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陶用舒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陶用舒,男,1938年生,湖南安化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共产党员,湖南城市学院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出版著作有《陶澍评传》《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古代湖南人才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形成论》等十部;主编大专教材《中国现代史》等三部:在国内六十多家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以上共500多万字。此外,曾主持或参与整理出版古籍《陶澍集》《陶澍全集》。2003年于湖南城市学院退休。 后记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距陶澍的家 乡小淹镇仅仅25华里,而距沙湾的陶澍陵园则不足 20华里。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多次结伴到陶澍陵 园参观游览,对门口享堂的大乌龟和青石大御碑, 中间大道两旁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石兽,陶墓 的宏伟和周围的青松翠柏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人们讲的陶澍私访南京。智擒游子金。剿灭曹 百万等故事,以及关于陶澍机智。好学。聪慧。善 对对子的各种传说轶闻,更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我入学读书,从小学到大学都学习过历史课 程,但是在所有课本中,都没有见到陶澍的事迹, 甚至连陶澍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过;我的所有历史老 师在向我们讲授历史课时,也没有人提过陶澍其人 其事。有时我竟怀疑陶澍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难道是民间虚构的人物。 1956年,我有幸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中共党 史专业,中国历史是必修的重要课程。尚越等史学 名家讲授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仍然没有关于 陶澍的任何信息。有一次在图书馆查阅有关鸦片战 争的资料,见一本书上提到鸦片战争前支持禁烟的 督抚大臣中有陶澍,我如获至宝,迅速地翻阅了全 书,却仅有“陶澍支持禁烟"几个字。尽管如此, 也使我清楚地知道历史上确有陶澍其人,而且知道 他属于爱国禁烟派。我立即问我的历史辅导老师, 得到的回答是:陶澍是道光朝的大官僚,问他干什 么。 20多年后的1982年,我奉命筹建益阳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的历史系,参加了湖南省委古籍整理领导 小组召集的会议。省里决定组织整理标点古籍,任 务是“四大集"(即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 棠四人的全集)和“两小集"(即《李东阳集》和 《陶澍集》)。当时的任务已经落实到单位和具体 人员,只有《陶澍集》尚无人接受任务。于是我立 即以即将成立的益阳师专历史系的名义争取到了这 个任务,并组织人员,开始整理标点在湖南历史研 究所图书馆复印的《陶文毅公全集》。从此,我才 真正接触历史上真实的陶澍。1984年,我和石彦陶 先生合作,分别在湖南《求索》和《安徽史学》上 发表《陶澍改革述论》和《陶澍与林则徐》,这是 1949年以来国内第一次公开发表关于陶澍研究的学 术论文。文章将陶澍和林则徐并列,称为道光朝杰 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并强调陶澍是中国近代 杰出的改革家。同时,我和石彦陶还在《益阳师专 学报》上发表了《陶澍年谱》。1989年,在陶澍的 家乡安化县召开了有学术界知名人士林增平。刘泱 泱。王兴国等专家教授参加的纪念陶澍诞辰210周年 学术讨论会。1995年,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版了《陶澍评传》,这是陶澍逝世180年后,在国内 公开出版的首部关于陶澍的学术专著,首印3000册 ,很快销售一空,2005年又出版了修订本,重印的 3000册亦很快售罄。1998年,我主持的《陶澍集》 上。下册终于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是国内首次公开 出版陶澍著作。进入新世纪,安化县成立了陶澍研 究学会,在成立大会上,我和周成村先生被推为顾 问,我们不约而同地建议学会组织力量,出版《陶 澍全集》。会后,我们在会长刘时雨先生率领下, 赴长沙向“湖湘文库"编委会汇报出版《陶澍全集 》的计划,并提议请陈蒲清教授任主编,计划得到 文库领导人之一。岳麓书社原社长曾主陶的积极支 持,于2010年出版了《陶澍全集》八大册。 现在,学术界已经开始了解和研究陶澍,报纸 杂志已经开始有了研究陶澍的学术论文,有关陶澍 的专著。小说。故事等也开始出现。2016年元旦过 后,我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意愿,要重新为陶澍立 传。