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哗众取宠的作家圈
什么时候有机会,我会详述我年轻时代的卜年中感人肺腑并发人深省的经历。我想.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
我也曾竭尽全力地想成为一个好人,但那时我太年轻,年少轻狂,又孤独一人。当我寻找为善之道时,我孤立无援。每一次,当我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愿望,也就是我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时,世人却用蔑视和讥笑对待我。但每当我沉迷于可憎的情欲时,却是一路的掌声和加油声。我的爱慕虚荣、争权夺利、贪财好色、自高自大、暴跳如雷、打击报复……所有这些行为又都得到了人们的吹捧。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我变得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并且感觉到了他们对我的赞同。
和我一起生活的姑妈是一个非常善良且比任何人都纯洁的人,她老是对我说,希望我能和一个有夫之妇发生关系。她说:“最能造就一个男人的,莫过于跟体面的女人做爱。”她还希望我成为一名副官,最好是皇帝的副官。她觉得对我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讨一个富人家的姑娘做老婆,由此获得更多的农奴。
回望这些年,伴随记忆而生的都是诚惶诚恐、极端厌恶和痛彻心扉。战争中我残忍杀戮,给对手设套决斗,而后毙之。赌博输钱,剥削农民的劳动,然后将其处死。荒淫无度,谎话连篇,偷鸡摸狗,信口雌黄,私通旁族,纵饮无度,凶残暴戾,戕害人命……没有一种罪行我没干过,人们却以此来夸奖我。我的同龄人过去认为,或者现在仍然认为:我是一个比较高尚的人。
我就这样过了十年。
在这期间,由于爱慕虚荣和贪恋金钱,我开始写作。在我的作品中,写的都是生活中发生的事。为了猎取功名利禄(我写作的目的),我在写作过程中故意隐藏了美好的一面,把丑恶的一面展露在世人面前,我就是这样做的。多少次,我在作品中费尽心机想把我对善的追求,隐藏在冷漠甚至是嘲讽之后——这些追求是我生活的意义所在。
我达到了目的,人们称赞了我。
战争结束后,二十六岁的我来到了彼得堡,开始和作家有了来往。他们待我当自己人,讨好我,使我感到满足。我还没来得及看清楚自己的周遭环境,就开始用作家圈子特有的观点来看作家生活,完全磨灭了我过去为改善自己而作出的努力。这些作家的观点为我奢侈糜烂的生活提供了辩白的理论依据。
我的作家同事的处世之道就是:生活会越来越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有思想的人是主要的参与者。在这些有思想的人中,我们这些艺术家和诗人最具影响力。我们的宗旨就是教化人类①。为了不给自己提一些常见的问题,比如“我知道什么,我应该教什么”,就说有一套理论能解释,根本不需要了解这些,因为艺术家和诗人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 我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非常杰出的艺术家和诗人,因此我自然而然就接受了这种说法。我是艺术家,是诗人,我笔耕不辍,我教书育人,可我却不知道自己教的是什么。人们因此给我金钱,我便拥有了锦衣玉食、豪宅美女、社会地位。于是乎事情也就成了这样——只要是我教的,人们就认为是好的。P9-12
《忏悔录》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自传作品,位列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1879年,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受到长期的精神困扰,作者发生思想波动,世界观剧变,写下影响了几代人的不朽名作《忏悔录》,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童年不幸父母双亡,转由姑妈抚养。1840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但逃避科班教育,喜欢自由求知,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后参军入伍,初尝文学创作便一举成功。退伍后回到家乡庄园居住,长期致力于农奴制改革和文学创作,其作品反映当时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被当时和后世俄罗斯人称颂。托尔斯泰因此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在五十一岁时,遭受了一场精神苦难,这场苦难是长期抑郁生活的写照,是种种紊乱和矛盾的集中爆发,是现实脱离理想的强烈愤懑:他本人拥有财富和地位,但经常为自己的富裕感到羞愧不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下决心推进农奴制改革,却遇到农奴的麻木冷漠;他与贵族生活决裂,又不得不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争吵。托尔斯泰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试图脱离旧秩序,创造一个博爱、公平的理想社会,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哭喊与苦闷一直陪伴着他。在这种精神危机中,“何去何从”成为托尔斯泰对自己生命的拷问,他的思想备受折磨。
为此他烦闷不已,祈求解脱。他寻找各类人帮助,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深入思辨,但是他越是思考,这种痛苦就越是挥之不去。在给地质学家斯特拉霍夫的信中,他发疯似的抱怨自己的痛苦。1879年秋,在参观完谢尔吉耶夫圣三位一体修道院和基辅洞窟修道院后,托尔斯泰决定讲述自己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在《忏悔录》中详尽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对真理的探索,故事的主线围绕寻找生命真谛展开,当人拥有了健康、财富、爱情、事业时,死亡却无法避免,这种吞噬一切的毁灭,能把人生所有的追求变成徒劳,那么生存的意义何在?托尔斯泰说,在搞清楚这个问题前,他不得不拿走房间里所有的绳子,以免自己会想不开而上吊自杀。最终,在与人类伟大思想者的共鸣中,他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并揭露了最令人类吃惊的有关生命的秘密。
《忏悔录》主体部分写于1879年——1880年问,1882年完成后首次计划出版,但因有反对东正教内容遭到教会书刊检察机关的强烈反对,1884年第一次在日内瓦出版,第一部全俄文版于1906年出版。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忏悔录》、卢梭《忏悔录》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与前两者相比,托尔斯泰版以对生命思考的深度见长,其思想性独具魅力,对于生命的认知也最有启发。
作者从质疑信仰的真实性开始,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生命,剖析自我,步步求索,在精微艰深的探求中最终找到生命意义之所在。从作者的自传式叙述中,亦能看到这位享誉世界的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19世纪俄罗斯社会的变迁。
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
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忏悔录》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灵自白,也是通俗易懂,写给普通人读的“认识生命”之书。它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之外,托尔斯泰最被世人忽视,却最深刻有力的作品,深度解答“生命是怎么回事,怎样活得更好。”本书忠实还原托尔斯泰手稿,全文无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