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教师,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显赫头衔、政治身份,自外于学界的热闹,世事之喧嚣,只将一应性情、精气在讲台上淬炼天职般的角色。是为“白丁”。其于讲台则如戏台,心固不敢简慢,身亦拾掇整齐,更重课堂典仪。此谓“华服”。“白丁华服”,有一丝“沐猴而冠"的错位,这错位也正是一番侧立独行之快慰。
《白丁华服》记录厦门大学李琦教授在教书中的故事与感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丁华服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考试 |
作者 | 李琦 |
出版社 | 法律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纯粹的教师,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显赫头衔、政治身份,自外于学界的热闹,世事之喧嚣,只将一应性情、精气在讲台上淬炼天职般的角色。是为“白丁”。其于讲台则如戏台,心固不敢简慢,身亦拾掇整齐,更重课堂典仪。此谓“华服”。“白丁华服”,有一丝“沐猴而冠"的错位,这错位也正是一番侧立独行之快慰。 《白丁华服》记录厦门大学李琦教授在教书中的故事与感触。 内容推荐 《白丁华服》记录厦门大学李琦教授在教书中的故事与感触。用作者李琦的话说:我的用意,并不是向别人讲故事。这本非我擅长。“绵续学统”,这才是我深心里的企图。我想告诉这个时代的人,有人这么教书,这么理解教书;我想为这个浮躁乃至颓废的时代挽回点尊严,让后人因我的文字而知道这个时代尚有可以圈点之事。 目录 第一折 课室 为教室添上温度与温情 思考在悬崖边上 《中文有戏》,中文做戏 给自己写教科书,说给老师听 那一段温馨的回忆,关乎成长 补课记 第二折 严师 怀恭敬之心走进教室 平安夜·宪法课 为学生审稿的故事 我且辞职 第三折学子 好学生,教会老师 生日,那些有学生的日子 贺联·园合与志希新婚 上弦月影竹叶青 第四折 我自省思 与向师偶遇,领何师训谕 谁检阅教授 门房有教于我 虚名之累,或天降大任 第五折 书事 《与学生书》签售记述 晓风冬至 说书 燃一处薪火,盛师作柴 第六折 课堂在别处 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 世上最美的树叶,茶 母语的声音 教案写于大地 第七折 钟响了,课未了 我的毕业季 为学生司仪,于毕业典礼 毕业季,凤凰花开有别样 毕业秀,世上最美的地方,叫大学 毕业季,潮去潮起青春不逝 折外折 石落碧潭起涟漪 茶闲烟尚绿·二十世纪中国的交通革命 蜉蝣沧海·天道悠然 品茶论剑 博雅缘 茶问道,言传心 试读章节 王瑞写道:“我深深地有感于李老师的一段话:经过思考而表达出的东西是有温度的,是可以听出来的,而不是虚的”。幸亏她在课程总结中让我读到了我说过的这段话,否则我自己定难再想起来,除非另有机缘促成我再次这么想。这话,是呼应了开学第一周在黑板上写下的“为教室添上温度与温情”。那时说的温度与温情,是和思考没有关系的。一次下课前我例行点评,有感而发,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意在向同学们提示思考的个人性与独特性,强调个人性与独特性的思考才是真切的,真切的思考和表达是带上个人的体温与气息的;在表达自己的思考时也释出体温与气息,语言才不会单薄、空虚。这一番告诫般的言词,也正与《辩论与演讲》课上所着力强调的“节制话语权”以恭敬听众相应和。 若非思考含着温度,而表达思考便是释出思考者的温度,慧东对课程的感受大概就无由形成。慧东说,在这门课程上“碰撞着属于自己的思维火花,年轻人的活力与希望便显现了出来。也许,这才是二十岁年轻人的应有状态”,由此而“感悟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悲怆和明了”。我非常欣慰,她以“悲怆和明了”来评断一学期的思考所造成的心境。若非审慎、冷静、肃穆、凝重,不可能“悲怆”;若非真诚、恳切、敏细、洞达,不可能“明了”。没有“明了”的悲怆,便是哀伤、仇怨;没有“悲怆”的明了,不过轻率、盲目。在“悲怆和明了”中,“怀古、思今、忧国,一脉相承,全为吾辈重任”。这样的情怀、气宇,这样的少年书生,快哉!音乐家田青,在所著《禅与乐》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日本音乐家用尺八(洞箫)吹奏曲子,把那“来自辽远的时间深处的苍凉与温暖送入人心”。这个故事,让我很佩服这个演奏尺八的日本音乐家,也佩服田青的体悟与描述。竟然,苍凉与温暖,可以融合于同一声音中。