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武陵土家/乡土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张良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张良皋编著的《武陵土家》为该系列之一,介绍了武陵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包括自然风光、城池、市镇、关卡、祠堂、寺观、会馆、墓葬、土家民俗等。

内容推荐

张良皋编著的《武陵土家》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介绍了武陵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包括自然风光、城池、市镇、关卡、祠堂、寺观、会馆、墓葬、土家民俗等。内容具体包括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江山揽胜、洞穴探奇、人世仙居、井院式干栏、吊脚楼群、土家的衣、食、住、行、淳朴的表演艺术、历史冰臬、《容美纪游》中的武陵等。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 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

贰 江山揽胜

叁 洞穴探奇

肆 荒陬杰构

 城池

 市镇

 关卡

 祠堂

 学校

 寺观

 会馆

 墓葬

伍 人世仙居

 井院式干栏

 吊脚楼群

陆 民俗宝库

 土家的衣、食、住、行

 淳朴的表演艺术

柒 历史冰箱

 《容美纪游》中的武陵

 历史冰箱中的奥秘

后记

申谢

试读章节

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

行脚国中春复秋,

更无佳处胜施州;

少年曾饮清江水,

长忆深恩到白头。

这是1984年3月,我第二次重返鄂西写的一首《答施州父老》。诗殊草草,但乃应《鄂西报》老记者吴韦先生之问,道出我的真情。

“少年曾饮清江水”之日,要追溯到一周甲子之前。1938年10月,日本大军压境,逼近武汉。当时政府决策,将武汉及周围平原地带的中等以上学校迁往山区,主要是鄂西武陵山区。这就使得将近三万湖北子弟,拜别故里,踏上征程。10月5日深夜,我所乘的“江顺”号客轮启航离汉口。我坐在船左舷帮带着的一艘巨大的“虿船”上,全船满载五六千乘客,速度很慢,凌晨方过大军山,对武汉故乡作最后一瞥。此时船上或慷慨悲歌,或吞声饮泣;亡国的沉哀和复仇的愤怒并上心头:不灭倭寇,报仇雪恨,有如此江!

10月10日,是辛亥武昌起义纪念日,一个惨淡的“国庆”,我们抵达宜昌。10月25日,武汉终于沦陷—这是金人椎心泣血的日子,我们武汉学生像记得自己出生日一样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后话先说:六十年后的这一天,我们湖北联合中学建始中学分校的同学聚会一堂,把这一天作为我们的“校庆”来庆祝,重温抗战歌曲,同样慷慨激昂,我们毕竟是胜利者。

武汉沦陷之后,聚集在宜昌的学生分批渡江,走旱路各奔学校所在地。在此之前,我们每听说鄂西山区地理如何险恶,人民如何贫困,但已义无反顾,只能怀着一颗忐忑悲凉的心,苍茫就道。

万万没有料到,鄂西竞像一位慈母,向我们敞开了她的胸怀。这位慈母尽管衰老、瘦弱甚至干瘪,但毕竟是一位慈母。鄂西的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如此纯朴善良,怀着怜爱,迎接我们这些仿佛久违的憔悴子弟。我们感到返回了更早的故乡,重温远古的旧梦。这里山川壮丽,品物丰繁,处处隐现着这位慈母青春的身影——她并不老,她早晚会再现风华。

我在宣恩读毕初中,在建始读毕高中,此后天南地北,人事鞅掌,没有机会重返鄂西。但是梦魂萦绕,不离鄂西,直到1983年4月,得到鄂西博物馆老馆长林奇先生的邀请,有了首次重返鄂西的机会。林奇先生为我借用一部吉普车,送我遍历鄂西各县,直到来凤“出境”,还托来凤县把我一直送到当时还属“草昧初开”的张家界,使我越出湖北省界,享受几乎全部武陵土家的温馨。

也就在这首次重返鄂西盘桓途中,我得重返建始三里坝,在那里我曾完成高中学业。这是一次令同学少年羡慕有加,令我自己悲欣交集的机会。当林奇先生见我再次告别三里坝,泪流满面,举起照相机连续胡乱拍摄时,不胜惊愕,当然也立即理解。林先生不是鄂西人,但为鄂西的文博事业,献出了宝贵年华,他是一位知音,不难产生共鸣。我填了一首寄友人的《破阵子》,首先请他斧正:

慷慨从君击楫,

嘤鸣念我垂髫;

和曲欣逢巴予近,

寻诗不计夜郎遥;

结友尽英豪。

杖履而今重到,

梦魂已是千遭;

云影拂岩开锦绣,

松风叩壑奏箫韶;

爱濯清江涛。

林先生立即吟起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当然是辛弃疾的好,我们同声为之击节。

即使是这第一次,我也满载而归。对鄂西,我解除了四十年的思念,却又平添无量数的情怀。例如利川“卧龙吞江”——其旱洞由林奇先生命名为“腾龙洞”,我得身历,深深为其雄伟幽深的气势所倾倒,认定其必为世界级洞穴,而热心向外界宣传介绍。腾龙洞名噪一世,我也叨光得到鄂西父老的“认同”。此后十几年,我多次到鄂西,都蒙鄂西父老盛意相待,不把我当外人。这也引起旧日鄂西同游少年的羡慕,认为我简直生就了“鄂西情结”,即使语带调侃,也令我颔首欣然。

