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姨的穿着,也许可以说明她何以受到如此随意的对待。
老姑娘身着一条美利奴羊毛裙,裙子呈科林斯葡萄干的颜色,老掉牙的款式和镶绦都是王政时代的,一条绣花布领恐怕只值三个法郎,一顶缝着蓝缎结的草帽,四周镶着草缏,在中央菜市场卖菜女的头顶也常可看到。一双山羊皮鞋,看那式样,准是出自末流的皮匠之手,一个外人见了确实会有顾虑,不敢把贝姨当作主人的亲眷给她行礼,因为她活脱脱一个做散活的女裁缝模样。不过,老姑娘出门时,还是很亲热地跟克勒维尔先生打了个招呼,克勒维尔先生会心地点了点头。
“费希小姐,您明天一定会来的,是吧?”他问道。
“府上没有别的客人?”贝姨反问了一声。
“就我的几个孩子,还有您。”克勒维尔先生答道。
“好,我一定去。”她回话说。
“行了,太太,现在听您吩咐。”自卫军上尉又给于洛男爵夫人行了个礼,说道。
说罢,他朝于洛太太瞟了一眼,活像伪君子塔丢夫朝爱弥尔飞去的眼风,在普瓦提埃或吉坦斯城,外省的戏子演这个角色时,总觉得非这样瞟一眼,才能表现出角色的内心。
“请跟我来,先生,在那儿谈事比在客厅要方便得多。”于洛太太一边指了指隔壁的房间,一边说道,按房子的布局,那准是间打牌用的小客厅。
大小客厅只隔了薄薄的一层板壁,小客厅的窗户正对花园。于洛太太让克勒维尔先生稍等片刻,觉得应该先把小客厅的门和窗户关严,以免有人在那儿听到什么。她甚至还多了个心眼,把大客厅的落地窗也关上了,一边朝女儿和贝姨望了望,只见她们俩一起坐在花园深处的一座旧亭子里。她走回小客厅,顺手把小客厅的门打开,这样,若有人进来,可以听见大客厅开门的声响。
男爵夫人就这样出出进进,没有旁人留意她,任自己的整个心思都挂在脸上;若有人看见她这副焦躁不安的样子,恐怕会大吃一惊。不过,当她关上大客厅的门回打牌用的小客厅时,脸上马上蒙起一道持重的面纱,显得神秘莫测,凡是女人,哪怕是最直露的,好像随时都可换上这副面孔。
男爵夫人就这样忙乱了一番,至少让人觉得有点奇怪,国民自卫军上尉独自待在小客厅里,打量着里面的陈设。
丝绸窗帘原本是红色的,给阳光照得已经发紫,窗帘用的年代已经很久,连褶裥都磨破了;一块地毯褪得不见了颜色,几件家具金漆剥落,上面铺的大理石花纹丝绸面子污迹斑斑,有的地方也已磨得一丝一丝,一看到这一切,上尉那张发迹的老板庸俗乏味的脸遂不加掩饰地流露出高傲、自得,继又充满希望的神色。
一个帝政时代式样的座钟上方有面镜子,上尉照着镜子,着实自我端详了一番,这时,传来一阵丝裙的窸窣声,向他通报男爵夫人就要进门。
他连忙摆好了姿态。
男爵夫人进屋坐在了一张双人沙发上,沙发小巧玲珑,在一八〇九年那阵子,当然还是很漂亮的,她指了指一把椅子,让克勒维尔坐下,椅子的扶手尽头饰着斯芬克斯头像,上面青铜色的油漆一块块剥落,有的地方已经露出了里面的白木。
“太太,您这样小心提防,像是个好兆头,是在接待……”
“接待情人。”男爵夫人张口打断了自卫军上尉的话。
“这个词还不够劲,”他说道,一边把右手放在心口,转动着两只眼睛,这副表情,要是哪位女人冷眼看了,十有八九会见笑的。“情人!情人!说的是神魂颠倒的情人吧?”
