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恋爱中的女人(精)/轻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D.H.劳伦斯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精)》是D.H.劳伦斯最重要的作品,代表了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以厄休拉、古德伦与其各自男友的恋爱故事为发展脉络,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探讨独立完整的个性和完满的性关系的本质作用,从生命的精髓和肉体的信仰中寻找永恒的价值;同时,小说将性爱描写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那伴随着炽烈的性爱体验的,是对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

内容推荐

《恋爱中的女人(精)》代表了英国现代文学大师D.H.劳伦斯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它以非凡的热情与深度探索了男女两性恋爱的心理问题以及情爱的本质,永恒地占据着20世纪英国文学耀眼的位置。

以两姐妹为主人公,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情感经历和恋爱体会。姐姐厄休拉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中学教师,妹妹古德伦则是一个小有名气、恃才傲物的艺术家。厄休拉与本区督学伯金相爱,她一心想让伯金成为爱情的囚鸟,而伯金却希望在灵与肉的交融中保持彼此心灵上的距离;古德伦在婚礼上遇见了矿主的儿子杰拉尔德,原始的欲望点燃了爱的激情,然而在暴风骤雨式的激情之后,失落而痛苦的她又与另外一位艺术家陷入了爱的狂欢。小说中一群现代化边缘的小知识分子,他们纠结于爱欲和毁灭之间,一方面崇尚时代的某种先进精神,一方面又在奇怪地堕落着。原本这些人物在当地也是光鲜靓丽的名流,却很少看到他们有满意的时候,他们憎恶现代生活、反城市化,是标准的灵魂流亡者,小说其实借此表达了一种典型的反现代性的焦虑。

目录

译 序

第一章 姐妹俩

第二章 肖特兰兹

第三章 教室

第四章 跳水人

第五章 在火车上

第六章 薄荷酒

第七章 图腾形象

第八章 布雷达比

第九章 煤灰

第十章 写生本

第十一章 小岛

第十二章 地毯

第十三章 米诺

第十四章 水上聚会

第十五章 星期天晚上

第十六章 男人之间

第十七章 工业巨头

第十八章 兔子

第十九章 月亮

第二十章 格斗

第二十一章 门槛

第二十二章 女人之间

第二十三章 远足

第二十四章 死亡与爱情

第二十五章 是否结婚

第二十六章 椅子

第二十七章 迁移

第二十八章 古德伦在庞帕杜

第二十九章 大陆

第三十章 雪封末路

第三十一章 退场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姐妹俩

一天早上,在贝尔多弗的布朗温家里,厄休拉和古德伦坐在窗前,一边做活儿一边聊。厄休拉在缝一件亮色刺绣,古德伦在画画,画板就在膝盖上。她们静静地做着,想到什么就聊聊。

“厄休拉,”古德伦说,“你真想结婚吗?”

厄休拉放下手里的活儿,朝上看看,面色平静,体贴。

“我不知道,”她答道,“这得看你这话的意思了。”

古德伦有点儿吃惊,看了姐姐好一会儿。

“咳,”她冷冷地说,“这不就指那一件事嘛!你不觉得,不管怎么说,你该……”她有点儿不高兴地说,“比现在的状况好一点儿吗?”

厄休拉的脸上掠过一片阴影。

“或许,”她说,“可我没把握。”

古德伦又停了一下,有点儿生气。她想听到多少肯定一点儿的话。

“你不觉得一个人要有结婚的体验吗?”她问。

“你觉得结婚只是必要的体验吗?”厄休拉反问道。

“当然啦,别管怎么说,”古德伦淡淡地说,“它可能不合人意,但肯定是种体验。”

“不一定吧,”厄休拉说,“可能是体验的尽头呢。”

古德伦静静地坐着,用心听着。

“当然啦,”她说,“这是要想到的。”说到这儿,她们都不言语了。古德伦气哼哼地抓起橡皮就擦她的画儿。厄休拉一心绣活儿。

“好婚事你也不会考虑吗?”古德伦问道。

“我想我已经回绝了好几桩了。”厄休拉说。

“真的?”古德伦不觉飞红了脸,“有什么值得你这样?你真有什么事吗?”

“千载难逢,他人太好了,我太喜欢他了。”厄休拉说。

“真的?你怕是给诱惑了吧?”

