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沸腾了
11月8日下午3点,经过6天的航行,“厦门号”帆船终于抵达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市。当这座被称为“亚洲纽约”的东南亚名城的美丽倩影映入船员们眼帘的时候,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马尼拉,热情奔放的城市,太平洋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蕉风椰雨,美不胜收。
她位于菲律宾最大岛屿吕宋岛的西岸,即马尼拉湾之畔。系菲律宾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该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贸易港口。人口1090万,市区面积达626.58平方公里。典型的亚热带地区的都市,没有冬天,年平均气温高达28℃。雨量充沛,植被繁茂,伟岸挺拔的椰树直冲云天,而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棕榈,则如油画家笔下色彩浓重的画幅,全城盛开洁白如玉的萨巴基他茉莉花,那是菲律宾的国花,香味袅袅,分外迷人。远远看去,这座花园之城,就像泼墨而成的绿色翡翠,婷婷地漂浮在海面上。
当然,更值得人们回味的是马尼拉悠久的历史。早在16世纪,马尼拉就是著名商港。她曾经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98年,美国取代西班牙统治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尼拉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但菲律宾人民始终没有停止过反抗。1946年,菲律宾终于获得独立,并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这里交融。最突出的是建筑,数十层高的摩天大楼和洋溢浓郁的东南亚风情的琉璃小屋,相映成趣;西方洁白的教堂和东方金色的庙宇,相互守望。浓郁匝地的大街,洁净、宽敞,轿车如流,但也有古老的带篷马车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由于海上交通便利,一代代被迫流落海外谋生的中国人,首先选择在这里落脚。lOO多万菲籍华人,在菲律宾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他们勤劳、朴实、讲究诚信,在工商界尤其活跃,成为菲律宾经济舞台上的主角。马尼拉有著名的中国街,窄窄的街道两侧,皆是阅尽风雨的骑楼,小店林立,虽在异域,乡音依然声声入耳。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成为该国特别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家园之一。
环球远航,可以领略异国风景、风俗、文化,实地感受、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仅是一种浪漫而经济实惠的旅游形式,而且是现代人亲近大海、亲近自然、亲近世界的时髦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不少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驾驶帆船或游艇走世界,已经成为新时尚。加入这一行列的,有年轻人,还有不少是老年人。他们往往把船停在某个港口,上岸去玩个痛快,晚上就住在自己的船上,遇到天气不好,就坐飞机回去,待以后再飞回来把船开到下一个地方。
“厦门号”帆船这次远航,当然不能如此随意。他们此行,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或小团体的行为,心高志远,担负着向世界展现中国人形象、气质、精神的崇高使命。 第一站颇为顺利。从厦门出发以后,第二天就是大晴天。太阳还没有出来,灿烂的朝霞就把远处的海面染红了。没有闹市的喧嚣,大海茫茫,一片宁静。船员们的情怀,恰似被澄净的万顷海水洗尽了。帆船劈波斩浪,在梦一样的深蓝色的大海里,矫健地奔驰。当风速达到15节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球帆!巨大的球帆,有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就像华丽的降落伞悬挂在帆船上空。劲风呼呼吹来,鼓满风的球帆推动着帆船加速前进,航速达到10节。曾任清朝康熙皇帝宫廷侍卫的纳兰性德并不是诗人,但随康熙北上渤海湾时,也为大海的壮丽景色所动,他留下了一首《浪淘沙·望海》感叹道:“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蓬壶即海上仙山蓬莱。时过境迁,“厦门号”船员此时的心境,当然比纳兰性德的更好、更美!
