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下艺术的生态是多元的。《画余味象》一书中的各位画家,多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以来的贤才俊彦。他们的艺术取向与绘画风格互有异同。他们是当今画坛的一个侧影。也许现在看来,他们中的不少画作还未完全形成独特的面貌,有的甚至还显得稚嫩,但无可置疑的是,他们的种种探知与行迹都是一个时代留给未来的最好印记。若假以时日,他们中或将出现一个徐渭或张大千。观其人,读其画,或可为我们管窥当代中国画发展提供参考。这些画家,有不少与作者朱万章有着交游,作者对他们的艺术执着与艰难摸索无不了然于心。每每见到他们的身影,见其充溢着生命意志的艺术作品时,作者便无法抑制为文的冲动。 画家与作品是画史的主角。而由此生发的美术活动、书画鉴藏、艺术赞助、美术展览等,无不与此休戚相关。因此,在画家与作品之外,探究展览、拍卖、传播、投资、题材等多方面话题,是本书的另一特色。 作者简介 朱万章,1968年生,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从事明清以来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等论著多种。近年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现当代美术史和文化评论。同时兼擅书画,尤以画葫芦著称,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学艺:朱万章和他的艺术世界》等。 目录 朱君与诸君(代序)/陈志宇 第一辑 史论画评 傅山的《深山闲游图》 丁衍庸的葫芦画 传统·创新·融合——施荣宣画风解读 学艺交融的梅墨生 文人风雅:唐吟方的字和画 戚学慧的写竹趣味 黄泽森人物画印记 黎明画风印象 荷画与山水画的融合——程小琪绘画漫议 郭莽园绘画的意趣 谢天赐与大写意花鸟 “形”与“意”之融合——林若熹画风解读 张弘绘画的笔墨时尚 王畅怀的山水画 武婷婷绘画的意味 刘思东的山水写生 罗渊绘画印象 黄健生绘画随感 意在工写之间——周建朋山水画掠影 孔繁乐的山水长卷 刘德林的山水画 陶艺家刘藕生的绘画 朱颂民绘画意象 吉祥寓意与黄硕瑜的荔枝画 方土绘画的形神 图像的魅力——杭春晖人物画阅读 白宗仁山水画散论 传统语境中的欧广勇书画 拙趣中见张志辉花鸟画 许昌敏花鸟画印象 具象之像:卢少球花鸟画 庄名渠的绘画意象 南国春来早——《报春图》解读 纯真与天趣——读莲子绘画有感 第二辑 随感杂论 当下语境中的传统书画展示 拍卖业的兴起与博物馆书画征集 学术研究与美术馆公共传播 字画投资与收藏感言 古典与今典之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漫谈 写实与写意之间——许鸿飞雕塑印象 陈学博雕塑之美 博物馆离我们有多远? 心香一瓣祭英魂 后记
序言 朱君与诸君 万章兄又有大作即将付梓,嘱我序之。 2017年是我们中山大学历史系八八级同学毕业 二十五周年,电光火石间,四分之一世纪流转,当 大伙忙着抒发冯唐易老岁与时驰的感慨时,万章同 学则在这一年不声不响地连续推出几部论著,以他 的独特方式完成了对我们青春岁月的一次致敬。 回想与万章同窗时,大约是出于陈寅恪先生与 我们校我们系的特殊渊源,老师每教训到关键时候 总要把他老人家搬出来。记得有次姜伯勤教授课堂 上引了一首陈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 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说此诗 写于1929年,而今六十年过去,这种学术不彰的现 象并未真正改变,所以“救时应仗出群才”,要拜 托在座的各位后生了! 当时姜老师略带哽咽的这席话,弄得我们群情 鼎沸,一个个摩拳擦掌拉开架势立志自此要献身学 术,要为往圣继绝学。现在盘点开来,“诸君”有 从政从商从企业从其他者,真正不改初心做学问的 仅朱君一人而已。 究其原由,大约是我们毕业后的这些年时代变 迁有三:一是成功标准有世俗化倾向,守望学术者 必须是素心人;二是物质化商业化大浪滔天,守望 学术者必须是苦心人;三是宏大叙事方式衰败,学 术研究转向“小精微专”,守望学术者必须是恒心 人。万章无疑是难得的这样的三合一者。毕业后他 先在一家省博物馆安心从事在我们看来是冷僻的岭 南画史研究。其间同学聚会,我们谈的是股市房市 齐飞,万章则总是微笑着沉静着旁听,他在对同学 们的求田问舍陶朱事业表示理解与祝福的同时,清 心朴素度日,始终“回也不改其乐”,保持着内心 的“秋水与长天一色”。 