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一书由唐存正老先生与刘静女士合著。唐存正老先生是唐群英的嫡长孙,年逾八旬却老骥伏枥。他与刘静女士数十年来潜心投入对唐群英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专心致志、殚精竭虑,终于把散落的历史资料整理成一部兼具历史文献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长篇人物传记。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也为我市的史志文献工作和文学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衡阳人民缅怀革命先贤、承继先贤遗志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教材,更为唐群英的研究、宣传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精神同样令人感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静//唐存正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一书由唐存正老先生与刘静女士合著。唐存正老先生是唐群英的嫡长孙,年逾八旬却老骥伏枥。他与刘静女士数十年来潜心投入对唐群英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专心致志、殚精竭虑,终于把散落的历史资料整理成一部兼具历史文献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长篇人物传记。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也为我市的史志文献工作和文学艺术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衡阳人民缅怀革命先贤、承继先贤遗志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教材,更为唐群英的研究、宣传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精神同样令人感佩。 内容推荐 唐群英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追求平等、自由的知识女性,同时也是以笔当枪批判旧制度、旧秩序和旧传统的女性。该书内容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再现了中国女权运动的早期活动家、湖南衡阳人唐群英的曲折一生。刘静、唐存正著的《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稿史料翔实,也是第一次全系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第一位女权运动领袖伟大、传奇、壮阔的一生。 目录 序 言 一代女魂 谱写“一代女魂”的光辉形象 浓墨重彩颂先贤 楔子 第一章 将军归隐 第二章 衡岳晓起 第三章 荷塘悲欢 第四章 足下青云 第五章 心中皓月 第六章 东瀛踏波 第七章 潇湘唤风 第八章 辛亥挥戈 第九章 南京惊雷 第十章 北京怒涛 第十一章 波澜壮阔 第十二章 雾海潮落 第十三章 暮鼓晨钟 第十四章 长沙风云 第十五章 剑胆琴心 第十六章 云庐情深 第十七章 红亭白果 第十八章 润物无声 第十九章 西风岭上 第二十章 魂兮归来 附录一 生平年表 唐群英年表 附录二 遗稿选辑 日本东京成女高等学校师范科毕业纪念文 留日女学会杂志发刊词 女子后援会意见书 中华民国女界代表上参议院书 女子参政会上孙中山书 女子参政同盟会宣言书 女子参政同盟会参政请愿书 女子参政同盟会代表唐群英宣言书 在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本部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创办女子白话报意见书 附录三 研究考证 略论唐群英与民初女子参政运动 唐群英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 唐群英办学情况查考 南社杰出的爱国女诗人 唐群英之父唐星照史实小考 唐群英的兼祧子唐遂九 唐群英对白果妇女的教育及影响 附录四 回忆怀念 忆陶姑二三事 重闱春暖涌心头 回忆八公公 唐群英和姊弟希范、乾一 回忆母亲谈及八公公 回忆校长熊守一谈及唐群英 缅怀先辈唐群英 唐群英的晚景及对儿媳的影响 跋 读后 后记 试读章节 小小荷叶塘,果然藏龙卧虎,人文荟萃。曾国藩五兄弟叱咤政坛在前,曾氏家族晚辈英杰星光闪射在后。单说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之中,就有一条无形的亲缘之线,把葛健豪、唐群英、秋瑾三位不同凡响的女性牵到了荷叶塘,在1891—1898年之间,又促成了她们多次机缘巧合的相聚。后来,当日寸势将三人造就成为中华女杰之时,人们无不感叹这段千古佳话。 