船上储存的食品很丰富,有水果、蔬菜、粮食、鱼肉等等。船员王铁男,绰号“烙铁”。他原籍山东,1968年出生在西安。瘦高个,留着一点胡子。他的长相,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可爱的海豹。他长期在工厂工作,谙熟机械,会画图,还会加工各种机械零部件,自然是“厦门号”帆船上最理想的机械师。他还有一个绝技——钓鱼。因此,出海时就准备了一整套的钓鱼器具。7日下午3点,王铁男初试身手,他熟练地把鱼钩放入水中,才一会儿工夫,就看到鱼竿在激烈地抖动,再看,不远处的海面上,居然冒起一团晶莹的水花,“上钩啦!”随着王铁男一声喊,大家兴奋地大叫:“我们有鱼吃啦!”果然,一条近10斤重的不知名的大鱼,白晃晃的,拼命挣扎,但还是在船员们的嬉笑声中,哗啦啦地被拖上船来,大鱼活蹦乱跳,真是太让人开心了!
担任厦门顽石航海俱乐部副总的蓝健,自己掏了10万元,报名参加这次环球航海,他主动兼任船上的厨师。他的祖籍在闽西上杭,从小生长在厦门,受过很好的教育,母亲曾任厦门著名的演武小学、群惠小学的校长。他的爱好颇为广泛,尤其是足球,是优秀的守门员,也特别喜欢厨艺。有了鲜鱼,蓝健大显身手,特地为大家做了一顿具有闽南风味的鱼面,味道极美,一个个大快朵颐!如此惬意浪漫的原生态的生活,真是让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羡慕至极。
最激动人心的要数用船上的海事卫星电话和家人通话。11月6日是星期天,厦门有关方面事先来电告诉他们,15时准时与家属连线,大家特别高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随着离家越来越远,船员们对亲人的思念也越来越深。在天水苍茫的大海上,一般电话是无法使用的。好在装备了海事卫星电话,可以很方便地随时与陆地联系。只是电话费贵得有点吓人:每分钟大约20元,但大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P52-55
非常高兴有幸担任此书的创作任务。久住厦门,深为厦门涌现“厦门号”帆船队这一英雄群体而感到骄傲。在深入采访和下帆船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地感受到这一题材所蕴含的正能量以及以大海为舞台的艺术空间的广袤、浪漫与神奇。因此,创作过程中,在严格遵循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力求创造与雄奇壮阔的大海相协调的大气磅礴且又不乏精细传神的风格,将激情洋溢的诗性情感和摇曳多姿的多种笔法相融合,就成为我的追求。大海与环球远航的人息息相通,我的情感和心灵更是多次被滚滚而来的波涛打湿了。对于创作者来说,或许,这是极为惬意的事情。
感谢厦门市政协、厦门市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对我的高度信任和鼎力支持;感谢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的白雪卿总经理、厦门市林光工贸有限公司的林光先生、厦门音乐厨房餐饮连锁管理有限公司的曾立斌先生、厦门盛元通商集团有限公司的叶剑峰先生、厦门华人御品工贸有限公司的王庆荣先生、厦门新安德矿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苏木清先生等企业和企业家的慷慨赞助;感谢“厦门号”帆船全体船员对我的厚爱和帮助。
鹭江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编辑齐心协力,精心操作,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让我深为感动。因此,在此书的付梓之际,我深深地感谢所有对此书的出版付出艰辛劳作的人们。
曾任厦门市副市长、现任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的潘世建同志,是厦门帆船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高度的热情,全力支持“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并担纲组织此书的创作。他的真诚和远见,让我深为钦佩。
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同志欣然应邀作序,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谨向他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忱。
沈世豪
2013年10月25日于厦门
厦门是座很美的城市。厦门之美,美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看不够的海光山色,赏不尽的花团锦簇;厦门之美,美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沃土上形成的独特的城市精神,既有现代都市的文明、包容与和谐,又洋溢着闽南儿女“爱拼才会赢”的激流勇进的品格和气质。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船长”魏军率领的“厦门号”帆船搏浪扬帆八万里,第一次沿着地球的自然地理轨迹环球航行并凯旋的奇迹。
