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媒体评论) 生命中遇到的,是苦,是甜,都会慢慢滋长…… 在开朗的忧愁下,人生转眼就过去了。所以,要努力 ,要给予,要让自己快乐。这是我理解的“不为彼岸 只为海”,恰好是张E这本书的名字。在这本书里,我 们会读到美好的努力和给予。谢谢张E。 ——辛晓琪 张E的文字和他的心思一样细腻、温暖。即便他问 的问题是我回答过千万次的,他真诚的眼神、温暖的 声音、谦虚的态度,让我回答的时候,也像是回到过 去,再次整理出来更多不同的细节提供出来。张E的访 谈,是做足了功课,加上细心纤细的体贴,我十分享 受。祝福张E,一切美好,顺心如意。 ——娃娃 张E的访问让人会不由自主把内心最自然的一面呈 现出来,没想到他的文笔跟口才一样好。人文音乐课 也让我们这些音乐人有了不一样的舞台。 ——林隆璇
后记 写这本书的自序,是在2018年的大暑当天,而现在写 这本书的后记时,已经快要冬至了。中间是等待一本书付 梓的过程。 我以为完稿对于写作者来说即是一本书的完成,想不 到出版涉及的种种事情也颇费周折。有些细节,反复修改 ,一一对接:有些流程,不可跳越,慢慢周全。 所以这本书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了解。 12月初,收到苏州大学出版社洪少华主任发来的消息 时,我正在香港地铁的荃湾线上。地铁里交错的人流,陌 生得十分缤纷,我顾不得看手机,每一条信息都变得随机 。洪主任的消息让我在异城的缤纷里突然聚焦,白底黑字 的对话框特别灿烂。他告诉我,书稿的所有流程都已确认 无虞,准允出版。好消息原来也是令人毫无心理预备的, 我应该去尖沙咀,却神思晃荡,提前在佐敦站下了车。我 长抒了一口气,在等下一班车的间隙里,觉得有许多感谢 要说。 写书是一己意念,出书却需要一群人的好意。 谢谢为这本书作序作推的梁文福老师、姚谦老师、许 常德老师、孟庭苇老师、娃娃老师、辛晓琪老师和林隆璇 老师。他们让这本书在一开始便带好回应和祝福,给那些 并不俱全的文句最好的支撑。 谢谢每一位授权照片使用的老师,把每一场人文音乐 课当时那刻的定格瞬间变成这本书里的充实。 谢谢从中联络落实每一张照片授权的我的同事周知、 崔旌、纯逸、丹青和杉杉。好的工作伙伴就是把与己无关 的事也当成与己相关的事。 也谢谢其他每一位同事,嘉嘉、康澍、陆忆思、小豆 、Emily、党臻、欧凯、钟祥、兵兵、咏春、晨晨和小马。 他们是人文音乐课的重要人马,一直关心书的进展。在新 书发行后,他们也将会是最好的推介者。 感谢这份与他们之间的密切。 这本书的封面出自台湾平面设计师郭彦宏先生。他用 设计概念与“不为彼岸只为海”进行图文对话,了然这本 书没有创作目的的创作目的。感谢他敏锐美好的意会。 谢谢这本书的编辑,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金振华老师。 我很想保留一份他手改的文稿。顺畅规整的批注符号和文 字,很见工夫,延伸并圈注起文字工作的美好。 为这本书的出版统筹各项的洪少华主任,我最期待收 到他的消息,因为代表着书的进展,尽管坏消息和好消息 都是他第一时间通知我的。他似乎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 温和的样子有时让我觉得自己像是个发难者。谢谢他所有 的忙碌。 谢谢副总监王嘉嘉,他的突发奇想和乐观总是给这本 书的面世最大的信心。 总监周知姐这一年彻底忙碌,这本书的推迟出版,她 的着急并不亚于我这个写作者。