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有些人说不喜欢学诗,有些诗又长又难背,即使背得滚瓜烂熟还是不知道诗歌的含义,因此感觉诗人和诗歌都挺没劲的。其实,诗人和诗歌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意思。比如,你可知道李白从前一晚的酒醉中被叫醒时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给谁的吗?你知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孟郊46岁时中举后的一吐为快吗?如果你读不懂诗,一定是还未将诗人激活。 唐代近三百年,诗坛高潮迭起。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位鲜活的诗人,他们在诗歌里尽情展示着生命的各种状态,或哭或笑或癫或狂,都无比真实。李夏著的《诗坛高手为何多出唐代:简说唐诗》选取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各个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在介绍他们的名诗佳作时,细数以每一位诗人的生平遭遇、趣事奇闻,同时将唐诗的兴起、鼎盛和起伏贯穿起来。让你在探索唐朝诗人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奥妙时,既能学到经典名句,又能走进唐诗探秘的新世界。赶快一起走进这个新世界,感受唐诗剪春裁秋的非凡气魄,为生命喝彩吧! 目录 第一章 诗歌最繁荣的朝代为什么是唐? 第二章 最美的诗都是喝醉后写出来的? 第三章 初唐宫廷文人只会拍马屁? 第四章“初唐四杰”有什么了不起? 第五章《登幽州台歌》为什么是千古绝唱? 第六章 被埋没了数百年的《春江花月夜》有多美? 第七章 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怎样炼成的? 第八章 山水诗和田园诗有何不同? 第九章 边塞诗人是不是到处旅游? 第十章 李白会武功?还是混血诗人? 第十一章“诗圣”杜甫如何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十二章白居易的诗街边老婆婆都能看懂? 第十三章唐中期发生的“新乐府运动”是怎么回事? 第十四章 韩孟诗派真的“以丑为美”? 第十五章 被称为“诗鬼”的李贺厉害在哪里? 第十六章“官二代”杜牧是个落魄公子? 第十七章 诗人李商隐会“吸星大法”? 第十八章 唐诗里有感人至深的友情吗? 第十九章 开放包容的唐朝有没有出色的女诗人? 第二十章 唐诗对后世有何影响?
序言 有些小朋友说不喜欢学诗,说那些诗人动不动就 要写涛,有些诗又长又难背,即使背得滚瓜烂熟还是 不知道诗歌的含义,因此感觉诗人和诗歌都挺没劲的 。 真的是这样吗? 看,皇帝哥哥李显今儿得闲了,跑去妹妹太平公 主的寓昕南庄大摆筵席,觥筹交错间,那一帮子文臣 侍从又开始写一首首马屁诗了。这些诗歌确实挺没劲 的,请你再往下看。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唐玄宗李隆基想起沉香亭 前的牡丹花该开了,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再看看这 天,正是赏花的好天气啊。他按捺不住赏花的心情, 立马骑上自己的大白马,带上最宠爱的妃子杨玉环, 前往牡丹园一睹花容。有花,有美人,玄宗还是觉得 不美满,叫来善于唱歌的李龟年,再从宫中艺人中挑 出最会弹曲的乐师,准备来一个小型音乐会。正待李 龟年润完嗓子开唱的时候,唐玄宗又说:“贵妃是识 文懂乐的佳人,在这观赏名花的良辰,怎么还用老的 歌词呢?去!让李白作三首《清平调》词。”李龟年 找到李白时,他却因前一晚喝酒喝得有点多,现在还 没醒呢!被叫起床后,李白很高兴地接旨了,虽然还 有点晕晕乎乎,但拿过那绘满金花的纸就写起诗来。 第一句便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还是觉得没劲?没关系,请你再看。 翩翩美少年王维带上心爱的琵琶,跟随岐王,来 到公主宅第参加艺术沙龙。一曲《郁轮袍》让公主听 了感到十分新奇,顿时拜倒在王维的琵琶琴下,问王 维可还有别的才华,王维微微一笑,便将准备好盼诗 歌献上。公主一读,果然了不得,还说这些诗都是她 读过的,以前一直认为是古人写的,现在终于明白了 ,原来是你这位帅哥所写呀!于是公主便让王维更衣 ,把王维奉为座上宾。 再看,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一位 寒酸土气的中年人在长安的进士榜前看了无数次,再 三确认自己榜上有名后,才高兴地叫出声来:“我考 上了!我考上了!”这个人就是46岁的孟郊。放榜之 时正逢春季,万花齐放,姹紫嫣红,孟郊骑上快马, 乘着春风,飞驰在长安街头,好像一天之内就看遍了 长安的无数繁花,回家乘兴写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再看,三十出头的杜牧在扬州真不老实。在淮南 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中做着官呢,却寄情于饮酒宴游 ,流连于花街柳巷,每晚都偷偷溜出去玩,还以为牛 老板不知道。