“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厄休拉说,“真到了那会儿,人都不会被诱惑了,哦,要是我被诱惑了,我就会立马结婚了。我只是被不结婚诱惑了。”说到这儿,姐妹俩忽然又笑逐颜开了。

“真让人吃惊,”古德伦大声说道,“那么强烈的诱惑!不结婚!”姐妹俩都笑了,相互望着,心里又觉得害怕。

她们半天没说话,厄休拉绣活儿,古德伦接着画素描。姐妹俩都是成人了,厄休拉二十六岁,古德伦二十五岁。可她们都像现代女孩儿,显得既冷漠又纯洁,更像月亮女神而不是青春女神。古德伦是个冷美人,皮肤柔滑,肢体轻盈。她穿着深蓝色的丝绸衣服,领口和袖口都缀着蓝色和绿色的亚麻褶皱花边,脚上是宝石绿的长筒袜。她那自信又羞怯的模样和厄休拉刚好相反。厄休拉敏感,对未来充满期待。当地人被古德伦那副镇定自若、露骨的孤傲举止给吓着了,都说她是个“时髦的女子”。古德伦刚从伦敦回来,在那儿待了几年,她在一所美术学校读书、工作,过着艺术家的生活。

“我真盼着有个男人出现。”古德伦说道,飞快地咬住下嘴唇,做了一个奇怪的鬼脸,半是调笑,半是苦恼,让厄休拉害怕。

“所以你回到家来,好在这儿等他?”厄休拉笑了。

“噢,亲爱的,”古德伦尖声叫道,“我才不会特地去找他呢!不过要是真碰上一个人,又迷人,又有钱,那……”她嘲讽着,吞吞吐吐地打住了话头。然后她盯着厄休拉,仿佛要看透她似的。“你就不觉得厌烦吗?”她问姐姐,“你不觉得事情总是不能实现?没有什么可以实现的。一切都在萌芽中就凋谢了。”

“什么都在萌芽中就凋谢了?”厄休拉问道。

“噢,所有的事,你自己,一般的事情都一样。”姐妹俩沉默了,各自在模模糊糊地想着自己的命运。

“这真是可怕,”厄休拉说,停了一下又问,“你只是想通过结婚达到什么目的吗?”

“下一步的事似乎是免不了的。”古德伦说。厄休拉默默地想着这些,心里不是味儿。她在威利·格林中学教书,已经有好几年了。

“我知道,”她说,“这似乎也就是凭空想想,但是真的想想,想想不管哪个你认识的男人,每个晚上回得家来,向你道声‘你好’,然后给你一个吻……” 

姐妹俩都不作声了。

“是啊,”古德伦低声说,“这真的不可能,男人不可能这样。”

“当然啦,还有孩子……”厄休拉也拿不准了。

古德伦的脸沉了下来。

“你真想要孩子吗,厄休拉?”她冷冷地问。

厄休拉露出了迷惑的神情。

“一个人会感到这由不得自己。”她说道。

“你真这么觉得吗?”古德伦问,“一想到生孩子,不管怎样我都没感觉。”

古德伦毫无表情地看着厄休拉,不动声色。厄休拉皱紧了眉头。

“也许这不是真的想法,”她支支吾吾地说,“也许人们心里并不真想要孩子,只是表面上……”古德伦的脸沉了下去,她不想说得那么肯定。

“可是一想到别人的孩子……”厄休拉说道。

古德伦又有点儿不友好地望着姐姐。

“一点儿不错。”说完,她就不出声了。

……

P1-3

序言

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上,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一1930)是个打眼的作家。这不仅因为他的重要作品Ⅸ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及他的画作曾遭查禁,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也并不完全因为他作品中出现的众多性爱场面,让劳伦斯长久吸引全世界读者的,是他犀利的社会批判意识和知识分子本真的品格,以及他为探讨人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创作的史诗般的作品。

作为世界级的大作家,劳伦斯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十余部中短篇小说集、四部戏剧、十部诗集、四部散文集、五部理论论著、三部游记和大量的书信。这些作品对自然的人类之爱的述说和对人类存在的整体状况的描述,都享有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永恒魅力。

戴·赫·劳伦斯是个从煤灰中诞生的精灵,他1885年9月11日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的一个矿工之家。伊斯特伍德坐落在诺丁汉郡的西北部,是劳伦斯又爱又恨的地方,也是他的《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许多不朽名著的背景地。就是借助这块土地,劳伦斯展开了他的生存体验、他对性的近乎宗教般的描写和他对机械文明压抑人类生命本能的批判。

