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封信中,俞大猷对如何处理官澳(今金门东北)之“贼”提出三种办法。官澳是俞大猷的辖区,这时有“盗贼”,俞大猷当然要管。怎么管?有三种办法:第一,征船数十、征兵数百加以剿除;第二,由他自己带精兵50、劲兵200进行突袭;第三,“不动一兵,不用一船,卑职挺身偕妻子质镇其地,为之辨善恶,立保甲,行乡约,朝夕查点以稽其所往,宣布当道威德以劝谕之’,即用德治的办法。三种办法,有三种结果。实行第一种办法,10日之间可以奏效,但要伤及无辜。实行第二种办法,作乱之人未必尽除,将来又难保其不再有。而实行第三种办法,将“使此港之贼,卖刀买牛,卖剑买犊,归化向顺,安生治业”,成为良民。因此俞大猷主张采取第三种办法,认为采取这种办法,“三月之间,可冀其效,诚一方生灵之福也”。
俞大猷指出的军队中存在的问题,是切中时弊的。他主张将领应该有智有勇,朝廷对待将领应该择之要慎,用之要专,礼之要隆,这乃是选将、任将、用将的根本,和军事家们的主张是一致的。朱元璋就曾说过:“为将之道,勇智贵兼全。”在使用将领上,王守仁说:“隆其委任,重其威权,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又说:“天下之事成于责任之专一,而败于职守之分挠。”一个干户所的千户提出这样的问题,足见其军事素养不亚于那些知名的军事统帅。俞大猷对处理官澳之“贼”的办法又不亚于著名的政治家。保甲法和乡约法是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提出的,俞大猷要亲自偕妻子实行这种办法,并确信定能成功。作为一个下级军官,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政治头脑!当时的佥都御史本应对俞大猷提出的问题采取欢迎的态度,并应想方设法扭转当时军队的弊端,放手让俞大猷处理官澳之“贼”,且对俞大猷这样的人才加以重用。但无知无能的陈伍山恰恰相反,说什么“若武人何以书为”?并给俞大猷以杖击和夺去官职的处分。当然,这也不能单怪陈伍山,是明朝所建立的重文轻武的制度使然。
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实行以文制武,武职人员地位越来越低下。军队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文宫手中,武官只有带兵打仗的职权,而且有一点失利就要受到惩处。总兵官本是地方武官中的最高职务,往往以都督及公侯伯充任,为正一品高官,但“自总督建后,总兵禀奉约束,即世爵俱不免庭趋。其后渐以流官充总镇,秩位益卑。当督抚到任之初,兜鏊执仗,叩首而出,继易冠带肃谒,乃加礼貌焉”。总兵官在文官面前都如此低下,一个干户在佥都御史眼中,当然更无足轻重了。
俞大猷面对这样的处分笑着说: “此岂吾自见之地耶!”离开了金门。金门人为他流泪作生祠。一些随俞大猷读《易》的人,跟着他到了泉州;一些学剑法的人,也来到他的家里,不肯离去。
罢掉干户之职是对俞大猷的一次打击,但他坦然面对这一切,没有怨天尤人,甚至后来在松江(今属上海)见到陈伍山,还以师礼相待。他说:“使当时不有陈伍山,吾且株守金门矣。”原来他就是这样辩证地看待事物的。P14-15
今年是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1503—1579)五百一十周年诞辰。十年前,在俞大猷诞辰五百周年的时候,我曾写过一本小册子《俞大猷》,由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泉州市历史研究会、中共泉州市洛江区委宣传部编印。我在《后记》中说:“此次写作只是初步勾勒俞大猷这位军事家、民族英雄的面貌,还有很多不足乃至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当时因有其他任务在身,时间紧迫,只能做到“初步勾勒”,当然也就“有很多不足乃至错误”。但我一直在想把这位民族英雄、军事家写出并正式出版,所以在这10年时间里,除了写《中国海防史》的明代部分和《戚继光兵法新说》外,都在进行关于俞大猷的研究。先做了俞大猷《正气堂全集》的点校工作,然后就在《俞大猷》小册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今天算是基本完成了。但回过头来想一想仍感到研究还不够,仍然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乃至错误。因此一方面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期待学者对俞大猷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俞大猷研究会陈继川副秘书长很多帮助,谨表深深谢意。
作者
2013年5月8日于北京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俞大猷是明朝名将。之所以说他是明朝名将,因为他“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他“四为参戎,七为总戎,皆将别将。一入坐府,一督京营,得入直预朝议”。一是“诸将之首”,一是“皆将别将”,我想不需再多加论述,只这两条就足以说明他是明朝名将了。当然在后面我们还要提到这个问题。
俞大猷是武术家。之所以说他是武术家,因为他是武进士出身,武艺超群,并著有《剑经》一书,影响深远。俞大猷说:“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邓钟说:“棍法有三十余家,但多花步,惟俞家棍俱实法,故所向无敌。习武艺者先习俞家棍,则钩、刀、枪、钯俱从此出。”他所使用和传播的武术是实战武术,是当时军队所使用的各种兵器技艺的基础。时至今日,俞大猷国术馆乃是全国的武术教育基地。他不愧为一位武术家。所以也不需多费口舌。
但关于俞大猷是民族英雄和军事家,则需多费一点笔墨,因为有人实际是否认俞大猷是民族英雄,而说他是军事家,又不为人们所认可。
一、伟大的民族英雄