她是个有信念的人,常说 运气是慢慢积累下来的。她带着好运,让这本书也终于顺 利付梓。而如果没有她的念头,没有她的催稿、催书和审 美,这本书更是不会出现的。她是我最依赖的拜托,认真 地再次感谢她。 在这本书等待出版的过程里,人文音乐课还在继续。 今年九月末,换了个舞台,我和吕方对座对谈。他不化妆 ,黑色T恤加牛仔裤,上台前套一件西装就是全部的行头了 。说话和穿着一样真朴,能说的都是真诚的。他说:“我 很清楚,表演的机会一定越来越少,所以珍惜每一个舞台 。”我们距离太近,他诚恳落寞的样子,也是我的诚恳落 寞。许多场人文音乐课,我采访了几十位音乐人,我为此 感到的担心一点也不比开心少。希望每一位来做节目的音 乐人都能说到自己想说的话,希望来看的人都能带一些什 么回去,希望我能做得到。我的珍惜不为任何一个舞台, 只为这些意想不到的奇遇。 这个月,还会有两场特别版的人文音乐课,每一场都 不只一位音乐人参与。潘越云、李丽芬、柯以敏、周治平 、南方二重唱、曾淑勤和蔡淳佳,与他们的聚会是给自己 的热爱一次热闹的肯定。我会坐在台下和同事们一起,用 力地鼓掌。 不为彼岸只为海。 岸还在未知的彼端,海仍在漫延着这一程的深阔。 谢谢每一个共同游度的人。 张E 于2018年凛冬初始
目录 张某书成,与有荣焉\梁文福 张E记\姚谦 谢谢张E\许常德 给张E的话\孟庭苇 自序 熟悉着,陌生着 爱不爱许常德 无心伤害 风花雪月的幽默 常改变 缺席 见过他,见过银河 怕你太了解 清澈 意外 有乡愁的人 呼啸 他的黑眼圈 同乐会 转场相遇 美丽 他的小时代 半拍 就在今夜 崇拜 万芳社区 永远的女生 慷慨 想当初 快乐的男主角 是否有人说起你的敏感 走钢索的人 不带走一片云 半冷半暖 同龄人 她的眼泪 后记\张E
精彩页 有一次他采访蔡琴,玩笑说犹豫着不知道该称呼阿姨还是蔡姐。台湾民歌年代,蔡琴是经常出入马世芳家客厅的一位。客厅的女主人,马世芳的妈妈陶晓清女士,以自己电台节目的影响力推动了民歌运动的发展。那间客厅成为包括蔡琴在内的一群民歌手一起创作和讨论的温室。很多民歌手日后辗转去往不同的方向,但“陶姐”始终是他们的“陶姐”,跟陶姐相关的是那段青春、音乐、争吵、合作,还有爱情友情的日子。马世芳是在那间客厅里慢慢长大的小孩,而且也慢慢长成了和妈妈一样的电台人。他们像是有电台基因的一家人,他的爸爸,台湾作家亮轩先生,也曾在电台工作过。 读亮轩先生的《飘零一家》,看到一个满怀身世之感的人,尝试梳理和接纳在大时代造就的复杂家况中,父辈与自己的选择和命运。他在“中广”时的同事陶晓清,给予他温暖的感情,简单的幸福随之而来,原生家庭的飘零与复杂也就此可以渐渐安放。那本书里有一张照片,他和两个孩子在地板上翻阅世界名人摄影画册,左边的一个孩子就是马世芳,后面是一整排长长的书架,书架上是琳琅满布的书。马世芳应该经历了很多照片中的场景,承继了爸爸性格中善好沉潜研究的部分。 马世芳也曾邀请他的妈妈陶晓清在节目里聊音乐,从中文到外文,从音乐文化到心灵成长,音乐节目的厚度都在其中了。见到马世芳老师后,聊起自己的妈妈,他一脸自豪和佩服地说,有一次他们一起做节目,看母亲准备了很多首歌,他直担心播不完,母亲却说没问题,后来果然一如母亲的安排。他说在做DJ这件事情上,母亲始终是让人仰望的前辈。 想起来初见马世芳老师的情景是有些啼笑皆非的。我和同事崔旌在虹桥机场举着事先备制的马世芳老师的海报贴板,盯着一个个从闸机口出来的旅客,生怕错过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十分笨拙。后来,就是在那块贴板上,马老师写下了“歌,是时代的镜子”。