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踪迹史(共2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蒋蓝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崇尚独立言路,喜欢特立独行者。人民文学奖、中国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布老虎散文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倒读与反写》、《梼杌之书》、《媚骨之书》《爱与欲望》等文学、文化专著。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入选上百部当代选集。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笔、主编,现供职《成都日报》报业集团。近年在江苏、山西、新疆、吉林、山东以及金沙讲坛、成都故事讲坛等举办过多次文化、学术讲座。
书评(媒体评论)
蒋蓝的《踪迹史》是当代历史写作的一个标志。
此书之后,历史写作终于不再是所谓的“文化散文”
,它确立了一系列的难度指标——这不再是文人轻易
的感怀,这是侦探的敏锐和执着,是考据学者的耐心
和广博,是小说家般辨认、塑造一个人物并还原和创
造他的人间,是被建构起来的“客观”,而建构者把
他的气息、情怀和魅力暗自赋予这往昔的世界。
——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批评
家)
历史写作强调的是史实的梳理,使用的是现存的
各种档案与文献,但是,这些传统撰述历史的资料却
总是零碎纷乱,即古人感慨的“断烂朝报”,无法展
现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与场景。文学写作可以运用生花
妙笔,以灵动飞跃的想象,把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把历史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如在目前,无奈却是
虚构,是作家想象出来的艺术真实,并非真实的历史
。蒋蓝这本书写得好,在于结合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
,孜孜不倦追索历史真相的过程,通过作者的灵思想
象,让我们看到了睿智的历史反思,也让我们探索难
以遽定的历史可能。
——郑培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教
授)
后记
2017年12月。记得是在峨眉山七里坪,一个寒风
呼啸的深夜,我不得不刹车了,修改了15稿的40余万
字非虚构《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骆秉章、丁
宝桢、王闿运交错的晚清西南》(后文简称《踪迹史
》)算是勉强交卷了。我并不感到满足,而是关心此
书进展的人催促甚急。这样,我就陷入了一种麻木的
空荡之感,心有不甘但似乎又被墨水掏空,只好就着
山泉吃了一把枯叶。
几个月过去了,书也在一再地延宕中磕磕绊绊终
于面世了。记得是在一个夏季,我在川南的自贡市举
行一场“踪迹史”讲座,当地文学评论家王发庆提出
了《踪迹史》当中,“具有人迹、史迹与踪迹的互嵌
现象,这引起我的深思。某天傍晚,我依然在山风吹
拂的七里坪林区散步,在人迹罕至的丛林边缘,我不
得不止步,因为黑黝黝的冷杉林覆盖了半匹山,不见
一丝天光。可以发现,黑暗就是丛林中升起的,那不
但是没有被人迹所照亮的所在,而且黑暗加剧了丛林
的野性。峨眉山特有的震旦马蝉,群鸣声响彻山谷,
雄蝉发出电锯一般的叫喊,目的是招引远处的雌蝉前
来交配,繁衍后代。但我觉得,它们是用叫声召唤、
麇集黑暗。思想不能依靠思想的言说以清晰,黑暗也
无从以更深的黑暗以自显,它们互为保管。这时,肉
身的我的确感到心悸,手臂上泛起了一层疙瘩,只好
原路退回。
我突然想到,“人迹”“史迹”与“踪迹”纠葛
的乱麻,到底是什么关系?
