皋建书院
一、讲“四书”安身立命
二、建书院高论大德
三、商酒务如坐春风
说书崇政殿罢官国子监
一、讲经筵为君之道
二、罢国师管勾西京
三、再拜师程门立雪
编管西入蜀著述了心愿
一、入另册编管涪州
二、坐禅院潜心易传
三、言四箴儒归道山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
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
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
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
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
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
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
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
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
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
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
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
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
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
,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
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
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
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
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
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
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
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
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
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
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
《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
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
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
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
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
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
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
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
。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
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
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
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
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
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
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
,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
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晒之该博,而能传
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
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
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
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
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
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
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
,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
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
》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
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
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
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
史地位与作用。
乡贤对中国乡村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呢?乡贤
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热衷于
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而且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乡贤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乡里有知
识、有影响的人物,经济实力往往要比一般村民好
一些。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造福桑梓,所以常常在
乡村建设上主动作为,只要是力所能及,他们一般
不会推辞。在乡村治理方面,乡贤往往身兼管理者
、参与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必要的时候,他们
也可以发挥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的作用,成为联系
乡亲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调解邻里冲突和乡人
矛盾上,他们不会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注重
多方协调和沟通,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在乡
村治理方面,乡贤是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教育方面,乡贤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乡贤大多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深知文化知识对于
人们的生存、生活、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他
们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
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里
子弟的重任,有不少人开私塾,并兼任私塾先生。
虽然有的人也接受一些“束脩”,但总体来说,义
务教书的情况较为常见。他们是乡村的“先生”,
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人,是教人向善的人。在善行义
举方面,乡贤更是乐善好施的代名词。他们愿意帮
助别人,勇于助困济人,乐于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
。如东汉末年颍川郡著名乡贤陈寔,道德高尚,知
书达理,处事公正,待人公平,为乡里所推重。乡
里发生了纠纷,人们不去求官府,而是去找陈塞,
请求他明断是非。只要是陈寔评的理、判的是非曲
直,人们都欣然接受,没有什么怨言,以至于乡人
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陈寔还
乐善好施,遇上灾年的时候,乡亲们缺吃少穿,他
就接济他们。大灾之年,陈寔的善举不仅挽救了那
些一时糊涂的人,而且教化了乡党,纯洁了世风。
当然,更多的乡贤是靠他们的智慧和财富造福乡里
,为乡亲做好事,譬如常见的修桥铺路、接济穷困
等助人为乐之事。在乡村治理结构尚不完备的中国
传统社会,乡贤在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等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中
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构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发展
的动力。
对于乡贤,我们应该历史地来看,既要看到他
们在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
构的固化作用。乡村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
政权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不下郡
县,县级政权成为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令或县
长通常都是七品官甚至是从七品官,县丞、县尉的
级别就更低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到县级,县以下
是乡和里。乡和里的治理则借重民间力量,乡长和
里长大多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望族的族长担
任,他们没有官位,不吃皇粮,不领俸禄,只是负
责维持当地的秩序,帮助地方政府做一些诸如征收
税赋、摊派徭役、管理户籍、教化民众之类的事情
。但在乡村治理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乡长、里长则
常常要借重乡贤的力量,因为乡贤有文化、有见识
、有影响力,甚至还有财力。当乡贤与乡里管理者
相向而行、勠力同心的时候,乡里就会稳定,乡村
治理就比较顺畅。这个时候,乡贤的作用就得到了
充分发挥。乡贤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村治理的标杆
,成为乡人敬仰和追慕的对象。但是,由于乡贤所