P3-4
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我从这里……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德国]恩格斯
译本序
情归何处
两亲家
若赛花
化妆品商顿起恻隐之心
如何才能把没有家财但漂亮的女儿嫁出去
上尉吃了败仗
美好的女人生活
奥丹丝
老处女的性格
贝特的心上人
老姑娘和年轻姑娘之间
艾克托尔·于洛·德·埃尔维男爵先生
卢浮宫
美妇遇色鬼,傻瓜迎骗子
玛纳弗夫妇
艺术家的小阁楼
一个流亡者的历史
一只蜘蛛的冒险经历:网里有一只太大的漂亮苍蝇
风月场上如何了却旧情
一失一得
姑娘的罗曼史
任年轻姑娘自由行事
会面
奇缘出真情,好景不常在
玛纳弗的策略
极度不慎
最知心的话
贝姨的变化
克勒维尔的生活与观点
克勒维尔其人
凯列班对爱丽儿的最后一着
报仇失败
婚约大多是怎样缔结的
忠实信徒的绝妙典型
过分真实、相当浪漫、极端道德的故事中插进了庸俗小说的结局
新婚夫妇
对不道德的道德思考
由此可见克勒维尔高论的影响
美男子于洛的穷途末日
巴黎的七祸之一
贝姨可望得到的遗产
好色之徒将妻子置于何种死地
悲惨之家
晚餐
一个财大气粗的幽灵
有钱的男人多大年纪才有妒心
女人精彩表演的第一幕
不愧是在门房发生的一幕
女人精彩表演的第二幕
克勒维尔在复仇
克勒维尔老爷的小公馆
伟大行会中的两位同道
两个真正疯狂的酒徒
一对合法夫妻的别样场景
造就伟大艺术家的一切
蜜月对艺术的影响
关于雕塑
由此可见贫困,这一强大的社会腐蚀剂的力量
对假痣的看法
漂亮登场
一般的波兰人和特殊的斯坦勃克
对达莉拉历史的一番评说
要他扮演何种角色,俊男,艺术家,还是波兰人?
回到家中
第一刀
夫妻之间的第一次口角
痛苦之后往往是猜疑
一个捡来的孩子
玛纳弗房室的第二位父亲
母女之间的差异
玛纳弗房室的第三位父亲
玛纳弗教堂的五位神父
不择手段的父亲
可悲的幸福
玛纳弗太太之流给别人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不幸
宠妃的历史缩影
五位父亲中有一位胆大包天
别的警告
闭门羹
惊醒
麸皮、二罗面粉和三罗面粉
外科手术
道德思考
一切全落到了陆军部长头上
另一灾难
别样的梳妆
一个高尚的淫妇
克勒维尔的宏论
假荡妇重显圣女相
另一把六弦琴
于洛元帅的特点之一
亲王的一顿斥责
于洛·德·福兹海姆伯爵元帅与科坦·德·维森堡亲王元帅即德·奥尔法诺公爵陆军部长大人之间的短暂决斗
报界之说
家兄严训
入土为安
浪父离家
若赛花重又登场
牵线搭桥
元帅遗赠
大为改观
达摩克利斯之剑
于洛男爵的朋友
恶行与美德
图尔一比茹家的终结
天使和魔鬼结伴而行
另一个魔鬼
警察局
图尔老头变成了托尔艾克老头
家庭一幕
家庭的另一幕
讹诈奏效
孔巴布斯
交际花们的一次聚餐
努里松太太尽显本领
一八四。年的一间小屋
女主角的最后一场滑稽戏
复仇之箭落在了瓦莱莉头上
募捐的修士
医生的一番话
上帝的手指和巴西人的手指
瓦莱莉的最后一句话
克勒维尔的最后一番话
投机诸方面的一面
为何铁炉匠都是意大利人
一样野蛮却不一样虔诚的新阿塔拉①
阿塔拉的下文
一份感激之情
阿塔拉的最后一句话
浪父回头
遗忘的赞歌
残酷、实在而真实的结局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总序
柳鸣九
我们面前的这个文库,其前身是“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或者说,现今的这个文库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以前一个书系为基础的,对此,有必要略作说明。
原来的“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是明确以社会文化积累为目的的一个外国文学编选出版项目,该书系的每一种,皆以一位经典作家为对象,全面编选译介其主要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资料,再加上生平年表与带研究性的编选者序,力求展示出该作家的全部文学精华,成为该作家整体的一个最佳缩影,使读者一书在手,一个特定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的方方面面尽收眼底。“书系”这种做法的明显特点,是讲究编选中的学术含量,因此呈现在一本书里,自然是多了一层全面性、总结性、综合性,比一般仅以某个具体作品为对象的译介上了一个台阶,是外国文学的译介进行到一定层次,社会需要所促成的一种境界,因为精选集是社会文化积累的最佳而又是最简便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同时满足阅读欣赏、文化教育以至学术研究等广泛的社会需要。
我之所以有创办精选书系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专业是搞文学史研究的,而搞研究工作的人对综合与总结总有一种癖好。另一方面,则是受法国伽利玛出版社“七星丛书”的直接启发,这套书其实就是一套规模宏大的精选集丛书,已经成为世界上文学编选与文化积累的具有经典示范意义的大型出版事业,标志着法国人文研究的令人仰视的高超水平。
“书系”于1997年问世后,逐渐得到了外国文学界一些在各自领域里都享有声誉的学者、翻译家的支持与合作,多年坚持,惨淡经营,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努力,总算做到了出版七十种,编选完成八十种的规模,在外国文学领域里成为一项举足轻重、令人瞩目的巨型工程。