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年长唐群英6岁,出生在荷叶塘的桂林堂,她的婶母是曾国藩的侄女。葛健豪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贤慧厚道,既有大家闺秀之风范,又有热血男儿之侠义。16岁嫁到永丰镇富商蔡家,29岁(1894年)随经商的丈夫蔡蓉峰去了上海。因不能容忍丈夫不求上进且又滋长了十里洋场的坏习气,34岁时毅然带孩子返回娘家桂林堂,决计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培养成人,直到丈夫悔悟让步,.一家人才在荷叶塘的光甲堂重新团聚。后来,她的小儿子蔡和森和小女儿蔡畅,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她自己也投身革命斗争,并以五旬年龄,随同年轻人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被当时的湖南《大公报》称为“勇猛精进难得之人”。这是后话。当年她住在永丰镇时,常常带孩子回荷叶塘看外婆,即使搬到了上海,每年也必定时回娘家探望,于是便有了与唐群英、秋瑾结识的机会。 秋瑾,原籍浙江绍兴,比唐群英年少4岁,其祖父和父亲皆以举人功名出任正五品地方官。秋瑾自幼随家人在祖父任职之地福建厦门生活,1 5岁随退休的祖父返回原籍,17岁随母亲迁往父亲的湖南任所(初在常德,后调湘潭)。秋瑾天赋颖慧,秉性刚烈,读书敏悟,为文奇雄,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概,少女时代即写下了“红颜谁说不封侯”的诗句。这般志向,竟与唐群英“女儿也能光大门楣”的豪言,如同出自同一胸臆。更为巧合的是,秋瑾也跟唐群英一样,从小扯掉了裹脚布,学骑马,学舞剑,学拳术,练就了文武之能。秋瑾21岁时(1896年),奉父母之命与湘潭富商王黻臣之子王廷钧成婚。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王黻臣曾是曾国藩家的管账先生,他们的老家在荷叶塘的神冲(“神冲”为荷叶镇下的村)老铺子。秋瑾婚后,虽与丈夫不甚相睦,但也经常陪其回荷叶塘老家居住,因而得与葛健豪、唐群英相识。 葛健豪、唐希范、唐群英、秋瑾,在历史的这一时刻,在荷叶塘这一隅之地,不仅成了亲缘相连的族亲、相距咫尺的邻居,而且成了琴棋书画的知音、披肝沥胆的挚友。她们个个才学丰厚,情感奔放,有着智慧的财富;她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着青春的共鸣;她们感时伤事,忧国忧民,有着心灵的烦恼;她们志存高远,渴望自由,有着精神的追求。跨越天南地北的距离,她们一见如故;舍弃世俗的辈分礼节,她们一律姐妹相称。这一桩荷塘往事,当时看似一首雅致的田园诗、一幅精美的风景画,日后再看,竟然是中华女杰成长史剧中的一幕序曲。 唐希范的家,是荷叶神冲的北斗堂,离神冲老铺子很近。每当唐群英来到北斗堂,只要得知秋瑾正在神冲老铺子,总是忍不住约来相见。这一日,三人刚刚相见,不料葛健豪也像被磁石吸了一样,恰在此时款款而来。四人聚首有如神助。 唐希范的书房,位于宅院边侧,推窗可见楼台边的荷花塘。见塘中亭亭玉立的莲荷正在娇羞含苞,唐希范忽然来了诗兴,兴奋地提议: “今日诸姐妹有幸在荷叶神冲雅会,试以荷花为题,步韵唱和一番,大家意下如何(7”听那说话口气,俨然大观园“海棠诗社”社主一般。 “好呀!我恰巧写了两首咏莲的七律,带来请姐姐们指教的,就作为引玉之砖吧!”秋瑾连忙响应。 “那就请瑾妹念来,让我们一新耳目。”“社主”急切地说。 秋瑾掏出诗笺,合辙押韵地念了起来: 咏红莲 洛妃乘醉下瑶台,手把红衣次第栽。 应是绛云天上幻,莫疑玫瑰水中开。 仙人游戏曾裁火,处士豪情欲忆梅。 夺得胭脂山一座,江南儿女棹歌来。 咏白莲 莫是仙娥坠玉踏?宵来幻出水云乡。 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 国色由来夸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 东皇为恐红尘浣,亲赐寒簧明月裳。 秋瑾念完之后,“社主”即催促大家和诗,并安排先和《咏红莲》。“瑾妹这诗写得如此之好,犹如崔颢题诗黄鹤楼,谁敢步后尘呀!” …… P31-33 序言 谱写“一代女魂”的光辉形象 严昌洪 本书作者、最早从事研究和撰稿宣传唐群英的刘静女士,曾在一篇书序中写道:“半个世纪之中,唐群英为文才高学博、参战英武威猛、从政叱咤风云、兴教不遗余力的辉煌形象,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示和彰扬,实为史学界、妇女界的一项憾事。但,历史不会埋没任何一位曾经流光溢彩的杰出人物。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唐群英这位活跃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女英雄,在度过了清淡的岁月之后,重又在近代史研究领域放射出独特的光辉。” 事实诚如其所言,改革开放以来,研究唐群英的学者有所增加,唐群英研究的领域也有所拓展,不仅民初女子参政运动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对唐群英的生平、思想、事功、诗文也有论著做全面的介绍。