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毛主席太激动了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和工委的唐升銮书记都参加了这次大会。
到北京时,我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过去的苦日子,想着洞头人民翻身解放,想着我这个童养媳怎样来到北京城……在这次大会上,我还作为民兵代表,在大会上发言,面对上万人的会场,我讲了洞头人民,讲了洞头民兵,讲了洞头的军民联防……
这次大会,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第二天,上面有人来告诉我们,中央领导要在中南海怀仁堂的广场接见全体代表,还说毛主席也来。那一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在怀仁堂等待毛主席的到来,大家都不敢大声说话。不久,罗瑞卿大将来了,说:“毛主席有事耽搁了,明天和大家照相。”第二天是4月26日,毛主席来了坐在代表中间,我坐在第一排,即与毛主席同排,只见毛主席侧过头,笑着对我们说:“我到你们那儿当个民兵要不要哇?”这时,我已什么话也说不出,只感到满身热乎乎,一个劲地鼓掌。
当我们从怀仁堂出来的时候,一大群记者围了上来,要我谈谈感受。我感受确实很多,但嘴上说不出条条理理,心里却永远记着:我原是一个不懂事的苦孩子,是解放军救我出火坑,是共产党给我新的生命。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没有我汪月霞的今天。我所做的一切,只为了报答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却被授予这样的殊荣,参加了全国的民兵代表大会,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同毛主席照了相,并接受了毛主席赠送的我国第一批生产的半自动步枪和子弹,怎么叫我不激动呢!这些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我今后工作的激励,我只有加倍努力,才不辜负毛主席的期望,才对得起父老乡亲,对得起人民解放军。
组建女子连后更精神
全国民兵代表大会结束时,我向参加大会的南京军区首长提出建立女子连的打算,首长十分赞同我的想法,还说:“你们建了女民兵连后,我们一定去看看。”回到洞头后。我马上向上级汇报,开始了组建女子民兵连的工作。
1960年6月,在驻岛部队和当地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女子连以原来的女子民兵排为基础,扩充了一些思想进步、组织过硬的生产能手。除了公社养殖队的“海带十枝花”,还有东沙的“红旗十姐妹”、甲米礁(现为鸽尾礁)的“七姐妹生产班”、桐桥的“三八东风生产队”的姑娘们,总共120名海岛姑娘组成了“北沙女子民兵连”(后改称“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由我任连长,北沙小学的教师梁爱菊兼指导员。不久,由陈玉兰接任指导员。
女子连的成立并非一帆风顺,反对女人参加民兵的人不少,特别是她们的家人。认为女人应该管家务,整天泥里来土里去不成体统。我们分别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还用忆苦思甜的方法对群众进行教育。郑玉香的母亲,踮着一双小脚,开始坚决反对女儿参加民兵,我们不厌其烦地家访了好几次,最后她说:“毛主席都这么支持民兵,就让她去吧!”接着,还亲自动员儿媳妇也参加女子连。汪葡萄,一个长得很秀气的姑娘,参加女子连的积极性很高,但她的母亲也不同意,只好悄悄跟着女子连训练、演出。后来,经过多次做工作,她母亲终于答应了。后来,汪葡萄在女子连表现很好,还当上了排长,成为特等射手。
1962年,北沙公社划成两个联防区:六连联防区和八二炮连联防区。六连联防区下辖4个大队:桐桥、柴岙、大王殿和鸽尾礁,女子连也相应地整编为4个排11个班。那时,蒋介石反攻大陆叫得很狂,也有特务到大陆捣乱,海上的反共宣传品也很常见。面对着严峻的形势,女子连的全体战士咬破指头,写了血书,表示誓死保家卫国,还要求单独拨给女子连一个阵地。阵地在柴岙村,一守就是18个昼夜,有的女民兵把孩子也带在身边,坚守阵地。
1964年4月,浙江省军区派了一辆车把我接到杭州,说是阿尔巴尼亚国家主席谢胡来我国访问,住在杭州,要观看民兵射击表演。表演的项目有精度射、空中气球、平地彩碟、固定速射、移动速射、对抗赛等。我参加了所有项目的表演,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谢胡主席高兴得不得了,走下观看台,热烈地和我拥抱,他看着我身上穿的花衣服,很不解地问:“你们民兵怎么穿这种衣服?”我被他问得莫名其妙,不穿这衣服穿什么?不要说衣服,就连平时的训练,我们都是纯义务的,没有丝毫的报酬!立志奉献是我们女子连每个战士共同的精神支柱,而且这种精神会不断传承、不断发扬。
P5-7
弘扬海霞时代精神 助推洞头新常态发展——写在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55周年之际
城市精神,在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要素资源,是一座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百岛洞头,犹如一串嵌在东海万顷碧波之上的珍珠,山海兼胜。风光旖旎。半个世纪以前,一群普通的洞头渔家姑娘唱出了一首“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海霞红歌;今天,飘扬在东海前哨的这首精神之歌依旧嘹亮,洞头儿女在这里创业创新,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海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海霞精神赋予新的内涵,从而使海霞精神日趋丰富、鲜活,永远保持着她的先进性。如今的“海霞”已不仅仅是国防建设的勇士,更是洞头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一面旗帜和一大品牌,它正在为洞头打造温州“海上花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洞头经济社会适应中高速、迈向中高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海霞精神 星火燎原的价值标杆】
海霞精神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土生土长的洞头精神。
1958年,中央发出了在全国大办民兵师,构筑强大的全民防御网的号召。洞头女子民兵连也因此呼应而出,成了全民防御网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海的基因赋予了洞头人宽阔的胸怀,涵养了洞头人朴素的情感。这支连队的女民兵与岛上的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海岛,心向祖国,全情投入保卫海岛、建设海岛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谱写了一曲曲“军民联防”“保卫海防”“建设海岛”“繁荣海疆”的动人乐章。她们的先进事迹被写成小说《海岛女民兵》,被拍成电影《海霞》,被载入《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而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在女子连纪念馆中,陈列着75枚奖章、92张奖状、129面锦旗、180余本荣誉证书,既见证了女子连官兵的艰辛和执着,更看到了她们对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追求。
