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亮点:裸脊锁线装,钢笔淡彩手绘插图,一册在手,赏心悦目!
钢笔画是一种具有表现力的绘画艺术,起源于欧洲。在世纪至世纪初期的许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插画都采用钢笔画。
画家杨云平被誉为中国“环球游画**人”,他在港澳台旅行途中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优美清新的钢笔绘画作品,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风格。秉承一贯的文风和画风,本书中的人物、背景通过杨云平朴实而细腻的描写,文字真实而富有生活情趣;在绘画技巧上也显示出他娴熟的功底,充分表现出钢笔画的艺术韵味。这些线条流畅的钢笔淡彩可作为范画,供绘画爱好者直接临摹。
这是一本将景物和钢笔淡彩糅合在一起的速写集,更是一部港澳台旅行文化随感录。本书描写了当地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经典景物和风景背后的故事。作者在旅行的同时看到了风景背后的风景,并配以钢笔淡彩手绘图,细腻秀丽的画风在如实的记录中包含了作者的喜好和取舍,其构图也极为讲究画面的美感。本书集知识性(当地文化特色)、趣味性(旅途所见所闻)、技巧性(游画的角度)为一体,是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的原创旅行图文书。
历史建筑
香港被英国统治过90多年,除现代建筑外,港岛街头现在留存的各类英式古典建筑也有不少,如立法会大楼(旧楼)、礼宾府(原港督府)、西港城、美利楼,以及原域多利监狱、中区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建筑群等,它们大都为法定古迹,即是受到香港《古物及古迹条例》所保护的历史建筑,因经历坎坷而为人尊崇,又因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是另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
立法会大楼
看过了太多现代化高楼大厦,我就想找古典一些、富有特色一些的建筑来画,大名鼎鼎的立法会大楼就是这样的历史建筑,并具代表性。位于中环的立法会大楼不难找,出地铁香港站便能看到它的雄姿了。说雄姿一点没错,因为这幢建于1912年的三层花岗岩楼房就是给人强有力的、实墩墩的感觉,而它百年沧桑的不凡历程,同样也给人无比厚重的感觉。英国殖民时代立法会大楼曾是香港最高法院大楼,它的顶上竖立的2.7米高的忒弥斯女神雕像便是一大标志。古希腊神话中忒弥斯是正义的化身,其双眼蒙着一块长布,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面对任何人她都会一视同仁;其右手捧着一架天平,表明公平的必要性不容置疑,面对任何事她都会秉公处置;其左手紧握一把利剑,表明法制的力量无比强大,面对任何不法行为她都会严厉制裁。把这样的雕塑高高地放到法院建筑上,其象征意味不言而喻。二战时日本占领香港,立法会大楼也进入了黑暗期,日本人利用它的地标意义特地改作了宪兵司令部,里面还加建了拘问室等设施,不仅从心理上强化了日本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也从肉体上实施了诸多暴行,因而当时的大楼也是日本法西斯主义残忍与恐怖的代名词。战后它又恢复为最高法院大楼,1985年并成了港英政府的立法局大楼,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才成为立法会大楼。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人获得了高度的自治权,其中包括了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立法会大楼从而真正起到了“港人治港“的重要作用。从立法会大楼的变迁可看到香港历史的缩影,游画它,我也感慨良多,因为它的伟岸壮观总让我联想到上海外滩同样伟岸壮观的浦发银行大厦。为了觅到最佳构图,我曾围着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转过数圈,之后选中的角度自认为非常完美,因为那透露着威仪的罗马式圆顶穹窿,弥漫着美感的希腊式爱奥尼克巨柱,渗透着庄严的三角形门楣,以及发散着韵味的圆拱形门廊等,都不会被大楼前茂密的树木所阻挡,故能一个不落地展现到眼前。当我十分投人地作画时,我知道那是对香港的法制社会、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的无比尊重。
如今,立法会大楼又起了变化。由于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将来政制发展而要增加议席的需要,同时由于议员办事处、立法会秘书处、研究部及图书馆等设施较为分散,不利于办公等原因,香港立法会连同香港政府又耗资50多亿港币兴建了新的政府总部和立法会大楼。我特地去添马舰写生了组合的《香港立法会新大楼》,从所选定的位置看它的外形,我惊讶地发现其像极了俗称“大裤衩“的北京中央电视台新楼,同样奇特和魁伟,观赏性特强。不仅如此,除环保外,它建造的功能理念也非常先进,在各项设施更趋现代化的同时,楼高4层的会议厅里设了多个拍摄点供媒体使用,并有过百个座位让市民旁听,因此更“透明化“了。为缅怀过去,大楼顶层还设了一座贴满老照片的画廊,已经成为香港法定古迹的立法会旧大楼照片也被醒目地陈列其中,在这里再次看到它的雄姿,颇令人感慨。