大约从2000年开始,万章在学术上发力,在近 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评论领域初现峥嵘,出版《 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岭南近代画史丛稿》《 居巢居廉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 中心》《书画鉴真与辨伪》《画林新语》《画里晴 川》等论著二十余种,撰写美术史与书画鉴定论文 近百篇,卓然为有成之方家,朱君已成我们同学— —“诸君”的骄傲。 同时,万章治学之余还兼有丹青之趣,擅长画 兰花及葫芦,尤以葫芦见长,深得文人画要旨,被 称为学者绘画,颇具古意。多年前,万章很偏心地 给我们班每位女同学赠过墨宝,但她们是否用心珍 藏不得而知。反正2016年聚会时,班长宣布老朱的 画作已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席间众位美女惊呼一片 ,回家或也风风火火翻箱倒柜寻找一番。 写到这里,还得跟其他同学打个招呼唱个肥喏 ,以上行文不是说朱君的工作价值高于“诸君”的 工作价值;事实上,二十五年来,每一位同学都像 所有国人一样,虽经历各异,或有混沌、闹心,甚 至狼狈之时,但在各自平凡、辛苦的岗位上,通过 自己的诚实、勤奋、坚韧,功不唐捐,硬生生、活 生生助推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滚滚向前。我们是中国 奇迹的见证者,更是贡献者,行陈寅恪所谓“要待 诸君洗斯耻”,不是以慷慨激越的方式,而是“于 无声处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现在,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正的完整的彻底 的崛起、复兴和自信,是文化的崛起、文化的复兴 和文化的自信。所以,在这最后的十里路上,万章 和“万章们”的工作,意义非凡,使命重大。又或 者,这工作绝不仅限于朱君,也依赖于所有之“诸 君”的共同努力。 同学们,老伙计们,借万章的这本书,让我们 穿越二十五年的时间隧道,迎着老教授湿润的目光 ,“用我百点热照出千分光”,继续并肩上吧! 2017年9月于上海
导语 《画余味象》为作者朱万章从事书画鉴藏与美术史研究之余所写的小品和艺评文章。万章先生又是画家,他的画,在学界看来就是典型的文人画,从他的画中明显可以看到“聊写胸中逸气”或“聊以自娱”的文人豪气。本书图文并茂,虽囿于作者自身经历,全书所涉以岭南画派居多,但仍值得一读。 后记 与近年梓行的《画林新语》《画里晴川》《梧 轩艺谈录》和《画前月下》相同的是,本书依然是 谈画和论画的随笔小文。,不同的是,本书探究的 画人或艺术大多集中在当下,而前述四书是以明清 以降为主线的。 当下艺术的生态是多元化的。书中的各位画家 ,多是活跃于20世纪以来的贤才俊彦。他们的艺术 取向与绘画风格互有异同。他们在艺术上的探索与 笔墨语言乃是当今画坛的一个侧影。也许在现在看 来,他们的艺术还未完全形成独特的面貌,有的甚 至还显得稚嫩,但无可置疑的是,他们的种种探知 与行迹都是这个时代留给未来的最好印记。若假以 时日,他们中或可出现徐渭、傅山、吴昌硕、齐白 石、张大干。他们中的不少人与我有着交往,我对 他们的艺术执着与艰难摸索无不了然于心。每每见 到他们的身影,见其充溢着生命意志的艺术作品时 ,我就无法抑制为文的冲动。于是,集腋成裘,便 有了这本小书。书名“画余味象”就是绘画之余的 随感,此处的“画”,既指书中所涉画家及其作品 ,也可理解为我偶尔作画。 画家与作品是绘画史的主角,而由此生发的一 系列活动——书画鉴藏、艺术赞助、美术展览等, 无不与画家及其作品休戚相关。因此,在画家与其 作品之外,探究展览、拍卖、传播、投资等多方面 话题,也是本书的另一特色。本书名中的“画余” 实则也包含此意。 一如既往的是,我喜欢用轻松的笔调写出真实 的想法,这也是我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之余乐此不疲 的原因。本书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在这样的心境中 完成的。 本书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都和主事者马 峻的努力分不开。虽至今尚未谋面,但却一如暌违 多时的旧友,令人心向往之。 朱万章 2018年4月于京华之景山小筑