这是一次英雄壮举,我钦佩“厦门号”帆船队员们勇于走向大海、拥抱世界的大无畏精神。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并以友好使者的身份,遍访沿途的14个国家和地区,和当地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友好交流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因此,“厦门号”帆船的这次环球航行,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探险活动,而赋予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世界的巨大变化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以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航海业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曾经是领先世界潮流的民族。遗憾的是,由于明清封建王朝实行海禁政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中华民族失去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的百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中国更是处处被动挨打。沉痛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拥有广袤海洋和绵长海岸线的国家,如果不懂得珍惜、保护、开发和利用海洋,走海洋强国之路,最终必将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蔚蓝色的大海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活力和生机。中国是海洋大国,虽然还不能称为海洋强国,但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已经到来的新世纪正是海洋世纪。大海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基地,必须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拥有的大海。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海洋事业提高到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因此,在这一时代的大背景下,“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帆船运动的极大鼓舞,而且对强化人们的海洋意识,弘扬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大踏步地走向海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远意义。
环球航行犹如海上长征,其过程跌宕起伏,气象万千。有时风平浪静,让人阅尽无比壮美的绮丽风光;有时惊涛骇浪,可谓是九死一生。这对参加此次环球远航的船员来说,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值得欣慰的是,“厦门号”帆船一一闯关成功,他们在蓝色舞台上的华丽亮相,其本身就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担负此书创作任务的知名作家沈世豪教授,深入帆船队体验生活,经过认真采访、精心构思、艰辛创作,艺术地再现了“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胜利归来的壮阔历程。大气磅礴的气势,浪漫恣肆的笔触,精细入微的细节,构成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别具一格的动人的风采。此书的出版,应是中国海洋文学题材创作的一大可喜收获。
颇有远见的厦门市委、市政府,不仅对方兴未艾的帆船运动一贯予以高度重视,而且采取了不少有力的措施,努力打造这张全新的名片,并以高度的热情和实际行动,鼎力支持“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从而使厦门的帆船运动走在全国前列。对此,我深为感动。我坚信,正在建设“美丽厦门”的厦门人民,必将在发展海洋事业的诸多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谱写更为壮美的篇章。
真诚地祝福厦门。
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徐祖远
2013年10月22日于北京
2011年11月6日,“厦门号”帆船的环球航行从厦门五缘湾启程,由船长魏军带领等8位航海英雄,历经300多个日夜,环球航行凯旋归来。沈世豪编著的《搏浪扬帆八万里: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纪实》配上300多幅照片,将“厦门号”帆船的环球航行事件写成一部全景式的报告文学。
读完此书,人们可以发现,此书不是如今时髦的忆旧之作,也不是单纯抒发思念故乡之情的普通文字,作者深得创作了无韵之离骚《史记》太史公笔法之神韵,通过写烂熟于心的40多个乡亲的音容笑貌、性格命运,活现了一个山村的历史和时代的深刻变迁。可以这样说,此书实际是圳边村的村史,一部有着某种史诗韵味中国南方山村的缩影。
你想真正了解农村吗?你想真正了解生活在这片如今已经被无情地边缘化土地上的人们吗?沈世豪的《搏浪扬帆八万里:厦门号帆船环球航行纪实》这本书,为你提供了难得的真实、生动的文本。
沈世豪是个讲故事的好手。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写入此书的人物,和某些封闭式乡村的农民截然不同,无论是被命运无情抛到台湾的青年学生华珠,还是机智救出被列入活埋名单的城工部地下党员李益的祖母,以及三次穿过草地终于回到故乡的老红军,还有命运极为不幸的“添油和尚”、不得不逃亡的村中第一个农民企业家等等,他们一个个都是非常有故事的人物。这些有名有姓的乡亲,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作者情感的消融,化为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伸手可触之感。从生活到艺术的升华,并非是简单的诗化,而是作者独特的发现、感觉、领悟乃至极为难得的顿悟,创作的难处、突破、精彩诱人就在于此。
你可以随着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写、叙述,走进山村一个个人物的灵魂深处,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甚至领悟生命密码的神奇、诡异。