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国家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建明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我的国家史》是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根据个人四十年现场采访到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重大事件的独家素材,而撰写的一部独特的改革开放“国家史”,是国内外首部多角度、全景式、深层次再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文学力作。作者从台州皂树村分田到户、上海浦东开放、安吉余村生态文明建设等八个事件切入,以历史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描绘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又体现了转型的阵痛和变革的艰难,进一步鼓舞全国人民践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中国梦”征程。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三十余年来出版四十余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那山,那水》《死亡征战》《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十余部,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十几个国家出版。
目录
第一部:安吉余村——“新时代”开启的地方
导言
1.生死抉择
2.“中国新时代”
3.天上人间,余村在中间
4.农家乐,乐坏了春林和春花
5.“当代陶渊明”
6.一根竹子半边天
第二部:与“小岗村”别样的分田到户
导 言
1.真温州,假温州,原来是台州
2.皂树村:孤独而沸腾的农民革命策源地
3.田埂上诞生的第一批中国“股民”
4.一台补鞋机掀起的“中国制造”巨浪
第三部:广东开放的大门是这样撬开的
导言
1.率先开门
2.脚下的地在变
3.开路升级
4.不作为的大作为
5.“经营城市”的指挥棒
第四部:对外开放从“中国海”启航
导言
1.墨西哥湾的海风
2.政府授权:可以签约
3.谈判一波三折
4.“渤海二号”事故的冲击波
5.破天荒后尽是春
第五部:“小康”社会的提出
导言
1.东方威尼斯
2.“小康”之梦
3.“新苏州”的诱惑
4.与新加坡人的亲密接触
5.“洋苏州”,英文缩写“SIP”
6.让新加坡“老师”失色的园区革命
第六部:义乌市场最初的秘密
导言
1.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2.拨浪鼓奏出的乐章
3.神奇的“无形之手”
4.崛起在田埂上的中国“曼哈顿”
第七部:因选美而崛起的三亚
导言
1.梦的开端
2.美丽行动
3.天堂之路
4.金沙滩、火凤凰、红树林
第八部:浦东——邓小平手中的“王牌”
导言
1.“141”号,5月3日这一天
2.靠着“心脏”听跳动
3.“明珠”先亮
4.“卒手道”换得第一桶金
序言
四十年,我为国家精致地做“笔录”
中国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年份特别重要
,那就是1978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
全新的伟大时代——改革开放时代。
对于未来,人们不可能预知;而对于历史进程
中所发生的事情,人们也不可能全程进行记录。虽
然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也会发现总有些
重要事件事实上并没有在“镜头”中出现过——所
有“镜头”的背后也是人的行为。而人,不可能对
所有“正在经历的历史”都那么上心和在意。
历史就是这样超乎人们的想象:一般人想来不
太可能的事,它往往就发生了——中国四十年改革
开放的征程,以及所发生的巨大变迁,有人将它们
毫无例外地活泼地记录了下来。
这会是谁呢?谁又会这般用心、用意?
这当然是我——一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体使用
者,以及这一文体的忠实信徒。老实说,这也是我
在此可以骄傲一下的理由:没有哪一种文体的使用
者和信徒,能够像我一样几乎将生命中的全部时间
和精力专注于一件事:与国家同步前行,并以自己
的视野和笔力,去细致地观察和记录这个国家正在
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和那些让人民感到幸福的事
情。我仍然要用“骄傲”二字来形容我自己的文字
贡献和情感贡献,因为文学使我具备这两种能力。
我们这一代人是特别实在和特别勤奋的人,因
为我们是在共和国诞生不久后才出生的。我们出生
的时候,共和国非常贫穷,并且历尽苦难。我们小
时候吃的苦和受的累,现在的年轻人想必很难再经
历了。我们是在生与死的边缘活过来的一代,我们
就是在那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知道没有饭吃是一种怎样的滋味。
我们知道没有书看是一种怎样的饥渴。
我们知道不能拥有爱情是如何荒唐。
我们其实最怕的就是黑暗与贫穷。
……
后来,到了1978年那一年,时代改变了这一切
。我们开始奋斗,慢慢地充实和富有起来,一直到
了现在——我们大家都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市场,满
眼可以阅读的书籍,可以随手搜索到的资讯,来到
了想爱就能爱个半死,不再黑暗、不再贫穷的今天

呵,这个过程很漫长——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
,四十年真的很长;而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
,尤其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又是那么短暂。我们
的祖国,就在这四十年里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
现过的一段灿烂与辉煌的史诗。
这样的史诗性巨变,我们赶上了,参与了,并
且有幸记录下来,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幸运吗?