“人迹”古语亦作“人跻”,亦作“人踱”,即
是人的足迹。最早的出典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汉书·晁错传》:“人
迹所及,靡不闻命。”晋代张协将此应用于诗歌,见
《杂诗》之九:“溪壑无人跻,荒楚鬱萧森。”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石径崎岖,人踱裁交。
”清代王士稹《池北偶谈·谈异六·定数》:“菴僻
甚,人跻罕到。”从这些记载来看,“人迹”是清晰
而具体的,与“兽迹”相匹配,具备形而下的、肉身
化实践特点。
我知道,人迹并非仅仅为了口福与情欲而伸延。
克尔凯郭尔说:“正如熟练的射手的箭矢脱离了弓弦
,在命中目标以前不得停息,人也是上帝以上帝为目
标创造的,只有在上帝那里,他才有安宁。”努力抵
达的过程,恰如庄子所言一尺之棰,日截其半万世不
竭,如此留下的人迹,又具有夸父逐日般的伟迹。
那么,“史迹”呢?即“历史的陈迹”。
梁启超是汉语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人。他
在《新史学》中指出,旧史学的服务对象只限于封建
官僚和知识分子,忽略了“人生日常饮食之常识的史
迹”和“一般民众自发自进的事业”。这是我能找到
的“史迹”一词的最早出典。后来胡适的《古史讨论
的读后感》也指出:“我们看史迹的整理还轻,而看
传说的经历却重。”我想,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
具体的:历史文化的遗构或遗迹;其二是指向虚拟的
,指年代湮远的史迹。
一般而言,西方思想分成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
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点在上帝,人是
上帝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焦点集中
于自然,即科学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
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焦点是人,以人的经验
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近代
以降,由于科技、理性精神的空前勃兴,“用人来占
领自然”逐渐成为一种人文史观,无论是古典主义以
及近代的西方美术,还是以《美国国家地理》为代表
的图像视域,“人迹”已经是他们取舍自然、考量思
想底蕴的一个绝对尺度,而这一构图模式已经极大地
变乱了东方天人合一模式,滑入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圈
定的畛畦。
我逐渐意识到,在天地人系统中,人、自然都不
是主要的,它们统一起来才是关键。
因为“人迹”的加盟,远古荒野就因此获得了生
机。
因为“人迹”的盘桓,废弃的建筑遗迹因此使人
类早早获得了自然序列中一个“占头排位子”的板凳

甚至,因为一头空降的豹子的“兽迹”,海明威
眼中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又被一种巨大的生命之
力提高了一个身躯的位置,它在大无畏地接近天庭。
我几乎可以下一个判断:就过往纸上或者仪文的
历史而言,人迹是构成史迹最重要、最深切的痕迹。
自问,何为“踪迹”呢?
……
最后可以谈一谈暴动、暴乱问题。抛开既定意识
形态把阶级斗争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因素,暴动
、暴乱等不过是历史上一连串因饥馑、洪涝、大旱、
兵变、税负、瘟疫等因素引起的民变运动;至于有极
少数人渴望成为柄权者而掀翻帝王宝座取而代之,肯
定是解决了基本温饱以后想出来的另外一条康庄大道
,但这是极权之毒培育的一株乌托邦菌子:远远望去
它很像美轮美奂的“万民伞”。对于太平天国,钱穆
的论说较为公允:“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
民组织起来。”“因中国疆域之广,饥荒灾歉,只能
占大地之一角。而且饥荒有其自然限制,一两年后,
情形即变。因一时一地的变乱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
目录
踪迹史上卷
第一章 被飞掷的李子与马蹄突破的较场空间
在谣言中倾斜的成都东较场
虎帐人物的“出身论”
力摔奔马
马上对决
“花千总”之墓
唐友耕的寡情与重义
第二章 几个江湖名号终于被女色策反
翠华镇的“帽顶”大哥
大关县的屯上
一匹马引发的血案
蓝大顺是四川潼南人
家族史就是一部断代史
寻祖辨踪之路
回忆中的细节
牛皮寨
南广河与庆符县
关河美女
花园庵的立场拷问
“帽顶”的词源学
第三章 唐友耕的纠缠术
奇人何崇政和他的祖坟
拉锯战中的精神胜利法
奸细如飘坠的枯叶蝶
骆秉章的驭人术
大山坡与狮子山的霍麻
犍为保卫战
洼岩腔
萧寺寻尸以及梦启神力
丹棱县的“大石包”
绵州内讧
第四章 用血磨刀,横槊横江
唐友耕从涪州城墙飞纵而下
巴蜀牌坊石刻记载的翼王军队
梅花镇竹飙与脆蛇
冠山题诗,投鞭饮马
石达开在腾达镇题诗
清军兵器谱
楼坝镇誓师大会
横江镇的阵势
第五章 血气浸淫的天地交感
花鸟异事
石城山
石门子的兰花逸事
石达开部在兴文县博望山逸事
“王姑”与大坝高装
踪迹史下卷
第六章 血漫漶于“武人贵相”之间
“挂膀”的地名学
老鸦漩动石儿山
紫打地渡口
大渡河的河神与乌鸦
最后一个豹之夜
禹王宫与“鲸鲵封处”
关于“鲸鲵封处”碑
成都科甲巷
刑法的工艺化
“他的名字就是反抗的名词”
石达开的头颅被扔入了长江
大渡河河谷中的“黄彝”及石定基下落
石敢当的隐喻
石达开的“第三条道路”
庆云街与石定忠的结局
城隍庙还愿
第七章 忠与义是手背与手心的关系
朝廷阍犬
再战朱提
战马插翅过河
大关县摩崖石刻“德大称师”
第八章 广夏连云的唐家花园
沟头巷的唐宅
翼王之印的下落
文庙后街的“唐府”
湘绮楼的“戈儿”与交际学
唐帽顶当了一回月下老人
成都宴游以及纵横家的心机
从宋育仁在陕西街失窃案看王闿运断案
唐家致力于出版的名山事业
唐老九的眼睛
秘本《荒书》的刊印过程
唐氏藏书与学术地标“贲园”的渊源
“切梦刀”与唐友耕之死
唐友耕的巍然大墓与蜀汉“铁三角”
王闿运的追忆
廉洁与贪婪远非一线之隔
第九章 唐友耕的后裔们
昙花一现的候补知县唐致远
长子唐鸿龄点滴
老九唐少波的后裔家族情况
我对唐卓韧的访谈
第十章 把脊梁在墓碑上磨成矛
修订后记 踪迹史,何为?