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也各有差
异,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
污,更看不惯权豪势要欺辱压榨百姓,往往是特立
独行者和孤独求道者,但他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
式服务乡里,造福百姓。如许劭主持汝南“月旦评
”,大力奖掖和提携汝南才俊,评点天下名士,成
为汉末继郭泰之后的清议领袖。他不应朝廷征辟,
谢绝高官厚禄,以“局外人”的身份品评人物,客
观公正,令人信服。又如吃尽文盲苦头的武训,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乞办学,创办崇贤义塾
,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进学堂读书,更让人肃然
起敬。再如晚清职业慈善家余治,一生清贫,却四
处呐喊,奔走于大江南北,劝人行善,宣传忠孝节
义,成立各种慈善机构,移风易俗,救济孤贫,而
且创立戏班,编写剧本,以戏曲劝善,被人誉为“
江南大善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感染着世人,固
化着中国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乡村这个自秦
汉以来政府行政权力鞭长莫及之地,成为乡绅乡贤
的表演舞台。在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
原》中,从白嘉轩、鹿子霖和冷先生等人物身上,
读者依稀看到了久违的乡贤形象,所以有评论者指
出,《白鹿原》就是在寻找失去的乡贤。这样的评
论虽然不无偏颇,却也道出了小说的文化追求。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从他们身
上,人们可以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乡村
治理、文化教育、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从中国古代一直到近现代,许多乡村都建
有乡贤祠,用以供奉和祭奠那些为乡村建设作出贡
献的乡贤们,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其乡人共同创造的,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
形态,对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对家国文化的认同
,对乡村社会的维系,对农业文明的传承,对宗族
文化的延续,对乡村文明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创
新乡贤文化,就应在进一步明确乡贤文化的历史文
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乡贤文化的
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发掘
乡贤文化对家国认同、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
建设、乡村文明传承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通过
一个个乡贤人物,阐释乡贤文化的重要价值,梳理
乡贤文化的积极意义,探索乡贤文化的传承创新路
径。譬如家国认同,首先是基于对家族和家乡的认
同。乡贤作为当地的贤者,不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而且还常常让乡党引以为豪,人们不论处于多么
遥远的地方,只要说起共有的乡贤,就会立即引起
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
离,从而形成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
说,乡贤是家乡认同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促进家国
认同的情感纽带。
乡贤文化对传承发展乡村文明,对当代乡村文
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在
大力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挖掘
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
发掘乡贤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创新乡贤文化,建
设新乡贤文化,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在要求,是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
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
求。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
,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
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
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
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
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
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
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
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
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
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
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朴
2018年5月20日
导语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海中著的《道德文章称双凤——理学名家河南二程》系“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宋代理学大家二程兄弟在诸多方面的建树。
后记
二程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上的地位
至巨至伟,十分崇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
,但基本形态、元典观念和核心内涵的奠基却在三
代,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标志
的主体文化。
秦一统天下,对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汉、唐帝国的强大与繁荣促进了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华文明更
加丰富灿烂,另一方面也使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显
现式微。
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的出现,使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为之一
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振兴了儒学,使其哲学思想
理性化、系统化,并提倡经世致用,儒学从此成为
正统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与核心
,使这一文化的基因深入社会、深入人心,以至百
姓日用而不觉。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却是
自家体贴出来的。二程将“天理”视为宇宙与哲学
的本体,使儒学升华为理学,使中国哲学完成了一
次不寻常的飞跃。朱熹全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二
程思想,集理学之大成,从而使传统儒学发展至巅
峰,标志着儒学哲学思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二程理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即天理良心,其
既指自然规律也指社会伦理,就伦理道德而论,核
心内容是仁、善、敬。
二程与孔、孟在中国思想史上地位同等重要,
然而近百年来人们对二程思想的正面了解远远比不
上孔、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二程著述浩繁
,人们很难全面了解,二是片面及断章取义的介绍
充斥于教科书及通俗读物之中,如很多人并不知道
二程及朱熹思想之要义,却能信口说二程与朱熹“
存天理、去人欲”之言是“杀人”“吃人”之“名
言”,是“禁欲主义”。
“存天理、去人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倡“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何为“己”?二程认为,“己”即为“私”。
程颢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程颐则
说:“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凡
人须是克尽己私后,只有礼,始是仁处。”还说: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个‘公’字。……公而
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故仁所
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
结论是:“克己之私既尽,一归于礼,此之谓得其
本心。”
六经之一的《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
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
有淫佚作乱之事。”这是最早提出反对“灭天理而
穷人欲”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说:“人心
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程颐在
解释上述经典时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
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他还进一步说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
。无人欲即是天理。”
朱熹认可二程天理、人欲之论。他说:“孔子
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 ‘
尊德性’ ‘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
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所以程先生说‘敬
’字,只是谓我自有一个明底物事在这里。把个‘
敬’字抵敌,常常存个敬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
得。夫子曰: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紧要
处正在这里!”