这种信念来源于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她们坚信党的理想信念是全国人民最崇高、最美好的,这种信念来源于对党的无比信任,她们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党的领导,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所以,这一批出身贫苦的渔家姑娘,无论是在建连之初的日日夜夜,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坎坷,无论是在“文革”十年的灾难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始终做到“队伍不散,传统不变,思想不乱,训练不停,作风不松,活动不断”。
脱下绚丽多彩的时装,换上迷彩服;剪去飘逸的长发,换成干练的女兵发型;离开了舒适的工作单位,走上英姿飒爽的练兵场。海霞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传达了一种“励志奉献”的高尚品格。
那时候,参加民兵工作,保卫海防前哨,没有拿一分工资,没有发一分补贴,权当是一项荣誉,一种责任。这种品格在那个时代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女子连的民兵们秉承了这种“励志奉献”的品格。在重大节假日及战备期间,她们轮流值勤,配合公安、武警开展巡逻;在急难险重关头,她们积极参与抗台抢险、山林灭火,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地无私奉献。
这种精神,不但成为推动海岛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一代又一代洞头人的宝贵财富。海霞精神不是一个停留在过去的红色符号,而是一个经久不息的价值航标,它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
如今,洞头岛上有“海霞扶贫帮困基金”“海霞妈妈”“海霞电力女子服务队”“海霞应急救援队”“海霞义工”等组织,她们秉承着“奉献、友爱、热心、互助”的宗旨,争当平安宣传员,争当便民服务员,争当困难帮扶员,争当矛盾调解员……2013年,洞头率全国之先将活跃在民间的这188支服务队整合组建成海霞市民服务团,团员总人数超过9800人,超过洞头常住人口的10%,堪称全国“市民服务第一团”。
从盆景到风景,洞头有海霞精神生长的沃土、发育的温度,精神的标杆也找到了最大的“社会公约数”。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这字眼。海霞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和时代精神发展中极具生命力的一脉活泉,它奔流不息,为建设“两美”浙江,实现21世纪的“中国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时代旋律 经济社会的不竭动力】
“海霞”是充满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价值取向,是推动洞头发展的动力,是造就洞头经济社会勃勃生机的精神支撑。从海霞精神到海霞文化,是在党领导下的洞头人民革命传统精神的凝集,是洞头群众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和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洞头的本土化和具体化。
……
加快海霞红色旅游发展。依托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女子连纪念馆,深度开发民兵体验、户外拓展训练、青少年军事教育等项目,推出“住海霞营、吃连队饭、穿迷彩服、过军事日”等主题旅游产品和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使海霞文化与军事体验、渔家乐旅游等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吸引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其中“海霞营地军事游”线路深受游客青睐。
洞头已启动女子连纪念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创工作。同时,在洞头红色旅游景区被列入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创成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海霞之旅”纳入全国红色旅游推荐线路之中。借女子连建连55周年之机,精心举办中国-洞头红色旅游高峰论坛,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参加海霞红色旅游发展研讨会,凝聚专家学者智慧,传播洞头海霞品牌。
扩大海霞品牌知名度。整合各类以“海霞”冠名的社会公益组织,通过拍摄微电影、举办全国性赛事,以及网页、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媒介,使海霞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13年拍摄了以“海霞”为题材的微电影《海岛女民兵的爱情故事》,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描写新时代海岛女民兵事业、爱情、生活的微电影。加强“海霞”牌商标保护,完成29大类280个“海霞”牌商标注册。制作的海霞旅游歌曲《海霞新曲》在温州市好歌曲评选中,获评“温州好歌曲”。2014年,温州市首部大型海霞青春励志舞台剧《海霞青春梦》的上演,广受观众好评。
另一方面,洞头积极与全国知名的新闻媒体、影视集团、传媒公司、艺术院校等文化媒介进行广泛交流合作,积极推介海霞文化的主题事迹,让全国文艺创作者的眼光能聚集到百岛洞头,海霞故乡。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精神对提高城市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城市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塑造崭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海霞”是洞头昨天的历史背影,今天的城市品牌,明天的发展动力。恰似百川归海,海霞精神正因着日积月累而气势磅礴!
55年,是一段辉煌的里程,而下一个55年,海霞精神还将在“海上花园”——洞头继续传承、创新、发展,成为洞头对内发展的一股精气神,成为洞头对外传播的一张金名片。
洞头县委书记董智武
徐彬、陈海鸥等编著的这本《海霞文化口述史》借助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的信息技术,通过访谈涉及海霞文化的相关人物,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口述故事,原汁原味,进一步反映海霞文化对基层人民的生活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海霞精神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土生土长的洞头精神。由徐彬、陈海鸥等编著的这本《海霞文化口述史》访谈了十九位人物,讲述了反映海霞精神的十九个有代表性的口述故事:女子连里的三姐妹、女民兵的游泳情缘、“海带十枝花”的故事、海霞妈妈服务队、一支英姿飒爽的文艺轻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