研究论文方面,除女权思想与女权运动一直是唐群英研究的热点外,还涉及唐群英在旅日中国留学生抗议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风潮中的表现,唐群英在中国同盟会中的活动,唐群英的爱国思想、个性特征,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办报活动,以及她的社交活动与诗词写作,等等,并在罗湘英主编的《唐群英研究文集》之后,又有((衡阳社会科学》纪念唐群英诞辰140周年专刊问世,汇编了许多新作。著作方面,陆续有蒋薛、唐存正的《唐群英评传》、李天化、唐存正的《唐群英年谱》、陈中寅的《唐群英诗文赏析》以及中共衡山县委宣传部编著的《一代女魂——唐群英的传奇故事》等出版。这些成果,使我们全面地看到了唐群英的人生轨迹与女杰丰采。如今,又有幸率先拜读刘静女士的新作《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领略到唐群英英雄形象通过传记作品放射出的独特光辉。 作者在书中首先给唐群英定位:她是“冲破五千年封建制度重重阴霾、在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男女平权火把的女界先驱”,她“以其侠气豪情、剑胆琴心、红莲品格、寒梅风骨铸造了中华民族‘一代女魂”’。对于璀璨的衡湘星系中的这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明星”,作者充满了崇敬之情。她就是带着这样的崇敬感情,从唐群英的家世源流、父兄的呵护培养,到负笈东瀛,参加革命,再到投身女子参政运动,为争取男女平权而奋斗,……将唐群英不平凡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唐群英、研究唐群英,积累了不少关于唐群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本书的写作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凡重要事实均有史料支撑,包括唐群英家世资料、当年的报刊、历史档案、时人记录、唐群英及相关人物的诗文等等,都是作者叙述史实、月旦人物的依据。由于作者接触到许多原始资料,她在书中还对若干史实进行了考证,订正了一些误传。如,作者根据《民立报》1912年6月15日所载《英雌又出风头》一文,以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女子参政同盟会参政请愿书》等史料,认为在《女子参政同盟会参政请愿书》之前,曾有一封以“女子联合会唐群英、张寿松等”名义上参议院之书(此书原件待查),并指出《唐群英评传》、《唐群英年谶等著作将此上书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女子参政同盟会参政请愿书》混为一谈,实不妥当。诸如此类的考证书中还有一些,说明作者追求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史实的准确性,从而使本书可以作为信史来读。 但本书又不是作为史学专著的一般人物传记,其传记文学的色彩很浓。既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使全书显得文采飞扬;又有很多富于想象的局部细节描写,虚构了部分人物对话和活动,使人物鲜活起来。这种描写在书中俯拾即是,如,唐群英曾传纲夫妇关于龙吟宝剑的对话和唐群英新婚燕尔就在众人面前表演剑术等细节,表现了的伉俪情深,也表现了唐群英飒爽的英姿和刚毅的性格。再如,关于葛健豪、唐希范、唐群英、秋瑾四人在荷叶神冲以荷花为题的唱和和在河边背诵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并议论时政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中华女杰成长史剧中的一幕序曲”。在主要人物和事件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这种细节的想象与渲染,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因为这些细节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艺术感染力,不可与“戏说”等量齐观。 此外,本书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十分到位,尽管她对唐群英充满崇敬之情,但她抛弃了旧时代私传那种隐恶扬善,颂词盈篇的做派,一反部分学人那种对研究对象出于肯定就有意拔高的风气,坚持事实求是原则,既不苛求,也不溢美,使唐群英的形象真实可信。作者笔下涉及众多历史人物,所述所评,亦客观公允。 