这种意愿的因由来自两个方面,一则陶澍已经 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随着《陶澍全集》的出版, 研究陶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正是深入了解 。宣传。研究陶澍的好机会。再则陶澍是我们安化 山区农民的后代,是我们资江陶姓的后代,作为安 化人,我有责任为广泛宣传。深入研究陶澍再做一 点贡献。陶澍的一首诗说:“老屋不三间,瓦缺无 全椽。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清风出四壁,星 月摇床边。宾客门外来,宿宿纷辎軿。一间割为二 ,寝后厨当前。中夜儿女啼,隔壁惊客眠。岂不甚 局蹐,处素良自然。悯此屋与基,购置百千钱。辛 苦舌耕积,刮毛未成毡。方期岁有秋,出幽谋乔迁 。讵知玉楼成,促召还诸天。回思住世日,未获一 夕便。留贻有旧址,一篑忍弃捐。永怀肯堂构,泪 下如流泉。"这完全是我老家住屋的真实写照,也 是对千千万万穷困农民家庭住房的真实描绘。每次 读陶澍的这首诗,我就有写作的冲动,遂决心在满 八十岁时,出版新的《陶澍传》。 当《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 臣》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安化县冷市镇人民政 府。安化县陶澍研究学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周华山 。陶稳固。唐君。刘时雨。戴爱玲等同志的鼓励和 帮助;感谢责任编辑廖忠同志,他花费许多精力看 稿。审稿,提出建设性意见,终于使本书顺利地与 读者见面。 陶用舒 2017年10月于湖南城市学院慧泽园时年八十岁 目录 第一章 陶澍出山 第一节 美丽的安化山区小镇 一、陶澍出生于小淹陶家湾 二、因为有陶澍,小淹更美丽 第二节 山乡农民的后代 一、显赫的文武先祖 二、资江陶氏的农民世家 三、陶澍生长于贫困农家 第三节 多妻多女独子家庭 一、陶澍婚姻的逸闻趣事 二、“妻妾成群” 三、陶澍的子女 第四节 从穷乡僻壤到北京皇城 一、穷乡僻壤的神童 二、陶澍和岳麓书院 三、“自七岁从府君读书” 四、一举成名天下闻 附录: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名录 第二章 政治家陶澍 第一节 从七品京官到干国良臣 一、京城奋斗十三个春秋 二、陶澍和道光皇帝 三、“重镇南天半壁雄” 第二节 以身率属整顿吏治 一、陶澍吏治的基本特点 二、整饬吏治树官场新风 第三节 救灾恤民兴修水利 一、两江地区水灾连年 二、救灾办赈的举措 三、“民以食为本” 四、“兴修水利普东南” 第四节 禁烟先驱爱国楷模 一、鸦片流入中国的危局 二、禁烟运动的先行者 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第三章 改革家陶澍 第一节 陶澍和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潮 一、源远流长的经世思潮 二、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 三、改革派中领袖群伦 四、“湘军三杰”秉承衣钵 第二节 整顿漕务创办海运 一、漕弊丛生渐成不治之症 二、对漕务的整饬和兴革 三、运道梗塞,海运之议大起 四、道光丙戌海运的筹划 五、海运为东南拯弊第一策 第三节 整顿盐务首倡票盐 一、“两淮盐务有江河日下之势” 二、盐课商办以裕国库 三、减轻成本以恤百姓 四、严禁私盐以销官盐 五、改行票盐以延淮北 六、票盐是盐业史上的一场革命 第四节 改革货币自铸银元 一、货币危机意见纷纭 二、仿番制以抑番饼 第五节 水利工程中的改革举措 一、相水之宜而不强以制之 二、陶澍改革的新特点、新性质 第四章 教育家陶澍 第一节 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一、主讲澧阳书院三年 二、陶澍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 陶澍是道光以来第一人才 一、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 二、交友以诚处事以公 三、引导湖南人才走向全国 第三节 陶澍的人才思想 一、“得人则天下可得而治” 二、用人尽其长荐举遍天下 附录:陶澍荐举人员名录 第五章 学者陶澍 第一节 陶澍的哲学思想 一、相信天命和天命可变 二、认识论中的务实学风 第二节 陶澍对历史学的贡献 一、陶澍对方志学的贡献 二、陶澍对族谱学的贡献 三、陶澍对考据学的贡献 第三节 舆地经世和《蜀辅日记》 一、陶澍对地理学的贡献 二、《蜀辐日记》是舆地经世的典范 第四节 文学和陶渊明研究 一、陶澍散文创作的特色 二、陶澍的陶渊明研究 三、陶渊明研究的里程碑 第五节 诗人陶澍 一、李杜韩苏无所不有 二、笼罩群雄诗坛领袖 三、陶澍和宣南诗社 附录:宣南诗社成员名录 结束语:千秋功业后人评说 附录:主要征引书目 后记 精彩页 第二章政治家陶澍 第一节从七品京官到干国良臣 陶澍从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任川东兵备道的17年中,有1年请假回乡,3年丁忧离职,其余13年一直在北京为官,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编修)、翰林詹事、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中城、户科给事中、顺天乡试内监试官、吏科掌印给事中、丁丑科会试内监试官、都察院稽查储积仓银库颜料库事物、戊寅科顺天乡试巡墙官、巡视东城等官职。中间有两次出京外任,即嘉庆十五年任四川乡试副主考、嘉庆二十一年奉命巡视江南漕务,两次外放的时间约1年。