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暮光寻旧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南京老克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南京老克,本名徐克明,江苏高邮人,资深媒体人,文化记者,散文写作者。现为《东方文化周刊》内容总监。著有文化三位《南京深处谁家院》。 目录 自序:人生在世就是读风景 1. 苏州艺圃:玉兰树下读《长物志》 2. 无锡寄畅园:湖光山色泉水声 3. 临川寻梦:汤显祖故乡寻访记 4. 钱穆故居:梦中的七房桥 5. 张伯驹: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6. 紫兰小筑:蜡梅树下寻旧梦 7. 供春制壶:倘若有来生,我愿意为您当家童 8. 晋南广胜寺:分明是千年不变的模样 9. 夏门古堡:留住乡愁的废墟 10. 句容茅山:寻找隐逸的风景 11. 松江遗存:寻找明代文人的清魂 12. 丰子恺故居:深沉简素之美 13. 胡适故居:兰草在风中瑟瑟作响 14. 林语堂:鼓浪屿深处的故居 15. 张元济:为古人续命的商务印书馆 16. 秋瑾故居:秋风秋雨愁煞人 17. 山西票号:中国银行家的“乡下祖父” 18. 如皋小城:世间万物都是情 19. 安徽查济:原汁原味的古村风景 20. 碧山村:仿佛是我的前世故乡 21. 沙沟古镇:绅士文化熏陶下的精致生活 22. 千灯镇:昆曲的祖师爷诞生在这里 23. 扬州小盘谷:养在深闺人可识 24. 八大胡同:在时光中湮灭的青楼 25. 江南常熟:山林间喝茶才是正道 26. 金陵五记:黄裳笔下的南京风景 27. 灵谷雅集:昨日重现明代虎丘曲会 28. 萧宏公园:仙林野外的六朝石刻 29. 老树院子:紫金山麓的一场春梦 30. 宽渡客栈:螺蛳壳里做道场 31. 古绣斋:演绎动人的文化传递 32. 岚园寻梦:过半天宋人小日子 33. 常国武:我执黄花送师行 34. 张也愚:安贫乐道的民间布衣 35. 人在北京:寻找汪曾祺的气息 36. 张继青:与昆曲大家共享素斋曲会 37. 琅琊记:景色像古梅一样天然 38. 情系哈尔滨:寻访韦尔乔的足迹 39. 香格里拉:梦中的蓝月亮山谷 40. 故乡高邮:宋朝的天空 41. 云门塔:前世今生的恍惚 42. 金陵刻经处:深柳堂前樱桃树 精彩页 苏州艺圃:玉兰树下读《长物志》 来苏州前,我就听朋友说,艺圃在苏州深巷之中,绕来绕去特别不好找。其实,我沿着叫吴趋坊的巷子没走多远,就看到墙上刷的“艺圃”红字标识——沿着指示箭头,先左转进宝林寺前巷,再往右转到更小的文衙弄,就到了传说中的艺圃。 我很喜欢在这种充满烟火气息的小巷中穿行的感觉。有一次我在苏州小巷问路,迎面走来一位中年妇人,她那淡定从容的“吴侬软语”让人恍惚。就像眼前的小饭店、理发店以及屋檐下晾的衣服一样,都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艺圃的门不大,深朱红木门,挂着两盏宫灯,朴素又不失庄重。走进小院,沿着右边小巷往里走,白粉墙上竟是爬满古藤,很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穿过一扇小门,豁然开朗,眼前出现一片池水,水边的乳鱼亭里,一对穿中式服饰的情侣正在拍写真。这个建于明代的私家园林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格局,眼前的乳鱼亭就是明代的遗物。 艺圃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这座明代私家园林的主人之一,就是《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长物”源于“身无长物”,指多余的东西或无用的东西。这本书里谈到室庐、花木、书画、几榻、香茗等十二类“长物”,它们虽不能当饭吃,但对像文震亨这样的文人来说,恰恰是凭借对这些美好事物的眷恋,才能对抗外面的“严寒风霜”。换言之,这些东西看似无用,但对心灵来说,却是最有用的东西! 据说《长物志》在当时可谓一本“生活美学”教科书。许多土豪就是按图索骥,学着把“俗”的东西扔掉,把“古”、“雅”的东西搬回来。 在今天看来,《长物志》依旧是一本高级审美之书。它的审美核心是“雅、古、隐”,整个审美气韵是与明式家具相匹配的。 闲话少说,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先生。文震亨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祖父文彭是国子监博士;父亲文元发当过小官;而哥哥文震孟是天启二年的状元。 