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法经过两宋的繁盛之后,到明朝后期被泡茶所取代。如果说我国的茶叶生产和饮茶的第一个高峰期是唐代的话,那么宋代则是第二个高峰期,明清乃是第三个高峰期。
从明代开始,被元蒙时代冷落的茶叶生产和饮茶得以复兴与昌盛。其表现为朝廷设立了“茶司马”,负责管理与北方民族用茶换马匹等事宜。这就意味着茶叶生产关系到对外贸易和军队建设,非同于一般的为满足饮茶消遣与作乐了,此其一。其二,茶著再度出现兴旺。在明代出版的茶著有50多部,其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唐代和宋代。其三,在继承宋代斗茶习俗的基础上,侧重于遴选佳茗,突出了对茶的质量要求,淡化了消遣功能,遴选出了一些名茶,如虎丘茶、天池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等。其四,开始摒弃唐宋以来对茶叶的深加工的做法,提倡制作“精于炒焙,不损本真”的“炒青法”,重视茶叶原有的香气和滋味。这样,唐宋时代提倡的碾造加工的粉末茶,如研膏、蜡面、龙团等加工茶,失去了茶的真味和茶性,使得传统的饮茶方式逐渐淡出。其五,随着“炒青法”的普及和推广,烹煎茶的方法逐渐被冲泡法所取代。其六,出现于宋代的花茶,经过了元蒙时代的冷落,到明代又得到提倡。用于窨制花茶的花卉除了木樨、茉莉、玫瑰外,还用兰蕙、菊花、栀子、木香等花卉窨制花茶,从而扩大了花茶的范围,也使花茶得到普及。
明代的皇族朱权在他的《茶谱序》中提出,“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这些论断如果出自平民或许影响不大,而朱权属于皇族,他的倡导当然是举足轻重,因而明朝的茶道不仅是烹茶方法的改变,更为饮茶赋予了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的品性,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
到明朝末期和清朝中期,一些茶学专家,如张源、许次纾、程用宾、张岱、袁枚等人在他们的茶著中发扬了泡茶茶艺,总结出撮泡(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壶泡和功夫茶等形式的泡茶道。
其实,最初的泡茶方法来自民间,在川东、鄂西交界的地方,采摘茶叶时,将老叶碾成粉末,用米汤搅拌做成茶饼。饮茶之前,先在火上将茶饼烤成红褐色,再捣成粉末,放进瓷器中,用葱花、姜片、橘子作作料,加入沸水浇泡。当地人用这种茶来醒酒。后来逐渐演变为寺庙庵茶的撮泡法(将茶叶放在茶瓯里注沸水冲泡)和随着紫砂壶的问世而出现的壶泡法。这种泡法被茶学家肯定和提倡之后,很快就流行开来。
壶泡法到了清代,伴随着福建武夷山的乌龙茶的发展,又出现了用小壶小杯冲泡品饮的功夫茶法。壶泡法是清饮,不加作料。撮泡法在明朝使用无盖的盏、瓯来泡茶,清代在宫廷和豪门富户中用有盖和托的盖碗冲泡,便于保温、端接和品饮。现代又采用有柄有盖的茶杯冲泡或用敞口的玻璃杯来泡茶,透过杯子可观赏汤色、芽叶舒展的情形。同时还设计建造了茶寮,作为推行茶道的地方。这都是明清茶人的杰出贡献。尽管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但创新不多,只是使泡茶道得以延伸,今天我们的泡茶方法仍然是沿用了明清时期的泡茶道。
清代的皇廷很重视茶叶生产与饮茶,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这表现在允许农民自由种植茶叶,对茶叶销售的管理也采取设捐统收或遇卡抽厘的办法,不仅促进了茶叶生产,也为饮茶的普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平民百姓真正做到了“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说明平民百姓饮茶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
进入近代、现代以后,由于战乱频仍,茶文化陷于低谷。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振兴,重整茶文化的大旗,逐渐恢复和发展了传统的茶文化;大陆则在20世纪90年代,因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也促进了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20世纪我国茶文化的最大收获有二:一是基本确立了我国茶道的精髓——“和”;二是各地大小城镇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的兴旺和繁荣。
总之,中国茶道的演变规律是在煮茶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煎茶道,在煎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点茶道,又在点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泡茶道,一直延续至今。
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