附录1 评论
精彩独特的文学踪迹史——漫谈作家蒋蓝的《踪迹史》
历史的空间化:蒋蓝作品的叙事研究
历史的踪迹——蒋蓝著作的人类学意义
简论蒋蓝的“非虚构写作”写作
“锋刃上的幽光”——论蒋蓝历史散文写作
历史的箭镞——阅读长篇非虚构散文《踪迹史》
散逸于铁幕之下的蝶翅灵光——读蒋蓝的《踪迹史》
文化之豹的随笔起义——论蒋蓝
新作《踪迹史》
附录2 唐友耕年谱
附录3 太平天国连环画图
精彩页
2011年9月14目,我在石棉县走访了老鸦漩、石儿山之后,通过县委宣传部与安顺场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的宋馆长取得联系,立即驱车前往。新铺的柏油路面顺大渡河陡峭的流向而蜿蜒,两旁多是半裸的山岩,紧扣身后的苍茫群峰。新近种植的绿化带和散落的民居并不能遮掩一种透心的古朴。这条线在大渡河南岸,正是石达开部仅剩下的数干人从紫打地轰然败退到石儿山的唯一路线。那是怎样一种凄惶,怎样一种急不择路呀。沿途没有见到一幢老房子,但我突然在一个河道的拐弯处见到一棵巨大的松树,直径一米七八的样子,有30多米高。停车端详,华盖之下,树身钉有一块名古树木的保护牌子,标明此树属于“云南油松”。这棵大树,成为这30里道路上150余年风云唯一活着的见证者。
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我回想起安顺场西侧公路之下,并不宽阔的松林河白浪汹涌,碎珠溅玉。河沿上有一棵足够5人牵手合抱的黄葛树,枝繁叶茂,高大挺拔,遮地近两亩,在这个偏僻之地营造着舒缓而自足的诗意。兵败之际,石达开的“王娘”潘氏预感不妙,把携带的金银细软装入一口棺材埋于大树下,引来了后世的挖宝行动。据说本地土地神拼命保护,使得挖宝者一再遭到天谴而无功而返。在我看来,大凡传说有财宝之地,多半已经是宝去室空。土地爷可以保护的,恰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黄葛树。这棵千年古树与那棵云南油松一样,无疑是安顺场的地标性古树。风霜雨雪浸润大树褶皱里,兴许还藏匿着那细弱的呼救吉……
关于石达开宝藏,与张献忠的宝藏一样,一直是四川民间经久不衰的龙门阵。先后在石棉县、合江县、兴文县、高县、西昌等地,不断生发关于石达开宝藏的种种传闻,初为街谈巷议,渐渐登堂入室,甚至有人拿出了极度神秘的藏宝图、口诀密码等等,言之凿凿,更显云谲波诡。
石达开率领的是最为重要的“中军”,随身携带有大量沿途劫掠的金银财宝,到达紫打地之后,财物的流向应该有几个途径。2013年7月,我在安顺场走访了石棉县文化馆的鄢晓兰,在她与周万任的实地考察、研究里,归纳了宝物的三个流向:
其一,部分财物在马鞍山大营被抢劫和焚烧。石达开到达紫打地,意识到置身死路,必有残酷一战,他渴望破釜沉舟的一次解决。他把粮草和辎重大营设于距紫打地约3公里的马鞍山垭口,这个地点距离他驻扎的营盘山有2公里。而堵截石达开退路的邛部土司岭承恩一直尾随,乘太平军全力强渡大渡河和松林河之际,粮草辎重大营防守空虚,率军偷袭马鞍山大营,焚毁粮草、抢劫辎重,后来石达开回兵营救,抢回大营,已经人去物空。石达开陷入绝境后,曾“两次射书王应元,先是以赠白金千两、良马两匹”。由此可以看出,石达开为了求藏族土司王应元让路,应该是拿出了自己“最拿得出手”的财物了。说明马鞍山大营被袭后,损失惨重,已经拿不出更多的“买路钱”。
P280-282
导语
用一个历史人物的踪迹去盘活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家庭、婚恋等习俗和动植物生态环境的断代史。作家蒋蓝奔走数十个地方,纵横千里的田野考察,《踪迹史》不仅仅是进入历史的奇特方法论,也是本体论。值得读者阅读收藏。
蒋蓝著的《踪迹史(共2册)(精)》,作者通过实地考察的历史故事、逸闻趣事,运用诙谐生动的语言,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宛然动人,展示给读者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文学价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序言