劳伦斯的父亲在家中是个被疏远的人,孩子们更加亲近母亲。劳伦斯的母亲做过教员,写过诗歌,颇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与在煤坑中劳作的丈夫几乎不能沟通,于是她疏远了丈夫,逃向了孩子。

劳伦斯十二岁那年就读诺丁汉中学,1906年入读诺丁汉大学学院师范专科。学校里唯一让他敬慕的老师是现代语言学系主任欧内斯特·威克利教授,也是日后和劳伦斯私奔并成为他妻子的弗丽达的丈夫。

劳伦斯大学二年级开始读哲学,继而陷入了信仰危机,他思考进化、罪孽、天堂和地狱的起因,无法再信仰一个既是个人的又是人类共有的上帝。1911年,劳伦斯发表了短篇小说名作“菊花的幽香》。女主人公在菊花盛开的时节结婚,生儿育女,如今又在盛开的菊花却散发着寒森森、死一般的清香——她的丈夫在塌方事故中丧生。面对曾经朝夕相处的依旧漂亮的遗体,女主人公却感到了陌生。以往她与他一次次地在黑暗中相遇,同时又深深陷人彼此的孤立。夫妻之间的隔膜和不能在精神上占有对方,似乎是更大的悲剧。

1912年三月初的一天,因约来威克利教授家赴宴的劳伦斯与弗丽达一见钟情。弗丽达的父亲是德国男爵,其家族从十七世纪时就是德国望族。她比威克利教授小十四岁,比劳伦斯大六岁,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弗丽达从劳伦斯身上发现了一种与她相匹配的精神,他那种直言不讳的态度,激越旺盛的生命力,将她从迷梦中惊起。而弗丽达对劳伦斯也是终生一遇的人,尽管劳伦斯曾有过几次恋爱,但弗丽达的出现让作家觉得,在此之前,他从不知爱是怎么一回事。

劳伦斯与弗丽达于1912年5月3日私奔,离开了英国,先后去了德国和意大利等地。私奔中的劳伦斯说世界之妙、之美、之好远远超出了人们最丰富的想象。

在意大利的加尔尼亚诺,劳伦斯开始了他惊人的艺术创作时期。《儿子与情人》第三稿迅速完成了,他为诗集(《看!我们办到了!》写了更多的诗,创作了两个剧本《为巴巴拉而战》((养女》和一部游记《意大利的黄昏》。也是在加尔尼亚诺,劳伦斯开始创作他最富成就的两本小说——1915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虹》和1916年末到1917年初完成的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

劳伦斯第一部重要作品《儿子与情人》(1913)用感觉化的笔触描述了一个人生角色倒错的故事。在莫雷尔的家庭中,儿子从精神上取代了父亲的位置,与父亲处于一种紧张、敌对的状态,而对母亲则扮演着温情的情人角色。母亲的固恋使儿子人格分裂,在恋爱中要么导人纯精神的宗教形式,要么陷于纯肉欲的索取,永远完不成灵与肉的结合。那基本上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劳伦斯晚年的短篇小说《美妇人》(1927)沿袭了《儿子与情人》的母题,表现一个爱欲倒错的自私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写法上重在揭示人物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儿子与情人》问世前,劳伦斯的第一部诗集《情诗选集》(1913)出版了,这年的6月他又写了两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和(《肉中刺》。《普鲁士军官》描写的是军官与士兵之间的紧张对峙,作品浮动着沉重的压抑感。

接下来,在长篇小说《虹》(1915)的写作期间,劳伦斯从情感和写作两方面都依赖着弗丽达。小说由女主人公厄休拉的有关爱情和男人的经验发展而成,作品把从工业革命前到当今英国社会的生活历史压缩到布朗温家庭的三代人身上,表明作者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沉的东西在发展。劳伦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他的这种艺术上的转变,只得求助于来自未来派艺术的暧昧的隐喻和象征。马里内蒂的一席话让他看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人们通过非逻辑的概念,得到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并使我们对物质的生理状态具有直觉的认识。