嘉庆二十四年被任命为川东兵备道,是年夏离开北京,此后一直在四川、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任地方官职,直至两江总督。 一、京城奋斗十三个春秋 嘉庆九年(1804),陶澍从家乡回到北京翰林院。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具有艺能人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翰林原来的职责被内阁等代替,翰林院成为养才储望之所,翰林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地方官员以至阁老重臣的重要途径。各朝各代,翰林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因此,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人生最美好的理想。 嘉庆九年冬,陶澍与嘉庆七年同科进士朱珔、顾莼、吴椿、夏修恕、洪介亭发起成立消寒诗社。“消”,可作减削、耗费解;“消寒”,意在共同消磨、消遣寒冷的冬天。成立诗社的目的是以文会友,联络感情。第一次集会在朱珔家的双槐书屋举行,以赏菊为诗题,陶澍的诗题是《消寒第一会,朱兰友邀同洪介亭、顾南雅、吴退旃、夏森圃,双槐书屋赏菊》:“连日西风如发覆,催放堂前金色菊。诗人速客展重阳,一樽对花巾不漉。入席杂坐礼数宽,尔汝脱尽儒生酸。袖中赋草出新制,颜弓宛转同传观。下酒直与汉书似,花底开函真可喜。封姨回袖拂帘栊,万点奇香生卷里。浊贤清圣不计觞,酒后耳热声欢扬。十指突出小肉阵,人影摇动红烛光……”几个同年好友在一起,饮酒谈笑,吟诗赏菊,场面极其活跃,潇洒自由。消寒诗社后来改名宣南诗社,是清嘉道年间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诗社。但诗社组织松散,活动时聚时停。成员为居住在京城的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大多有进士出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陶澍是诗社的核心人物,是诗社的发起人、召集人、领导人之一,后来又是诗社的经济支持者。通过诗社,陶澍团结了大批有识之士、有用之才。 嘉庆十年(1805)四月,翰林院举行散馆考试,陶澍的成绩优秀,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的主管为掌院学士,正二品,已是朝廷重臣,其属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修撰,分列四至六品,编修是七品官,其下还有典簿、待诏等,则是八、九品。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编修的主要工作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所谓“诰敕起草”,就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命令等文件,有利于编修了解政务,增加阅历,熟悉国家事务,从而培养其处理政事的能力。“史书纂修”,则有助于编修提高学识,饱览史料,通过对前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轶闻典故的了解,而更加增长见识,博学广闻。“经筵侍讲”,实际上是给皇帝、皇族讲课,更与皇帝形成亦君臣亦师生的关系,使编修在院期间能与皇室亲近,日后为官主政时则易于启沃君心,获得升迁的机会。此外,翰林官有着更多的亲炙鸿儒、接近权要的机会,又能阅读邸报,参加重要会议,便于对朝廷大局、时事政策获得具体而深入的了解。这些都使编修们能不断积累政治学识和办事经验,故翰林院是培养和储备人才之场所。陶澍对入选编修之事十分欣喜,充满期望,他在《乙丑四月二十日散馆引见,蒙恩授编修恭纪》诗中说:“神风一瞬判仙凡,快得蓬瀛稳挂帆。吉士旧推君子使,主人新署翰林衔。炉烟五色依香案,灯火三年识宝函。报国文章犹有事,儒衣从此凛朝衫。” 嘉庆十年(1805)六月,正当陶澍踌躇满志,准备在翰林院潜心学习、大显身手的时候,陶必铨却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年仅51岁。陶澍立即离职离京,丁忧回乡守制。“丁忧”,源自汉代,指古代的官员在父母去世后的3年内要离职回乡守孝,3年期满才能复职为官。丁忧期间,陶澍主讲于澧州(今澧县)的澧阳书院。他的讲授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他重视对学生传授儒家经典,又主张以经世致用之学教授学生。他曾带领学生走出院门,考 导语 陶澍是我国古代与近代之交杰出的改革家,是当时经世派的领袖、洋务派的先声,湖南近代人才群体崛起的先导。陶用舒著的《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富有传奇色彩的陶澍。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陶澍出山,详细介绍了陶澍从求学到考取功名的过程及家庭情况;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政治家陶澍、改革家陶澍和教育家陶澍,史料详实,观点准确,评价客观;第五章专门叙写了学者陶澍,以展现他在哲学、史志学、族谱学、考据学及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这是一部偏重学术考证,兼顾对人物、事件评价的人物传记,创作态度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研究陶澍具有积极意义。 序言 本书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立传,首先碰到的问 题是如何评价陶澍。