精彩页 黄泽森人物画印记 传统人物画,向来以“成教化,助人伦”作为其社会功能一的。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物画中,这种社会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怎样让现代人物画,既传递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又不乏个体的笔情墨趣,的确是困扰着很多人物画画家的一道学术难题。在阅读广东人物画画家黄泽森的作品时,发现这道难题被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写出了答卷,并为现代人物画画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体。 黄泽森以画舞蹈人物最为擅长。他曾远赴新疆,观看各种优美的舞蹈,并以钢笔(或炭笔)速写,将所见所闻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他紧紧抓住人物的各种神态,直接以颜色、水墨或线条刻画出各种舞姿,栩栩如生。其作品既有在新疆等舞蹈人物之写生,也有创作的舞蹈人物。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眼中人物与心中人物相掺和,具象与意象相融合,形成了黄泽森人物画的重要特色。 黄泽森的舞蹈人物画,多是表现一种动感之美。各种律动,各种表情,一回眸,一翘指,一扬腿,一跳跃,都在其笔下表现出来,令观者仿佛亲临其境。他所描绘的各式舞蹈人物画,既可以看作是其历览各地舞蹈之后的纪实,又可以看作是其对于舞蹈所蕴含之美的心灵解读。林墉称其舞蹈人物画“是一种心中而来的冲动,是一种动极而来的美感”,可谓深得其画中三昧。 尤为特别的是,黄泽森在绘人物画时,不仅在线条的勾画方面烂熟于心,在水墨的敷染、颜色的配搭方面也可谓游刃有余。其线条,既有枯笔,苍劲老辣;也有湿笔,苍润厚重。其灵动飘逸的线条,颇有吴带当风之遗韵。色彩方面,淡雅的赋色与润泽的水墨相结合,使其画整体格调高雅,不落俗套。看得出来,黄泽森在颜色的配搭中,不拘泥于任何条条框框,赭色、黄色、花青、朱砂、胭脂红,以及浓淡干湿之水墨,都在相互映衫相互交融。浓妆淡抹总相宜。清代画学理论家蒋骥在其《传神秘要》中说:“气色在微茫之间,青、黄、赤、白,种种不同,浅深又不同。气色在平处,闪光是凹处。凡画气色,当用晕法,察其深浅,亦层层积出为妙。”黄泽森也许未必深谙此理,但在其人物画中,却可看出其与古人暗合之处。在不经意中,其人物画诠释了古人所谓的传神“秘要”。尤其是水墨的晕染,颇有居廉式的撞水撞粉效果,显示其驾驭水墨的技巧。此外,无论是宽阔如丈二匹者,还是咫尺如扇面者,黄泽森都能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别具一格,体现出其高超的造型能力。 黄泽森的人物画,渊源有自。其画虽然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展现的是新时代的人物形象,但其意境,仍取法于古。自晋唐以来的人物画诸家,都是其私淑对象,而其从当代人物画家如杨之光等处更是获益良多。因而,在其画中,不乏古法,也不失今韵。正如黄泽森自己所说:“一面是传统文化的情怀让你无法回避,一面是完美的自然律条使你心存敬畏。”正是在这种兼顾的选择中,黄泽森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转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黄泽森的人物画,以其富有活力、乐感而跃动的形象享誉广东画坛。画如其人,从黄泽森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旷达、洒脱、解衣般礴的艺术家形象。黄泽森和他所继承与发扬光大的人物画笔墨、情趣、意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这是我阅读黄泽森人物画之后一直挥之不去的印记。 在当代广东画坛,以画人物著称者不乏其人,如杨之光、林墉、刘济荣、陈振国、伍启中等,均在其所专工的领域各擅胜场,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广东美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而黄泽森正是继其余绪,以其独有的艺术风貌,屹立于广东艺术之林。我想,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在探讨当代广东绘画中的人物画时,黄泽森都是不可绕过的一页。 2013年元月16日于稳城之意居室 (原载《美术报》2013年11月2日) P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