苍凉便不只是苍凉,温暖便有了质地而得以绵延。慧东年轻,却也能因思考而领悟“悲怆和明了”同在。 琳虹“细细回想这个学期所经历过的课程”,对思考有了她新的体会。“从近代中国谈到现代中国,从东方论至西方,讨论的对象也在内与外、事物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转换。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空旷感扑面袭来。知识或以时间为主线,或以空间为辅助,在我面前铺开。而思维则是隐藏其中的起串联作用的那根线。思维原来可以如此,零散的毫无规律的知识在每个人独有的思维作用下构筑成一个个极具特色的建筑物。以前,我的知识更多是片面化或者是线性化,而在此课程中接触了其他同学多样的思维和李师的缜密思维之后,在这条线或这个片面中延伸拓展开来。原来思维可以如此”。我猜想,当琳虹身处“一种时间与空间交织的空旷感扑面袭来”时,她的感受,该是极其丰富的,新奇惊异、猝不及防、手忙脚乱、跌宕起伏、别开生面,等等?无怪乎她连连感叹,“原来思维可以如此”。如果说,慧东的感受是偏于责任与伦理的,琳虹的体验则偏于智性、意趣与审美? 很有思考力度的男生著馨,也是认真严谨的。他定位为“课程感想”的课程总结,是所有同学中写得最长而最细致的。这恰和他当初连夜向我提出修课申请时认真到一丝不苟前后一致。他说,“课堂的每个部分都会让你心中形成一种庄重的沉淀”。我确实是企盼课堂带给每个少年书生一份庄重感。想来是这样一种“庄重的沉淀”,著馨细致地回顾了“每周准备主题演讲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感受,“这是很舒服的过程,会有一些压力,但那种压力不会让我过分焦虑,而是恰恰好可以稳健地提升自己”。他让我“看到”了这个好学深思的年轻人课前的情形,并欣慰于他这样的感受。著馨还由这门课程来观照自身,试图尽力去剖析乃至检讨一己不足,即便这不足是由年龄、角色这些带有客观性的因素造成的,并无可归责于他自身处。他这是把“批判性反思”这一课程旨趣,严肃、冷静地着落在自己身上了。他的反思,是带着痛感的。这痛感,不也是“思考的温度”所不可少的吗? 刘捷诗性地触及思考的痛感:“让我们再爱一次,穿越所有痛楚,星河有梦。怒放吧,燃烧吧,生命!这一刻,我着陆……学着走路,稳着行路。”P9-11 序言 序一 走在文化中国的李琦教授 傅国涌 与李琦兄相识数年,他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大约2010年春天,我们第一次在厦门见面。他接我到海边一个精致的餐厅吃饭,连茶叶、茶杯都是自带的。说起他家乡闽东福鼎的白茶,他充满深情。也是那一次他跟我说起自己的课堂,就是他身为教授,给学生泡茶、斟茶,整个课以学生说给他听为主。这不是他的专业课,而是他为全校学生开的选修课之一,说是选修课却不像一般的选修课。学生选课,他选学生,人数有限。我当时听了就觉得好奇。 不久前我到厦门,他交给我一叠书稿《白丁华服——这一番粉墨人生亦快哉》,嘱我写序。从厦门到三亚,我在机场和飞机上读完书稿,对他在厦门大学开的选修课《阅读·理解·表达》《辩论与演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他的选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椰子林边,海风吹拂,民国建筑的教室里,马蹄形摆设的课桌,他为学生备下精心选择的绿茶、红茶。整个课堂,学生围绕他预先布置的题目说给他听,也是学生之间的彼此分享。他说得很少,却始终在引导着学生的讨论、分享。像“二十世纪的交通革命”“二十世纪的历法革命”等大题目,在这样的课上都可以有深入而细致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他的课上有温度和温情,是老师为学生沏茶的课。 他会在《法律谈判》的硕士研究生课堂上举行模拟的毕业典礼、模拟的婚礼,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致辞祝福,而他献上喜庆的对联。 他会在上弦月之夜,邀请学生到厦门大学山海之间的上弦场雅集,备下竹叶青,学古人行酒令,对得好的多浮一大白,对得不好的陪浮一大白。那天他出的对子是“上弦月影竹叶青”,学生所对,颇有贴切的。 许多上过他课的厦门大学学子终身受益。在福州的报纸副刊上,有学生在思念昔日的课堂,他们心中的李琦老师。 他是一个有故事的教授,一个进入了许多学生生命记忆当中的教授。比知识更有吸引力的是他所苦苦求索的精神,是他在人格上的坚持。 这样的教授,在今日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稀有了。