就独立的个人而言,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站起来
跟我说:与你一样,我也是整个时代的忠实记录者
,用了几十年时间!
如果有这样的人,我将跪下双膝,顶礼膜拜,
因为我深知自己能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做这样一个忠
实的时代记录者有多么不易,又有多么幸运,那么
如果有人与我一样如此不易和幸运,我会甘拜下风

历史不可能重演过去的四十年。一个人也不可
能去重演另一个人的人生,何况是四十年的岁月。
于是我感到自己可能也很“了不起”——到底
如何,其实读者才是评判者。
我只是需要在此做一些简单的坦白:
一来,1978年,有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对我
产生了影响: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
,给整个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当时还是一
个在军队做新闻报道的文学青年,开始对报告文学
产生兴趣,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年。在此,我也想特
别告诉读者:其实,报告文学文体非常难写,它既
要真实,又要有文学性;它既很难写,又独具魅力
,因为它要求诗性的真实,它又具备真实的诗性。
这也是其他文体所不可能具有的。我爱它,就像司
马迁爱自己的《史记》一样。
二来,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上发出向现代化进军的号召的那一刻,我
正在湘西的一支工程兵部队工作。就在那里,我开
始对自己的国家和这个时代的历史进行关注和记录
。我把自己第一篇极其幼稚的报告文学,从山沟里
通过邮局寄到北京的茅盾先生手里。当时我很激动
,一直在忐忑不安地等待回复。几个月后,竟然来
“通知”说“采用”了!于是一个年轻的士兵英勇
地开始了他职业的“文学创作”——他没有选择那
些靠编故事的虚构文体,而是实打实地用双脚和双
眼去进行“非虚构”创作……
其实我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会这么长时间坚
定不移地跟着国家发展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前行,
一年一年地记录,去探寻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事
件与人物……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书房里堆满了
那些散发着热气的“事迹”;慢慢地,我发现自己
的脑海里装满了那些熟悉又亲切的面孑L;慢慢地,
我发现自己的身上甚至是每一个毛孔里都塞满了这
个国家每一个值得记忆和纪念的时刻,而且能够时
常听到其铿锵有力、激荡飞扬的声音!
不能不激动。
因为直到今天我才猛然发现:原来我四十年与
祖国同步前行的过程,正好构成了我个人的一部无
可替代的“国家史”!
不能不激动。
因为我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第二人可以同
样对过去四十年的国家发展如此用心、如此用情地
去认真记录,详尽书写——我坚信没有第二人,中
国没有,世界更不会有!
其实这不是什么特别伟大的事情,我只是在过
去的四十年中,一直用挚爱的文体为自己热爱的国
家忠诚地做“笔录”。现在,我愿意把这些“原始
笔录”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去感受一下昨天的祖国
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这其中会有你我以及
父辈们的心跳声、劳动与创造时的咏叹声……
我知道,写一部“国家史”没那么容易。即使
从国家层面,恐怕也难以很好地组织力量完成这样
一部巨著,因为中国这四十年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史
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它引发的社会变革和时代意
义,太丰富多彩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家,我仅以
自己的足迹和能力选择了本“史”的相关内容,这
也是“个人国家史”的最大可能了。以我“个人”
的四十年的步履来记录“中国现场”,这,也是我
比较在乎的一份献给伟大祖国的特殊礼物。
重复一句话:这是我的国家史!
2018年春分
导语
《我的国家史》作者何建明四十年与祖国同步前行的过程,正好构成了他个人的一部无可替代的“国家史”!