本书还做到了知人论世,将历史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作者在书中透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清末民初历史大变革的壮阔画卷,揭示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曲折道路,又将历史人物置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来描写,置于清末民初进步女性群体中来刻画,既反映了时代潮流、群体精神对传主的影响,也凸显了传主的个性特征与杰出贡献。可以相信,刘静女士《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的问世,必将进一步弥补唐群英辉煌形象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展示和彰扬的遗憾。 作者刘静女士将书稿电子版发给我,同为本书作者的唐群英长孙唐存正先生也属我作序。拜读以后,既为唐群英“一代女魂”的光辉形象所感染,又为作者弘扬唐群英的殚精竭智精神所感动,不敢以不文辞,只得勉力写了一点感想,就正于作者和读者。 2013年1O月于武昌桂子山忍斋 (作者系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记 1979年12月3日,“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正式成立。1 980年1月初,我调入全国妇联“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担任“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的秘书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我接触到的第一个历史人物,便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唐群英。自此,即与唐群英研究宣传活动结下了虽有数度间断却持续至今的不解之缘。 为我接上这份缘分的,是唐群英的抚子(即继子)唐遂九老先生。几乎是在从邓颖超大姐讲话中读到唐群英名字的同时,我就从唐遂九老先生那里得到了关于唐群英的一些史料。之后,我与老人家以书信方式多次联系,他介绍长辈伯姑的身世事略,我了解妇运先驱的生平业绩。再加上,老先生是卓有成就却历经坎坷的老报人,我则是未能如愿的新闻系毕业生,通信之中居然成了可以倾心交谈的忘年之交,以至于,虽然从未谋面,我却觉得似乎在哪里见过老人家。遗憾的是,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动,我未能站在这个良好开端的基石之上,继续迈出唐群英研究的步伐。 唐遂九老先生身故之后,他的长子唐存正先生接过了研究宣传唐群英活动的接力棒。我亲眼看到,他与衡阳市妇联胡达任老主任一起,上北京,下南京,走上海;跑档案馆,进报刊库,入图书馆;翻阅陈旧报刊,记录原始资料,复制重点文档;还到访民革中央、全国妇联、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单位争取帮助支持;而在承担如此重任之时,却往往是乘火车硬座,住简易招待所,以方便面充饥……。他们突破家族和地域的范畴,为复活中华民族一代女魂如此艰苦努力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如果说,唐群英的后裔做了研究宣传唐群英活动的先锋队,那么,唐群英故乡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三级的党政领导,文化、文史、文物工作部门,以及社科联、文联、妇联、诗词学会等社团组织,则构成了研究宣传唐群英活动的统筹部和作战部。由先锋队、统筹部和作战部组成的这支衡湘部队,在唐群英这个历史人物的史料征集、年谱研究、事迹评述、故事细说、诗词赏析等等方面,都拿出了相当可观的成果。而一般历史人物的研究宣传,则大多是由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来完成的。唐群英研究宣传工作的这一大特色,堪称唐群英家乡的人们对于中国民主革命史和中国妇女运动史的—大贡献。 随着唐群英研究宣传工作的逐步深入,写出一部较为全面的唐群英传记的课题提上了日程。而其时,最适宜担当此任的蒋薛(衡阳著名诗人、唐群英研究专家、《唐群英评传》主要执笔人)和曾启球(在唐群英身边长大的唐群英的姨外孙,文史专家、《一代女魂——唐群英的传奇故事》主要执笔人)两位先生恰已先后离世,于是这一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并非适宜者的肩上。不过这倒使我得以重新接续起几度中断而无法消弭的与唐群英的因缘。 相对于以前撰写有关唐群英的片段文字,此时我面对的是唐群英厚重多彩的一生。她才具能文能武、情兼剑胆琴心、志在大同平等、胸有家国民族,国势危殆之际她踏波逐浪投身革命洪流,民国肇始她叱咤于政坛、斗艳于诗坛、尽瘁于杏坛,不愧为民主革命的闯将,女权运动的先驱,奉献终生的巾帼英雄。作为崇仰前贤的后人,我怀着真挚的情感,抱着学生的态度,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持着力求增强可读性的追求,开始了这项工作。