非虚构写作与非虚伪写作
按照西方的文学类型学划分,文学作品可以分为
“虚构”与“非虚构”两大类。所有的小说都在“虚
构”与“非虚构”之间挪移,因而显示各自不同的色
彩浓郁度。诗歌、志怪、传奇、神魔、魔法小说自然
都是虚构作品,因为现实中没有可以对位的场景与人
物。但更多的作品是处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比如纪
实文学、人物记、回忆录、报告文学、散文、随笔、
小品等,均属于非虚构文学创作,这个领域很广阔,
毕竟人与事一定是发生在“非虚构”世界。针对“非
虚构故事”,美国学者、非虚构写作导师杰克·哈特
给出的答案是:源于真实。非虚构写作的要素,其一
是“真实发生过的”;其二它发生在你我周围;其三
,它触目惊心。
索尔仁尼琴把非虚构写作的《古拉格群岛》,定
义为“文艺性调查初探”。他在卷首提出:“此书中
既无臆造的人物,又无虚构的事件。人与地,都称其
真名实姓。如果用的是姓名缩写,系出于私人性质的
考虑。如果什么名称也没有,那只是因为人的记忆力
没有把姓名保存下来——而所写的事实都是千真万确
的。”这一标准,与杰克·哈特的定义接近。
1961年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在论文《写美
国小说》里提出“事实与虚构混淆不清”的理论,他
认为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现实变得比任何小说家
所虚构的情节还要离奇,因此“作家要做的,只是对
美国的大部分现实先理解,再描绘,然后使它变得真
实可信”。这基于他一方面感到现实的神秘性;另一
方面也对现实失去信心。一部分作家脱离现实,去追
求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于是
产主了以黑色幽默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奇小说。事实
一旦与虚构混淆不清,现实也就成为超现实,作家一
方面认识到现实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又觉得自身的经
历也可能是另一种梦。
2010年自《人民文学》杂志开设“非虚构”作品
专栏以来,呼吁作者离开书斋与二手、三手经验,以
直面大地的方式来展开对话。“非虚构”写作逐渐成
为汉语写作中不可忽视的现实力量,它被人誉为“非
虚伪写作”。由于远离历史进而歪曲历史、远离真实
进而伪造真实的写作长期以来成为汉语写作的主流,
“非虚构写作”对真实历史的大面积进逼已经造成了
某种临界性尴尬:现实中真实事物的复杂性已经不再
是以前任何一种文体能够从容应对的了。在目前可以
看到的非虚构作品里,作家们调动的人类学、考古学
、神话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民俗
学、语言学、影像学等学科逐渐进入文学域界,考据
、思辨、跨文体、微观史论甚至运用大量注释等开始
成为非虚构写作的方法,这种方法日益清晰地、形象
地复原了真实历史的原貌。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
写作是源自每一个人真实生命的需要。与此同时,由
于非虚构写作扩大了文学的写作场域和表达边界,汉
语里的“非虚构写作”逐渐与西方定义里的“非虚构
”貌合神离。
首先,非虚构写作不是新闻特写,不是表扬稿,
不是“上情下达”的文学通道,不是用来及时反映现
实的“便捷文体”;
其次,我认为它与几种流行文学类型的主要分野
在于:
报告文学:尽管西方人称之为“叙事性非虚构”
作品。但在汉语写作里,“报告文学”往往是带有强
烈意识形态色彩的、充满二元意识形态对立的写作文
类,靠近国家主流理念的写作往往就成为“时代的报
告”,基本上属于“大词写作”。
纪实文学/私人写作:这是去掉部分意识形态色
彩之后,对非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学叙述。由于文体