不过,我这样介绍,是否会让人觉得文震亨有“拼曾祖父”之嫌?其实,文震亨不但人长得帅(人赞其“长身玉立,风姿韶秀”),而且有真才实学。一是琴艺佳,不仅善于抚琴,还著有《琴谱》,曾应召入宫为皇帝奏琴。二是书画好,懂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后有四篇题跋,其中一篇就是文震亨写的。三是园林专家。中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人参与创造的,就拿苏州园林来说,拙政园有文徵明,狮子林有倪云林,沧浪亭有苏舜钦,艺圃有文震孟、文震亨弟兄。文家四代人在造园上都有“两把刷子”。 文徵明除了参与设计著名的拙政园,还画了不少流传甚广的拙政园画作。这次我在苏州博物馆不仅看到让人赞叹的文徵明《小楷落花诗》,还在与拙政园相连的后院看到文徵明手植的紫藤。这株四百六十多年高龄、苍老道劲的紫藤几乎布满半个天井,也算是文徵明与好友、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一起参与拙政园的构思设计的见证。 那天走进艺圃,我是顺时针方向游园的。向左是一片假山,小山有亭一座。我特别欣赏亭子后面那片有野逸气的树木,树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独一无二。穿过一堵爬满青藤的老墙,是一个有水池山石的院子。我依次看了简素雅致的南斋书房、香草居,据说都是文氏兄弟生前喜爱的屋子。还有一个叫响月廊的地方,靠漏窗有一琴石,估计是主人操琴望月的去处。不远的水边还停泊着一只木船,让人有泛舟荡漾的联想。我本打算去延光阁喝茶,据说这个水榭茶楼是苏州园林中喝茶的好去处。 P1-5 导语 《暮光寻旧梦》是南京老克的散文集。一直坚定地认为,好的文字在江湖,在民间。就像我从业媒体20多年,从未间断过写作,对我个人来说,写作是最好、最积极的读书,可以锤炼出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的审美眼光。 一样的雾霾,一样的月光,一样的人生纠葛,如果真算有什么成功的话,那就是我学会了自得其乐——哪怕有人把我按到墙角,我的内心依旧能绽放出花朵。 序言 自序:人生在世就是读风景 人生在世,就是来享受风景的,但享受风景也 是有讲究的。就像同样买票走进名人故居,所获得 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可以走马观花,可以导游引领 ,也可以深入解读。 据我个人的体验,写作是最好的读书:无论是 占有材料、采访,都会积极主动深入,读得特别扎 实和有效。写作更是享受“审美风景”的最好通道 。 这20多年我跑了大江南北不少地方,就像这本 书所选的42篇稿子,其中大部分是我这几年完成的 文字,涉及到的古今文人有秦观、汤显祖、董其昌 、陈继儒、文震亨、杨仁山、钱穆、胡适、张伯驹 、汪曾祺、常国武等,涉及到的文化遗产有园林、 古琴、昆曲、苏绣、紫砂壶、雕塑、民俗、:收藏 、茶道等等。其实,更重要的是我有了属于自己的 独立判断,期待用自己的眼光和审美,用真诚和感 性的表达,来解读风景之外的风景。 在这之前,我已经出了两本书,写南京的《南 京深处谁家院》,写江南的《南唐的天空》,加之 这本写更大范围的《暮光寻旧梦》,某种程度上, 这三本书就像从小到大画了三个圈,也是我享受历 史、文化、审美风景的三个圈。 有时候,我也扪心自问,人家凭什么要读你的 文章?上次我有幸与一位资深出版人谈到这个,她 一语中的——人家要看的就是你老克独特的叙述, 个人的独立判断,以及呈现的鲜活思想。 她这段话让我特别感慨(差一点老泪纵横)。回 望人生,我曾经生活在社会底层,有过乡村和县城 以及南方漂泊的人生经历,至于做编辑记者也是“ 半路出家”。我始终认为“半路出家”是一个好词 ,因为是带着人生的积淀投入职业生涯的,所以会 有更多的领悟力。 想当初,我从爱好文学和艺术,到跳进媒体圈 ,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从业媒体多年,让我有 幸交往传媒江湖许多高人,大量编辑他们的文字, 才发现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表达还可以这样玩。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好的文字在江湖,在民间 。就像我从业媒体20多年,从未间断过写作,对我 个人来说,写作是最好、最积极的读书,可以锤炼 出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的审美眼光。 