《虹》就是以血性的呼唤和肉体的信仰诉诸人的直觉的小说。就是从这部磅礴浩大而又美丽精细的作品开始,劳伦斯才真正从揭示人性的本能力量入手,开创了整合男女关系以求人的自我完美实现的探索。《虹》中的男女主人公们在生的未知中闯荡,拼尽全力去寻求本质的和纯粹的自我。这种寻求是艰难的,作者认定,在无意识存在的原始状态之外,在狂热的情爱之中,必须屹立着一个不为他人所迷惑的个体。男女之间完整的爱既是融合为一的运动,又是激烈摩擦的肉欲满足,被烧炼成单纯的个体,成为绝对的彼此各异的独立存在。就这样,《虹》中的爱人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精神上的特殊的争斗,在三代人的爱情生活中,每一方都把另一方当作通向未知世界的“缺口”,都在性体验中探索着自我,在婚姻生活和性生活中甚至可以将对方作为“敌人”认出。显然,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它着意揭示的是个体与整体的、个人与人类社会的广泛联系,考察的是人类存在的整体状况。

1914年7月13日,劳伦斯和弗丽达在英国肯辛顿的一个公证处结婚。婚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战争让劳伦斯厌恶,消沉之中,他萌生了“乌托邦”的念头。1915年开始,劳伦斯的精神趋于疯狂的状态,他对公众和国家生活中的一切充满了强烈的敌意,与不少朋友交恶,和罗素公开论战,与妻子弗丽达也是口角不断,战争更是把他逼得发狂。在此期间,劳伦斯写下了描写战争的短篇名篇《英格兰,我的英格兰》(1915),小说简单的情节下蕴含着对英格兰民族性格的剖析,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思考。

长篇小说《虹》问世后,劳伦斯经历了一连串不幸事件的打击:《虹》因为所谓的淫秽描写而遭查禁;由于弗丽达是德国人和劳伦斯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夫妇遭到英国警察当局的驱逐;同时,严重的肺病又在不断地袭扰劳伦斯。在1915年至1919年寒冷的岁月中,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劳伦斯的心灵。他说:“战争摧毁了我,我像裹着尸衣一样僵冷。”在感受死亡的同时,劳伦斯又强烈地感受着再生。

在此期间完成的精美的《恋爱中的女人》就是在可怕的情感和死亡的历程中游走,同时又在死亡中展示了再生。在这部作品之后,劳伦斯的其他重要作品诸如长篇小说《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短篇小说《死去的男人》等,都涉及对死亡和再生的思考。

《恋爱中的女人》(1921)是劳伦斯最重要的作品,作家用诗意的笔触描述了他全部的哲学观念、社会梦想和对生命个体及两性关系的深入思考。小说以厄休拉与伯金、古德伦与杰拉尔德的恋爱故事为发展脉络,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男人与男人的关系、女人与女人的关系出发,探讨独立的个性和完满的性关系的本质作用,从生命的精髓和肉体的信仰中寻找永恒的价值。同时,小说围绕纯粹的毁灭性,从奔涌着的一次次的死亡冲动中,演绎了关于哲学、人生、情爱、死亡等问题的探究,显示出深刻的现代性。

悲观主义、向死而生、抵抗世界似乎是《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的基调。原本主要人物在当地都是名流,还是帅哥美女:杰拉尔德是当地望族,家族产业的掌门人,“英俊照人”;伯金也是“形象很好”,且有着当地学校督学的公务身份,有车,还有几处房产;厄休拉、古德伦姐妹作为教师和艺术家虽然不如杰拉尔德、伯金和那个奇装异服的“文化使者”赫麦妮“位居一流”,却也是有思想和创造力的小知识分子。不过,他们憎恶现代世界,憎恶现代生活,反城市,甚至有点儿反人类,是标准的灵魂中的流亡者。

叙述者在反现代性的心理下,让主要人物都陷在情欲的狂喜与毁灭的冲动等种种矛盾的描述中。在杰拉尔德与古德伦的一次幽会中:

他从她那儿得到了无穷的宽慰,在她身上倾泻了他所有被压抑的邪恶和腐蚀人的毁灭性,于是,他又完整了。这真是美妙,真是惊人,好得不可思议。这是他生命永恒回归的奇迹,有感于此,他在宽慰和惊奇的狂喜中淹没了。而她,从属于他,接受他,就像一件注满了他痛苦的死亡毒药的容器,情急之中她无力反抗。她被可怕的死亡般狂热的肉体摩擦填满了,在刺人的剧痛和猛烈的感觉中,伴着顺从的狂喜,她接受了。