姜还是老的辣,牛老板一直在暗中保护 他的安全,知道这三年杜牧晚上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 ,直到离别时才语重心长点出来告诫杜牧。多年后杜 牧感慨“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但对 牛僧孺终身感激。 再看,王勃真倒霉!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约好斗 鸡,王勃一时兴起,为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 文章,讨伐英王鸡,为沛王鸡呐喊助威,沛王也一本 正经地像下战书一样送给了英王。结果被唐高宗李治 看到了,龙颜大怒,下令即刻将王勃逐出王府,且再 也不得返回。本来王勃只是闹着玩的,没有想到竟受 到了如此严酷的惩罚,无异于晴天霹雳,大好前程自 此葬送,却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再看,那贺知章多喝了点酒,醉眼蒙咙地骑在马 上,骑马的姿态就像乘船那样摇来晃去,不小心跌进 了井里,丝毫没有察觉,还在井里熟睡不醒。贺知章 是谁?不正是写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 衰”那位嘛! 再看,精诗文、通音律的美女薛涛厌倦了官场逢 场作戏的日子,将自己从乐籍中赎了出来,搬到了浣 花溪边住,开始施展她的另一项绝世才华——造纸。 她把乐山特产的胭脂木浸泡捣拌成浆,加上云母粉, 渗入玉津井的水,制成红色的彩笺,上有松花纹路, 专门用来誊写自己的诗作。这个发明得到了后人的肯 定,取名“薛涛笺”。 再看,皓月当空,烟波浩渺,波光荡漾的江水绵 延千万里,冰凉如水的月光照耀在花林。有一位诗人 正在吟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位诗人正是千百年来神秘至极的张若虚。 …… 诗人和诗歌远比你想象的更有意思。如果你读不 懂诗,一定是还未将诗人激活,尤其未将唐朝诗人激 活。唐代近三百年,诗坛高潮迭起,一个高潮接一个 高潮。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位鲜活的诗人,他们 在诗歌里尽情展示着生命的各种状态,或哭或笑或癫 或狂,都无比真实。激活诗人后,你将开启一扇通往 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新世界里,探索唐朝诗人们跌 宕起伏的命运奥妙,感受唐诗剪春裁秋的非凡气魄, 为生命喝彩。
导语 你是否为背不熟语文课本中那些难懂的诗句而发愁? 你是否也想和“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小才女武亦姝一样,口中娓娓道来一首首名诗佳作? 甚至,你是否也想和李白一样“斗酒诗百篇”,写出一首自己的诗? 其实,学诗并不难,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就是你否能看到诗歌背后的东西。中国古诗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是一个故事或是诗人某种情感的表达,诗人们或字斟句,或一气呵成,写出的诗歌或清新婉约,或挥洒豪放,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坛高手为何多出唐代:简说唐诗》作者李夏用幽默风趣的文笔,讲述唐代诗人的生平遭遇和他们诗歌中的故事,既有“干货”、又有“加料”,既可以学到有关唐诗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起对唐诗的兴趣,相信你看完后一定会意犹未尽。 书评(媒体评论) 简说者,非巨著之节略、知识之清单也,通由此 径,尽览文学国学之大千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博士,人大附中语文教师 刘成章 薄书读厚易,厚书简说难。两千四百年前,从孔 子的杏坛到亚里士多德的昌克昂,君子必当通览自然 人文与古今之事;当今世界白云苍狗,欲博观却只剩 碎片时间,所幸这套书为我们提供了称心的素材。 ——全国语文教育名师,中文未来教育集团总裁 窦昕 看书名,翻目录,我就被这套书吸引住了。这就 是很多人向往的“深入浅出”“深入趣出”吧!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儿童阅读 推广人 周益民