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廓清一个阶段的真实面貌。
非虚构写作:在作家具有独立的价值向度前提下
,对一段重大历史和某个人物的生活予以多方位、跨
学科考察的文学性叙述。这标志着作家从实验文体的
自我纠结中走出来,从充满自恋的、复制某个阶级趣
味的文字中走出来,回到伟大的尘世,用对民生疾苦
的抚摸,对非中心的关注,对陌生经验的讲述,对常
识的打破等方式,去表达一种文学本应具备的风骨。
因此,非虚构写作其实更应该是挥告虚伪的形式、为
民生代言的写作,这才是我们应该延续和提倡的健康
写作精神。
经过近十年的非虚构写作,我个人至今认为,汉
语中的非虚构写作大于、高于非虚构文学。汉语的非
虚构写作包括文字系统与图像系统两大类;文字系统
是复原真实的第一手段,图像系统是圆成非虚构写作
的成型工艺。二者缺一不可,可以说两者是非虚构写
作的形式与内容。
……
我预感到晚清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后人应该还在成
都,四处向几十位“可能知道”的老人打听。一次偶
然机会,得到四川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冯修齐以及书法
家赵仁春的相助,为我找到了四川提督唐友耕后人唐
劳绮的电话,这为我的纵深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唐劳
绮老师为此特意召集十几次家族座谈会,力所能及地
提供了他们所知的历史情况。后来,又是一个偶然机
会,我结识了晚清农民起义军领袖蓝大顺家族的后人
蓝炳元先生,进一步撬动了在近代史上已成定律的史
识,打开了重新认识历史的另一翼……
知名学者王笛、郑培凯、任洪渊、曾绍义、敬文
东、岱峻、李殿元、罗开玉、徐新建、罗安平、梁昭
、袁昊、付海鸿、贾柯、于昊燕、王学东、王余、韩
宜儒、钟永新、马平川、石小琴、王佑念以及作家王
火、李敬泽、凸凹、谢银恩、项万积、马小盐、陈思
逊、高维生、葛筱强、尉迟克冰、王川、刘德远、张
杰、林元亨、吴众铮、党跃英、杨济铭等人也先后为
我撰写了相关长论和短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以“历史的空间化:蒋蓝作品的叙事研究”为题,集
中刊发了一批相关学术论文,进行踪迹史深度挖掘,
提示了不少富有创建的思路拓展。
我前后在各地举行了四五十场踪迹史的讲座。行
走在历史当中,如同与我的另一半相遇。某一天我突
发奇想:用两部快门一致的相机,两眼相对,像情侣
那样眨眼。同时按下快门而出现的图景,总有精怪的
影子倏然而至。这让我想起西蒙娜。薇依的话:“在
保存中无‘我’的痕迹。在毁坏中有‘我’的痕迹。
‘我’通过毁坏在尘世留下自己的印迹。”
我坚持认为,“人迹”却是其中的关键词。人迹
于山,山势葱茏;人迹于水,烟波浩渺;人迹为那些
清冷的历史建筑带来“回阳”的血色,爱恨情仇充溢
在山河岁月,成就了散文家心目中最靠近真实的历史

在此,我能够理解海德格尔的用心:“每个人都
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这恰与“道
法自然”异曲同工。浮荡在大地上的真实,如同清新
的夜露擦亮黎明,世界就像一个开了光的器皿。而散
文就要在山河与“人迹”中取暖。
也许,我杜撰的“踪迹史”一词会被人效仿,但
我一直认为,这样的写作太过艰难。我不知道我是否
还有能力继续写出《踪迹史》这样的著作。
我的意思是说,有些事,是可遇,而不可求。
内容推荐
蒋蓝著的《踪迹史(共2册)(精)》,作者经过长期实地考察和研究相关历史著作,撰写晚清时期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踪迹,描写唐友耕、石达开、骆秉章、王闿运等人物纵横交错、人际兴衰的关系,展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风物、人文地理、民情习俗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