几度交往几度柔情后,古德伦鬼迷心窍地想杰拉尔德,也爱他,但是对古德伦来说,男人是“敌对阵营”的。她最终似乎并不在意杰拉尔德把一个破旧的企业变成了赢利的企业,也不是太在意“他得到女人就像收庄稼一样”,但对古德伦这个“自给自足”(杰拉尔德语)的现代女孩儿来说,她不能接受的是越来越被杰拉尔德代表的命运抓住,被束缚在一个命中注定的“陷阱”中,受控于他,所以她才使劲儿恨他,奇怪自己居然没杀了他。

厄休拉与伯金的关系虽然没有古德伦与杰拉尔德的关系那么极端,却也显示了厄休拉种种超常的反抗性。厄休拉、古德伦作为具有现代意识或是反现代性的女性,她们除了独立,还对报复、毁灭怀有与生俱来的兴趣,对文明中的文化消亡、进步中的现代信条存有典型的反现代的焦虑。而这些特质在他们的男友伯金、杰拉尔德那里同样存在,而且表现得更为强烈。

厄休拉也同样在爱与毁灭、魔鬼的关系上纠扯。在第二十二章《女人之间》,厄休拉就向伯金的前情人赫麦妮抱怨:

“他(伯金)说想让我不带感情地接受他,可最后,我也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他想要他恶魔的那一面配上对,是肉体上的,而不是人性的一面。你知道,他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总是自相矛盾。”

在接下来的《远足》一章,伯金就承认了自己深陷危险的精神和肉体的堕落,当然照我们看也是一种自找的毁灭:

毫无疑问,厄休拉是对的。她说的千真万确。他知道,他的精神性伴随着一种堕落的过程,那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愉悦。对他来说,自我毁灭真的很刺激,特别是它以精神的形式体现出来更是如此。

细究人物的思想、性格轨迹,我们不得不说,最终是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的裹挟,迫使这些才华横溢的人物选择了抵抗社会、抵抗世界的道路。  这种感觉正像约翰‘沃森教授对作品所做的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作为他自己(劳伦斯)有意与社会相隔绝的一种回应和他个人‘挣扎’的记录……代表了他思想观念上对所处社会的憎恶。”这里,劳伦斯“要否定的是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或是(整个)社会。”

我们似乎得体会到,《恋爱中的女人》中两对男女主人公纠结于情欲的狂喜与精神的毁灭,他们对世界纯粹的爱与醉心死亡的双重性是一种痛苦,也是某种自得的情调,或许透露的是反现代性的焦虑。作品描摹精细,美丽而深邃。作者曾说:“《虹》和《恋爱中的女人》是多少具有危险成分的作品,然而,他们正是我倾注了最多心血的著作,我对他们一往情深。”

从1916年起劳伦斯还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的名篇。发表于1920年的《你触摸了我》的故事里,一个女子在黑暗中误摸了一个男子的脸而引发了彼此敏感的感情冲突,并由此带来了对家庭遗产的争执。而之后发表的《两只蓝鸟》是一篇描摹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与丈夫的女秘书之间关系的故事。这些小说节奏舒缓,对话精当,心理描写细腻。

1919年劳伦斯夫妇获准离开英国,从此他们浪迹天涯,足迹遍及意大利、锡兰、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德国、瑞士、西班牙和法国等地。到1928年为止,劳伦斯的作品以每到一地的随感式创作居多,虚构的作品呈现出主题上的不连贯性。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袋鼠》《羽蛇》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劳伦斯夫妇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陶尔米纳附近租下了古泉别墅。陶尔米纳阳光灿烂,大海奔涌,劳伦斯在此完成了《迷途的姑娘》《大海与撒丁岛》《小甲虫》《狐》和《上尉的偶像》,并着手编短篇小说集《英格兰,我的英格兰》。中篇小说的代表作《狐》(1921)以一只狐狸作为贯穿全篇的象征,表现人物隐秘的潜在意识:年近三十的玛奇姑娘是一个身心濒于分裂的人,那只漂亮的雄性狐狸象征着自然男性的魅力以及玛奇对男性的本能需求;而那个以“伪装”的狐狸出现的亨利延续了狐狸的功能,表现的是正常男性对女性的一种威慑或是吸引。亨利的形象完全通过玛奇的视角和心理层面来揭示。小说还探讨了两性对平等享有对方的困惑。