而当时我们还没自觉,那块题板也开启了直到现在的人文音乐课“时代”。 从闸机口走出来的马老师,带着儒气,不慌不忙的,身型倒算是大块头。几年后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读到她描写马老师的祖父马廷英,身躯壮硕,我想他大概是有些祖父的影子的。 初见的陌生人之间,交流是断断续续的,还好有玲珑周到的崔旌一起,让因为交流停顿而滞留的空气可以自然过渡。到达酒店放下行李的一刻,突然感觉换了开关,所有人都放松下来。70后的马老师,标志性的老灵魂式的笑声,让我莫名觉得自己的局促和紧张要再隐藏得好一些。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成熟,但没想到那年会那么幼稚。 我还是没有隐藏好,讲座开始前,我不断地在和每一个遇到的同事说着自己的紧张,简直不堪回首。不过,我想念那样的紧张。(P4-5) 导语 张E著的《不为彼岸只为海(人文音乐课的故事)》收录了《他的黑眼圈》《是否有人说起你的敏感》《永远的女生》《不带走一片云》等作品。 作者认为书里的文字既不特别,也不精准,但它们需要被人喜欢。它们唯一的优点,就是足够温柔。 本书感情细腻,作者能够了解到这些音乐人独特的一面。 序言 这是我从记忆里挤出来的一本书,字是一粒粒洗出来 的。 写的过程中,几度觉得能量已经用光了,写好的此刻 ,能量又重新蓄满。 2016年入秋,有一天下班接到总监周知姐的微信,她 说人文音乐课已经举办了快五年了,我应该写些文章,结 集成书,就写和那些音乐人接触的经历。再不写,记忆就 淡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等电梯,匆忙回复了微笑 的表情,走进电梯,也就把这个事情关在了门外,只当是 个美好的建议吧,我并没有书写的欲望。 每个人最好能尽量地清楚自己,在这一点上,我做得 还不错。对于文字,我并非手到擒来,文字感觉,资质平 平。为了一个词想酸了脑袋,为了一个形容搜遍大半人生 经验。这样的时刻之于我,越少越好。常态的书写,我是 拒绝的,像是蝴蝶飞不过沧海。 后来,周知姐再说这件事情,都是在开会时说。我在 场,但她不看我,而是冲着别人说,像某种事实的通告, 从2016年末一直说到2017年尾,我知道再也躲不过了。她 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事情,她说着说着就成了真的。 到我动笔之前,人文音乐课共办了36场,六年时间, 陆续有32位音乐人参与。我把他们的名字一一写列出来, 恍然大梦一场。许常德、小虫、周治平、姚谦、李寿全、 梁文福、罗大佑、黄韵玲、袁惟仁、万芳、赵传、辛晓琪 ……他们对许许多多听歌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名字。 见到他们,和他们聊天,我做了让别人羡慕无比的事 。这本身已足够书写。 而当我试着把这些回忆搬出来的时候,却开始对自己 失望。记忆确实已经淡了,记得的浅,忘记的深。糟糕, 我将自己重重地摔进床里,记忆晃荡,望着天花板,一片 空白。但没有别的方法,写字的时候就从床上爬起来,固 执地以时间为序,把回忆一点点拽出来。我写得迹近刻苦 ,眼睛肿了消,消了又肿,后悔那些没有记录下来的片段 ,再也无法复活。 写作是接纳自己的过程。慢慢地,忘了的就接受它的 消失不见,但并不妨碍我重新感受他们。文字不畅就接受 它的磕磕绊绊,我想终究感觉会找到感觉,文字会找到文 字。