我试着将纵向的时序与横向的专题穿插起来,将唐群英的事业建树与情感经历结合起来,划分为二十个篇章,尽可能不出现大的疏漏和错讹。 对于我来说,这个工作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要学习已有的唐群英研究成果,学习中国近代史及妇女运动史,学习与唐群英相关人和事的背景材料,等等。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宣传逐步有了一些真切的体会和感知,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每一个曾经流光溢彩的历史人物,自有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丰功伟绩和从心灵发出的风神异彩,后世研究者,只须把他们的业绩和风骨实事求是地再现出来,力求真实准确,那么他们的辉煌形象自会卓然挺立。历史研究应该是一项以事实奠定结论、以理性统率感情的工作。 首先,对于历史人物事迹功绩乃至身份职务的论定,一定要以确凿的史料为实证,如果贸然采信模糊的个人回忆、转述,或者其他形式的孤言、孤证,则往往会造成差误。比如,关于孙中山在中华民国建立时的庆功大会上向唐群英颁发二等嘉禾勋章之说,就很难成立,因为历史资料已经表明,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之时并没有召开过庆功大会,而民国政府的勋章奖章系列是在1912年7月之后陆续设立的。再如,关于唐群英是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北伐队”队长之说,只要看到《女子北伐队宣言》中凡属第一人称的主语皆为“衍”或“衍等”,就会产生疑问;即使注明“此宣言由陈婉衍执笔”也解释不通:作为“执笔者”的陈婉衍,怎能处处以自己的名字替代“队长”唐群英的名字呢? !其实历史资料十分明确: “女子北伐队”的队长是当时著名的女军将领陈婉衍,而非唐群英。至于唐群英亲率女子北伐队900余人,横枪跃马血战沙场的描绘,那就只能理解为一种善意的移花接木。实事求是地作此说明,丝毫不会减损唐群英的光辉形象,只能使人们更加信赖自己心目中的这位英雄人物。 再有,对于历史人物历史地位和作为的评价,一定要以客观科学的标准予以衡量,如果任由热爱之情流溢,无意中形成片面夸赞,则会产生攀比气息或者“为尊者讳”之嫌。譬如,有一种说法认为,唐群英与秋瑾应为并驾齐驱的“孪生姐妹”,在“中华百年八大女杰”中,秋瑾排名第一、唐群英排名第四,有欠公允。其实,所谓“八大女杰”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为迎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在北京举行,世妇会的宣传动员委员会曾经定出了拍摄“中华百年女杰”系列电视专题片的计划,受限于种种条件,会前只完成了秋瑾、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八集的拍摄。不须解释即可明白,这绝不是“按分数录取”的前八名,也不能说成是“中央认定”或者“我国政府列为”的“八大女杰”。再如,民国初年的女子参政运动,确实表现出了觉醒女性向封建男权宣战的威猛气概,但其间,冲击参议院、执议员衣袂要求辩论、冲上大会主席台、掌掴大会主持人等等情节,虽为无奈之举,确实属于过激之举,当时即曾产生过授人以柄的负面作用。我们崇仰前贤,并非要掩饰他们的不足,他们的些许不足不能遮蔽他们通体明亮的光芒,何况对于这些不足,他们自己生前也已有所认知。 唐群英研究宣传工作必然是一个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由浅入深、由博返约的过程。其必由之路,只能是求真求实。历史人物的生命力,存在于历史真实之中;描写历史人物作品的生命力,则在于对历史真实的忠实之中。愿唐群英的形象,因真实而鲜活生动,因真实而丰满美丽,因真实而在后人心中永生,因真实而在民族史册上永放光芒。 回顾唐群英研究宣传工作三十多年的历程,深深感到唐群英是有幸的。她逝世一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年之后又是持续三年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迎来大范围修志写史的盛世景象。而在这盛世景象之始,唐群英研究就被提上了日程,领导倡导,全国关注,各方协力,高潮迭起。历史没有淡忘这位辛亥女杰,人民没有怠慢这位女界精英,她的盛名英姿已经彰然于衡湘大地,神州中华。在这种大好局面中,更应总结经验,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这本书是我与唐存正先生共同完成的。在研究宣传唐群英的三十多年中,唐存正先生那种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特别是他那种超越家族、立足民族的胸襟胆魄,十分令人钦佩。他也是我敬重的一位老师。 此前我也曾写过关于唐群英的片段文字,其中不实之描述及不当之评说,仅以此书所述所评予以更正。然而此书仅是唐群英研究宣传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段落,受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研究程度,错讹与粗疏难以避免,殷切期望大家批评指正、研究修改、弥补充实。 