虽然文字的评判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相信写作 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非要让我对文字进行自我评 估:首先是进入角色,我会用真诚感性的文字把读 者带进去,用自己的审美眼光领略风景,讲述背后 的历史故事;其次是独立判断,有文化“颠覆”的 意识,让模糊的历史重新清晰起来;其三是文化情 怀,用悲悯的情感来爱这个世界,传递温情。文字 传递最终是为了改变人,成全人! 大家注意到没有,我文字中经常会来一些“闲 笔”,其实这正是我在写作中期待的“灵光乍现” 。我很欣赏话剧舞台上那种即兴的东西,就像音乐 会上那种偶然小插曲,更真实、更迷人。我向往的 好文章,应该是天然浑成的东西,是上帝之手在操 纵着你,你只好认命把它写出来就是。 我非常喜欢那种黑釉建盏散发着的迷人斑纹, 每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同样,文字的魅力就在于 它不是机器化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手工制作的精 神产品,柳暗花明,形散神不散,整体呈现我们想 表达的东西。 说心里话,我非常感激这种写作方式。写文化 散文不同于小说创作,小说创作总是利用自身积累 不断往外掏东西,而写文化散文总是不断获取东西 。我此生不奢望做学问家,觉得对我来说,学问用 在自己身上才是真学问,不妨努力做一个对世界保 持好奇心,保持心灵自由,有制造幸福能力的读书 人。 我很羡慕出版社那种约稿作者,他们可以半年 或一年,“一气呵成”完成书稿。但对我个人而言 ,完成这类文化散文的书稿,是无力做到“一气呵 成”的。就像这本书中的42篇文字,每篇完成都要 调动全身心的感受——就像好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每次倾情投入的表演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想,打 动人的力量就在于此。 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韩鑫社长助理和本书责编 周晓阳博士的抬爱,早在大半年前,就定下这本书 的选题,但在这段编稿的时间里,我总是不断地外 出采访,不断往里面加东西,这种“加”其实是“ 扬弃”,原先所定的42篇文章篇目有很大调整,目 的很简单,就是把我现阶段最好的文字状态呈现给 读者朋友们。 感谢我的好友、著名书法家许静老师为此书题 写书名,这份情感也算是我们20多年来的友情见证 。 最后解读一下《暮光寻旧梦》书名:我许多篇 文化散文都提到黄昏——黄昏也是让人沉思和遐想 的时刻,与本书所表达的气息吻合。用“暮光”也 暗指《暮光之城》,一部风行全世界的年轻人的大 片,我虽步入老年,但依旧期待能表达有活力和年 轻的文字;“寻”指寻访,点明本人多年来从事文 化记者的使命; “旧梦”特指我们所寻找的传 统文化,令人惆怅的是,有些旧梦可以重温,有些 旧梦一去不复返。 这段时间,南京已下了两场大雪,下雪的清晨 或黄昏,我都不怕麻烦,带着相机去拍雪,作为一 名人生爱好者,在生活中我不会放弃任何享受美好 的机会。记得上次回高邮老家,许多人见到我都说 :“老克,你现在是成功人士啦!”其实我心里明 白,我算是什么成功人士?一样的雾霾,一样的月 光,一样的人生纠葛,如果真算有什么成功的话, 就是学会自得其乐——哪怕有人把我按到墙角,我 的内心依旧能绽放出花朵。 记得那天下大雪的早晨,我走在小区雪地里, 抬头看见满树雪花,晶莹剔透,气象万千,像梦境 一样,真的好感恩这个世界——居然有我! 就在我写这篇自序时,深夜的窗外依旧在飘着 冬雪,说起来有点伤感,身为一布衣,在这个巨变 的时代面前很难有什么作为,就像我写这些“无用 ”文字,就如同空中飞舞的雪花,洁白无瑕,飘飘 洒洒,但瞬间就会雪落无声。 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黑夜里,让自己的 那片雪花舞动得更诗意一些。 与君共勉啊! 内容推荐 《暮光寻旧梦》是《东方文化周刊》艺术总监南京老克(徐克明)先生的文化旅游散文集。徐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探索个体生命的意义,力图倡导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他业余 时间参观拜访各地的古代文化遗迹,并写成图文并茂、充满人文思想深度的优美散文。文笔优美,文风平静深邃,是非常出色的当代散文佳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