来过的人在文字里重来了一次,他们握手的力度、眼 神的色彩、说话的声音,还有分享的经历和唱过的歌,在 记忆略显狭小的孔洞里透出光,放大成投影,让那片空白 渐渐有了内容。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写作》中说:“写作中的人没 有对书的思路,他两手空空,头脑空空,而对于书写这种 冒险,他只知道枯燥而赤裸的文字。它没有前途,没有回 响,十分遥远,只有它的基本的黄金规则:拼写,含义。 ”我大概可以体会。 我对所写的每一位音乐人都并无规划,这不是一本音 乐书,不是一本介绍他们来龙去脉的书,每写一篇只靠直 觉牵引,写见到他们的当时当刻。这注定不是一本含有客 观信息量的书,大多是我自己的感情用事。如果你问我写 了些什么,我可能都无法清晰解释。是些印象,也是些小 事,以自私的格局,写我看到的他们。 书里的文字也并不让我放心,它们不特别,也不精准 ,但它们需要被人喜欢。我想,它们唯一的优点,就是足 够温柔。 “温柔”是这本书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连接记忆里频 频出现的温柔时刻:阿德老师的有求必应,姚谦老师会意 的笑,梁文福老师的细致记得,还有杨立德老师念兹在兹 我们的好,大佑老师躬身的一个招呼,赵传老师敦厚的信 任和晓琪姐突如其来的眼泪……温柔成为我记忆他们的途 径。这至少是一本充满温柔的书。 我从需要打开暖气的三月份,一直写到大暑节气的夏 天,在穿窗而过的风里,这本书稿终于完成了。我接纳它 最后的样子,也把对自己的无力和原宥放在你或许会有的 失望之前,希望当它吹向你的此刻,你可以如沐其中。 我的退缩感十分严重,选择电台这份职业,以为可以 少些人与人之间的交搭,毕竟电台里说话,更像说给自己 听。但这几年,却一再向外,去面对,去交流,我完成了 本性里的很多不可能。那些留存下来的交流资料,我从来 不去回看,知道那不够好。而因为写这本书,我不得不面 对它们,像一个恐高的人被提到百米高楼后向下看,冷汗 涔涔。但终途还是接纳,书写完了,我也接纳了那些不够 好甚至完全不好的过程。 这本书是不带目的的书写,它不担当总结的功能,不 司职各种意义的附加,甚至不企图写清楚什么。于我而言 ,它只是一个慌慌张张、向文字讨教的过程。它让我对不 够好的过去不再排斥,知道任何过程都没那么可怕,这比 获得什么更重要。 人文音乐课也是如此,最初的发心动念只是有趣和热 爱,没有目的地就开始了,在第一场不会想到第二场,更 不会想到有一天能成为一个系列。依靠一种安静的热情, 只是给热爱更多的热爱。 没有企图心是最好的用心,而每向前走一点,都会是 成全。 谢谢总监周知,谢谢她给我的许多个过程,用她的拟 想,塑造了一个我不了解的自己。 谢谢每一位同事伙伴,他们费尽心思,给我机缘,让 我得有这些遇见。 谢谢读到这本书的你们,谢谢你们愿意跟随这一次的 步履不停。 从不需要目的的地方开始,亦不必知道会走向哪里去 。 不为彼岸只为海。 张E 2018年大暑
内容推荐 2013年至2018年,罗大佑、李寿全、小虫、姚谦、高晓松、许常德、梁文福、袁惟仁、万芳、赵传和辛晓琪等31位音乐人陆续参与了苏州音乐广播主办的“人文音乐课”,分享他们各自的音乐故事与人生。张E著的《不为彼岸只为海(人文音乐课的故事)》由31篇文章构成,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同这些著名音乐人零距离交流过程中的感悟,呈现出一位电台DJ的敏锐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