可以说,他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透着一种民国气质,仿佛不属于这个时代似的。这种气质不仅来自他的生活方式,也不仅体现在他对母语、对优美、纯粹、有生命的汉语近乎执拗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对民国以来的大学学统的自觉承续。他身体力行,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他的课堂内外,他的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到活的学统,他身上流露的正是民国那些教授们的性情、趣味、思考。这一切都要在具体的生活、交往和教学中呈现出来,才是有生命的。他的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真正的喜欢,不在于他的高深莫测,而在于他把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对学统的体悟,在课堂的每一环节、在细微之处流露了出来,学生在这里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厦门大学的精神所在。 他真正爱厦门大学。自16岁考入厦门大学,1984年留校任教,数十年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都在这所大学度过。厦门大学的一切,几乎与他的生命已融为一体。他曾专门带我到他平时上课的教室外那条罗马式长廊走过。他告诉我,由花岗岩条石砌出的风雨长廊不仅贯通了群贤楼的五幢楼,而且每条条石前后衔接的地方是波浪形的;这是一条通往知识殿堂的长廊,也是一条展开的时间之轴;一脚踩在上面,也就踩在了厦门大学九十三年的历史上。说起厦门大学,他有说不完的话。他正是从自己的老师身上,从厦门大学的校史中汲取了精神资源。他巴不得也能同样的滋润他的学生。在他看来,或许这就是生生不息的学统。 他学的是法学专业,长期执教宪法、中国法律思想史等专业课,担任过六年《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主编,对现实当然有着恰当的理解。他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者,从来不是生活在梦中,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做不了什么、可以放弃什么、不能放弃什么,即使现实的环境有多么纠结,一个人依然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本书记录的点点滴滴,就是他对老师这个角色的理解,对接续学统的自觉。在一个举世浮华、追名逐利的时代里,他懂得将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哪里,他知道总要有些人避开熙熙攘攘的人流,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他的追求是自觉的。事实上,一个民族的精神解放也只有从一个个个体的自我解放开始。改变总是从个体开始。 当然,他并不认为自己做得有多好。酒酣耳热之际,他只是淡然表示,要让后人知道,即使今天大学里也总还有几个喘气的活人。他深知,他所做的,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影响的学生也很有限;但他明白,他守护的是一个文化中国,他为未来而活。 当下红尘滚滚,终将随风而去,遍观正史野史,明君暴君昏君庸君、奸臣忠臣贪官清官所代表的那个中国之外,始终有一个文化中国,可以穿透无情的时间之流,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个文化中国,便没有中国。一个大学教授应该怎样面对现实,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选择。他的选择是以自己的课堂和生活活出一个文化中国,这种生命姿态是活的,不只是捍卫学统、承续学统,而是成为这个学统当中的一环,上承民国,下启未来的世代,如同那条长长的罗马长廊上波浪式的条石,他也将成为其中的一块。 2014年5月12日00白丁华服序二为《白丁华服》而惊奇 书评(媒体评论) 李琦这本书是独特的,主题不是文学,但充满才情,比流行的散文更具文学精神和气质;内容不是学术,但独立批判的锋芒,远胜学界的一般思考。作家没有李琦深刻,学者难得李琦才情。 这是一本有思想和热情的书,也是一本有趣味和格调的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