作者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一直用挚爱的文体为自己热爱的国家忠诚地做“笔录”。现在,作者把这些“原始笔录”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去感受一下昨天的祖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而这其中会有你我以及父辈们的心跳声、劳动与创造的咏叹声……
书评(媒体评论)
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报告文学走在
时代的前面,何建明走在了报告文学前面。
——白烨(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会长)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视野开阔,格局宏大,时常
能立足于一个真实的基点,通过个性深入的洞悉,
发现其沟通全局的普遍的社会内容,使单一的对象
富有展示全局的着力点,是一种根基深厚而思虑宏
大的社会叙述。
——李炳银(文学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常务副会长)
精彩页
美,对人而言,自然带来赏心悦目之感。你瞧那长满翠竹绿树的群峰,如一道秀丽壮美的屏障,将余村紧紧地呵护在自己的臂弯里。从那忽隐忽现的悬崖与山的褶纹里流淌出的一条条清泉,似银带般地织绕在绿树翠竹之间,显得格外醒目。近处,是一棵棵散落在村庄各个角落的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它们有的已经历尽沧桑,却依然新枝勃发、绿意盎然,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小山村的每一个夜晚和每一个白昼。村庄里那条宽阔的主干道,干干净净,仿佛永远不会留下乱飞的垃圾。路面平坦而温柔,走在上面,有种想跳舞的冲动。一侧是丰盈多彩的田畴,茶园、菜地和花圃连成一片。那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定会将你牵入画中。民宅前后的新竹,喜欢客人前去与它比个高低,那份惬意肯定令你陶醉。村庄整洁美观,传统里透着几许时尚。每一条小巷,幽静而富有情调,即使一辆辆小车驶过,也如优雅的少妇飘然而去,令你心生畅想。每条路边与各个农家庭院门口,总有些叫不出名的鲜艳的小花,站在那儿向你招手致意,那份温馨与轻曼,会揉酥你的心,偷掉你的情……这是余村最生动、最有内容,也最易感动人的景象:看不到一个年轻人在村庄里游荡,他们的身影或是在农家乐的阵阵笑声里,或是在“创意小楼”里的电脑前,或是在山涧竹林的导游路上;穿着鲜艳漂亮衣服的孩子们,每天都像一队队刚出巢的小鸟,欢快的歌声总伴着他们走在上学与放学的路上;老人是余村最常见的风景线,他们或三三两两地在一起欢快地聊着过去的余村,或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无拘无束地表演着自己的“拿手戏”;那些闲不住、爱管事的长者,佩戴着袖章,肩挎着竹筐,像训练有素的人民警察或城管人员,时刻等候着每一片垃圾和每一个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他们的笑脸犹如阳光般温暖。
余村的美,既有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之美,更有新西兰哈比屯村的那种大自然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美。来之后,你有一种不想再走的感觉;走之后,你的神思里总会有一幅“余村图”时不时地跳出来招惹你。
这就是今天的余村。
而我知道,2005年3月之前的余村,其实不仅不美,还可能是全国最差的山村之一。它的差并非贫困之差,而是环境的极度污染和生态的严重破坏。那时村里人有句口头禅:“余村余村,死了没尊严,活着比死还受罪。”
村民们回忆说:“那时我们靠山吃山,开矿挣钱,结果开山炸死人、石头压死人成为常事,死了还不如一条狗,因为炸死和被石头压死的人,连完尸都没有。活着的人,整天生活在漫天笼罩的石灰与烟雾当中,出门喘气要系毛巾,口罩根本不顶用。家里的窗门玻璃要几层,即使这样,一天还要扫地擦桌两三回。”
余村人的话,叫我想起了那种让人无法喘息的雾霾天气。那确实不是人应该生活的环境,但我们现在有数百个城市的人整年整月地生活在这样的天气里。这好比捧起金条,端着山珍海味的饭碗,在集体等待死亡一般。
“活着就要有个人样,死了也要吸口干干净净的空气,还我们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给子孙后代留个美丽家园比啥都强。”就是怀着这样的强烈愿望,2005年3月,新任村支书鲍新民和村主任胡加仁,带着新班子全体成员,从前任支书刘忠华等一班人的手中接过“接力棒”,站在村南的那座名日“青山”却没有一片绿叶的山前,以壮士断腕之气概,向村民们庄严宣布:从此关闭全村所有矿山企业,彻底停止“靠山吃山”的做法,调整发展模式,还小山村绿水青山!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天访问退休在家的老支书鲍新民时,他这样说。
现在60岁的鲍新民,2011年离开村干部岗位,调到余村所属的天荒坪镇工作。在余村当了二十年干部的他,担任过一任村支委、一届村主任、两届村支书。这是个话很少的实干型农村干部,但他却经历了余村两个不同“富”的年代。“现在我们余村是真富,百姓心里舒畅和生活幸福美满的富。过去余村在安吉全县也是‘首富村’,可那时的‘富’不是真富,其实大家心里很痛……”鲍新民说。
1992年,35岁的鲍新民被老支书俞万兴看中,向新一届村党支部推荐他为村支部委员。俞万兴是1949年入党的农村老革命,“改天换地”,“让庄稼人过好日子”,一直是这位老支书的心愿。但在“农业学大寨”的岁月里,他俞万兴带领余村人扒竹林、种水稻,却没办法让村上人富起来。后来听说太湖对岸的苏州乡镇企业搞得好,尤其像华西村的吴仁宝也在搞“工业”,他找来村干部们商量,说:“广东、江苏,连同浙江萧山在内的许多地区的富裕村庄,都走了一条亦工亦农的道路。我们余村是山区,交通没有别的地方方便,但有过开采铜矿银矿的历史,山里藏着宝贝疙瘩哩!要想富,就挖矿。我们也来试试咋样?”
P7-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