评价陶澍应遵循什么原则。 陶澍是历史人物,而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 个问题,古往今来,论者颇多,观点也不一样,而 且不同的阶级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都不同。封建社 会的史学家评价的原则,基本上是褒扬“圣君贤相 ”和贬斥“昏君奸佞”。资产阶级史学家主要依据 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原则,褒奖英雄 人物,斥责独裁专制的奸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则 强调阶级斗争观点,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看 他是否推动或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然,马克 思主义史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历史人 物,不论他生活在哪一个社会,,也不论他出身于 哪一个阶级,他首先是一个人,而作为人,是有共 同点的。因此,评价任何历史人物,应该有共同的 标准。这个共同的标准是任何阶级都可以接受的, 也是任何社会、任何历史人物都能适应的。 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共同标准有两条。 1.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基于其对人的态 度。 在世界万事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没有人, 世界就没有了生气,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中国自古 以来就重视人的作用,把广大老百姓放在非常重要 的地位。早在夏朝时期,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的提法。古代思想家孑L子、孟子等人提出了“ 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 观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或者说“ 人本思想”。中国古代一直以对人的态度作为评论 人物的标准,所谓暴君、奸臣、酷吏,就是因为他 们对百姓的态度是镇压、残杀、迫害;而所有的明 君、贤相、清官,则是因为他们保护百姓,关心民 众,采取了爱民、恤民、亲民的政策。本书的主角 陶澍贯彻了这个原则,他的几篇写秦始皇的诗,说 秦王上扫五帝,下驱六王,统一中国,不世之功; 但他不恤民力,死亡枕藉,白骨如山,童男童女去 无踪,青史上永留骂名。历史表明,任何伟大的人 物,如果镇压、屠杀人民,造成了人民的非正常死 亡,那么,他在历史上和人民心中只能留下“暴君 ”二字。 2.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基于其是否促进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趋势中, 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生产的发展、社会经 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越来越多的物质 财富,人类社会就不能前进,甚至不能生存。道理 很简单,人活着一天,就要吸取、补充物质能量, 要吃饭、穿衣,要有物质财富的储备,否则人活不 下去,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了。一切政 党的政策及其实践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 根到底,看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 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 力的:看它是破坏社会经济的还是促进社会经济发 展的。陶澍也懂得这个道理,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出 民以食为天;又多次表白自己的志向是:平生衣被 志万家。听其言,观其行,陶澍的实践则是赈济灾 荒、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促进两江地 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也因此,我决心再次为安化家乡的前辈、山乡 农民的后代陶澍著书立传。 内容推荐 陶用舒著的《陶澍传(从山乡农民后代到大清干国良臣)》是一部偏重学术考证,兼顾对人物、事件评价的人物传记,创作态度严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研究陶澍具有积极意义。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陶澍出山,详细介绍了陶澍从求学到考取功名的过程及家庭情况;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政治家陶澍、改革家陶澍和教育家陶澍,史料详实,观点准确,评价客观;第五章专门叙写了学者陶澍,以展现他在哲学、史志学、族谱学、考据学及诗歌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