精彩页 宫廷诗 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的一天,皇帝哥哥李显想起好久没见妹妹太平公主了,便到太平公主居住的地方——南庄去看望,还带着一帮文臣侍从。兄妹见面,其乐融融,少不了美酒佳肴。觥筹交错间,皇帝诗兴大发,觉得应该作诗记录一下,自己写诗不过瘾,就命文臣们也以此事为题和诗几首,那些个文臣们,平常是皇上养着,领着丰厚的俸禄,现在来这白吃白喝也不好意思,既然让作诗,这也是一个表现忠心和文才的机会,于是竞相比拼,搜肠刮肚找良词美藻,其中有个叫李峤的文臣就作了以下这首七律,名为《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 羽骑参差花外转,霓旌摇曳日边回。 还将石溜调琴曲,更取峰霞入酒杯。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凰台。 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诗,让你一眼看过去晕晕乎乎,不好懂。因为它的词汇用得很典雅,极少有口语和俗语,且里面多用典故,显得语义含蓄。但其实写的内容很简单,首联交代了事情的原因,皇帝来看望公主;颔联描述了皇帝身边的羽林军的气势;颈联记录了席上的光景,设想皇帝一群人在喝酒时把云霞在酒杯中的倒影也吸进去:尾联就说虽然皇帝离开了,但公主受宠若惊久久不能平静。 再看题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皇帝到了什么地方,就说是“幸某处”,认为这是某处的荣幸。“奉和”,这个“奉”字,本义是“捧”字,意思是双手捧了皇帝的原作,照样也作一首。“应制”就是应皇帝之命写作诗文。这是宫廷诗的寻常题目格式,翻开初唐诗,满眼多是“奉和初春出游应令”“赋得临池竹应制”“早春桂林殿应诏”“奉和过旧宅应制”“奉和过慈恩寺应制”“宿羽亭侍宴应制”等题目,都是受皇命写的诗,大同小异,甚至在“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中,有“小臣同百兽,率舞悦尧年”这样的诗句,为了拍马屁,把自己比作百兽,格调可见一斑。 为什么在初唐时期会出现如此多宫廷诗呢?我们知道,初唐是从第一个皇帝唐高祖元年到唐玄宗初期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这漫长的一百年,像《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这样的宫廷诗歌占据了主流地位,由于主导诗坛的诗人多数供职于宫廷,是在宫中掌管翰墨、起草文书的朝臣,如虞世南、上官仪、沈俭期、宋之问等,所以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之作,其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少之义少。 这些诗人常年生活在宫廷,他们的视野受到了限制,写诗成为他们陪侍帝王、讨好帝王的一种带有实用性的能力。又由于是写给皇族看的诗,辞藻就要特别讲究,还要会颂扬、祝贺、赞美,投帝王所好,简言之就是要会拍马屁,还要文雅地拍。其中上官仪写诗还写出了自己的品牌——上官体,他的精妙雅致使得他获得了以其名字命名的风格称号,可谓功力深厚。 当然,这些文臣们写诗,都是皇上让他们写,鼓励他们创作的。初唐的几位君主,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等,都喜爱文学,鼓励诗歌创作。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就是一位宫廷诗人,只不过他的文学修养远不及他的政治能力。李世民喜欢“绮靡”的文风,就是词句华美、对仗工整的诗。所以受他的影响,宫廷诗会特别注重诗的形式美。唐中宗李显不时开展诗歌比赛,这对诗人的鼓励就更大了,唐人小说里就记载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应制诗比赛的故事。 唐中宗李显在某年正月三十日到昆明池去游玩,高兴地作了一首诗,命令随从的官员们和他一首,当时有一百多人作了诗。唐中宗就命女官上官婉儿从这一百多首诗中选取一首,作为皇帝新作乐曲的歌词,可谓百里挑一,竞争激烈,但如果选上,那对文士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写好后,上官婉儿站在帐殿旁一座搭起的彩楼上选诗,把看不上眼的诗往下扔,臣僚们都在楼下等。不一会儿,纸片纷纷从彩楼上飞下来,像下雪一般,早早被扔下楼的诗被相应的官员认领,捂在怀里不好意思再示人。余下的人很紧张,目光紧紧注视着每一张被淘汰的纸条,暗暗祈祷自己的诗不要太早被扔下。到最后,只有沈俭期和宋之问的诗还没被扔下来,冠军就是从这二者选其一了。不多时。一个纸片悠悠地飞下来,大家哄抢着去看,是沈俭期的。沈俭期不服气,旁边的宋之问十分得意。上官婉儿评价说,最后两首诗的功力差不多,但沈俭期最后两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词气已经完结,没有余意。而宋之问最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意犹未尽,余音袅袅,更胜一筹。这时沈佺期才服了,接受了最后的结果。 上官婉儿说的两首诗功力相当的意思,是指他们的格律和措辞都没有问题,不管是押韵还是平仄,都符合要求。可就算是宋之问的诗,在一百首诗中出类拔萃的,由于在应制诗的框架下,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全是溜须拍马,感情表达上苍白无力,也算不上一首好诗。这也是初唐宫廷文人写诗的普遍特点,个人的感受被歌功颂德的要求所挤压,写的诗多是套路。但要说初唐宫廷诗人只会拍马屁,对于唐朝诗歌的贡献几乎没有,这也是不对的。 P3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