让我魂牵梦萦的已经不止于鄂西,而是整个武陵土家地区。除黔东北少数县份外,我的足迹已遍及武陵。我的“鄂西情结”早已扩大成为“武陵因缘”。武陵是一个鲜为人知,难于描画的神秘国度,陶潜《桃花源记》里面的古武陵人曾叮嘱造次来访的渔夫:“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不自量,要向外人道出个中奥藏,就必须时时浸沉在深度回忆中,提取当年的新鲜感,同时“纵余目以流观”,作力所能及的横向比较,看能否存什一于千百,勉强勾画出一些轮廓。

P1-4

序言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

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入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后记

撰文介绍武陵土家,我不可能以客观、冷静的“科学”态度,立足干“第三者”地位,自称“笔者”“作者”。我几于身不由己,开笔就用第一人称,就像为自己写自传一样。这不仅由于我在抗战期间,曾随湖北省联合中学就读鄂西,从初中三年级到高中毕业,受到土家父老的哺育深恩;而且因为我从六岁到十一岁,曾在武陵的中央大门,宜昌,即古夷陵,度过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安不上“金色”,但对我总归是美好的,值得纪念的,所以友人戏言我有“鄂西情结”,那也事出有因,“由来尚矣”。自80年代开始,我每次重游鄂西,或有意寻访,或无意邂逅,总可碰到我自己或亡弟良阜、良卓的少年同学,例如宣恩张官铺最美的一家吊脚楼的主人陈英老人,竟然是我的初中同学;著名的土家学者胡挠先生,也是初中同学。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利川鱼木寨,也隐居着我中央大学的老学长向全恕先生。”套用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的句法,我得忙不迭地说“安知四十载、五十载、六十载……初上君子堂!”

在1989年利川腾龙洞的规划会议上,建工部张国强工程师曾深表惋惜:像这样雄奇壮丽的洞穴,你们为什么不早日大力宣传?1994年10月我到昆明参加《中国建筑艺术全集》的编纂会议,当我出示土家吊脚楼照片时,建工出版社王伯扬总编辑大为惊奇,既是抱怨更像批评:这样好的民族建筑,你们为什么早不介绍?我难于支吾,只好抵赖:这不正在介绍么?现在该全集的《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数民族建筑》业已出版,读者可以尝鼎一脔。置之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土家吊脚楼自有一席之地,但深层的文化定位,则限于篇幅,在该书中未能畅所欲言。该书的照片由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摄影师朱碧涌君和我自己拍摄,只能勉强算得合格。稍早,1993年7—8月间,江苏美术出版社曾启动了一项《老房子》系列书工程,老同门郑光复先生邀我陪他备员“顾问”,先后有朱成梁、卢浩、李玉祥三位编辑和摄影师经不起我的引诱,斗胆进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土家地区,竞使他们兴奋起来,干得那样投入,终于使我相信,这世界上猎奇探胜的“亡命之徒”毕竟不止我一个!《老房子》系列书顺利出版多册,其中有一册就是《土家吊脚楼》,除文间插图照片由我拍摄外,其余全是李玉祥君的大作,都够称上品,足与土家吊脚楼共传。

李玉祥君背着照像机走遍全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近日又参加三联书店,启动一部《乡土中国》系列书工程。这样一部以照片为主,对看得见的风景、建筑、民风土俗作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介绍,正是武陵土家地区的迫切需要,我乐于与他再度合作。有了他的精彩照片,我再作过多的文字描述,难免显得烦絮笨拙,甚至成为画蛇添足。倒不如把那些“美呀”“奇呀”的赞叹,索性转化为手舞足蹈,歌之咏之,尽可能用我的旧作诗词来表达当日现场实感,不回避这本书的个人色彩。好在我的诗词虽用旧体,但多属天籁,并无足够学力,卖弄艰深诘屈。能够为李君画面作点无声的伴奏即足。省下来的篇幅,我就不揣冒昧,为武陵土家文化作纵向的即历史的和横向的即地理的定位。透过现象,看到深层,不正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书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么?读者阅毕掩卷,如果还觉留有余味,引起反思,动百闻不如一见之心,起卧游不如亲历之兴,踵渔人之旧迹,访桃源之遗风,然后各抒己见,、以验我言,这本书就起了不同于普通导游小册的作用。

我当然不能满足于当一名称职的导游,而是要让大家看见遗产,感觉传统。在大家高呼“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请勿忘“背靠五千年传统”。“与传统决裂”之类的口号,本出于无知,却十分有害。没有传统的民族,被自己抛弃了传统或者被别人割断了传统的民族,并不值得羡慕。善用传统者,传统就不是绊脚石,而是通向未来的阶梯。武陵土家的遗产依然是活体,武陵土家的传统至今有生机,这里不只是一个仅供观赏的博物馆,而更像一个行将苏醒的“睡美人”。这里的环境有过惨痛的教训,但也存在富于启迪意味的榜样。先人的艰辛能鼓舞后人的斗志,先人的智慧能启发后人的聪明。这里有哲理,请容我以不尽之意,发而为诗,以结本书:

武陵烟树莽苍苍,

正合南中隐大荒;

寨里媪翁忘汉晋,

楼头歌赋唱高阳。

群山耸峙无今古,

万壑奔流有激扬;

解识变中存不变,

斯人可与论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