为了便于读者更多了解唐群英人格事迹,本书特将唐群英的生平年表与部分遗作,专家学者较为重要的研究考证文章,以及唐群英亲友的部分回忆或转述材料,附录于后,以供参考。 本书成稿及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共衡阳市委宣传部、衡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衡阳市教育局、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衡阳市妇女联合会以及中共衡山县委宣传部的关切与支持。在此—并表示感谢! 承蒙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民革主委刘晓,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严昌洪,中共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宏治,分别为本书作序,以点睛之笔为全书添彩。承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书协行书委员会主任泓致为本书题写书名,以书法之美点染全书装帧之美。承蒙大学同学、多年关注唐群英研究宣传的老新闻工作者徐志达为本书写跋,襄助全书川页利告成。成稿过程中,还承大学同学、原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王家彬给予帮助校正,承“树德堂”后人曾舟(曾传纲侄孙)提供相关资料。书稿初成,又承肖宗志、盛明明两位学者以及衡阳市社科联副主席、《衡阳社会科学》主编邹燕矫作了热情评价。特向以上诸位以及为本书提供照片的单位和个人致以深深谢意! 使我们感到荣幸的是,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的彭珮云大姐,亲为本书题词“辛亥女杰女权先驱”。这既是对唐群英历史业绩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投入唐群英研究宣传工作所有人员的热情鼓励。让我们以同样的热情,向彭巩云大姐敬致谢忱! 刘 静 2014年4月8日子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唐同志群英女士,以湘上名媛,幼承家训,早岁东渡日本,追随总理革命。讨袁之 役,几遭不测,晚年息影家园,景况萧条……革命以还,女界牺牲亦钜,空山硕果…… 中国国民党元 老仇鳌、张继、戴季陶、于右任等,1935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界也出现了英雄人物,辛亥革命就有妇女参加,秋瑾就是搞武装斗争的,后来她牺牲了,走上断头台。还有不少,有一个唐群英也很知名,她们争取参政。 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领袖 邓颖超,1979年 旷世奇英,崛起吾衡。长才大略,四海纵横。谠论开国。丕振天声。力争女权,志在苍生。诗文渊雅,志虑高明。湘岳灵秀,千古留名。(诗名《群英乡前辈颂词》) 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 马鹤凌,2003年 唐群英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走出国门,追求平等、自由的知识女性,也是用笔和枪批判1日制度、旧秩序和旧传统的战斗女性。刘静、唐存正合著的《女权运动先驱唐群英》,以优美的文笔再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女权运动的早期活动家、湖南衡山人唐群英的曲折一生。她刚柔相济的性格、不屈不挠的品质、为国为民的情怀和知行合一的革命精神跃然纸上。该著作的最大特点是秉笔直书,并实现了学术严谨与文学华丽的有机结合。可读性强。 湖南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肖宗志 这是一部翔实的史料,第一次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第一位女权运动领袖唐群英伟大、传奇、壮阔的一生;这是一腔灼人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作者三十余年对唐群英这一历史人物持之以恒的追索、热爱与传播;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作者优美的文笔、精辟的分析、深邃的思考,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感慨良多、受益良多。 湖南盛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衡阳市政协常委,衡阳市社科联副主席 盛明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