说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因为他在抗击外敌入侵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出身于下级军官家庭,二十九岁袭祖职泉州卫前所百户,七十六岁离开军营,戎马生活四十七年。在这四十七年中,他有十年左右时间是在抗击外敌入寇的战斗中度过的。他任职时所面对的外敌有三:安南、葡萄牙和倭寇。他抗击安南范子仪的入寇,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虽未直接抗击葡萄牙人的入侵,但筹划了驱逐葡萄牙人的办法。他是最早参加抗倭的将领,抗击倭寇的入侵前后有十个年头。他抗倭的足迹遍及浙、直、闽、粤,这在著名的抗倭将领中是独一无二的。抗倭战争的每一次重大胜利,如王江泾大捷,歼灭徐海、王直,平海卫大捷等都有他的功劳。他指挥陆兵在沿海歼倭,又率领水军在海上战无不胜。是他把倭寇赶出广东,结束了抗倭战争。他为保卫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保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堪称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但是,近年来,日本和国内有一些学者否定当年那场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有的学者说:抗倭战争是“东南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力,包括手工业者、市民和商人在内的被剥削压迫的各阶层人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海禁政策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标志之一。这场斗争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阶级斗争,不是外族入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俞大猷不仅不是民族英雄,而且成了镇压“被剥削压迫的各阶层人民,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海禁政策的斗争”的罪人。俞大猷是英雄还是罪人,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对嘉靖年间那场战争的性质不得不作一点说明。
……
第一,我们前述的海防、边防、治安方略是整体上、战略高度的谋略。
第二,在具体的战斗或战役上的谋略,这里只举几例:
(一)嘉靖四十二年(1563)初,倭寇将兴化(今福建莆田)劫掠一空后,退至平海(今福建莆田东南平海)。明廷调俞大猷、戚继光来福建歼倭(刘显在兴化陷落前已到)。俞大猷到达战区后,顶住各种压力,实行“连结其势而灭之”之策,“列营以困之”,使平海之倭成了瓮中之鳖。戚继光军到后,俞、刘、戚三军以优势兵力发起进攻,全歼了倭寇。
(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广东的倭患十分严重,既有三股倭寇势力,又有海盗和“山寇”,且海盗与倭寇相勾结。面对这种形势,俞大猷提出了剿倭方略:“宜缓诸巢而急征倭”,剿倭为当时之急务,平定勾结倭寇的吴平和矿徒、农民暴动为缓;离间吴平与倭寇的勾结;招抚矿徒和农民军,令其抗倭。俞大猷按照这一指导思想,首先以伍端的农民军消灭了邹塘之倭,然后调集大军连获两胜,彻底消灭入侵惠、潮之倭,结束了十几年的抗倭战争。
(三)嘉靖四十四年(1565),惠潮之战时回到梅岭的吴平,企图东山再起。福建巡抚汪道昆和总兵戚继光决定将其剿除。戚继光写信给俞大猷,约其会剿吴平。俞大猷提出:“须先灭其在海大小船,然后困攻于陆。不然,彼必由海遁去,一时不能收拾也。”俞大猷还写信给吴桂芳,请他调兵船将吴平船只尽数击焚,使其水不能遁,只得穷守土中待毙。但吴桂芳没有速调兵船打吴平,戚继光既没有先灭吴平在海大小船只,且迅速进攻吴平,结果吴平驾船出海,造成后来的诸多麻烦。它从反面证明俞大猷灭吴平的谋略是高明的。
上述只是举几个例子,实际无论是就战略来讲,还是就战役、战术来讲,俞大猷都是善于谋划的。赵恒志说:俞大猷“真战好谋”,“算无遗策”。黄道周断日:“大猷为将,事必先周。陈师鞠旅,言必尽谋。”就谋略来讲,明朝的将领包括戚继光都不能与俞大猷相比。
综上所述,俞大猷无论是在解决时代所提出的海防、边防和治安等军事问题,还是对兵学理论的发展都有独特的贡献。全面落实俞大猷的军事思想,就会内部安定,边海防巩固。内部安定、边海防巩固的大明,会走向灭亡吗?俞大猷这样既有政治头脑,又有战略眼光;既长于谋略,又善于征战;既能指挥陆兵,又长于指挥水兵文武全才的将领,不仅在明代是仅有的,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也难找出第二人。所以,那种认为俞大猷只是“抗倭名将”,不承认他是军事家是不对的。俞大猷确实是一位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长于谋略的军事家。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范中义编写的《俞大猷传》为传记文学,用九个章节记述了俞大猷的一生,从解决时代所提出的海防、边防和治安等军事问题,到对兵学理论的发展等方面证明俞大猷的独特贡献。俞大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有政治头脑、有战略眼光、长于谋略的军事家。
俞大猷(1503—1579)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明朝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俞大猷是明朝名将。之所以说他是明朝名将,因为他“历仕三朝,身经百战。经营四十七年,斩馘二万五千余级。功在边陲,裒然为诸将之首”……范中义编写的《俞大猷传》为传记文学,用九个章节记述了俞大猷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