这样一套大规模的书,首尾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前与后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完全一致、不尽如人意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在再版重印中加以解决。事实上,作为一套以“名家、名著、名译、名编选”为特点的文化积累文库,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的社会文化需求面前,也的确存在着再版重印的必要。然而,这样一个数千万字的大文库要再版重印谈何容易,特别是在人文书籍市场萎缩的近几年,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出版家都会在这样一个大项目面前望而却步,裹足不前,尽管欣赏有加者、啧啧称道者皆颇多其人。出乎意料,正是在这种令人感慨的氛围中,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总贺鹏飞先生却以当前罕见的人文热情,更以真正出版家才有的雄大气魄与坚定决心,将这个文库接手过去,准备加以承续、延伸、修缮与装潢,甚至一定程度的扩建……与此同时,上海三联书店得悉“文库”出版计划,则主动提出由其承担“文库”的出版任务,以期为优质文化的积累贡献一份力量。眼见又有这样一家有理想追求的知名出版社,积极参与“文库”的建设,颇呈现“珠联璧合”、“强强联手”之势,我倍感欣喜。
于是,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就开始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人文图书市场已经大为萎缩的客观现实必须清醒应对。不论对此现实有哪些高妙的辩析与解释,其中的关键就是读经典高雅人文书籍的人已大为减少了,影视媒介大量传播的低俗文化、恶搞文化、打闹文化、看图识字文化已经大行其道,深入人心,而在大为缩减的外国文学阅读中,则是对故事性、对“好看好玩”的兴趣超过了对知性悟性的兴趣,对具体性内容的兴趣超过了对综合性、总体性内容的兴趣,对诉诸感官的内容的兴趣超出了对诉诸理性的内容的兴趣,读书的品位从上一个层次滑向下一个层次,对此,较之于原来的“精选书系”,“文库”不能不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变通,最主要的是增加具体作品的分量,而减少总体性、综合性、概括性内容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似乎是较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后退,但是,列宁尚可“退一步进两步”,何况我等乎?至于增加作品的分量,就是突出一部部经典名著与读者青睐的佳作,只不过仍力求保持一定的系列性与综合性,把原来的一卷卷“精选集”,变通为一个个小的“系列”,每个“系列”在出版上,则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文库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容与拓展。而且,有这么一个平台,把一个个经典作家作为一个个单元、一个个系列,集中展示其文化创作的精华,也不失为社会文化积累的一桩盛举,众人合力的盛举。
面对上述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文库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我想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一个自称继承了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并已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中华大国,一个城镇化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一个中产阶级正在日益成长、发展、壮大的社会,是完全需要这样一个巨型的文化积累“文库”的。这是我真挚的信念。如果覆盖面极大的新闻媒介多宣传一些优秀文化、典雅情趣;如果政府从盈富的财库中略微多拨点儿款在全国各地修建更多的图书馆,多给它们增加一点儿购书经费;如果我们的中产阶级宽敞豪华的家宅里多几个人文书架(即使只是为了装饰);如果我们国民每逢佳节不是提着“黄金月饼”与高档香烟走家串户,而是以人文经典名著馈赠亲友的话,那么,别说一个巨大的“文库”,哪怕有十个八个巨型的“文库”,也会洛阳纸贵、供不应求。这就是我的愿景,一个并不奢求的愿景。
2013年元月
巴尔扎克著的《贝姨(巴尔扎克集)(精)》以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上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为主线,叙述了男爵如何在疯狂情欲的驱使下,一步一步背叛纯洁的妻子,伤害天真的娇女,败坏家族的名声,玷污军队的名誉,最终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情节,灵与肉、情与仇、善与恶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构成了一幕淋漓尽致的人间悲喜剧,一部五光十色的风化史,一曲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无尽的挽歌。
巴尔扎克著的《贝姨(巴尔扎克集)(精)》故事发生在1838年的巴黎,围绕于洛·德·埃尔维男爵一家的命运展开。小说叙述了男爵如何在失去理智、丧失道德的疯狂情欲的驱动下,一步步败坏家族的名声、军队的荣誉,走上投机诈骗、侵吞军款的犯罪道路,最后身败名裂的整个过程。于洛这个人物是富有象征性的,他的堕落意味着旧时代辉煌的终结,折射了整个上层社会的道德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