从1920年始,英、美两国的出版商竞相出版劳伦斯的小说。至1921年,美国、英国先后出版了《虹》《恋爱中的女人》和《精神分析与无意识》等作品,出书的盛况使劳伦斯摆脱了经济窘境和思想上的阴霾。

1921年的11月起,美国文化赞助人梅布尔力邀劳伦斯去美国新墨西哥的陶斯创作有关印第安人的作品。1922年8月下旬,劳伦斯夫妇踏上了坐落在落基山脉丘陵地带的陶斯高原。带着对印第安精神、生存形态与宗教的膜拜和一种原始主义的情结,劳伦斯沉入了他的印第安作品的创作,寻找复活现代文明荒原的希望。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羽蛇》《骑马出走的女人》《圣莫尔》以及《墨西哥的清晨》。

《骑马出走的女人》(1924)是一篇有意味的中短篇小说,它表现了作者指望寻找一种原始宗教来替代堕落的欧洲文明的思想。一个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精神恍惚的白人妇女,对空虚沉闷的西方文明生活感到厌倦,骑马独闯墨西哥的印第安人部落,想寻找奇尔朱印第安人的上帝。在那里,她被告知印第安人流传的古老预言:当一位白人妇女愿意为祭神牺牲时,印第安人将恢复对太阳所失去的权力。于是,这个骑马出走的女人便把自己作为血的献祭,文明必要的祭品,赤裸而完整地奉献在印第安人的古老神坛上。

1925年,劳伦斯被查出肺结核三期。劳伦斯朝弗丽达望了望,那眼神弗丽达一生都没有忘记。10月初,劳伦斯夫妇到了伦敦。阴沉沉的雾霭和惨淡的社会气氛(其时,英国的失业大军为125万)只留住了作家一个星期。劳伦斯和弗丽达去了意大利,1926年4月,在距佛罗伦萨七英里左右的地方,他们如愿租到了坐落在特斯肯小山顶上的米兰达别墅。在那里,劳伦斯开始写那部惊世骇俗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一种更袒露细致的笔触展示了性爱对失落于二十世纪文明荒原的生命的救赎,在彻底完整的情欲描述中寄寓作者更深的血的意识和对爱的复活的真诚愿望。小说中的康妮是查泰莱男爵夫人,是在僵死的和鲜活的两种对立的生活世界中奋力前行的人。坐在机械轮椅中的克里福德·查泰莱男爵,作为一个煤矿主、实业家和青年知识界的作家,却是劳伦斯所称的“世界人类死灰”的代表。丧失了性功能的查泰莱与妻子维系的是故事朗诵和议论时弊的纯精神关系。查泰莱生育能力的丧失是他所代表的阶级没有生命力的象征;康妮与勒格贝庄园的护林人麦勒斯相拥在一起,不仅仅是出于被压抑的欲望,更是由于再生的需要。他们完成的是劳伦斯以为的,血的支柱在血的深谷中的天堂般的重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诗意地渲染了对性秘密的探究和对生殖器官的赞叹,带有浓重的性宗教的色彩。

1928年底,《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后不久,即遭到英国报界的攻击,然后因涉嫌淫秽被禁止发行,经长期诉讼,直到1960年才被英国政府解禁。

1927年5月开始,劳伦斯的病情不断加深,他们夫妇先后在意大利、德国、瑞士、法国等地进行考察、治疗或是疗养。此间劳伦斯完成了发表于1927年的游记《伊特鲁斯坎地区》、选编了《劳伦斯诗选集》(1928),写就了他的第八本诗集《三色堇》(1929)以及三篇优秀文章:《复活了的基督》《淫秽与色情))《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辩》。

从1929年7月起,劳伦斯的全部生活就成了一场与疾病展开的拼搏。弗丽达、朋友和亲人陪伴劳伦斯在巴伐利亚、邦多勒、埃达阿斯多疗养院、旺斯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劳伦斯的最终一刻来得平静而简单,那是1930年3月2日下午,在旺斯,劳伦斯四十四岁的年纪。

冯季庆

书评(媒体评论)

劳伦斯此书是骂英国人、骂工业社会、骂机器文明、骂黄金主义、骂理智的,他要人归返于自然的、艺术的、情感的生活。劳伦斯此书是看见欧战以后人类颓唐失了生气,所以发愤而作的。

——林语堂 就我所知,在当今作家中,劳伦斯是唯一具有先知先觉的识见的。

——E.M.福斯特 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多丽丝·莱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