朱熹认为“明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之精
髓之一。他认为二程将“人欲”释为“私欲”是正
确的。这里,“人欲”与人的正当欲望与需求不可
画等号,二者不是一个概念。他举例说:“若是饥
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问:‘
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还指出:“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
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
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这一点上,他认为南
宋初年的思想家胡宏所说“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是正确的。因此。他的结论是:“学者须是革尽人
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由此可知,二程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
核心是强调自我修养,要人们明辨天理人欲之异,
克服超出正当要求及违反社会规范的穷奢极欲,复
归于人的自然本心。
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除理学的独特贡献外,二程在为学、为政及教
育等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当大象出版社组织撰写这套“
乡贤文化丛书”时。本人才不揣谫陋,怀着崇敬与
再学习之心,认真地将两位文化巨人的不凡思想和
事迹加以剔拢爬梳,以尺短寸长之见,择其大要小
心翼翼地介绍给读者。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卢连章等先
精彩页
横渠论太虚关洛有异同
一、护灵柩落籍横渠
张迪,祖籍大梁,其父张复,真宗时曾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张迪几年前到京兆府长安城任职,不久朝廷下诏,升任涪州知州。其妻陆氏,南阳人。其子名唤张载,天禧四年(1020)生于长安。
涪州雄踞长江岸崖,为交通要冲,下辖涪陵、乐温、武龙诸县。张迪上任后,兴学劝农,温厚下属,深得黎庶敬爱,市井倒也平静。天圣七年(1029),张载10岁,张迪一人为其课甚感吃力,就为儿子请了“外傅”。张载读书奋发,外傅心中十分高兴,见人就说其“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天圣八年(1030),张迪又得一子,夫妻甚是喜欢,为其起名戬。
张迪一向体弱,加之涪州多雨潮湿,时常气喘,腰腿有时也酸痛乏力。才来的两年,春秋之时还应下属之邀,属意山水,饮酩赋吟。后来感到体力有些不支,除公事之外,诗酒之约多谢以婉言。
景祐元年(1034)六月中旬,张迪从州衙回到家中,夫人见其脸色发黄,嘴唇微颤,就知道其旧病又犯了,在安置其卧床后,立即叫张载去请郎中。
几天后的黄昏时分,张迪把夫人和张载叫到了床前。陆氏把刚才友人送来的一盘鲜荔枝端了过来。张迪把一颗晶莹剔透的荔枝放入口中,合着眼慢慢地咀嚼。馥郁清香之味使他十分惬意。他看了陆氏一眼,说:“看来我是过不了夏天了,这荔枝怕是再也吃不成了!孩子还小,以后你免不了要多受些累。”说着伸出手拉了拉张载和张戬,“载儿,你要助母亲一臂之力,把弟弟带好!”
“你安心静养才是,不要说那些不着边儿的话。”陆氏说。之后又拣了两颗汁多肉厚的荔枝送到了张迪嘴边。
张载说:“爹爹放心吧,弟弟比我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
张迪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张戬的一束头发,嘴角边露出了一丝笑意,示意两人可以出去了。
张迪病逝的牒文很快报到了京城,朝廷鉴于他恪尽职守,赠尚书督官郎中,并指示涪州出资,派人护送灵柩归葬大梁。
一个月后,公署差遣两位公人与张载及其母亲带着弟弟离开了涪州。为了路上安全,灵柩安放捆扎后,又用布篷将大车覆上。张载、张戬及母亲乘坐一车,公人则乘马而行。众人越蜀水,穿巴山,风餐露宿,取道汉中。
从勉县经汉中向北一百里,车辆进入衙岭山,几天后,穿过五百里褒斜谷,来到了眉县。
当车辆东行至横渠村时,先是遇到几个慌乱不堪的百姓迎面而来,他们没有在意。不一会儿,又有一群人拥了过来,人群中夹杂着喊声与哭声。陆氏感到情况不妙,忙叫役夫上前询问。来人说,前面十几里处发生了兵乱,不仅抢夺百姓财产衣物,还放火烧房,抓人打人。一位老者看到他们几人肤白衣楚,还有车辆马匹,忙说道:“客官,快带夫人、公子躲藏一下吧!”
车子拐进了路侧小道,他们在一个叫大镇的小村里落了脚。
不料一住就是半个月。差役几次去打听,当地人都说兵乱难靖,远途可畏,万不可走。
一天,差役对陆氏说:“夫人,关中兵荒马乱已非一天。我们带的银两也开销得差不多了,所剩不多,但也足够你们娘仨用上几个月的。你和公子就在这里暂且住下,我们先回去向州老爷禀报,待兵祸稍息,再来护送你们到大梁。” 转眼到了年底,仍不见涪州消息。陆氏看着年纪尚幼的儿子,不禁暗自落泪。
张载也看出了母亲的心事。一天,他对陆氏说:“母亲,涪州那边的事我看是没指望了。咱们三人在这里住了快半年了,村里人也都不错,就在这里住下去吧!”陆氏原以为张载想回大梁,听了这些话,锁着的眉头顿时展开了。
“你说什么?咱们不回大梁了?”陆氏急切地问,“说说你的想法!”
“母亲,父亲在长安为官,我也出生在那里,大梁从来没有回去过,老家也没亲人了,就是回到那里,我们能依靠谁呢?”张载看了一下母亲,接着说,“我看横渠这个地方挺不错,属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气候又好,稷麦谷菽年年丰收。杜甫不也是河南人吗,他就认为这里很好,说‘秦中自古帝王州’!再说,这里离长安又不远,还可以去看看咱过去住过的地方!”
陆氏听了张载的这番话,连连点头。
张载见母亲同意了,很是高兴。
“母亲放心吧,过罢年儿子向村里管事儿的老人请教一下,尽快把父亲的安葬之事办妥。之后,我就到横渠镇上的崇寿院去念书,你就在家教我弟弟识字吧!”
第二年春天,张载在村南山脚下买了一块墓地,清明节时将张迪的灵柩进行了安葬。
从此,张迪成了横渠张家的开基之祖,大镇口迷狐岭墓地也从此成了张家的永久墓地。
P19-2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4: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