礼宾府
地处亚热带的香港,到处都可以看到盛放的鲜花,而到礼宾府欣赏杜鹃花开,对普通市民来说那可是一件盛事。港英时期礼宾府被称为总督府或港督府,是英籍总督的官邸,它的花园非常迷人,两层高的古朴典雅的主楼建筑更是漂亮,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因不敷使用日后加建的附楼,内设大型宴会厅,也一样富丽堂皇。日据时期礼宾府是日籍总督的官邸,楼房内外被改换成了和、洋结合的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加盖了一座高高的日式塔楼。不过耀武扬威的日本人只待了三年零八个月便偃旗息鼓了,礼宾府成了侵港日军签署投降书的耻辱地。现在的礼宾府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官邸,并是香港政府接待来宾的场所,一些重要典礼也会在此举行,同时每年还会免费向香港市民开放两次,任由人们饱览满园美景,其中一次就在杜鹃花盛开的三四月间。
打听到礼宾府也是法定古迹后,我特别想游画,但它真不好找,从中环的旧立法会大楼出发,一路气喘吁吁往半山上跑,好不容易寻到上亚厘毕道也没见其踪影,之后顺着路人的指引一直爬到再没有其他房子的地方才找到了它。擦着满头的大汗环顾四周,我发现这里居高临下,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环境非常优美,实在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怪不得各类总督或领导人都会选中其作为居所。当我来到大门口,向守卫礼宾府的一位不知是警察还是保安的“大盖帽“表明来意,好说歹说欲进入里面画上一幅画时,那“大盖帽“却死活堵住去路,说是哪怕在门口画也须得到批准!回头想想也是,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呀,既不是开放日,来者还身份不明(背着画具,敞着衣服在散热的我看上去大概多少有点形迹可疑),怎么可以让这样的人随便进出如此高端的场所呢?无奈中我只能站在门外,远远地游画了《礼宾府建筑一角》,也算有了一些收获,没辜负那满头大汗。
P14-19
一个“绘画“旅行
杨云平
独自旅行是伸展自己的一种方式。
我一直酷爱旅行,从小就幻想周游世界,更想用画笔将美术史中所提到的景物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画个遍,并以中国人的视角来审视与传播“地球村“的各类文化。在“全民下海“的那些年,我选择了做美术教师;当大多数人刚去东南亚转悠时,我已飞出亚洲。自由行是我选择最多的出行方式,即便是跟团,每到一处我也总是离团独行。这些年来我利用各种节假日自费到过五大洲66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近百万字的随感录和近千幅游画作品。我想,这是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一边旅行一边画画(我称之为“游画“),画出眼中心中世界。
在我的游画作品中采用的是钢笔淡彩。钢笔画起源于欧洲,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许多欧洲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著名插画都采用钢笔画,而加上水彩,就更具有表现力了。生命如彩虹,有不同的颜色,但时间有限,让我们无法一一体验别人的活法,感谢前人留给我们语言、文字,发明拾取瞬间的画笔,让我们得以伸展到别人的体验中去。
去旅行,一路走来一路看,看风景当然是每个旅者最津津乐道的所在。可是,这世间的大多数风景已经被异化成了一种障碍,而那些总是在“赶“的游客除了“旅行指南“上的“风景“外,其他的似乎什么也看不见了,然后,回家就可以对自己或对他人宣称“我去过了“。这,显然不是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所以,当别人把去港澳台旅游当作购物、娱乐和猎奇,而我却选择了在不同的城市中悠闲漫步,不断地挖掘行走中的美好,在街道上停停走走,观察身边的一切,用钢笔拾取简单的乐趣。我很想知道我到底可以走多远。
在港澳台旅行的日子,有条不紊,没有误车,也没有丢失物品,途中遇到一些人和事,留下若干思绪和感受。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享受孤单,以及如何和陌生人建立善意的连接。
一个人旅行,和陌生人聊天,孤单时绘画,在笔记中和自己对话。记着记着,画着画着,便呈现了这本小书。你所看到的不仅是一本将景物和钢笔淡彩糅合在一起的速写集,更是一部港澳台旅游文化随感录。
欢迎你,走进我的游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